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珂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痞满经验

2016-04-04黄丽胡珂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饮痞满痰饮

黄丽 胡珂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 南昌330000;2江西省中医院脾胃肝胆科 南昌330000)

胡珂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痞满经验

黄丽1胡珂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南昌330000;2江西省中医院脾胃肝胆科南昌330000)

痞满;水饮;小青龙汤;胡珂;经验;治法

胡珂,主任中医师,教授,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笔者现将导师胡珂运用小青龙汤加味从水饮论治痞满经验介绍如下:

1 水饮内停为痞满的病机之一

痞满多为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病因引发[1]。导师胡珂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水饮内停也是导致痞满的病机之一,患者因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化为水饮,水饮阻滞脾胃气机升降而致痞满。《素问·经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疏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此为水液在体内的正常疏布和代谢过程。肺居上焦,主气,有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脾居中焦,主升清和运化水液,上疏于心、肺等脏以濡养,水湿下行,上行下达以营养濡养全身;肾居下焦,主水,蒸腾气化水液,三脏的配合在水液运行的过程非常重要。若肺、脾、肾三脏失调,则水液不运,致水饮内停为患,胃气以降则和,不降则滞,故水饮内停中焦阻滞则生痞满。

2 辨治体会

《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治疗水饮之总则,乃治饮之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阴寒凝滞,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当用温药运化,温其阴寒、化其凝滞。“温药和之”为用药当温,亦当用之有度,温通阳气化饮。脾主运化水液,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温肾阳,脾阳始能健旺,以先天温养后天。

治疗饮邪所致痞满,当辨析其饮邪之所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饮邪变动不居,饮流胃肠则有心下痞满、咳嗽、喘满表现;饮到四肢,表现为四肢的胀满、疼痛、沉重。痰饮其病位在里,寒邪外束,当外祛寒邪,内温化痰饮。溢饮因其病位表浅,可使用发汗法,使饮邪从表而出,此为因势利导,以行散水湿。

小青龙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谨,攻专力宏,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可谓肺病之良方。导师胡珂用在治疗痞满,可谓独出心裁,灵活运用。小青龙汤病机为外寒里饮,但在临床上无论有无表证均可应用,有表证可发散表证,无表证可温阳化饮、宣肺平喘。饮邪内阻易郁遏阳气化热,可予小青龙汤加味石膏。在《伤寒论》中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仲景原文明确提示水饮之邪内停心下,心下即胃脘,影响气机之升降,则胃部痞满。水饮变动不居,流动走窜不定,犯肺则咳吐痰涎清稀量多;流注大肠则大便溏薄,时夹涕状白色黏冻,腹中肠鸣;下注膀胱,影响膀胱气化,且因肺气失于清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偏少,条文中诸多或然证就是由此而出,临床上亦常见此类兼症,皆饮邪的流动性。方中麻黄、桂枝辛散寒邪,宣肺化饮,止咳利水,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干姜、细辛、法夏温化水饮,用量宜大,尤其是干姜、细辛,导师胡珂说虽古有“细辛不过钱(合今之3 g)”的说法,但实际上是指研末冲服,水煎服还是安全的。白芍、五味子收敛肺气,防麻、桂发散太过,养阴血防诸多温燥药伤阴耗血。根据小青龙汤药物分析,有温通上中下三焦,治疗三焦寒饮之功效[2],但因方中药物辛散温燥,久用惟恐伤阴动血,故而应中病即止。

3 验案举隅

3.1病例1

3.1.1病历资料李某,女,46岁。2013年3月13日初诊。患者反复胃脘痞满3年,近半月复发。患者自2010年出现胃脘痞满,嗳气,食后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服用西药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症状可以减轻,但稍饮食肥甘生冷、外感受凉则易复发。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疗效不甚明显。半月前因气候变化受凉而痞满复发。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发作则痰多清稀。刻下症见:胃脘痞满,餐后益甚,胃纳不馨,嗳气不畅,口不干渴,咳吐痰涎清稀量多,咳剧则胃中泛吐清涎,大便溏薄,时夹涕状白色黏冻,腹中肠鸣,小便偏少。舌偏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泽,脉浮弦滑,上腹扪之稍有紧硬感,按之不痛。辨为外寒里饮,治以温化水饮、和中消痞。予以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0 g、桂枝10 g、干姜15 g、细辛10 g、白芍10 g、法夏10 g、五味子6 g、炙甘草6 g、厚朴15 g、杏仁10 g,5剂。2013年3月18日复诊诉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咳嗽减,泛吐清涎改善,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再予5剂。2013年3月22日复诊诉胃脘痞满好转,纳食正常,咳嗽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尚成形,无白色黏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改干姜10 g、细辛6 g,继服5剂,胃脘痞满及诸症若失。

3.1.2讨论患者素罹咳嗽、咳痰十余年,发作则痰多清稀,平素稍饮食肥甘生冷、外感受凉则痞满易复发。胃脘痞满曾用常规治法如疏肝和胃、健脾理气、辛开苦降等疗效欠佳。导师胡珂认为患者痰饮素盛,内伏于肺,发作则痰多清稀,为饮邪为主。饮停胃脘,胃气不和,则胃脘痞满,餐后益甚,胃纳不馨,嗳气不畅,胃中泛吐清涎。舌偏淡胖,边有齿痕,一主肺脾阳气亏虚,一主痰饮水湿内盛,苔白润泽多津为饮象。脉浮弦滑为痰饮甚,脉浮既主饮邪甚,病位高,也可主兼太阳表证。本证属本虚标实,肺脾阳气不足,不能制约阴凝水饮之邪,水气泛滥。刻诊以水饮标实为主,临床表现一派水饮阻滞、流溢之象,而本虚之象则为标证所掩,隐伏不现。胡师认为此时若在治疗时孟浪投以温补,势必甘满壅滞气机,则痞满益甚。故在治法上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拟温化水饮为主,辅以和中消痞;后则随证治之,或温阳化饮,或健脾助运,补土生金。方选小青龙汤加味。方中加味厚朴、杏仁既治肺,仿仲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更治胃,厚朴降气除满,已故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擅用杏仁治疗胃病,认为能和胃止痛消胀,此之意也。

3.2病例2

3.2.1病历资料刘某,男,60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患者胃大部切除25年余,本次发病半月余,胃部胀满不适,曾于门诊治疗,服用中药平胃散加减后,未见明显疗效。刻下症见:胃胀不适,纳食不佳,四肢发胀,舌质淡胖,苔黄腻,大便调,小便平,脉浮滑。证属外寒里饮、郁久化热,治以解表散寒、祛饮清热,麻黄10 g、桂枝10 g、细辛10 g、干姜6 g、五味子6 g、白芍10 g、法夏10 g、炙甘草6 g、石膏10 g,7剂。二诊诉服上药后症减,胃脘部不胀,纳食正常,心中烦闷改善,小腹部胀,以脐周明显,矢气多,双下肢坠胀,以肘膝关节下明显,难握拳,二便平。口不干不苦,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弦。麻黄10 g、桂枝10 g、细辛10 g、干姜10 g、白芍10 g、法夏10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厚朴15 g,7剂。三诊自觉肢坠胀减轻,右下腹及脐下胀满,舌质胖大,苔黄腻,脉滑软。上方去厚朴,加附片15 g(先煎)、细辛改12 g,7剂。四诊服药腻苔可减,肢重似减。麻黄10 g、桂枝10 g、细辛15 g、干姜10 g、白芍10 g、法半夏10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附片20 g(先煎30 min)、威灵仙30 g,7剂。五诊服药下肢似减,舌胖苔根腻,脉弦软。汗出舒适。上方附片改为30 g(先煎1 h),7剂,后诸症悉去。

3.2.2讨论本案中医辨病属水饮之溢饮范畴,《金匮要略》中“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每见体制壮实、无汗、烦躁甚、脉浮弦紧者,当选大青龙汤;每见咳喘、痞满等心下有水气,外寒里饮者,当用小青龙汤。根据患者症候分析,胃部胀满不适为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也,饮乃有形之邪,停滞胃脘;四肢发胀为水饮流溢于肢体;舌质淡胖为溢饮甚,脉浮滑,苔黄腻为饮郁化热。其病机为外寒里饮、郁久化热,当选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以解表散寒、祛饮清热。故方中加味石膏清热,与麻黄配伍可发越水气。二诊复诊考虑患者苔由黄腻转为白腻,热症祛,故去石膏;小腹部胀,以脐周明显,故方中加用川朴,以行气消积、除满燥湿;此次复诊虽患者胃胀缓解,但饮邪未祛,下肢坠胀明显,握拳困难,故干姜增加剂量,以增强温化水饮之力度。三诊患者右下腹及脐下仍胀满,考虑为饮停下焦,饮邪性阴寒黏滞,致气行不畅,阻碍气机运行,故去厚朴,加用附片至15 g及加大细辛用量,以进一步加强温化之效果。附片性味大辛、大热,有毒,故嘱患者先煎附片以减轻其毒性,以其温阳散寒以温化水饮,阳气健旺,水液得以运化。

[1]田德禄,蔡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0-111

[2]刘渡舟.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R256.3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27

2016-05-28)

猜你喜欢

水饮痞满痰饮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