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曲》与《鼓边舞曲》鼓乐演奏技法比较研究
2016-06-29王军
王军
《练习曲》与《鼓边舞曲》鼓乐演奏技法比较研究
王军
摘要:文章描述了中国大堂鼓独奏曲《鼓边舞曲》的移植过程,并将其与原曲——俄罗斯小军鼓独奏作品《练习曲》进行比较,重点阐释了中西两种鼓乐器在乐曲演奏中的技法特色。
关键词:练习曲;鼓边舞曲;小军鼓;大堂鼓;演奏技法
中国鼓乐历史悠久,早在商代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鼓”字记载。确切地讲,这个“鼓”字,反映了商代的巫术活动,且是中国打击乐器在殷商时期真实的历史风貌。在中国打击乐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不同的朝代都有其卓越的代表令我们为之骄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系列乐器中,就有“建鼓”经历了二千多年而矗立于今;从秦汉时期的“七盘鼓”,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西域传来的都昙鼓、毛员鼓等,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民族打击乐器群。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外打击乐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演变过程。
在此,笔者谨以本文对《练习曲》与《鼓边舞曲》中西版本鼓乐演奏技法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中西鼓乐之特征,以求教各位专家学人。
一、《鼓边舞曲》作品来源及特点
《鼓边舞曲》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帕里耶夫创作的一首带有钢琴伴奏的小军鼓独奏作品,乐曲发表在一本俄文版的《小鼓与其它打击乐器曲集》上(见图1、图2)。
该曲翻译成中文,名为《练习曲》,其结构短小,共54小节,属于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据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王以东先生的说法,他在学生时期曾演奏过这首曲目。关于曲目名称,他的专业老师(原中央乐团打击乐首席方国庆先生)根据乐曲表达的意思为乐曲命名为《鼓边舞曲》。王以东先生将该乐曲移植成56小节的中国大堂鼓作品,并根据中国大堂鼓的演奏特点对乐曲的小军鼓独奏部分作了调整:用中国大堂鼓演奏小军鼓的声部,但考虑到在没有钢琴旋律参与的情况下,过长的休止(如乐曲的第8-9小节,长达6拍的休止)会使演奏中断时间过久而影响演奏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因此他为大堂鼓设计了简单的节奏连接。具体改编步骤如下:
1.用“鼓棒相击”的演奏方法演奏四分音符,将乐曲中的休止符填满(见乐曲第2、8、24小节),并在乐曲第26、28小节处采用“双槌同击”鼓帮和尽量符合原曲音乐风格的节奏变化,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
图1 《小鼓与其它打击乐器曲集》封面
图2 《练习曲》首页截图
2.用“鼓边平击”的演奏技法替代小军鼓的“rimshort”演奏技法效果,还对一些节奏作了手法标记和速度变化要求(如第35-38小节处)。这样一来,用中国大堂鼓演奏的这首乐曲在保留原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又彰显出新的意境。即使在没有钢琴旋律衬托的情况下,也能同样表现出音乐的独特魅力。
帕里耶夫创作的这首乐曲运用了小军鼓的单击、双跳、复合跳、rimshort、滚奏等演奏技法和敲击小军鼓鼓圈的特殊音色。全曲虽然篇幅较短,但演奏技法丰富,充分体现出这一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王以东老师将这首乐曲移植改编为中国大堂鼓演奏的独奏作品,以中国大堂鼓的各种演奏技法与独特音色来诠释外国作品,既保留了原曲的艺术风格又体现出不同乐器的表现力;并通过“鼓槌互击”、“双槌同击”、“鼓边平击”和“敲击鼓帮”以及“滚奏”等多种演奏技法,来彰显中国大堂鼓丰富的表现力。王以东先生曾多次表达过他的教学与演奏理念:继承传统、发展求新、兼容并蓄、多元融合,通过这首小曲的移植改编,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教学与创作方面的追求。
二、《练习曲》与《鼓边舞曲》鼓乐演奏技法比较
笔者认为原作《练习曲》和王以东老师移植改编的《鼓边舞曲》中西两个版本的特色及难点为多种演奏技法的组合运用,为此,笔者将通过两首乐曲的比较,重点剖析小军鼓和大堂鼓演奏技法之特色。
1.乐曲开始两拍的切分节奏型中的第1、第3个音是运用小军鼓的rimshort这一演奏技法(见谱1)。
谱1《练习曲》第1-2小节
Rimshort是小军鼓的一种特殊的演奏技法,即使用鼓槌前端约1/3的长度,向下击打,使鼓槌的槌头与槌杆同时击打在鼓皮和鼓圈,击打时需保持一定的角度,确保鼓槌槌头部与槌杆同时击打鼓皮与鼓圈,使之同时发音,产生鼓皮、鼓槌杆、鼓圈的复合音色,此音色集合了皮质、木质、金属的复合音色,音色特殊,音量大,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而《鼓边舞曲》中大堂鼓在演奏这一小节时,则采用了一种“鼓边平击”的演奏技法。此演奏技法是使用大堂鼓鼓槌长度大致1/3处或1/2的长度,击打鼓面时,鼓槌与鼓面平行,击打在距鼓外缘向鼓心方向大约5公分的范围内,使鼓皮、鼓帮、鼓槌同时发音,产生皮质、木质的复合音色。音量大,音分值较高,同样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在音乐表现力上,两种不同的演奏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可以在音色与力度上很好地表现出切分节奏的节拍重音与切分重音,又由于在演奏方法、鼓的材质、构造以及鼓槌的长度、材质的不同,使两种鼓乐各具特色。
2.乐曲第2小节的第2-4拍即是移植后鼓槌互击的演奏技法,该技法丰富了作品的音色(见谱2)。
谱2《鼓边舞曲》第10小节
第10小节(见谱2)中第二拍后半拍的三十二分音符,通常小军鼓演奏者会根据个人的技术状态,决定使用连续单击的演奏方式或者使用双跳的演奏方式。单击与双跳,由于是不同的演奏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演奏者亦可根据对音乐的不同感知,采取不同的演奏方式。而在中国大堂鼓的演奏中,存在着双跳、多跳的演奏技法。由于音乐风格的不同,鼓的构造、材质,鼓槌较短等原因,演奏出的双跳音不够平均。再由于左、右手的自然力度差,不能产生像小军鼓双跳的音响效果。所以在《鼓边舞曲》中演奏者采用双手快速交替单击的演奏方法,俗称“小撮”。“小撮”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左、右鼓槌快速连续地交替击打。但在本曲中,还要控制“小撮”的击打速度,特别是三十二分音符,要注意速度的要求与准确。由于中国大堂鼓余音较长,三十二分音符的颗粒性比小军鼓来说相对不容易演奏清晰,需要演奏者结合具体的演奏方法、控制演奏力度,使敲击的节奏点更清晰。
3.再如《鼓边舞曲》的第26小节,改编者运用了中国鼓鼓槌同击鼓帮的技法,这是中国传统鼓乐中常用的演奏技法(见谱3)。
谱3《鼓边舞曲》第26小节
滚奏技法,西方的小军鼓和中国的大堂鼓都有。小军鼓的滚奏大致有双跳、多跳、自然跳、压击等方式;中国大堂鼓的滚奏大致有双跳、多跳、双手快速交替单击等方式。
表1 小军鼓、大堂鼓滚奏技法对照表
中国大堂鼓滚奏虽然有双跳、多跳的技法,但是由于鼓皮、构造、鼓槌的原因,不具有小军鼓同样的滚奏效果,只是通过双手交替快速单击而产生密集音响效果的。第27小节由于有“cresc.”的音乐力度记号,需要演奏者使用4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加大演奏力度,以更好地表现音乐。而小军鼓只需要演奏者用一种演奏方法,只要加大演奏力度,就能表现出音乐所需要的音响效果。
4.乐曲第41小节是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力度从p-cresc.-f。小军鼓上需要用到tap、up、down、full等4种演奏技法,同时需加大演奏力度。亦可采用full的演奏方法,从弱力度开始逐步加大演奏力度的方法,以更好地表现cresc.的音乐效果。而演奏中国大堂鼓,演奏者则需要5种演奏方法,此外,演奏者都会采取从靠近鼓边的位置开始向鼓心的位置移动,利用大堂鼓的自然音量、音色差,加上多种的演奏技法,更好地表现音乐(见谱4)。
谱4《鼓边舞曲》第41小节
5.谱5、谱6对于小军鼓、中国大堂鼓的演奏者来说都是较为困难的片段。
正常情况下,小军鼓鼓心击打与rimshort、中国大堂鼓的鼓心击打与鼓边平击这两种演奏技法的快速转换,均要求保持音色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原作第54-55小节节奏型重复,演奏力度是mf-cresc.-ffcresc.fff(见谱5)。移植改编的作品将这一节奏型扩展为4小节(见谱6前4小节),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演奏的技术难度。小军鼓可采用单击或复合跳的演奏技法,复合跳指法为RLLR LLRL LRLL RLRL,中国大堂鼓亦可采用此种复合跳的指法演奏,但由于移植后改编为4小节,每小节有不同力度的要求,使得复合跳的指法难以达到音乐力度表现的要求,所以采用RLRL的演奏指法,同时结合5钟演奏技法,以更好地表达音乐力度的要求(见表2)。
谱5《练习曲》第52-56小节
谱6《鼓边舞曲》第51-56小节
表2 小军鼓与大堂鼓的演奏技法
可见,小军鼓的演奏技法是从鼓槌的运动方向来定义,而中国大堂鼓的演奏技法则是持槌后从运动部位来定义。
三、中西鼓乐的教学思考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体会到多种演奏技法在一首作品中综合运用的难度与重要性。本文所述中西两种鼓乐器的演奏技法,均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量化练习、动作要领的仔细揣摩,才能达到轻松自然的演奏状态。熟练掌握每种演奏技法只是基础,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要多种演奏技法的组合运用。每种演奏技法只有熟练地进行转换、连接,才能为完美地诠释作品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由于该作品的演奏速度是行板,让练习者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各种演奏技法及相互连接与转换,同样原因,要求演奏者高质量地完成演奏技法。
中国打击乐的教学是基于传承、借鉴和创新为目的。由于中国民族打击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加之目前中国高等音乐学府中,对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历史源流、乐器形制、音色特点、演奏技巧、音乐流派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笔者通过《练习曲》与《鼓边舞曲》中两种鼓乐器演奏技法的对比分析,能为学习者掌握小军鼓、大堂鼓的演奏,以及两种鼓乐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诠释该乐曲提供一些理论及实践参照。
中国民族打击乐学科本身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因此,亟待一批有志的青年才俊,为建设中国民族打击乐教学体系而努力。笔者以为,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一方面要继承、挖掘、整理、规范优秀的传统素材(如民间锣鼓、戏曲锣鼓和中国各民族传统打击乐)的同时,还要与世界打击乐器的教学接轨。这就需要我们向世界优秀的多元艺术借鉴与学习,尤其是要借鉴国外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
(责任编辑章滨)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Drum Music Playing Techniques of Etudeand Gu Bian Dance Music
WANG Jun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a Russia snare drum solo piece Etudeto the Chinese Datang drum solo work Gu Bian Dance Music,and com-pared both of them,explained with the focus on the features playing techniq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um in the music.
Key Words:etude,Gu Bian Dance Music,snare drum,Datang drum,playing techniques
中图分类号:J62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6.02.014
文章编号:1003-7721(2016)02-0133-06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简介:王军,男,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讲师(北京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