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经费的探究——以山西省为例
2016-04-04许艳红
许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经费的探究
——以山西省为例
许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扫盲教育运动在全国展开。面对国家财政紧张、无力投入更多扫盲经费的国情,政府提出“民学民办”为主和“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必要补助”的方针。在实践中山西省采取了政府部分负担、群众义务劳动、利用现有的设施、换工还工等办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确保了扫盲教育健康发展。对扫盲经费问题的探究对当前全国农村扫盲教育具有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的扫盲运动。这项利国利民的教育运动是中国近千年所未有大事。扫盲进程中诸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扫盲经费的短缺尤为突出。由于旧中国近百年的战争造成了国家经济衰退,加之共和国初建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因而中央财政无力对开展的农村扫盲教育包揽所需的全部办学费用。如何化解教育中所需的经费成为农村扫盲教育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以山西省为例,探究在扫盲实践中如何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破解经费难题?
一、中央人民政府解决经费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接手的是一个饱受战争蹂躏后的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据统计1950年国家财政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国家初定,经济的恢复和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因而对开展的农村扫盲教育政府无力承担所需的全部经费。面对这样的国情,中央人民政府倡导农村扫盲教育以“民学民办”“群众自筹”为主和“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必要补助”的办法予以解决。纵观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农村扫盲教育相关的各项指示、政策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精神。
1949年冬学开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中指出:“冬学应从县地方教育经费项下拨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冬学奖金,训练教员、教员所用课本与上课时灯油粉笔等项费用。群众所需要用的课本及烤火费用,一般由群众自己解决。经费使用,仍本节约原则,不得浪费。”[2]
1950 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指出:“开展工农教育,必须贯彻群众路线,根据群众的自觉自愿,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工作,……经费主要依靠群众自己解决,政府有重点的予以补助。”[3]
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规定:农民业余教育的经费,应依靠当地群众自行解决为主。必要时得由县教育经费项下拨出一定数目予以补助。各大行政区、省、市人民政府,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专作农民业余教育重点补助与奖励之用。
1950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今年冬学怎样办?》的社论中强调:“农民教育工作及师资与经费问题都应执行群众路线。教育工作应当做为群众工作去作,师资问题上应贯彻以民教民的方针;经费则依靠发动农民自行解决,政府实行重点补助与奖励。”[4]
1953年中央教育部、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在《关于一九五三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中再次就冬学经费问题指出:“除教师训练和一定数量的奖励费由人民政府开支外,其他一切费用均以群众自筹为主,但确有必要时,人民政府可酌情予以补助。多年以来,群众中有维持冬学经费的传统办法,并且各地不同。这些办法,应加以研究,把好的办法推广出去,不好的为群众所不赞成的办法,应加以改变。”[6]
1954年教育部、青年团中央《关于一九五四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中再次强调解决冬学所需经费可用以下办法解决,“伙食费,由学员自备(对少数特殊困难的干部可以酌情补助);办公费,可以从当地扫盲经费中开支。教师可由当地扫盲专职干部或抽调其他干部教师担任,他们的工资由原单位发给”。[7]
1955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规定:“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经费,除少数专职人员的开支、业余教师训练费、主要乡干部离职学习的公杂费支出以及一定的奖励费外,都应由群众自筹。自筹的办法,可采用学员自出,学员集体生产,合作社统筹等。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自愿原则下,由群众自行决定。”[8]
上述对19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扫盲政策梳理中不难看出,在建国初期国家财政紧张的特殊背景下就解决办学所需经费问题上中央人民政府突出强调“民学民办”的宗旨,在具体方法上倡导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自筹、自行、自出办法为主,同时政府酌情适当予以补助为辅的政策。
二、 解决扫盲经费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落实中央的扫盲政策,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适合本省省情的方法和措施。以山西省为例,主要采取政府部分负担、群众义务劳动、利用现有的设施、换工还工等多种办法确实保证扫盲教育持续、有效进行。
(一)政府财政部分负担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西省隶属于华北区。1949年10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华北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指出冬学必须要有一部分经费,今年“冬学应从县地方教育经费项下拨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冬学奖金,训练教员、教员所用课本与上课时灯油粉笔等项费用”。[9]1953年,根据国务院规定山西省就工农业余教育经费指出:“除专职教师供给、义务教师奖励、义务教师训练、教学参考书籍等费由政府供给外,其余办公、烤火、灯油、图书、杂志、粉笔等用具以及生活困难的义务教师的补贴等费用,由地方附加6%的农业税内解决。”[10]
1956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民教育经费,除上级政府拨款外,大多数从公社的公益金中提取,少数由农业税地方附加6℅内解决。[11]这些经费需要“由乡人民委员会预算,报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从农业税项目下抽取6%用于开支”。[12]祁县夏家堡乡规定每座民校灯油、烤火、公杂费等经费由乡的农业税附加税内开支;对工作认真的义务教师的奖金由社内公益金和农业税附加税内开支,义务教师教学、备课、会议、培训误工等由学员负担。[13]
二是科学的贷款损失拨备机制将减少金融运行的波动和振荡。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扩张条件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低,金融监管中事后计提的准备金率小,这样就为金融运行埋下了潜在的信用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将会采取有针对性地使用贷款损失拨备的方法,要求金融部门提高拨备水平,以抑制经营中信贷资产扩张冲动带来的顺周期性,防止金融监管中顺周期性带来的金融资产质量风险问题。而在经济出现衰退或者下行期,会出现社会各类经营主体不良贷款率高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此时就会要求金融机构在运行中降低贷款损失拨备比率,在金融运行中扩大信贷规模,缓释经济振荡与波动的顺周期性风险。
在整个1950年代由于我国农村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政和集体公益金收入都十分有限,且工农业建设急需资金,因此实际运行中国家拨付农村的教育经费占中央财政的比例较低,至于地方财政投入教育的预算经费也并不多。以山西省永济县为例,1955年全县拨付文教经费254 300多元,而用于农村扫盲事业费用只有10 800多元,占文化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只有4.3%。[14]当时山西省各县情况基本类似。尽管如此,我们要考虑到当时国家经济和财政异常困难的特殊背景,虽然人民政府投入的费用较少,但它仍然是从有限财政中挤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扫盲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群众义务劳动集资和捐赠
20世纪50年代,群众学习热情提高,学员人数剧增,这是政府希望达到的目标。但在欣喜之余,校室、桌凳、油灯等严重缺乏问题摆在面前。对此,山西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央的号召,倡议各地采取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和捐赠等办法解决难题。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左权县丈八村,1951年民校初创时面对教室、桌椅等教学设施的短缺,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支部会研究,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的政策,采取有计划的组织群众种麻子、开荒地种粮食等方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15]山西省扫盲教育的模范地区昔阳县的中思乐村、太谷县的南沙河村等也通过有计划的组织群众义务劳动筹集资金。如中思乐村15个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搞义务劳动,他们给合作社担砖、挑炭,用了5个早晨,用挣得的8.8元给学校买了18斤煤油,满足民校冬用。[16]祁县原东村办学初期同样面临教学设备短缺,全村90多名学员主动捐献人民币29.6元,还有些群众自愿把家里的桌子、凳子、锁子、扫帚和吊灯等用具捐出。在群众支持下,民校的桌子由原来仅有22张增加到57张,凳子由原来22条增加到55条,吊灯由1盏增加到16盏,大小油灯由15盏增加到45盏,扫帚由原1把增加到16把,大小黑板由原来仅有1块增加到16块。[17]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山西省扫盲教育进程中具有普遍性。
广大群众愿意捐物、义务劳动支持扫盲教育,是因为广大群众认识到政府帮助他们识字、学科学翻身做主是真正为人民,他们从心底里感激政府。他们觉得能为新中国开展的扫盲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是无限的光荣,因而在行动上愿意尽其所能支持扫盲教育的开展。
建国初期面对国家财政紧张的状况,群众的热情参与捐赠等帮助山西省克服了扫盲办学经费紧张的困扰,部分化解农村扫盲经费短缺问题。总体看资金的筹集多以群众打柴、开荒等集体性生产为主,个人捐助为辅。这些做法既为国家节省了办学经费又客观上使得教学具备一定的学习条件,有利的支援了新中国的扫盲教育。
(三)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设施
经费紧张始终伴随整个1950年代扫盲进程,各地民校普遍面临缺少教室、粉笔、本等教学设施的问题。各地群众积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想办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设施化解难题。
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其所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题。没有课堂,他们就利用大自然,树林、河滩、山坡、山洞都可作为集体学习的教室;没有课堂,他们就抽时间自己动手把村里已经废弃的房子、破败的庙宇和祠堂等加以重新修缮而发挥作用。和顺县解放前王汴村连个学校都没有,1950年冬天初办冬学时,学员们把废弃已久的娘娘庙打扫、修整作为教室;没有课桌,就请人和些泥巴用土坯垒成土台墩,上面铺上木板当课桌;四周墙上用彩纸写上鼓励学员学习的标语口号;[18]有时校舍实在紧张,村民利用时间差与小学生错时学习,村小学校白天学生上课,早、中、晚学生不上课的空闲民校抓紧上课;外出劳动时田间、地头都被他们当作现成的天然学习场地。
本和粉笔短缺,学员们就地取材,地当本、树枝当笔来写字;缺黑板农民就用墨汁把木板或墙涂黑作为黑板;缺桌子就用砖垒砌搭上块木板……
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群众的参与下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以克服,使得农村扫盲教育未因经费的困扰而停办。
(四)还工、换工、记工
教师是扫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52年前扫盲教师多为专职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由国家财政划拨。1952年后依据中央的统一安排精简公办教师,农村中担任扫盲教育的教师多为义务教师。义务教师平时作为普通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上课时则作为教师教授学员学习文化,从经济上讲“义务教师原则上为义务,不给予物资待遇”。[19]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义务教师工作态度积极、教学认真。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教师因为教学耽误他们的生产,造成了他们个人和家庭一定的经济损失,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从未因没有工资待遇而有太多抱怨和放松教学。对这些义务教师的辛勤工作政府一方面给予高度政治赞扬,另一方面政府也考虑到他们实际生活困难的现状积极倡导各地“为了解决冬学教员的生活生产困难,可实行换工生产的办法”。[2]
山西省依据“谁上学,谁出钱”、“误多少、补多少”、“老师学生互不吃亏”的原则[20],各地市“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用合作社记工、补助,或社员自愿分摊、换工等办法来”[21]对义务教师补助。
忻县高家庄农业社采取学员给教师还工(每个学员给教师顶一个劳动日),标准是依据教师教案、备课的时数,折算为若干劳动日,按分红标准,由学员折实付款。[22]
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采取由社里统一研究提出,对教师因给学员上课而耽误的工分采取每年工分核算时统一由合作社给每位义务教员顶四十个劳动日(由公益金内开支)以补偿业余教师的误工费。年底依据工分标准折算,四十个劳动日约合三百余斤粗粮。各项教育费用由社里在公益金内统一解决,学员自己点灯每月每人二两油,不足部分由社补助。[23]
为了调动教师教书的积极性、出好成绩,各地还注意把教师的待遇与教学质量相挂钩。具体到每个教师,各地解决办法也是不一致,如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对优秀教师采取从社里的总劳动日中,再多给教师记40个劳动日;忻县高家庄农业社的民校则是采取由农业税内地方附加6%下开支的;榆次区东贾乡更是探索实行“三等计分,逐月评记”法,教师误工由乡扫盲协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定出底分,规定课堂教学误工一小时:一等教师还工一分二厘,二等还工一分,三等还工八厘。每日结合民校生活会让本班学员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态度、教学成绩三个条件,在底分上提出升降意见,然后由文卫主任或教师组长领导各班教师,根据学员意见、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采用公议的办法,提出记工等次,最后提交乡人民委员会核定,分别记工,夏、秋两季清还”。[24]虽然山西各地对教师评定标准不同,但这些评定办法都是社里在征得社员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而产生的,实际运行中未有争议。
尽管各地都依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对扫盲教师进行了经济上的补偿,但客观讲教师的待遇并不高,但大多义教都自愿担任这项光荣任务。他们多数认为自己能被群众推选为义教,是被群众看得起,是政府对他们的极大信任,是无比光荣的事。正如当时山西省忻县石家庄钢铁社义教段瑞全说,解放前我目不识丁受人欺,今天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培养,我哪能高小毕业呢?当义教是党对我们的重视和提拔,也是我们应当担负起来的光荣任务,我愿意干!”[25]他的话代表了当时扫盲义师的心声。为了鼓励工作在农村扫盲一线的教师,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定期召开各级评模会、积极分子代表会、检查评比会等对农村扫盲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奖励。从今天来看,当时的表彰轻物资奖励而更注重精神层面,但教师们普遍认为能得到政府、群众的认可对他们来讲就是无尚的光荣。
三、结语
总之,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的异常紧张状况,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采取了多样的办法化解了扫盲教育经费来源困难的现实问题。同时他们的做法也有效的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让农村扫盲教育的起步有了一定的经费保证,进而有效的推动了山西农民扫盲教育的进程。但是从长远看来,这种办学经费开支过分依靠群众的做法无形加重了地方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激发农民学习积极性;且资金来源受群众觉悟的自觉性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缺乏资金支持的扫盲教育在1950年代后期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可以说徘徊不前。
21世纪,中国的扫盲教育仍任重而道远。扫除文盲不仅是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社会工作。影响当今农村扫盲教育的因素是多样的,经费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对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经费的探究期望能对我们今后农村教育有所启迪。今后农村扫盲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当时重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成功做法;同时政府必须成为未来扫盲教育投资的主体,加大扫盲经费的财政支出比例甚至可以建立专项扫盲基金;政府还可通过制定社会集资等鼓励性政策多渠道吸收民间资金,政府应该重视对扫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共同推进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云旗.新中国60年国家财政收支变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5):85.
[2] 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49-10-19(03).
[3]周批改,叶敏.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教育的筹资方式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22):20-23.
[4]李曙森.今年冬学怎样办?[N].人民日报,1950-12-27(03).
[5]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一九五二年冬学运动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2-11-27(03).
[6]中央教育部,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年冬学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3-12-11(03).
[7]教育部,青年团中央.关于一九五四年冬学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4-10-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5-06-06(01).
[9]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为切实贯彻华北人民政府颁发的冬学运动实施纲要的指示[J].山西政报,1949(3):22.
[10]华北行政委员会指示——关于冬学工作的指示[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14.
[11]当前扫盲工作的情况、问题和今后意见(21个县的扫盲工作检查报告)[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60.
[12]河津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河津教育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49.
[13]山西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关于经费开支、机构编制、工农待遇的通知[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65.
[14]永济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永济县教育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23.
[15]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一九五一年冬学转民校的指示(社教字第3号)[J].山西政报,1951(3):175.
[16]本报社论.把扫盲运动深入一步[N]山西日报,1956-01-12(07).
[17]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优秀农教、义教、辅导员典型发言——原东村扫盲协会工作经验[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57.
[18]王哲明,李宜凤. 和顺县教育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206.
[19]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执行华北冬学工作指示的通知[J].山西政报,1953(21):32
[20]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解决民校经费开支和义教还工办法的通告[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65.
[21]本报评论员.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扫除文盲工作[N].人民日报,1956-12-09(03).
[22]山西省农业社办民校工作的报告[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38.
[23]山西省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办的民校[N].人民日报,1954-08-24(03).
[24]常江河,焦光北.妥善解决民校教师的教学误工问题[N].山西日报,1956-07-12(07).
[25]山西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发言材料[R].山西省档案馆藏档案,馆藏号:C61-5-52.
(编辑:程俐萍)
Exploration on the funds of rur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aking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nhong
(Schoolof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1,China)
Abstract:At the initialst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iteracy education campaign l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moved onnationwide.Faced with national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inability to invest more in campaign,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based on " schools run by people" and "assisted by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practice, the government of Shanxi Province has taken some action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such as government's part-burden,mass' voluntary work, the use of existing facilities, pair workers and other solutions 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teracy education.The study of solving financial problems on literacy education ha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national rural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Initial stage of PRC;Rural literacy education;Funds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1-0011-05
作者简介:许艳红(1969-),女(汉),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