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情自在
——浅评话剧文本《碰瓷》

2016-04-04

影剧新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副队长碰瓷辛勤

林 宇

真情自在
——浅评话剧文本《碰瓷》

林 宇

“碰瓷”现象是一种由于价值观扭曲而产生的社会病态,也是建立在好逸恶劳的恶习以及淡薄的法律观念基础上的欺诈行为,它直接展现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伦理的堕落。这种现象影响了社会公序良俗的推行以及人们对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信心,因此遭到了大众的唾弃。但是“碰瓷”事件屡禁不止,像瘟疫一般腐蚀着社会与人心,由于它的普遍性,自然也就成了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如作家高和小说《碰瓷》(《厦门文学》2013年第2期)叙写了底层老人阿黄叔被撞后的行为举止,撞人者的内心变化,深刻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从不信任、猜忌到逐渐互相了解、互相包容的情感轨迹。张军《碰瓷》则是一部同类题材的话剧作品,再次将“碰瓷”及其导致的公众舆论谴责下人心变化的不正常的社会形态,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在读者或观众面前,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自省。

剧本的基本内容是:干了十数年“碰瓷”勾当的马辛勤计划金盆洗手,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因为他觉得儿子马小东大学毕业考进了检察院,又新谈了女朋友,自己不能再干这种见不得阳光的丑事给儿子丢脸。这天,他来和“同业”乞丐哥、发票哥道别,正打算回家时,见到一老太太被车撞倒在地,肇事者早已逃得无影无踪,路人怕惹麻烦,无人搀扶。出于同情心,老马不顾友人劝阻过去帮忙,他认为这也是完成一个心愿,从做一件好事开始自己的新人生。虽然经过老马央求,其他人还是拒绝帮助他,直到警察过来将老马等人一同带回警局问话。老太太的家属周腊梅为了得到一大笔赔偿金故意诬陷是老马撞伤了人,同时,警队宋副队长也利欲熏心,为了升职,计划将老马树立为犯罪者的典型,从而坐实老马的罪行。此时,马小东携女友寻找到父亲,得知父亲被冤枉后十分气愤,想要找到证据帮父亲洗涮冤屈。而宋副队长等人则故意将老马的碰瓷经历告知马小东,称老马为职业惯犯,必须得到惩处。当马小东得知父亲过去的所作所为时十分气愤和痛苦,也表明自己作为检察官一定会坚持原则,依法作出判决。在法庭上,马小东女友找来了当时的目击证人,但因为身份与地位,这些人的证词又一一被推翻,眼见形势对老马极为不利。就在此时,转机出现了,承受不了内心拷问的肇事司机主动到了法庭,坦白了事件的经过。清醒后的老太太也揭发了周腊梅的龌蹉目的,宋副队长的丑行也公之于天下。

大体而言,这是一个讨论社会现象,强调某些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问题剧,宣扬惩恶扬善的主题,在立意上主张生成正能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敢于针砭时弊,对官场弊端予于批评,并塑造了宋副队长这样一个为一己之私而不惜诬陷他人的警察形象。剧本在艺术上特色鲜明,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能够勾画出人性的复杂面相,如马辛勤以“碰瓷”为业,自然是遭人痛恨的角色,但他依此生存却事出有因,是受过伤害的底层人;他疼爱儿子,含辛茹苦供其读书,并积蓄了购房头款,考虑到儿子前途后又打算抛弃旧业;他对朋友讲情义,钱到手后经常请客;他良心未泯,虽然时常骗人,把欺诈当家常便饭,但见老太太被撞倒,又能仗义出手,在金钱上也毫不吝啬。这一系列行为显示了老马的多重性格,我们也无法用好人、坏人直接区分,这些行为也让人对他爱恨夹杂。马小东的塑造也是比较成功的,将他在处理家庭与公职,伦理与法律等关系时的心理纠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一些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很出彩,如乞丐哥与发票哥,篇幅不多却活灵活现,他们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性格,也在于语言的运用,时常插科打诨,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令人侧目,如第五幕两人为马辛勤出庭作证。人物语言亦庄亦谐,比较贴近普通民众,也能直指人心。

自然,这部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章节为戏而做戏,在台词的锤炼,口吻的对应,以及情节的铺叙等方面有待加强或调整,又如为了烘托戏剧张力,强化人物之间的矛盾,作者时常人为地增加虚夸的内容或标示,显得不够真实。但瑕不掩瑜,该剧本向受众展示出了在社会丑陋现象下的人间真情,这在人情冷漠的当下,尤为珍贵。

林 宇: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谢菁菁

猜你喜欢

副队长碰瓷辛勤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请扫二维码
一整天都倒霉·上
职场“碰瓷”冷观察
关心下一代工作
“碰瓷”即犯罪
雅贿:江西贪官“碰瓷”
辛勤奉献的劳动者最光荣
相互“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