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影响分析
2016-04-04孟凡梅
孟凡梅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影响分析
孟凡梅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 对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未进行系统的院前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系统的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并观察2组患者的接受急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院前急救;中毒;一氧化碳;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表现为急性缺氧性脑病或其他脏器缺氧而导致损伤,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导致患者迟发性脑病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院医疗水平、意识的提高及医疗管理的完善[1],院前急救措施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CO中毒患者的影响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回顾性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CO中毒患者,并将其不同的治疗措施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CO中毒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未进行系统的院前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系统的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具体如下:
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42.54±6.32)岁。
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42.34±6.46)岁。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在患者被送往医院后给予传统的治疗,包括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维持高压氧治疗。
观察组方法:给予患者系统的院前急救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指导抢救:当接到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来电急救时,医护人员须快速出诊,在未达到现场时,应先与警卫人员进行通话,指导其为患者急救,将患者向空气清新的地方转移,取平躺位,将患者衣服松开,保证呼吸通畅,如患者呼吸停止,则给予人工呼吸。
(2)缺氧纠正: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呼吸、血压及脉搏等体征进行检测,对其重度症状进行初步评估,保证其呼吸通畅,对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避免患者窒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心脏复苏术,并依据患者的中毒情况,轻度中毒给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中度中毒给予CO2高流量吸氧治疗[2]。
(3)静脉通道建立: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对CO中毒患者给予125 ml甘露醇(c:20%)静脉滴注,对于重度中毒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如患者有呕吐现象,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甘油果糖250 ml脱水治疗,还可给予纳洛酮或胞磷胆碱促进恢复其脑功能。
(4)体征观察:在救助过程中严密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测,依据患者的病情,于高热患者戴冰帽,对于体温过低患者给予保暖措施,频繁抽搐患者给予地西泮10 mg~20 mg静脉推注,并对患者家属的负面心理进行疏导,使其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急性CO中毒患者经治疗后3 d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我科室以患者治疗后3 d的意识恢复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判定,以总好转率表示,具体如下:
显效:患者的神志及意识恢复正常,可进行日常的活动。
好转:患者的神志及意识基本恢复,但仍须进行调养。
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更为严重。
总好转率为显效概率及好转概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20.0版进行处理,急性CO中毒患者的经治疗后3 d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为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急性CO中毒患者的经治疗后3 d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
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6.67%,其中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3.33%,无死亡人数。
对照组:显效、好转及无效各为11例、10例及9例,总好转为70.00%,并发症发生例数为7例,发生率为23.33%,死亡例数为4例,死亡率为13.33%。
3 讨 论
因血红蛋白及CO结合使其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从而抑制细胞呼吸,使其组织缺氧,其CO对心肌及大脑具有较高敏感性,因此心肌及大脑的缺氧耐受性差,故此在患者缺氧后极易导致急性心梗及脑水肿,如不给予有效的急本文研究中,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院前急救指导并协助患者远离CO泄漏区域,随后转至空气清晰的地方获得足够的O2,以此改善脑部缺氧情况,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采取迅速的补救措施,于中度中毒患者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重度中毒患者给予CO2高流量吸氧治疗,并建立静脉通道,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了急救治疗的针对性,改善了传统治疗的不足[3]。于本文研究中,传统的治疗仅在患者被送至医院后采取相关治疗,因此延缓了有效救治时间,降低临床疗效,提高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救,将导致患者严重的肺部感染甚至死亡。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CO中毒患者的总好转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仅如此,观察组患者中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患者中4例死亡,死亡率为13.33%,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说明了给予CO中毒患者系统的院前急救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1] 徐 霞.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9):154-155.
[2] 黄燕玉.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5,34(20):77-78.
[3] 冯小燕.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3013-3014.
本文编辑:刘欣悦
R595.1
B
ISSN.2096-2479.2016.03.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