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音乐教育,路在何方?①
2016-04-04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24
张 燚 ( 中国传媒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24)
高等音乐教育,路在何方?①
张 燚 ( 中国传媒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24)
[摘 要]高等音乐教育急剧扩招,造成学生就业连年走低。音乐表演专业应该扩展音乐类型,积极介入音乐环节的发展进程,并丰富音乐的表演环节,使其引领时代、更容易被社会接受。音乐教育专业不能再延续音乐表演的模式,其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定位,音乐院系的老师要进行“自觉教学”的提升来为素质教育提供支持。总之,高等音乐教育必须实施蓝海战略,加大教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重视用户体验,关注市场需求、盘活存量,着眼产品开发、用好增量,以小批量、个性化、可拓展产品适应市场的多变性。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素质教育;蓝海战略
①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资助项目《创意经济时代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编号:2013M5409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前,高等音乐教育不用思考出路。2014年教育部公布高校15个低就业率专业“黑榜”,艺术学科以40%的份额成为重灾区,音乐、表演、播音主持、动画、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这六个前几年还大红大紫的专业迅速被市场冷落[1]。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说,“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经过十几年来的疯狂扩招,当前“艺考热”正在退潮,音乐院系也要看看自己是否在“裸泳”并去寻找出路了。
一、深陷红海,危机重重
不用看教育部的“黑榜”,我们也能切实感受到音乐专业就业形势在连年走低。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所谓“精英模式”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音乐专业的大跃进尤其严重,十几年来扩招了数十倍。九大音乐学院每年招生多在千人左右,四川音乐学院在校生更是达到惊人的13000余人。很多综合性大学或者从无到有建立起音乐院系、或者在原有音乐院系基础上大规模扩招,四百多家音乐院系中规模达到千人者随处可见。
于是,一些本科音乐院系招不满开始成为常态,专科音乐院系招不满则在前几年就已经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包括专业音乐学院在内的音乐教育单位招来大量不具有基本音乐素质和天分的“专业学生”。同时,因扩招而迅速增多的教师因水平不足,即便是好苗子也有可能被不合格的园丁耽误。
即便学生素质好教师水平高,又能如何?音乐院系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都在沿袭有百年历史的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音乐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趋同,教学方法趋同,人才出路趋同……即便你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歌唱家、钢琴家,但是中国能够为每年数以万计并且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提供职位吗?
社会需要音乐,不过很少需要音乐学院传授的音乐。进入电气时代(“工业2.0”时代)以来,音乐的形态及存在、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接受音乐的方式以及接受的音乐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从音乐形式来看,音乐院系重视古典音乐,轻视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才占据了最大的音乐市场份额,并且不像古典音乐那样已储备有大量人才。(2)从音乐环节来看,创作、表演的优势地位在流失,“买方市场”带来“欣赏者”地位的急遽上升,音乐及其人才的市场推广、运营成为重点。(3)音乐的电子制作成为创作、表演、欣赏之外的新增环节,在电子传媒时代成为核心。(4)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被动的“聆听”,而习惯与表演者、周围环境甚至创作者进行互动,参与表演、营造氛围,甚至参与创作。
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已经意识到音乐等艺术专业教育的“超饱和”形势,于2013年10月颁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学司[2013]13号文件),通知第二条的标题即是“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要求”。2015年1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5]1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综合考虑高考文化成绩和艺术专业成绩”,“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要求”……同时,普通专业的分数线却呈下降趋势,比如生源大省河南省,2015年艺术类本科录取率为35.35%,普通本科录取率却是44%[2]。曾经的高考的“艺术捷径”,就此土崩瓦解。
即便未来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中后期,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继续增高,也再不容大学扩招。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出境留学人数连年增长,增长率超过10%。比如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包括中学生,他们基本不会回国上大学),比上年增长约11%[3]。而我国适龄人口的总数却在迅速下降,90后比80后人数少了14%、00后再比90后人数少了20%。所以在2015年,即便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这样地理位置较好、在国内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都出现了“生源不足,没有录满”的情况[4]。
总之,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早已从傲慢的卖方市场转到奔波的买方市场,眼下音乐院系也正在从傲慢的卖方市场被迫转到奔波的买方市场的路上。当学校招不来学生的时候,一切都免谈。其他学科的危机或许还可以缓上几年,音乐学科的危机却已经被引爆。少数专业音乐学院的危机如果不继续扩招的话还可以缓上几年,综合大学中音乐院系的危机则在几年前已经普遍发生:我们为了凑人数,招来大量完全不适合从事音乐活动的“音乐专业学生”。往小处说,这是误人误己;往大处讲,这是误国误民。
二、音乐表演,在开放中前行
音乐院系中的音乐表演专业旨在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人才,音乐院系现有课程也把音乐的专业技能作为重点。但现在它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须以开放的姿态来办学。
(一)扩展音乐类型
我们一般把音乐分为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三大类型。音乐院系中的音乐基本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底色(所以中国戏曲学院被划在九大音乐学院之外)。我国大学和古代的书院有很大不同,主要借鉴了德美大学以及前苏联大学的结构。我国大学里的音乐院系也当然和传统的“教坊”以及戏曲科班不同,而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大学里的音乐教育手段。只是,这一借鉴主要是前苏联的音乐学院模式,并且延续了六十多年而少有改变——除了规模极度膨胀之外。
在音乐院系中,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不仅是作曲专业的四大件,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也要学习。这些毫无疑问都属于西方古典音乐范畴。即便是基本乐理,也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乐理,再涉及一点点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调式。至于传统音乐的记谱、板式、润腔等技法则无人理会。所谓中国传统乐器,所表演的也多是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作曲技术后的作品,和声与结构倒是复杂了,但是学生以及教师的演奏总是缺少中国音乐的气韵生动。声乐专业基本是美声唱法,即便是“民族唱法”也是以美声这种所谓“科学唱法”打底,不教戏曲,并且连“音腔”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但流行音乐是占市场份额最高的音乐类型,这已是不争事实,何况流行音乐的门槛比较低、审美标准比较多样,不像西方古典音乐那样高标准并且规格单一,更适合当前形形色色的音乐院系学生。退一万步来说,音乐院系也当为有志于在流行音乐方面发展的学生提供支持。
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低潮之后,近期已经有明显好转。国人不仅具有听赏传统音乐的文化基因,而且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多样、博大精深,音乐学院要适时引进。比如戏曲的腔韵处理和表演,就值得声乐以及器乐专业的学生学习(器乐也要有腔韵)。
(二)抓住录制环节
在今天,音乐的存在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音乐行为的基本环节也得到扩展,音乐院系需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介入音乐环节的发展进程。
直到今天,音乐美学教科书还是把音乐行为分为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但自1888年唱片工业诞生之日起,“录制”就显示出其重要性,并早已成为音乐行为的第四大环节。现在的录制早已不是对音乐表演进行的简单、原样的媒体式记录,而具有自己的美学意义,并影响到音乐的表演、欣赏甚至创作环节。
现代的音乐录制不仅是声音的“美容师”、“魔术师”,而简直就是“上帝”:它是声音的制造者。现在,大量音乐都是分期录音,一首作品可能耗费数月,音乐被包围在一个机器的世界里:通过话筒前置功放可以改变音质的缺陷,具备动感和清晰度;通过压缩器可以改善嗓音的质感和力度;声音激励器可以使声音的频度更宽,泛音丰富;分期录音可以把多次音乐表演最可心的部分天衣无缝粘贴成一首音乐……后期制作中,音响导演还要在调音台上把每一轨道的声音重放出来,再进行逐个调整和综合调整;调音台上的多段频率均衡器可以使音色大幅度变化,在前期录音已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让最终的声音有更宽、更合理的分布,更好的层次感和融合度;录音棚里的声音缺少空间感,通过延音器的效果声和直接声的混合则可以获得深度,全景电位器可以获得宽度,频率差异可以获得高度[5]……
录制还包括音像的录制。比如MV,其创造了影视文艺的新体裁,通过多机位多次拍摄、蒙太奇、特效、数字动画技术等等,打造出一个新的视听世界。并且,录制技术和媒介一直都在迅速发展(仅媒介就包括胶木唱盘、镭射唱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镭射视盘、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现在音乐作品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多媒体传播,音乐院系需要改变原有习惯,并相应更新自身技术,扩展录制环节,跟上时代的发展。
另外,音乐不仅具有听赏性,还具有伴随性。音乐弥散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弥散在各个行业的各个环节。比如电脑游戏需要音乐,影视作品需要音乐,体育活动需要音乐,旅游产业需要音乐,网络页面也可能有背景音乐……音乐院系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加强和其他行业的融合。
(三)丰富表演环节
现在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这影响到音乐创作,使得音乐在创造时就需要考虑其综合的表演效果;现在很多音乐作品都注重交互性,提供机会让受众(欣赏者)参与到音乐作品的完成中来。不过,音乐活动最重要的表现还是存在于表演环节。
在音乐匮乏时代,音乐表演可以仅靠声音就能吸引听众;在唱片时代,音乐表演可以只管声音就能完成作品。但在多媒体时代(同时有能力进行音乐现场消费的人越来越多),音乐表演的重要性较之前几十年有了很大提升。这时候,表演作为“二度创作”不仅是通过把握音乐作品的声音内涵来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还包括了通过契合作品的视觉形象、表演形式、舞美和语言文字来塑造综合的艺术形象,表演的“创作”性质得到了加强。音乐院系应该抓住这个历史进程,拓展音乐的视觉传达、表演形式和舞台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培养新的音乐人才面对新的市场选择。
有人会质疑: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应该通过声音来提高受众的音乐欣赏能力,怎么能以表面的热闹来迁就受众?笔者的回答是:首先,我们要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和学生是不是音乐界的精英,如果不是,就无力单单用丰富精美的声响来完成听觉盛宴,所以不妨也在其他方面做努力、找创意、结人缘;其次,即便我们是精英,也很难保证听众是精英,观众无力视纯粹的声响为高雅的精神享受,转身就去听郭德纲相声去了,所以也不妨在其他方面做努力、找创意、结人缘。
总之,音乐表演专业不能让艺术成为技术、技术成为重复,而要积极开发声音的感性形式及其表现力。当音乐表演真正追求艺术,拓宽口径、不拘一格探索音乐及其表演的心理形式、观念形式、情感形式,就很容易在社会中获得回响;当音乐表演对原有知识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与加工,在已有音乐知识技能基础上进行深开发,就可以在时代创新中开辟疆域,在文化创意发展中发挥作用。毕竟,这个社会不是不需要音乐,而是更需要音乐——与时俱进的音乐。
三、音乐教育,请注明你的教育性
音乐教育(包括社会音乐培训)是当前最能容纳音乐院系(包括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领域。但是,现在音乐院系中所谓的“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不能适应音乐教育的实际。
(一)音乐教育的核心词是“教育”
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开始脱离“文学”而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出现(序号13)。不过,“音乐教育”依旧不是“艺术学”下的专业,而依旧是在“教育学”(序号04)中列入“教育学类”(序号0401)下的“艺术教育”专业(序号040105)。这再次表明“艺术教育”和它所包含的“音乐教育”的核心词是“教育”。
但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无一例外设在音乐院系而非教育学院。这里的“音乐教育专业”基本沿袭了音乐表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单向重视“音乐”,“教育”却被忽视,音乐教育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形同虚设的情况很是普遍。于是,我们看到不仅专业音乐学院的声歌系、钢琴系、弦乐系等音乐表演专业在以“专业”来进行组织划分,即便是综合院校中的音乐教育系也把学生分为声乐专业、钢琴专业、舞蹈专业……于是,“国家花费巨大代价来维持的音乐学院只是为了少数人,而成千上万人成为最糟糕音乐的牺牲品。”[6]
“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和音乐表演专业体现出不同来,其核心任务不是“教音乐”,而是“教学生如何去教音乐”。
(二)“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以后主要是从事少儿音乐教育工作。鲜有少儿乐于并适于走专业音乐家的道路,但所有的少儿都需要音乐课。中小学以及学前的少儿音乐课程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以专业音乐教育的方式进行(专业音乐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教和特长班),但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只关注音乐内部的事情,不注意少儿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式。
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亟须改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方向的核心词是“教育”,落脚点在“教育”,“音乐”是途径。其次,就现实需要来说,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就业目标,而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是“用音乐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音乐人才”的能力。第三,如何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文艺活动等)以及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才是“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
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仅靠个人经验就能完成教学工作,而是积累了大量教学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综合乐感”等以少儿音乐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法影响深远。近年来,在国内这些教学法也获得了一定传播,尤其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商业性培训生源充足,很多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费前去学习,这既显示了此类教学法的强大生命力,也显露出整体上音乐院系在音乐教学法上的严重缺失。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社会性的音乐培训市场已经非常巨大,但目前主要是以“音乐考级”为核心的“伪专业性培训”,这种培训既培养不出音乐家,更不可能达到提升素质的作用。
那么素质教育的少儿音乐课堂应该怎么做?简单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倡玩中学和做中学,重新认识和组织音乐课堂;(2)不是以音乐专业发展为中心,而要以孩子发展为中心;(3)重视涵养情商,这比掌握音乐技术更重要;(4)重视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的快乐参与,这比音乐专业水平提升更重要;(5)让学生乐于通过音乐来表达,这比善于用音乐来表达更优先;(6)多元能力贯通比音乐专业能力更优先,多学科贯通比音乐学科单兵突进更优先。总之,“教音乐”靠的是音乐技术,但“少儿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音乐院系的老师要适应这种形势,从而为学生打开一片广阔天地。
(三)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自觉教学”
一个优秀的教师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教师成长的瓶颈通常在于第二次成长。
一个人能进入大学音乐院系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学,一般来说会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或教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第一次成长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只有第一次成长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基本属于自然式教学,即凭感觉(本能)和经验(习惯)进行教学。自然式教学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教音乐”,即以音乐为中心,指导学生往“正确的音乐”方向前进。
其实,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更重要,即在原有基础上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以音乐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聚焦显性知识,而且重视隐性知识。于是,我们就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不仅关注音乐,也关注学生关注的事情、学生未来的教学需求,并有意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和工作圈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不仅教授知识,而且从言行、风度、人格等方面影响学生发展,并以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和人格完善为宗旨;不仅关注原来的自己擅长的知识,而且关注学生喜欢的、自己不擅长的知识,并把教学变成一个有组织的互相学习的过程……
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第二次成长则要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比如通过文本与大师相遇),自觉的不断进行教学工作评价,并使终身学习成为自觉需求。经过第二次成长,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自觉式教学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强调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兴趣、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教育不拘一格的感知及表现,强调音乐对学生在审美、合作、创新思维以及乐观性格等方面的帮助。
自觉式教学需要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经常浏览其他行业的信息,有意识通过综合学习的方式(音乐教师太倚重感性形式)来提高自己。
四、以蓝海战略应对急遽变化的形势
在高等音乐教育的“红海”中,每个音乐院系的专业界限和竞争规则为人们所知。更可怕的是,国内大多数音乐院系的专业界限和竞争规则竟然大致相同,大家都是一个模式,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没有显示出师范性,地方院校的音乐专业没有显示出地方性,就看哪所院系在固有序列中能够排位靠前。于是,每个音乐院系都不得不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财政拨款和生源)。
发现“蓝海”,音乐院系需要将视线超越竞争对手(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对手,而是时代剧变),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学校契合买方意愿与未来形势的因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简单来说就是:转向市场需求(而不是一味眼睛朝上),创造买方需求。这就需要音乐院系立足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未来需求,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地方优势,积极创新。
(一)加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音乐院系不用把“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分得那么清晰严明,而要重视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在专业之间互联互通。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教育”,也都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我国大学生还要靠毕业后在社会上磨炼、野蛮成长,而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学生则在学校就于团队实验项目中浸润,有各类周边支持,有专家组指导。我们的音乐院系所在的学校如果没有形成机制,学院要提前探索进行,组织技术流、人才流甚至资金流加以支持,为学生的创意提供实施机会,从而消除学业和实践之间的时间差(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财富)和水平差(在社会上的个人磨炼远不能与大学里的协作创新教育相提并论)。
同时,每个音乐院系,甚至音乐院系里的每个师生都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围绕特长形成突出优势。
(二)重视用户体验
高等音乐教育的用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二是学生就业所服务的社会大众。高等音乐教育要分析和联系社会大众的音乐消费行为,并让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理所应当的优质学习和生活体验。
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买方市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音乐院系必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学校和音乐院系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真正的教育评价(现在学生评教作用很小)以及师资引进等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
(三)关注市场需求,盘活存量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教育领域同样需要关注市场需求。
当然,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很难在现有人事制度下及时调整从业人员结构,高等音乐教育的变革也不可能脱离原有的人才储备,那么就需要重视:如何盘活存量?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作为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落到实处,关注形势改变、提升职业素养。教师还具有较多进修学习的机会,那么更多教师今后的进修就应该关注市场需求(比如合唱老师开发阿卡贝拉、钢琴教师开发爵士钢琴演奏或钢琴伴奏或少儿钢琴教学法等),而不是都在单一、高蹈的“专业道路”上走到黑。
(四)着眼产品开发,用好增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音乐教育必须开发新的课程、优化教学结构与方法、推出新的产品。
在现有条件下,更新现有教师比较困难,现有教师能否通过学习跟上形势也有待观察。那么在新增师资中,就要注意:除非专业非常棒、能够提升院系专业实力,否则就需慎重增加传统意义上的“专门人才”;要重点引进能够开发新产品、开设新课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更好),比如节奏与打击乐、阿卡贝拉、流行舞、音乐教学法、音乐制作老师等;要根据院系需要引进具有开拓意识、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如表演能力或编导能力或教学能力较强的某类“音乐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音乐素养的其他领域的人才(互联网、舞美、戏剧编导等)。另外还要拓展新进教师的专业范围,不要只盯着“音乐专业”,也可以是喜欢音乐的传媒专业教师、有音乐基本素养的高素质的普通教育学教师等。
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院系自身情况注意新课程的开发,比如打击乐、语言与表演、流行乐队排练、少儿音乐教学法甚至社交礼仪等。在教学方式上,则要注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实践与合作能力的开发等等。
在存量市场里到处都是“重镇”,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等,综合大学里的音乐院系远远无法和它们相提并论。但在增量市场里,它们不见得具有优势,并且它们原有的经验和优势或许会成为它们革新的羁绊。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就是一个开拓增量市场的成功例子。它在教学方式方面变革不大,即便这样已经成绩斐然——这所缺少财政拨款的民营高校紧紧围绕流行音乐,已经迅速占据了国内流行音乐教育领域的龙头地位。
综合大学中的音乐院系要和学校的其他学科真正形成联合并进行化学反应,而不是综合大学中的一个物理性存在。一些小的音乐院系尤其要进行边缘创新,不这样的话就要面临淘汰。“重镇”最害怕的就是边缘创新。
总之,高等音乐教育需要考虑社会需求,抓住未来,创造新市场、把新细分行业与综合创新结合起来,甚至创造全新行业。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音乐院系需要思考“我们能做什么”。在这方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同样可圈可点:这所民营学校已经是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组成。
(五)以小批量、个性化、可拓展产品适应市场的多变性
长尾理论是克里斯·安德森受网上音乐作品下载的启示而阐发的理论,它理应对音乐教育带来诸多启发。此理论认为,在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产品(及其信息)流通的渠道足够方便,需求较小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7]。也就是说,产品销售量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即,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文化产品的未来不在传统的“二八法则”的少数热门产品上,更不在标准化批量的产品上,而在个性化、差异性、高体验的产品上。
对于音乐市场来说,人们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碎片化,要求音乐产品彰显个性化、形式感、体验性和互动性。所以,万人一面的音乐院系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音乐院系需要关注市场,更要认识到市场的多变性,绝不能再以计划思维来培训千人一面的“音乐人才”,而要削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以小批量、个性化、可拓展产品来适应新形势。所以,音乐院系必须做到:“对培养对象进行复合型知识拓展,在拓展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成才路径。与传统的‘特长’培养不同的是,差异化的培养旨在寻找学生综合能力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加上本身的音乐学素养,以两点带全面。究其最终目的,应在复杂的职业环境中能迅速的以自身的音乐专业素养、综合知识基础以及强化过的学习能力适应各种专业领域。”[8]
蓝海是未知的,充满不确定性,但也生机勃勃。某个人、某个单位、某项活动可以失败,但是总有更多的成功。红海是已知的,但是它已经充满危险。一些音乐院系已经倒下,将有更多的音乐院系更迅速的倒下。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工业4.0”(智慧工业)的汽笛声也越来越近。时间紧迫,不允许我们继续拿着纳税人的高额过桥费慢条斯理假装摸石头过河。对于大多数音乐院系来说,这已经是改革最后的窗口期。
参考文献:
[1]晋浩天.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N].光明日报,2014-10-16(6).
[2]2015河南艺术类本科录取率35.35%,普通本科录取率为44%[EB/ OL].河南高考网,2014-12-31.http://www.xiekao.com/Html/ art/17232276.html,
[3]王夏曦.弃考留学人数逐年增加,逼迫中国教育改革[EB/OL].搜狐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07/n410890680.shtml,2015-04-07.
[4]张航.北京部分高校生源不足未录满[N].北京晚报,2015-07-15:7.
[5]张燚.谁的声音——电子时代的流行歌曲演唱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1):100.
[6]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7]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石晓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
[8]郝华.音乐学科差异化教育的探析[J].戏剧之家,2014(2):89.
(责任编辑:李小戈)
[中图分类号]J60-05;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6)01-0085-06
收稿日期:2015-09-11
作者简介:张燚(1976- ),男,河南安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社会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