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女生教育刍议

2016-04-04张莉萍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

冯 蕾,张莉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高师院校女生教育刍议

冯 蕾,张莉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高校女生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而现行高等教育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已难满足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通过对当前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特点进行分析,整合高教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强化女生“四自”意识,以期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日后成为认真执教、不计得失、躬身垂范、勇挑重担的优秀教师,更好地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高师院校;女生教育;“四自”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师范大学,数量远超男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环境驱使与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女性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社会地位等都在逐渐提高,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在传统意识的束缚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远达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中曾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师院校的女大学生具有“女性、大学生、师者”三重性,可见,师范院校“女生教育”问题,既关系到女性个人和群体的成长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

一、当前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特点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对理想自我形象构思和设计,但在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下,不能正确处理过去我、现实我、理想我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内在潜力的发挥和立志成才的自觉行为。笔者通过研究调查、现场座谈和社会评价的方式,总结出高师院校女生在大学学业生涯发展中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一)知识技能方面:学业成绩优良,综合能力较弱 在当前社会分工和大背景的制约下,女性在发展和成才的道路上更为艰辛,强烈的成功意识促使女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求知学习,她们认为只有优异的成绩才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实现对自我的肯定,因此,在本能角色期待驱使下大多数高校女生学习成绩极其优异。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一”字型,知识面宽;“I”型,专业知识精深;“T”型,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十”字型,不仅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深,而且具有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社会对大学生需求越来越倾向于“T”型结构和“十”字型结构。 当代社会经济知识化、全球化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诸如写作能力、社交技能、组织协调、实际操作技能的“T”型“十”字型人才,而部分女生则只将眼光局限于所学专业的课本上,一方面仅满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学为所用的能力上明显欠缺;另一方面为能在学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她们仅满足于对教材和课堂笔记的钻研学习,不愿花时间阅读学科相关书籍或其他专业书籍,知识面窄,对社会热点焦点、国家大政方针都缺乏关注的热情,政治敏感度低,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再学习能力和男生相比都稍逊一筹,整体的思维、视野、规划和能力等都不如男生。

(二)工作能力方面:工作细致负责,组织能力较弱 师范院校男少女多现象让女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发生了变化,她们自封为“女汉子”、“女金刚”,把“像爷们儿一样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思维方式上,她们擅长形象思维,记忆力强,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考虑问题细致周全;在感情方面,理解人、宽容人,情感与情绪较稳定,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在工作态度方面,积极主动,细致认真,责任心强。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竞争极为严酷的环境下,不遗余力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并承担着本应男生做的事情,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据调查,在学生组织分工合作的部门里面,大多数女生都能发挥女性特质,运用她们细致、谨慎、敏感的神经注意每一个细小的地方,细致谨慎、力求完美。然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女性解放意识碰撞中,女生们难以对自己所承担的家庭与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加之应试教育模式对女性本能身心的束缚,因而在工作中,她们往往遵从现有的规则和定律,思维死板局限,性格保守脆弱,在资源的分配和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协调组织性,因而,女生在组织能力上的主动性、独立性、协调性和男生相比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三)人际交往方面:交往动机强烈,人际适应不良 大学是步入社会群体交际圈的过渡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吉列根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发现,男性的自我认同更多地建立在独立竞争性的关系基础之上;而女性的认同则更多的是在和他人的联系与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因而高校女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重视人际交往,渴望友情和爱情,渴望理解与支持,交往的主动性不断增加,不再拘泥于同校同院同班之间的交往,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积极通过现实和网络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以期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关系和求得社会的认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自我,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意个人得失,言谈举止随意,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衡量他人,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但凡与自己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不符的人就视为另类,情绪波动较大,极易因小事产生矛盾,室友之间分帮结派、冷战,寝室关系紧张,相互无语,甚至衍生寝室打斗。这些不和谐因素打破了她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美好向往,造成对自我和他人认知错误,以致人际适应不良,不利于她们养成积极乐观生活心态和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会对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

(四)生涯规划方面:成就期望值高,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是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核心概念(1977),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师范院校女生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群体,她们反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对女性角色的束缚和压抑,认为工作和学业所带来的成就感至关重要,她们会竭尽全力为自身争取更多的利益和话语权,主动地寻求和把握那些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在各种校园文化竞赛、社团活动、擂台赛及干部竞选当中展现当代女性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塑造自己成为敢于展现自我、敢于参与竞争的女强人,以期日后能在社会上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然而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女生在自我管理、社交能力、组织协调等方面和男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了在和男生的竞争中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在现实环境的多重压力下,就业过程中隐形的性别歧视,以致于产生“再多获奖证书也抵不过性别男”的想法,潜意识里逐渐认同性别落后等传统观念,进而出现了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被动依附的消极现象,把弱势归结为自身性别,减少了增强自信的体验,自我效能感急剧下滑,以致出现成功恐惧症。心理学家霍纳在研究中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而且聪明、有才能的妇女往往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恐惧和焦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避免成功和害怕成功的动机,霍纳称之为“成功恐惧症,后期发展空间局限让她们不得不逐渐调整目标,从追求事业成功逐渐转向属于母亲或妻子角色延伸的领域。

(五)心理素质方面:独立意识增强,承挫能力较弱 当下,女生们常以“女汉子”等称号自我调侃,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女大学生开始体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义,她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竞争、乐于奉献,用智慧和努力与男生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尤其是师范院校女生,在女多男少客观条件制约下,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她们必须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完成各类事宜,在专业属性和日后职业性质的驱使下比起一般女大学生更为独立与自强,她们渴望在大学阶段完成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这种志存高远的卓越追求为她们日后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大学里群英荟萃,很多女生即使再努力也优势难显,自尊心和好胜心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当在考试、校园文化活动、干部竞选等方面遭受挫折后便怨天尤人,几次受挫后便变得恐惧和焦虑,以致于畏缩不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了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心理素质较差,耐挫能力较弱,对自我定位困惑,对未来人生焦虑,看似不错的发展潜能并没有促进她们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对最初理想信念的追求。

二、高校女生教育缺失归因分析

当前,性别歧视在立法上和政治言论中已经废除,但“男权主义”的传统观念仍隐匿于人们的意识中,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仍大于社会角色期待,高等教育中也鲜有对改变此现状做出富有成效的尝试和努力,在社会急功近利的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高校女大学生较易被自我认知、学业发展、生涯规划等问题所困惑。

(一)教育观念陈旧 大学阶段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社会的运行机制与主流价值评价标准有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一直奉行无性别差异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过去被看作是社会进步和女性解放的体现,但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无性别差异教育也有缺陷,男女两性在身心、个性、兴趣、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宽泛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难以准确了解女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体验,难以全面体察女生的情感。在接受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教育的同时,女性却不得不面临着现实社会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对女性设定的标准,来自于现代社会所提供的种种价值体系。这种基于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对女性设定的标准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冲突,必然导致女性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极易被社会本位主义价值取向所影响。缺乏性别教育的教育和实践必然会导致参与和发展的行为能力不强,更难让她们对自我进行积极的社会定位和追求女性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科建设滞后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培养方案、教材的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契合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女性学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落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材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传递和复制落后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尤其师范院校,女生比例大,契合男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性别因素的影响,尽管我们保证了所有学员接受公平教育机会,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女生群体,鲜有适合女生身心特点的课程可供自由选择,当她们在面对诸如自我认识、自身发展等特殊问题时,所接受的教育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进而导致对自我认识和展望的中断,不能获得合理的自我认识和清醒的社会认识,不利于她们增强自信心和确立较高的抱负。

(三)校园文化缺失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人在学校的活动中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风格或特色,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精神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人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品格,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蓬勃发展中不断强化,而目前高校习惯于男性主导的性别角色观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缺乏衔接整合和制度化安排,使得高校女生教育陷入困境并形成教育死角。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糅合,这使得多元文化时代的校园文化呈现庸俗化、功利化倾向,这种缺乏精神底蕴流于形式的校园文化减弱了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在针对女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正确女性观作指导,开展的活动过度附庸流行文化,关注社会生活表层面,鲜有对大学生深层次道德养成和理想信念塑造的活动,女生难以确立自身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促进高师院校女生成才的教育对策

马克思说,“伟大的社会变革没有妇女的酵素是不可能的,社会的进步可以准确地由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衡量。”从实质上看,教育机会均等应体现为“对每一个人都根据他独有的一系列特点与特性来提供最大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创设一律的机会。””大学阶段不仅是女大学生智力、能力和心理素质发展的高峰期,更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为追求女性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进行积极的社会定位,师范院校女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心理辅导,塑造人格魅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工作属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予人健康首先需要自己健康,乐观开朗的性格、健康的情绪体验、坦荡宽广的胸怀、恒久的工作热情,都是为人师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大环境和师范院校女生居多的环境影响下,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容易出现自我认同危机,渴望参与竞争,却缺乏信心和勇气;渴望友情和爱情,人际关系处理上却显得棘手;渴望成功的人生,却对现阶段和未来缺乏规划而迷茫无助。要做好女大学生的心理调适,需根据女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兴趣爱好与动机需求,构建学工部、年级、班级、宿舍的心理教育与安全防范体系,充分利用5.25和12.5两大宣传月,在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在大一学生中,可以开展“适应性教育”、“独立意识培养”、“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知识讲座,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女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辅导,疏解其心理疑惑;大二、大三定期开展有关恋爱婚姻、生涯规划、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形式开展女生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她们开朗自信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大四针对女生择业难的状况,可以组织女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指导。此外,开通论坛、微博或微信,针对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关注的焦点及时解答和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强化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让她们在思想上自主觉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在奋斗中自我完善,在成就中自我肯定。

(二)调整课程设置,凸显女学教育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确在妇女与教育这一部分明确提出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女性学课程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教材不足、课程少、课时有限,对于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研究等都还很不成熟。教师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技能、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更代表着社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引导。高校设置女性学课程对塑造女大学生健全的女性人格,进一步内化性别平等意识,认同自身性别优势,认识自我独立品质、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存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女生居多的师范院校更要创造条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从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入手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开设女性学系列课程,包括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妇女运动史、中外妇女运动史、国内外妇女运动最新动态、女性人类学、女性法律理论与实践、女性教育学、可持续发展学、女性创造学等等,针对其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优势,着重启发式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女性的历史、心理等知识,理解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学会在两性博弈中扬长避短,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以此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三)内化礼仪素养,外强师范技能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学礼是一个人修身立世的基础。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其职业礼仪的要求远比其他职业高。师范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才能在社会中起表率作用,在学生和社会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高师院校应根据女大学生特点和教师礼仪及师范技能培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将礼仪教育和师范技能训练列入综合素质培养的总规划中,除了开设相关女性学课程之外,每年应举办一次女生形象礼仪系列活动,根据女生在思维发展和言语表达方面的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女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未来女教师特有的形象与礼仪风范,如开展美容化妆大赛、礼仪风采大赛、魅力女生评选、女生手工作品展、演讲赛、师范技能大赛等,注重未来作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以便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以身作则,把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再学习能力进行有机组合,以良好的学识修养和形象礼仪为学生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对此,学校应让她们在入职之前就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也是师范院校加强女生职业适应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女生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四)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四自”氛围 “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是女性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四自”的树立需要“润物无声”的良好教育环境,在师范院校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女性特色,通过营造浓厚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培养女生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自尊即对自我的肯定和尊重,是女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就师范院校的女生教育来讲,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促进女性发展的文化精华,取其精华古为今用,进一步提高内在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提升角色意识,逐步树立正确认识、评价女性的社会观念;自信是指对现实我的积极肯定以及对未来我的美好展望,是女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高师院校应支持和鼓励女大学生们建立有女性特色的社团,举办一些女性特色的活动,让她们对自我的认识由表层关注到冷静、理智和深层次的思考,营造拼搏向上的氛围;自立是指独立自主,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是女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杂志报纸等宣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摒除社会金钱至上、腐败享乐等不良风气侵蚀,引导女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优良的心理素养、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发散的思维和全新的精神面貌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自强是指积极主动发展自我的价值理念和行为状态,是女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开展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如女性讲坛、智慧女孩选拔赛等,激发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突出女生中勤奋自强、内在涵养等价值,展现自强精神风貌,使自己最终成为有知识能力、有职业素养、有文化底蕴、有创新意识、有奉献精神的未来师者。

(五)指导生涯规划,提高人生定位 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须从入学起就对其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指导。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将直接影响日后工作中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因此,学校要根据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技能拓展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结合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脉络,整合高师院校女生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分步实施,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规划方案,构建全面多元课程体系,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正确解读有关教育的时政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掌握先进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师范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深化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让她们充分明确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性质重要性及自己应该持有的态度,使自己对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及早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她们认真分析自身性格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发挥内在潜力,扬长避短,提高职业核心力和择业竞争力,从而激发她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激励她们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激发她们的成就动机时,注意引导她们忽略外界的负面评价,强调自我提高、自我改进的重要性,强化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意识,正确面对和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境,以正确的角色认知淡然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诱惑,以国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社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及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为执教的根本。

[1]郑 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美)卡罗尔·吉列根,肖巍译.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李 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4]仇月娥.论新时期高校的女生教育[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90.

[5]杨一平.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理工科大学的女生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04):89.

[6]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美)索里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国发(2011)24号,http://www.gov.cn/zwgk/2011-08/08/content_1920457.htm,2011-08-08.

[10]刘 芳.对高校性别意识和女生教育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118.

Initiative Proposals on Girls'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ENG Lei,ZHANG Li-ping
(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2)

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from elite to mass,the proportion of girls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has improved remarkably.Meanwhile,college girls'education is now receiving a widespread concern.However,the existing training concept,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need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Dealing with this situation,we need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integra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ealizing the composition of educational fo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irls'“four-selfs”consciousness to guide those college female students to foster 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values before they can become exemplary teachers with merits include:serious in teaching,easy towards gains and losses,setting examples through every small move, courageous in taking the hard jobs.Thus they can better contribute to n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ies;girls'education;“our-selfs”consciousness

G658.3

A

1674-0882(2016)03-0083-05

2016-01-15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课题(CJF15052);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Z15—46)

冯 蕾(1987-),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莉萍(1982-),女,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冯喜梅〕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