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呈现名士德行的艺术
2016-04-03沈思妍
沈思妍
《世说新语》呈现名士德行的艺术
沈思妍
内容摘要:《世说新语》中的开篇便是德行,共有47则,其展现名士的德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名士的道德形象,也对我国叙事艺术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世说新语》 名士德行呈现艺术
德行是我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强调的为人准则。不过,传统上人们对魏晋名士的评价似乎主要是否定的,特别是说他们毁坏礼教,行为放荡不羁,严重地损害了德行。然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录了大量名士的德行事迹,且在这个“名士教科书”中将德行置于全书首位,可见德行也是名士人格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世说新语》中位于第一篇目的德行篇,共记录了47个有关德行的片段,虽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但大致以传统的忠和孝为主,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对于忠义和孝道的一些理解和做法,这些行为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魏晋名士的人格特征。这些描述自然是真实的记录,但不乏精彩,显示出编者刘义庆的文学素养,对我国的笔记小说乃至传记文学影响很大。
一.正面的传神写照
《世说新语·德行》篇列于全书之首,可见其在名士人格的组成中的核心地位。以现存数量来说,在三十六门中也是属于保存较多的栏目。这些片段生动地展示了汉末至东晋期间众多名士的德行。其中第一则就说:“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如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描写陈蕃的求贤若渴的形象就是通过正面描写陈蕃的行为语言,通过描写他上任时在去官署前直接去拜访当地的名士,从而细致的刻画。第十四则中,通过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刻画向我们叙述了王祥和其后母的故事,后母在一开始对王祥有杀心,想要杀死王祥,而王祥对后母则十分恭敬孝顺,在后母杀自己而不得时,主动请求后母杀自己以满足后母,这种恭敬之心使后母受到了感动,二人最终和睦相处,王祥身上的这种“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让我们心生感动的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第十八则,通过正面描写裴楷每年从赵王、梁王的租税中拿钱救济中表亲戚中的贫困者的行为和当面对别人讥讽时的语言回答,展现了裴楷的仁爱善良之心,懂得利用他们富足的钱去救济贫穷者,也看出了他的机智。第三十二则中的阮裕,描写了他在面对他人借车、自己烧车的两件事时的语言和行为,赞扬了阮裕所展现出的“德业”和“礼让”两种德行,凡是有人来借车他必借的乐意助人,可当他得知有人为了葬母而不敢借车这一事情之后,便将自己的车烧了,他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会让别人有难处时反而不敢开口借车,这种自我检讨的行为为后世所褒扬。第三十五则中,通过正面描写刘惔的语言、神态、细节,刘惔在丹阳郡尹任上时,临终气息奄奄之际,听到祭祀神灵之声,立即严厉的制止这种反礼制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像孔子一样祈祷过了,这种祭祀也就不必要了,展现了他的见识高远,为政简洁的品德,后又引用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纯任自然,言行一致。第三十八则中通过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叙述了范宣的两件事,其一是在菜园中挑菜时不小心弄伤了手指而觉得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不孝而痛哭,表现了他的恪守孝道。其二是他面对韩伯送绢布一直不肯收,直到在马车内,韩伯撕下二丈绢,并说不能让妻子没裤子穿时,范宣才收下了布,从这个故事又展现了他的为人简朴清廉的高尚品德。第四十二则中,通过描写行为,王愉在江川刺史任上时,被殷仲堪等人驱逐,生死未明,在京城的王绥得知父亲消息后,忧伤不已,在饮食方面也有所节制,刻画了一个遵守孝行的人物形象。
《世说新语》虽然惜墨如金,语言极其简洁,但是字里行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质感地给我们展示了汉末至东晋这个历史时期内广大名士的高尚甚至极为难能可贵的崇高品德,很大程度上可以可以修正以往对名士的普遍观感。
二.侧面烘托熏染
《德行》第二则:“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生矣。’”周子居(周采)公开说,一段时间不看见黄宪(叔度),鄙吝之心就会重新产生。周采的话非常有力地从侧面赞扬黄宪的高尚人格,也表现了黄宪潜移默化影响他人的程度。这种方法明显就是侧面烘染之法。第三则:“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郭泰对黄宪和袁宏拜访时间的长短非常的悬殊,这本形成了一个对比;再加上郭泰对二人器度作了比较,展现了黄宪器度之深之广。可以说,袁宏是黄宪的陪衬,用以衬托黄宪的形象。第四则通过描写当时青年文人登李膺家门而有如登龙门之感,表现了李膺的声望在当时的极大影响,从侧面展现了他的德行之高。第七则,陈湛通过将父亲比作生于泰山的桂树,以泰山之高与不测之渊的烘染,运用巧妙的回答表达了对父亲高尚人格的赞美,通过儿子和客人之间的对话从侧面来凸显陈蹇的品格。再如第八则,陈忠和陈群争论谁的父亲更加贤能,不能得出结论,后询问陈群的祖父陈寔,陈寔认为二者皆贤,儿子之间的争论和祖父的评价皆从侧面展现了他们的父亲陈纪和陈湛的贤能。第二十九则中,主要写王悦对父母的孝顺,既概括指出其色养之孝,又讲述其话语以慎密为本两点,通过和他兄弟王恬的映衬,又通过王导对二人的态度侧面表现出王悦的孝顺使父母心情愉悦,最后又通过侧面描写王导和曹夫人在王悦死后的悲伤和怀念,更加深化了王悦的孝心。《德行》篇中这样的片段俯拾皆是。
这类叙述,或者通过同类而程度悬殊,或者通过相反而映衬,生动地展现了名士们的形象。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是艺术表现中常用之法。恰当运用衬托,能更好地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的烘托艺术的运用,可见其成熟和高超。这种手法不仅使得名士的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三.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
德行,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识和心灵活动的基石。《世说新语》“德行”篇也有传神的心理刻画,当然这种心理刻画很少直接用如西方的心理分析或大段的心理描述来实现,而是用其他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方式来达到表现其隐秘深衷的目的。如言为心声,德行篇中许多地方就是用极其简洁传神的人物语言道出其价值观念或信仰、隐衷。第二则中,周采的一句话外显的是自贬,但自贬中可见其对黄宪的敬仰,这种敬仰也可以透露出他自己“见贤思齐”的儒家思想素养,当然黄宪的形象更加高大。周采之言常挂在嘴边,可以肯定他日常之念持续坚固。当然,还可以看出周采本身就有时常检讨自己的谦逊品质,更反映出了周采的德美。第三则中,郭泰对于袁宏和黄宪的拜访,不露声色,却从时间长短见出端倪,可见郭泰是一个为人谨慎细致,观察仔细入微的人。郭泰没有说话,也没有直接“心想”,但他的行动暴露了他的隐秘。虽然同为经常拜访的对象,应该都有一定的交情,但是时间的长短显示出关系的疏与密,而这疏密就是内心的愉悦程度大异的体现。特别是后来人们询问时的回答,那种直接感受性的回答,非常生动而深刻地披露了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第三十二则:“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阮裕的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也算是过火了,别人不敢借那是别人的事,怎么责怪起自己来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过严的自责中看到名士们的自我要求之高。在他看来,别人不敢借,肯定是自己没有达到让任何人无隔阂无距离的地步,还是自己的问题。第三十八则:“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邪?’范笑而受之。”年仅八岁的范宣在挖菜时因伤了手指而大哭,竟然不是因为痛而哭,可以想见其儒家思想意识的深入程度。而后来不接受他人赠送的物品,足见其廉洁。
“德行”篇中,虽则名士的一举手一投足或一言半语,都映照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度,日常生活中的隐秘内心活动,给我们的感受是深刻而感性的,因此人物的形象质感很强。
当然,作为介于纪实与小说之间的笔记,其间也会有一些略显夸张之处。如前面范宣的伤指痛哭,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总的来说,《世说新语·德行》篇中,展示名士形象的艺术是相当高超的,非常实感而深刻地刻画了名士的崇高品德对后代的小说艺术也是具有启发和深刻的影响的。
(作者介绍:沈思妍,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