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优秀合唱作品排演探究
——以几位作曲家部分优秀合唱作品为例

2016-04-04李小莹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合唱指挥音乐教育

李小莹



湖北优秀合唱作品排演探究
——以几位作曲家部分优秀合唱作品为例

李小莹

摘要:文章以排演湖北作曲家谢功成、王秀峰、陈国权、刘健等一组风味十足的湖北民歌改编合唱作品、一组情怀厚积的长江题材原创合唱作品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排演实践,探析这些湖北优秀合唱作品的地方特色、意蕴内涵及本然诠释。

关键词:合唱指挥;湖北音乐;巴楚文化;荆楚民歌;音乐教育

引言

神农造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美传,曾侯乙编钟、上古琴瑟之煌煌巨阵,屈子楚辞、宋玉巫音之断肠骚吟,武当山、五祖寺钟磬诵经之袅袅宗乐,长江三峡、汉水河岸巴楚歌舞之千载绵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湖北自古就是楚文化核心区,灵美的音乐文化贯穿于楚文明灿烂历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厚的人文土壤和活态的音乐资源自然哺育着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就在这人杰地灵的荆楚大地上,繁荣的新湖北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和业余的优秀合唱团队,而且在当代各个时期也都有别具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应运而生。本文从合唱指挥的角度,摘取谢功成、王秀峰、陈国权、刘健的一组优秀合唱作品,探析其中所蕴含的湖北地方特色、意蕴内涵及本然诠释。

一、风味十足的湖北民歌改编合唱作品

“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①刘梦溪、何晏:《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半月谈》2014年第14期,第28页。。一个伟大民族的魅力一定源自其伟大文化的“DNA”。在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创新”首先都只能来自于对传统文化所承传积淀的基石之上。传统的活态表演艺术不仅是确定属主文化特性深刻而生动的展现,还直接渗透于既适于本族群,又适应新世界熔铸当代国民性之中。鉴于这样的共识,美国音乐教育全国委员会审美教育委员会主席、《美国音乐教育全国标准》和《豪斯赖特报告》主撰成员之一贝内特·雷默教授,因“人文艺术学科教育能依赖于音乐源远流长的、本质纯真的、真切特征”,在其《音乐教育的哲学》专著“体验艺术”一章中阐述了审美观察、审美反映、审美体验的特点、音乐教育和审美体验的关系及学生深度体验音乐文化的必要性②[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55页。贝内特先生还就中国的音乐教育现状而两次赴我国调研,并特别指出:“中国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音乐体验的范围比较小。中国传统的(专业)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正是由于贝内特、加德纳等资深学者一步步将发人深省的、根本的学科建设之问应用、融入于他们所集结的“零点计划”、“国民音乐教育内容标准”等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研究项目,并直接指导、影响和推动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实践。③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133页、第196-206页。

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中国专家学者警醒的肺腑之言:“泥土的东西是最善良的东西,它是我们整个民族音乐大厦的根基啊!民歌引导教育,不是说我们光唱民歌,而是说民歌是我们的魂,是深深扎根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了这个东西就没有了我们的精神家园。”④谢嘉幸:《民歌引导教育》,《陕北民歌》网,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03680310.html。中国音乐学者谢嘉幸等在对音乐教育进行国际比较课题研究之后更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民歌引导教育”的观点:“我所极力倡导的音乐教育,也是那种和民歌血肉相连的音乐教育。”⑤谢嘉幸:《民歌引导教育》。而如何使传统民歌广泛深入学子、大众的文化生活,参与度很广、体验场很强、影响度很深的合唱无疑成为了重要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谢功成教授就曾倡导呼吁,我国需要创建“专门演唱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风格特色的民歌合唱的特殊的合唱队(团)”。⑥谢功成:《愿民歌合唱之花盛开》,《人民音乐》1982年第7期,第15页。

显然,承传、探求、解析、弘扬地方传统音乐,让广大荆楚儿女深度体验巴楚音乐艺术精神更是我们栖息于本地的当代音乐从事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里精选长期生活、创作于湖北,热情投注于合唱艺术,并硕果丰实的优秀作曲家谢功成、王秀峰、陈国权各自改编的经典湖北民歌合唱为例,因篇幅所限,略呈笔者的排演实践和心得求教各方家同仁。

(一)谢功成改编:无伴奏合唱套曲《江汉行》

“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湖北民歌概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巴楚人民祖祖辈辈在天地人神畅达合一的关照系统中孕育着一方分外灵美的浪漫精神与热情追求,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歌。无伴奏民歌合唱套曲《江汉行》⑧谢功成编曲、放平词:无伴奏合唱套曲《江汉行》乐谱,《音乐创作》2011年第3期。,是著名作曲家谢功成教授⑨谢功成(1921-),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2003年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谢功成1942年考入国立音乐院作曲系(重庆青木关),随江定仙教授学习作曲。曾任华南文艺学院音乐部副主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主任、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和副院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曾兼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委。谢功成教授的合唱写作技法精当娴熟并贯穿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阿拉木汗》等是20世纪上半叶经典的民歌合唱范本,他为推动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见:《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音乐会节目单·作曲家介绍》,武汉,2013年11月。1959年春,以湖北江汉平原的六首民歌编创而成。本套曲依序为《薅草歌》、《采莲》、《种棉田》、《唱起来跳起来》、《踏车歌》、《打硪歌》,表现出该地区人民生活劳动时的场景。为获得或者忠实、突出民间音乐上的某些地方特色和韵致,运用纯粹的无伴奏人声来进行表现。

根据湖北沔阳“反照花台”改编而成的第二首《采莲》(女声合唱),其音乐语汇精炼细腻,曲调旋律俏皮活泼,女声独有的纯净、细腻、空灵、甜美的音色等,在姐妹采莲的场景中得以充分展现。排练时需要把握住这首作品独有的节奏感、旋律美以及沔阳地区方言的特色尤为关键。无伴奏合唱的训练,除了音准,最为关键的是作品速度与各层次音乐音响之间的衔接关系。旋律的横向感、线条感、流动感在此以其特定形态来表现特定内容。如,“莲藕水底栽吔”、“荷花水上开吔”,“风吹荷叶动吔”等,作曲家在句首巧妙地运用附点十六分音符与等分十六分节奏的同音反复,来模拟划桨时湖水的荡漾波动,在排演处理时,就要把同音反复的部分按照大线条的处理方式依次渐强直至句尾。又如,这里原谱中句尾本没有跳音、顿音等标记,但笔者在排练实践中将其处理成跳音断开后,使得前面旋律的legato一气呵成,顺势带出“栽吔”、“开吔”、“动吔”,更能体现划桨年轻女子俏皮活泼的形象,作品中大量出现了“吔”、“咳”、“呦”、“吙”等语气词,均可处理为跳音。再如,其中第27、28小节卡农式的轮唱,处理好两声部间的层次织体,可以增加弱起渐强的变化,仅突出“摘”及“又”字,力度从p-mp-mf,直至第29小节,四个层次力度上的变化使得女高音与女低音二声部的对位部分互相模仿、互相追逐,既似对话、又似划桨竞舟,欢声笑语中道出了姐妹们一起采莲蓬、摘荷花的欢乐景象。还如,其中“打赤脚”的“脚”字,在当地方言中不是普通话念的“Jiao”,此时应该读成“Juo”。在排练中掌握特定的地方方言语音,这一地区性民歌合唱的风格就更加贴近于生活,接近于原貌,使其更具原生民歌的“泥土芬芳”和色彩韵味。

合唱套曲《江汉行》的第六首《打硪歌》,为带男高音领唱的混声合唱。“号子本来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齐”。它是劳动人民修堤筑坝、挖塘垒堰、挑土打硪时为了统一动作、鼓动劳动热情而喊唱的一种劳动号子。打硪号子依据快慢、强弱分“平硪号”、“高硪号”等,其演唱内容可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其曲体句式结构以上下句和四句式的单曲体最为普遍⑩《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湖北民歌歌种简介·号子》,第34-35页。。本曲根据沔阳劳动号子创编,全曲速度为小快板,曲调高亢、豪放、有号召力。众人一起打硪,并兼有一领众合的形式,动态感十足的劳动场景生动地应运而出。此曲作曲家将湖北天门民歌的音调、沔阳劳动号子运用其中,由于沔阳地区的打硪号子领唱多采用高八度的“边音”(即假声)演唱,在排练男高音领唱部分时还需要借鉴湖南花鼓戏中的真假声快速交换演唱的技法。越是类似打硪这类力度较强的作品,指挥排练时更要注意强声弱唱,张弛有度,着重把握住劳动号子时真正的逻辑重音点,不可一味全部是强、喊。领唱时,众人随着音乐节奏甩手,硪不动,众和时再合力将硪抬起,而后落下。作品出现了大量“也火也火火”、“呀火依火咳呀”、“咳呀咳”等语气词,因此笔者在处理“也火也火火”时,力度尽管标记为f,但其只作为号令、预备,真正更进一步的强在其后“呀火依火咳呀”的“咳呀”处,此处是为硪抬起落下做预备,只需强调4/4拍的强拍和次强拍,“咳呀”以及“咳呀咳”处每个字力度及时值上都需要格外强调,突出更多喊号子的成分,这样形成的过渡和对比能更加突出劳动时真正的强,更加贴近于打硪时的劳动节律。《打硪歌》作为整部合唱套曲《江汉行》的终曲,作曲家在尾声67-70小节运用了反复及渐快的手法,“也火也火,呀火依火咳呀”衬词句反复四次。处理上可在结尾反复后第69、70小节线上运用延音记号,“也火也火”最后的“火”字在强拍上休止,音响即在渐快声中嘎然而止,干净明快;紧接最后一句“呀火依火咳呀”如抽刀断水,更增强了劳动场面的生动性,也为整部作品的终曲结束平添生机与生趣。

在排练初期,不必放声演唱,避免虚耗精力,可先采用轻声练习,目的是让各声部团员一边记忆乐谱,一边将注意力更多地用以体悟、追求音乐的地方风味上来。

(二)王秀峰改编:女声合唱《洪湖水,浪打浪》、混声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

《洪湖水,浪打浪》原为湖北省歌剧团1958年创作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创作)的一段经典二重唱歌曲。1961年根据歌剧拍成同名电影享誉大江南北。著名指挥家、作曲家王秀峰先生以歌剧中的同名唱段所改编的《洪湖水,浪打浪》、《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也是极具湖北地方风格特点的优秀民歌合唱作品。⑪王秀峰:《灯与星——王秀峰合唱作品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6页、第147-155页。王秀峰(1938-),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指挥,原湖北省歌剧团团长、湖北省音协副主席,曾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湖北合唱协会会长。王秀峰1954年考入原中南音专附中(现武汉音乐学院附中),1957年直升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现武汉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合唱指挥,1962年毕业分配于湖北省歌剧团(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任歌剧指挥。创作《丰收之后》《杜鹃山》《桃花飘零去》《剑胆琴心》等10余部歌剧,歌剧配器《洪湖赤卫队》《大别山序歌》《人生》等20余部,以及大量合唱作品曾获国家、省级创作大奖多项荣誉。

《洪湖水,浪打浪》,曲调以沔阳、天门、洪湖一带的民间小曲为基础,借鉴了江汉平原民歌《襄河谣》与天门民间小曲《月望郎》的音调为其主要音乐素材⑫夏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创作前后》,《传承》2010年第8期,第53页。,旋律悠扬,情感真挚。改编后的女声合唱保留了原主题曲三段式的结构,4/4拍,中速稍慢。前奏描绘了洪湖岸边秀丽的自然风光,第一段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二声部女声合唱进入,旋律婉转,排练时需注意每小节开头两声部之间五度、四度间的和谐,尽量碰出两音之间的“第三个混响泛音”。

中速稍慢的速度犹如平稳划船的律动,第7小节“清早——船儿”处有如推桨滑行,下方的钢琴伴奏部分也有波光粼粼之感,舒缓悠扬中仿佛渐近湖心深处。此时不可只突出主题女高音的旋律,女低音声部是其支撑,需以1:1的比例进行音响分配,注重强调和声纵向与横向的和谐度。第二段为对比段,女高音声部与女低音声部形成二重唱的对比,三乐句,合理处理好三句之间主题交替变换的关系尤为关键。第三段速度稍快,piu mosso,进入整个作品的再现段,并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此段整体力度较前两段稍强,抒发渔民歌颂党,憧憬新生活美好之情。“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的“出”(chu)字此时应按湖北地方方言改为“qu”的读音来演唱。歌于声,本于心,特别要注意在第34小节“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时,作曲家并没有使用很强的力度,而使用的mf,此时需要表现渔民真正来自心底的强烈之情,在唱“比那”两拍的高音处理时,反而不宜过强,弱唱更为动人。应避免外在的大声,如果运用太过于强的力度,就有些“喊口号”而缺乏内在情感的嫌疑了。结尾处作曲家并无使用渐慢的标记,不可随意添加,音符的时值已经在自然扩展,应避免画蛇添足。

“十年九淹”的洪水自古是江汉平原民众的灾祸,特别是沔阳、天门、洪湖、公安、石首、潜江、监利一带,旧时受淹灾民常背起“三棒鼓”流落他乡,卖唱为生,所唱内容大多为叙述苦难生活。王秀峰老师改编自《洪湖赤卫队》的女高音领唱、混声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就源自这样的生活素材和音调。这首改编后的混声合唱作品,引子部分速度为中速稍慢,奠定了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基调,呈示部借用了《洪湖水,浪打浪》的前两段,第一段以女高音独唱为主题,混声四部合唱和声如芸芸众生之苦轻轻附和。女高音尽管此时演唱的是洪湖水的主题旋律,但不同于独唱时赞美家乡那样明快婉转的情绪,基调为追忆之前家乡生活的美好,声调凄凉。展开部以男声合唱为主,速度快一倍,展现地主恶霸强占豪夺,百姓遭遇天灾人祸后被迫流亡的场景;此处需注意钢琴部分以二个八分音符与前十六后八的组合来模拟三棒鼓的音效,重拍规律明确清晰;第87小节“多少穷人把命丧”后的“啊”字凄惨的感叹细细渐慢;在第92、93小节处“啊”相对应的钢琴伴奏部分,属-主的进行,同音反复渐强;紧接进入的散板部分为女高音独唱,“家破人亡”的“家”字上要特别延长,突出渲染至肝肠寸断、伤心欲绝之境。尾声第159小节“飘扬在那洪湖上”的“上”字,要足足延长8拍的时长,并且强收,以传达无比坚定的豪情和信念。指挥需注意不可只留意人声部分的长音,此处的关键在其下方的钢琴伴奏部分,第159-162小节指挥要持续挥动钢琴部分直至强拍预备收拍为止。

(三)陈国权:混声合唱《龙船调》

溪河终是一片流淌真情的浪漫之地。古有诸如《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曰)“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这是多么淳朴而浪漫的画面:溱洧河岸,春波荡漾。男男女女,手持香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姑娘说“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对答简练,情韵无限⑬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204页。,《诗经》中也有《有女同车》的浪漫“情景剧”。同样来自鄂西利川深山小河上的《龙船调》,“有女同船”也当必勾起无限美好对答。

歌曲《龙船调》,为毛忠明、杨玉均等主创者(原恩施地区歌舞团编创集体)于1959年初,根据周叙卿搜集的原流传于湖北恩施利川“一首单乐段上下两句”的民间花灯调《种瓜调》改编创作而成,经1959年湖北省庆祝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演一鸣惊人,广为流传⑭赵娟、余开基:《关于<龙船调>编创历史之考证研究》,《黄钟》2014年第3期,第53-60页。毛忠明、杨玉均:《歌曲<龙船调>的创作纪实》,《琴台之声》2012年第4期,第5页。。上世纪80年代初,《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⑮《<龙船调>入选世界25首经典民歌》,《湖北日报》2010年4月7日,第5版;荆楚网: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00407/hbrb1032318.html。陈国权教授改编后的同名合唱曲⑯陈国权:《陈国权合唱歌曲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陈国权(1937-),著名作曲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湖北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合唱协会理事,被国务院授于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他196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专著有《合唱指挥基础》《陈国权合唱歌曲集》等,其改编的主要合唱作品《东方之珠》《龙船调》《三套车》《秋日的私语》《夜半歌声》等广受欢迎。。该作通过保留原曲质朴而灵动的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衬词等形式和内容,既充分保留和传承其独特的民间特色,同时又运用西洋大小调的和声技法,融入复调手法,强化了其合唱的艺术表现力。排演诠释该作品中,要特别注重表现出鄂西风情的灵俏韵致,只有注重轻巧细腻的处理,才能将山妹那深情、急切、探察和对生活浓郁的甜美感,婉转地化作一种看似日常生活场景的含蓄传达,却于爽朗中有娇情、豪放里藏精细,方才透出清纯、醇厚的情韵与美感。如首句“妹娃”(女高音)开腔即一串清凌凌的延音上轻巧地连续长滑音,“妹娃”与“艄公”应和中风情万种的一问一答,衬词上丰富细腻的婉转韵腔,速度上的灵活变化等,都需要在深入学习当地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仔细把握其独特神韵。又如,从“妹娃”念白的“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中的“哪”、“推”二字,与“艄公”回应的“我就来推你嘛”中的“我”字、“推”字就饱有“表情性渐强”的艺术感染力。⑰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音乐译文集:论指挥·论指挥人才的技术训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63页。

歌曲的曲调与该地方的语言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川市地处湘鄂川交界,多为土家族、苗族人民,地理位置靠近重庆,其语言声韵与重庆话相似。如歌曲的开头部分“正月里是新年哪”中利川方言的“正”和“是”,要演唱成“zen”和“si”,这里没有翘舌音和后鼻音,歌词中的“妹娃要过河”中的“河”要唱成利川话里的“huo”音,“阳雀”的“雀”字也一样,不能唱成普通话里的“que”音,要唱成利川话中“quo”,“妹娃我要过河”中的“妹娃”演唱时要带一定的儿化音唱成“妹娃儿”等,这些独特的方言穿插在歌曲中,也增添了《龙船调》独特的魅力。

二、情怀厚积的长江题材原创合唱作品

长江,自巴东入湖北,经黄梅出鄂地,以绵延千里的黄金水道,滋养着灵秀的巴楚山川、丰饶的江汉平原、独特的荆楚文化和不断发展的湖北经济。长栖于如此丰水之畔的湖北人民,怎不为这母亲河的伟大而由衷赞美、敬畏致谢。长江之滨的武汉音乐学院师生为这伟大的母亲河由衷生情、放声歌唱,六十余年来,武汉音乐学院“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坚持把创作的目光聚焦长江,坚持深入荆楚大地吸取营养,坚持使用湖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坚持用专业创作手法和交响音乐的形式表现长江、歌颂长江、赞美长江:从谢功成教授的《长江抒情诗》,到刘健教授的《三峡叙事》,从王义平教授的《长江三峡素描》,到钟信明教授的《长江画页》,一部部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组曲、交响音画、交响大合唱,一系列以不同视角表现长江的交响音乐作品,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60年音乐创作中一条鲜明而有特色的主线。”⑱参见《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音乐会·“长江主题”交响作品音乐会节目单》,武汉,2013年11月。

(一)谢功成: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之《大江东去》

作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谢功成教授于1955-1959年历时五年创作完成的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作词),曾被列入“国庆十周年献礼”首演,是我国歌颂伟大长江的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作品藉长江的雄奇壮丽,讴歌祖国山河和伟大的华夏儿女,既饱蘸无限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又高度运用时代前沿的作曲技法,成为“长江主题”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杰出代表。⑲参见《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音乐会·“长江主题”交响作品音乐会节目单·作品介绍》。

全曲由壮阔激情的《大江东去》、深沉的《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彩虹》、神奇缥缈幻想的《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长江、你浩浩荡荡》五个乐章构成。在此以其中第一乐章《大江东去》的排演为例。

男中音领唱、混声合唱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是一首壮丽而辉煌的颂歌,它有着庄严的气势、宽广的气息、舒展的节奏和浑厚的色彩,开门见山而总括全曲。序奏的前三个小节音调波折起伏,第一句歌词“大江东去,浪涛滚滚,奔向天边”的旋律更是迂回蜿蜒、层层推进,勾勒出万里长江百折不挠、奔流东去的概貌。这些为全曲带来强大结构力的主导音调和旋律形态,往返于套曲的各个乐章,调性、节奏、和声、配器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刻画出发源自青藏雪山的壮丽大江多姿多魅。合唱曲的人声配置精巧有致、结构逻辑缜密细腻,也展示出谢功成教授在中国合唱艺术领域的先声经典之彩。⑳参见《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音乐会·“长江主题”交响作品音乐会节目单·作品介绍》。

《大江东去》乐谱每一部分都可见作曲家明确精准的速度标记,在指挥处理上一定要格外注意,不可随意更改,或是把各个部分的速度混为一团。作曲家在结构、速度、调性转换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既有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给指挥家提出严谨而高超驾驭的要求。譬如,柔板(Adagio♩=78)—庄板(Grave♩=63)—柔板(Adagio♩=78)—快板(Allegro♩=120)—庄板(Grave♩=63)—柔板(Adagio♩=78)的速度衔接,A大调—b小调—E大调—A大调的调性转换,使得整个作品既缓慢庄严又张弛有度,在段落与段落衔接处,需要指挥特别注意背谱,音乐上的连接部分切切要一气呵成地链接过来。整曲丰富的速度变化可谓既要遵循“有能力使一种速度从其他速度里成长出来”,又“必须以受表情温度变化制约的乐句与分句为基础,以求得音乐与诗的意义。”㉑[奥]F·魏因加特纳:《论忠实地演奏作品》,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音乐译文集:论指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94、98页。

又如,第一句主题旋律就在庄重缓慢的庄板上,特别是第14小节“大江东去”的“去”字,不可一味地延长四拍,要根据下方钢琴伴奏的织体来处理上方人声部分,钢琴部分连续四组三连音的级进上行直接推入至高音a2的“浪”字上,此时在处理上尽量把句子衔接起来,在前半句“大江东去”与后半句“浪涛滚滚”之间,使用合唱“循环换气”的技巧,将前半句句尾的“去”与后半句首的“浪”字连贯起来,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长江气势就会开天连地、大气磅礴地横空而来。

再如,第33小节的钢琴部分,其左手所使用的连续附点八分音符,似为模仿乐队中小军鼓,此时指挥需特别提醒钢琴伴奏注意:左手模仿打击乐的小军鼓,短促有力清晰,右手是歌唱性的旋律,需要连贯dolce。第56小节男中音领唱部分,作曲家特意选用这一声部,是借长江的雄奇壮丽,来歌颂祖国和伟大的中国人民,笔者认为此处的男中音领唱部分要一反往常,不能太过唱响唱大,语句之间的递进关系,起承转合都要内在而精准把握,必须要发自内心肺腑地由衷抒情达意;第81小节转入E大调快板部分时,四部和声的合唱部分不可喊口号式地唱,指挥可以打合拍,将其处理连贯。而第86小节由2/4转换为3/4拍,逻辑重音发生变化,领唱与合唱部分要特别注意逻辑重音的转换……指挥家要依靠整曲结构的严谨布局,主调织体强调和声效果、混声合唱与领唱在形式上及音色上的鲜明对比,既要有史诗般悲壮、深沉的撼天动地之声,又要有幸福美好的人民欢欣之情。

(二)刘健: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巴山夜雨》

2005年,由王原平、刘健、方石、雷子明、唐跃生、贺沛轩等湖北词曲作家主创的大型交响合唱音画组歌《穿越三峡》,是“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精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其主题背景以举世瞩目的三峡建设工程为题材,以气势磅礴的合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了峻美三峡从“百年梦想”到“高峡出平湖”的沧桑巨变。作品融史诗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全方位展现了长江三峡的永恒魅力。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巴山夜雨》选自大型交响音画组歌《穿越三峡》第一乐章首段,由黄金辉词、刘健教授作曲。㉒武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1953-2013音乐作品选·声乐卷·合唱作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267-289页。该作曾上演北京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上海音乐厅“上海之春”等。刘健(1954-2012),著名作曲家、计算机音乐专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他1982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85年获该院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参见:《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音乐会节目单·作曲家介绍》,武汉,2013年11月。

《巴山夜雨》于2005年获“第十一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合唱作品奖。诚如音乐理论家彭志敏教授在追念作曲家刘健时所感慨:“(刘健)他的音乐作品构思严密,旋律优美,形式丰富……他是全国少见的能将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契合的优秀作曲家。”㉓耿广恩、蔡家园:《湖北文联追授刘健“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新华网,2012-03-20。http://www.hb.xinhuanet.com/art/2012-03/20/content_24922902.htm。亦如作曲家本人所言之践行:“音乐创作最理想的境界莫过于能在传统的、现代的各种技法领域间自由来往。”㉔耿广恩、蔡家园:《湖北文联追授刘健“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巴山夜雨》,该作平静的起句即为整场音乐会带来一个清新的音响:“一滴,两滴,三滴,巴山夜雨,细细密密……”似轻轻淡淡飘自远古的一抹水墨,在竖琴的空灵之音、大提琴舒展醇厚间的绵密对答之中,既呈现山云相连、传奇篇篇,万古河川、魂牵梦绕的意蕴,又分明层层暗含从容蓄势;随着女高音邈远飘逸的“巴山——夜雨”盘旋而上,那秀美三峡与峡江女人深厚而博大的激昂情怀、细腻而坚韧的执著追求,与富有表现力的合唱声部、管弦乐队情景交融的交响性描绘与抒发,顿感骇浪惊涛、云雨翻卷的大无畏精神,气势磅礴、天崩地裂的新创造精神喷薄而出——让人一放眼长江三峡即领略到祖国河山与华夏儿女的深沉魅力!㉕刘夜:《<巴山夜雨>唱响“上海之春”——“群英荟萃·全国九所专业音乐院校优秀学生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院报》2015年6月。

笔者在排演中感受到刘健丰富的内在张力,和他犀利而洗练的独特笔法,此因篇幅所限仅以数次与团队合作的部分体悟先记下点滴。譬如,前部留意把握其“夜雨”二字,音量控制于围绕女高音主唱轻细内在抒发的融合之中,每分钟65拍的行板(andante)速度;第12—16小节,需格外注意女高音领唱与大提琴之间的“对话”;第20小节进入呈示部中合唱四个声部,作曲家用合唱中四个不同声部音色之间的差异对比,错落衔接来表现雨滴于风中飘落的层次及音响间的形态描绘,各个声部均为后半拍八分音符弱起进入,此时层次衔接要平稳自然、力度上的mp及气口等,都实为以雨滴的“深情”意境来自然应和;第38-45小节,女高音第一次单独进入“站在夜雨里…”,不宜演唱得过强,此时女高音独唱的独白,极需发自内心的深情诉说与召唤……指挥家在这些丰富而细腻的处理中,少不了丰富的眼神传达与表情运用,笔者信奉“眼神,是指挥者同演奏(唱)者进行心灵沟通最微妙、最有效的手段,眼神具有一定的穿透力。”㉗朴东生:《指挥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5页。而指挥家的眼神的出神、力量首先又必须依赖于“有一双能够凝视自己内心的眼睛,有一颗感受良知的心灵……”㉗徐晓:《半生为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

直至第二次出现同一主题的第46-54小节,下方合唱声部进入,女高音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去加强。第53小节以“贴心贴意”的渐慢,紧接第54小节的“爱你”回原速,切记是渐慢(不是在第53小节一开始就突慢下来),保持意境地一点一点平滑地渐慢下来,紧接混声四部合唱以“ff”的力度柱式和声继续强推“站在夜雨里”,直至推向作品的最高潮点。上述渐慢紧接回原速的处理在第52、第63小节再次以“贴心贴意的爱你”重复出现,但即使是再现,而音乐与内涵已是向前推进的。

小结

排练这些不同时代的湖北作曲家、湖北题材的合唱作品,指挥首先要深入考察和体验与作品相应的当地风土人情,了解自然生态中地貌、物候、山水、河湖,认知本土民众人文生态中的生活、劳作、情感、性格、民歌等;进而尽力亲访作品作者,在深入沟通中细心请教,获得第一手指导性材料,挖掘、完善谱面文本背后丰富的人文信息和更多专业信息,从而对作品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布局,来设计作品的诠释表现。指挥在充分做好案头工作的基础上,还可利用视频、网络、课件等数字教学工具,组织合唱队员观看、学习、体察这“一方水土”,讲解相关风土人情,建立相应的形象感知。

在一度与二度创作之间,有些学者发出温婉而严肃的警示与要求,诚如武汉音乐学院青年音乐理论家张璟所言:“歌唱家们的演唱值得学习,他们的艺术精神令人赞赏,(而)对声音技巧及其感染力的重视度,似乎已超过对作品内容的关注度。”㉘张璟副教授主讲:《音乐版本学:音乐作品版本、乐谱版本研究&表演版本比较》研究生课程笔记。笔者深为认同,在作品“分析基础”之上建构起表演的指导性——即表演的根基与皈依——这种传统音乐分析学之上的信息采集向“表演学”转化是极富“增值”的分析教学的视野拓展与延伸、音乐表演教学现实瓶颈的突破、作品推广中核心密码的锁定、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脚踏实地、人文情怀的真切滋养……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的情感,以及他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造就了合唱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其丰富而灵美的情感内容,本是音乐从事者深为迷恋的真谛。合唱指挥可作可为的,首要便是不要辜负来自千古的泥香、和真诚的作曲家及作品那富载的人文江河。

(责任编辑章滨)

To Explore the Rehearsal of Hubei Outstanding Choral Works—Take some Excellent Chorus Works of Several Composers as Examples

LI Xiao-ying

Abstract:Taking rehearsal a set of choral works adaptation from Hubei folk songs with a full flavor and a group of original choral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Yangtze River by Xie Gongcheng,Wang Xiufeng,Chen Guoquan and Liu Jian as examples,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rehearsal practices in many years,this paper explored those outstanding Hubei choral works with their local characteristics,implications and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chorus conductor,Hubei music,Bachuculture,Jingchufolk song,mus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10.3969/j.issn1003-7721.2016.02.011

文章编号:1003-7721(2016)02-0107-09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李小莹,女,汉口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武汉430000)。

猜你喜欢

合唱指挥音乐教育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表现
浅析合唱指挥技法对合唱团员情感激发的影响
浅谈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
预示在合唱指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