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汤显祖诗文谈江西曲艺演唱活动

2016-04-03

影剧新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万 叶

从汤显祖诗文谈江西曲艺演唱活动

万 叶

继元代以后,江西戏曲清唱活动一直非常盛行,到汤显祖解职还乡时,民间曲艺又勃然兴起。明万历时期,汤显祖家居玉茗堂,常来往于南昌和临川之间,在结朋访友、登高览胜、饮宴聚会中,听到了优人、小伶或歌儿踏歌演唱,写下大量诗文,记载了当时南昌和临川一带海盐腔、吴讴、南楚高腔、秦声、粤曲、时尚小令以及盲妪评话和弹唱故事等曲种,反映了明中叶江西城乡戏曲说唱和小曲坐唱的繁荣局面。

大约于明代嘉靖末年,海盐腔便传入江西。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我宜黄谭大司马纶……,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1]

又明郑仲夔《冷尝》说:“宜黄谭司马纶,殆心经济兼好声歌。凡梨园度曲,皆亲为教演,务穷其巧妙,旧腔一变为新调。”

从嘉靖四十年(1561)谭大司马丁忧回籍起,把海盐腔传授给本地演员,到万历三十年(1602)汤显祖撰写《庙记》时,前后四十余年,江西海盐腔得到了很大发展,从事此艺者已近千余人,并由宜黄县传至抚州到南昌各地。在南昌,顿时出现了三种戏班,即王府班、职业班和歌姬班。

王府班。宁藩建安镇国将军朱多煤和镇国中尉朱谋玮府中有家班。明末,南昌府新建人陈士业《江城名迹记》载:“匡吾王府,建安镇国将军朱多煤之居,家有女优可十四五人。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生曰顺妹,旦曰金凤,皆善海盐腔,而小旦采鸾尤自花枝颤颤之态。”[2]江西黎川人邓渼《寄郁仪宗侯》诗云:“亲裁同姓诸王表,家习中山孺子歌。”[3]郁仪即朱谋玮之字。所谓“同姓诸王表”指万历二十八年朱氏所撰的《藩献记》,“中山孺子歌”便是他的王府戏班。建安王府还于万历十六年(1588),招全省十三郡名流,联合串演了海盐腔《绣襦记》,满座二十多人,饮酒听唱,赋诗属和,直到斗转河斜。汤显祖诗《奉别建安王》、《建安夜即事》、《建安曲池夜归醉和》、《口占奉期建安三月三》[4]所说:“尽日王门醉小伶,碧窗秋绕露泠泠”;“衣簪翠拂长眉舞,犀玉杯深古色存”;“粉黛笑侵图画色,殿堂光发舞人衣”;“洞浦吹箫兴即发,排比新声接旧欢。”这些都是王府中海盐腔“歌板舞衫”的彩扮清唱,每次演出无不令观者“蒲萄香梦醉霏微”,如痴如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职业班。习称“宜黄班”,多演汤显祖“四梦”剧作,也清唱片断。如汤诗《唱四梦》说:“半学侬歌小梵天,宜伶相伴酒中禅,缠头不用通明锦,一夜红氍四百钱。”这好像是一个演员的清唱,而不是一个戏班的演出,不然,戏价不至于如此便宜。又如《图南邀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说:“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余如竹吁叔虞夜宴闲云楼有作》说:“微波连带星河白,艳曲全销蜡炬红。”这里所指的都是海盐腔的清唱活动。其中还有两句诗:“共笑采鸾千岁后,可能长此听江声。”采鸾是建安王府中的著名小旦,深得士大夫们的喜爱,大家犹恐她年老色衰,那时就再也听不到如此敏妙的“艳曲”了。在南昌,还流传着汤显祖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与好友帅机的儿子帅从龙、帅从升到章江门外去饮宴听曲,时至三更,城门关闭,不能入内,只好坐在江边望着月亮等候天明。汤诗《与帅二从候关者》说:“东堂歌舞欲三更,坐听城门启钥声。负郭千家如梦里,几个同看月华生。”记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歌姬班。由于公侯、搢绅的爱好和提倡,南昌城内的歌姬舞女也开始演唱海盐腔,时称“歌儿”或“歌人”。汤诗《明远楼陈伯达陈仲容仲宣去谅夕燕前有宗生在座引去,留之迟歌儿压雪不至》说:“堂迥客过归燕喜,草暄人语夜虫惊。高歌转觉停云重,艳舞那须压雪轻。”描绘的是海盐腔“歌儿”的声色与舞姿,竟使堂上的燕子狂喜,草间的虫儿震惊,可见其技艺何等高超。汤在《人日》诗中说:“风光人日最宜春,暂与登高醉一巡。独笑歌人还未老,惟应老却听歌人。”“人日”即正月初七,民间传说,人和动物,原不分彼此,各自都有生日,人日指人的生日,初七又称“人胜节”。节日登高远游,带着“歌人”唱曲助兴,这是明代士大夫们的一种时尚。但平时邀请“歌儿”演唱,主要是在宴会小集上,如小说《金瓶梅词话》描述的一样:东家“叫了一起海盐子弟搬演戏文,安席上座,下边戏子打动锣鼓”,献上一出,或是由海盐子弟“递上关目揭帖”,由主人拣上一段,命歌者递酒,拍手在旁唱道,方便简捷,亲昵快乐。万历间南昌人万时华在棠溪公馆夜酌,也请来了两个歌人佐酒唱曲,诗中说:“寒入短裘连大白,人翻新谱自宜黄。”[5]这种从宜黄县来的海盐新腔,较之南昌的海盐旧调又有另外一番情趣。

南昌歌姬舞女,大都集中在东湖一带。东湖,又叫太湖,亦称明湖,位于城内东边。宋时筑堤植柳,名万柳堤。元代两岸歌楼林立,游人不绝。到明启祯间,又开浚修水,致使湖清鱼美,诸王子公侯暨士大夫流连光景,一时画舫兰桡,珠帘翠帓,几与西湖争胜。[6]明王恭《四月东湖泛舟》说:“落日东湖至,相携看采舟。澄湖怜水物,浩荡狎沙鸥。载伎从歌舞,飞觞任去留。绿荷深处月,流影上仓州。”[7]这些歌姬,既唱民歌小调,又表演戏曲散出,但与戏班演出不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舞”。汤诗《寄甘子开》说:“问君何自不为霖,映带江山托卧深。人日西头送歌舞,一声吹断碧云心。”甘子开,名甘雨,永新人。看来,这种“海盐歌舞”在永新也有流传。

吴讴。即昆腔,又称吴歈。汤诗《口号付小葛送山子广陵》说:“青来水阁三层出,山子吴歈一部游”;“年来酒盏抛除得,唱尽江南白葛花”。这是最早进入江西的昆腔。山子,谢廷瓒之字,抚州金溪人,汤的乡谊至交,罢官后侨居扬州。他家蓄有一部昆班,班里有个优秀演员名叫小葛,常随他出外游走。万历三十三年(1605),他带昆班来到家乡,在临川周献臣家中青来阁演出,成为临川一大盛事。继而又有从浙江水路乘船来南昌的昆班,汤诗《越舸以吴伶来,期之元夕,漫成二首》说:“处处吹箫有明月,相看何必在扬州。”又汤诗《临江楼闻越舸且别怅然》说:“今宵又踏阳春雪,解傍吴歈记烛巡”;“临章楼畔唱歌频,乱飒花枝记巡饮。定去扬州须说与,相怜还是故乡人。”又汤诗《上己前一日永宁寺同甫中蓝翰卿宗侯郁仪孔阳孝廉邓太素》说:“所幸无俗物,吴讴稍清耳。萧条随曲终,局促非愿始。上己即晨游,明湖恣清泚。”这些记载,都是外地昆班来赣作短暂演出或小型清唱,来去匆匆,随进随出。而由江西人自己创办的昆班则在明末清初,清裘君弘《西江诗话》说:“李明睿,字太虚,南昌人,(明)天启进士。历官少宗伯归里,构亭蓼水旁,曰沧浪亭(位于广润门外)。家有女乐一部,皆吴姬极选。……公尝于亭上演《牡丹亭》及新翻《秣陵春》二曲。名流毕集,竟为诗歌,以志其胜。”[8]从此江西昆班便蔓延至全省。

南楚高腔。南楚,在今湖北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辖地。高腔,早名青阳腔,时称楚调。明湖北人袁小修《游居柿录》谈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在沙市观剧时说:“晚赴瀛州、沅州、文华、谦文、秦元诸王孙之饯,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9]当时流传于楚地的吴歈系指昆腔,而楚调则为青阳腔。袁小修之兄袁宏道在万历二十五年(1599)给江陵沈朝焕信中说:“南郡歌儿皆青阳过江,字眼既讹,音复干硬。”其《竹枝词》中又写道:“一片纯烟剪縠罗,吴声软媚似吴娥。楚妃不解调吴肉,硬字干音信口讹。”[10]在这里,他赞美吴娥的昆腔,贬低楚妃的青阳腔。汤显祖诗文中曾提到“南楚”之歌,《建安王夜宴即事》中说:“徵歌一一从南楚,守器累累奉北藩。”这是说南昌王府演唱的青阳腔,经常是从湖北征用来的。明万历年间,青阳腔遍布全国,在江西,流传于南昌、九江、吉安和抚州等地。当时由江西人编纂的青阳腔剧本选集就有九种之多。其中有嘉靖年间(1522-1572)弋阳人编纂的《精刻汇编新声乐府大明天下春》以及万历元年(1573)临川黄文华编的《词林一枝》和《八能奏锦》,万历二十七年(1599)临川玄明壮夫的《新词玉树英》,万历二十八年(1600)南昌刘君锡、殷启堂的《乐府菁华》和《尧天乐》,万历三十八年(1610)吉安景居士的《玉谷调簧》,万历年间(1573-1620)赣西安成地区阮祥宇的《乐府万象新》和汤显祖自选的刊本《万锦娇丽》等。这些选集,都是青阳腔精彩的折子散出,专为文人演唱使用。明王府诗人朱议霶《汪玉仲邀同魏冰叔过刘氏园骆圣文来坐》说:“天然青石案,随意向磁泮。度曲清兼浊,传杯满更乾。”“蓝天闻雪拥,赤日欲陵寒。信有移情术,吾生只老槃。”原诗注说:“坐客有唱《雪拥蓝关》者。”坐客即指清唱者,《雪拥蓝关》为青阳腔著名剧目,可见南昌王府常演青阳腔,已成惯例。

秦声。又名陇东腔,明嘉、万之际产生于陕西。传到南方后,又称“秦优新声”或“秦腔”。汤显祖《寄刘天虞》说:“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先断绝,可怜白发为多情。”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聪明的秦中梨园子弟,唱着陇上曲调非常动听,半拍还未唱完已有人肠断声绝,催人头白的曲子实在悲伤多情。如果按当时戏曲声腔来看,它是一种乱弹腔。清康熙刘献廷《广阳杂记》说:“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这种悲哀之曲,正是汤显祖与刘天虞会晤时的心情。刘天虞,陕西人,原任山西潞安知府,因贡篚之事触忤中贵,被贬为广东税官。万历三十年(1602)秋,刘从广东经鄱阳回陕西,取道临川,和汤作三四天的聚会,深夜长谈,“沉顿激昂,欢楚俱极,无从嗣音,言之哽塞[11]”。就是在这样的哀怨声中汤显祖向朋友送别,这诗这曲,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陇东秦声,于明代崇祯年间又在湖北广泛流传。崇祯二年(1629),担任江西九江备道的张正声,他去武昌永安王府作客,便看到了秦地子弟的演出。张诗《永安王宫人梨园行》说:“妆成少妇想春闺,粉红黛绿不须借。有时径作武人身,吴王宫里能骑射。汉仪秦声君须知,纤枭历落摹不得。上将头上进贤冠,大夫腰间黄金色。”[12]此诗所记的,正与汤诗互相印证。

粤曲。汤诗《王孙家踏歌偶同黄太次,时粤姬初唱夜难禁之曲四首》说:(一)“西山云气晚来多,偶尔相逢人踏歌。峨轲大艑载卿去,如此秋光愁奈何。”(二)“不须重上泛湖船,碧玉王家小洞天。上客何来看歌舞,暮妆微雨最宜怜。”(三)“珊珊海上玉如林,豫章门前风露深。动是醉眠江月晓,不应传唱夜难禁。”(四)“高堂留客正黄昏,叠鼓初飞云出门。但是看人随喝彩,支分不许妒王孙。”这是来自广东的戏班,他们坐着大船,从水路到达南昌。明冯梦祯《快雪堂集》记:广东博罗人张萱私蓄家班,有姬人叫黛玉轩者,颖慧过人,善习《太和正音谱》,所唱曲牌都是北曲小令和散套。黛玉轩死后,张特地为她刻制曲谱《北雅》一书,以资纪念。[13]同时,在民间,广州的歌舞骤然成风。明初,孙蕡描述其繁华景象时说:“岗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东戏班其在省内多以船舶为食宿基地,名“戏船”。清《番禺县续志》载:“伶人终岁居巨舸中,以赴各乡之招。”戏船大小按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形而别,无论江、河、桥、闸都能通过。戏船外部涂以红色,所以又叫“红船”,上设“大舱”、“柜台”、“棚面”三个活动地区,分由演员、职工和乐师使用。船舱处又置“木人桩”,艺人可在上面练功,有的还装上土炮,以防匪盗抢劫,作为自卫。这次来的粤姬大舶,有歌有舞还有叠鼓演奏,所唱曲调不是北曲散套便是杂戏歌舞,演出非常成功,博得看客们喜形于色,阵阵喝彩。

时尚小令。汤诗《杏花楼宴答张师相》说:“仙人近住杏花楼,篱门相对百花洲;洞户雨回苍翠晓,明湖风切管弦流。”张师相即张位,南昌府新建人。万历二十年(1592)以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二十六年(1598)罢官闲住,旋又革职为民,在南昌城内东湖边建杏花楼。该楼孤峙于水中央,四面碧波翠影,寂无邻居。周护长堤,垂柳毵毵,与百花洲隔水相望,风景十分优美,常有画船环绕,歌舞不断。这时,正是北方俗曲兴起,通过大运河和长江相继流入江苏,传至江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条记述:嘉(靖)隆(庆)间,兴各种地方曲调,“自两淮以至江南”。又说:“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桂枝儿]二曲,其腔调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本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汤显祖在张位杏花楼听到传自东湖的“管弦”就是这种曲调。明陈士业诗说:“新调吴吹满,长桥夜火通。滕王歌舞后,乐事圣朝工。”遂将它称为“吴吹新调”。又汤诗《滕王阁逢刘琪叔为别》说:“临岐并作苍茫语,尊酒弦歌日暮时”,自然也是同一个曲种了。今天江西各地的清音和南北词中的小曲部分都较完整地保存了这些明清“小令”。

盲妪评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元末明初瞿守吉当年路过汴梁所见民间艺人说唱陶真著诗说:“陌上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同书又称当时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汴京遗俗也。”汤诗《都下看瞽妪弦子唱命者》说:“闻来不是百章歌,强合宫商可奈何?合眼琵琶说官品,洪州初有阿来婆。”这是一位从省城南昌来到临川的女盲艺人,合以琵琶,说唱着官场故事,似是陶真一类的曲艺。这种说唱,在南昌张位别墅的楼阁中也经常演出。汤诗《闲云楼五日》说:“坐隐湖帘触兽环,一弹一说恨关山”;“为道曲名灯下见,唱来还是隔帘听。”如今保存在江西的评话曲种有宜春评话、于都古文。

弹唱故事。汤诗《有唱人颇为客苦恼,嘲之》说:“村务何须掐李娃?当时传唱一枝花。居间纵有多情客,谁解爻槌到狭邪?”[一花]是曲名。唐人传奇有《李娃传》,唐代中晚期,盛行于民间。其故事写:

荥阳巨族之子郑生,去长安应试,至呜呵巷,见一女子貌美,便溺于声色,与名妓李娃狎好。岁余,资财荡尽,为娃母设计抛弃。郑生因贫病困顿,流落为殡礼店作挽郎,以唱挽歌过活。不料,被其父所察,携于密室,鞭打至死。幸得同辈救起,才未丧命。复沦为乞丐,冻饿街头,叫声凄苦。李娃闻之,失声长恸,将他收留在家,为他治病调养,又勉励他勤读志学。于是登第,官至成都府参军。在官亭拜谒时,父子相遇,遂相认,并迎李娃入门,成就合法婚姻。后李娃封为汧国夫人。据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宋代已有李亚仙与郑元和的说话篇目。元代有高文秀和石君宝的杂剧本,还有无名氏小令,收入《太和正音谱》,短短十四韵,便把《李娃》的故事唱出了一个大概。小令的唱词是:

“郑元和当初有家缘,骑骏马来过粉墙边。一段风流,佳人二八年。四目相窥,才郎三坠鞭,心坚石也穿,如鱼似水效鹣鹣。郎君梦撒毡,鸨儿苦爱钱。瓦罐爻槌,凄苦了万千。夜宿悲田,则为李亚仙。”

由于李亚仙故事源远流长,江西的说唱艺人便把他们奉为师祖,世代祀拜。如今,赣州的莲花落还有一则轶闻流传:古时有个名叫李亚仙的女子,长得如花似玉,美貌绝伦。她和一个叫郑元和的少年才子相恋结婚。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郑元和却不愿赴京赶考,问其原因,原来是怕自己走后其妻李氏会被别人夺去,因而宁愿放弃功名,厮守爱妻。亚仙心中万分感动:‘为一女子竟愿弃功名前程不顾,此乃痴郎也?’便问郑是否真爱自己。郑对天发誓永不变心。李氏便说:‘那好,你尽管放心前去赶考,我一定守身如玉,等你归来。’言罢操起剪刀将自己的双眼扎瞎,郑元和悔恨莫及,只得上京赶考,一举中了头名状元,但却谢绝一切高官厚禄。回乡买了许多书籍,将许多传奇故事编成唱本教与李亚仙演唱。由于郑元和颇具文采,加上李亚仙唱腔优美动听,深得民众喜爱。后人就将她的曲子到处传唱。

汤诗中所说的“掐李娃”,即为弹拨乐器的演唱,明代流传于江西的弹词一类的曲种,今抚州扬花、九江文曲、景德镇文词、赣州南北词继承了这一传统。明清以来,利用曲艺形式演唱汤显祖戏剧作品已很流行,极为普遍。江西赣州南北词就有《牡丹亭》一部,唱的是南词正板、快板、数板和南词昆腔曲调,脚本较原著基本未动,曲文由雅变俗,如《春香闹学》唱段:“牡丹亭前百花香,啊,我小春香移步绕回廊。七岁簪花闲刺绣,到晚来小姐入绣房,啊,还要和她上学堂。”明白如话,妇幼皆晓。

从目前已知的用各类曲艺谱唱“四梦”的曲种有:八角鼓、鼓词、子弟书、弹词、滩簧、小曲、西调、清音以及戏曲清唱等等。

八角鼓。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清初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16]康熙年间形成于北京。以鼓击节,大三弦伴奏。演唱《春香闹学》一本,专述春香故事。

鼓词。可追溯到明代的词话。南方称弹词,北方衍变为木皮鼓词。用鼓和板或铁片节拍,三弦配合,唱八本《还魂记》。

子弟书。满族曲艺,又称“八旗子弟乐”。七言体,无说白,用三弦和鼓伴唱。编有《牡丹亭》二十余回,包括《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杜丽娘寻梦》、《离魂》、《还魂》等。书中讲求文采,如卷首诗云:“冷落梅花冷落春,奈何天气奈何人,柳勾艳魄成幽梦,花打春泥惊俏魂。一段风流归浪子,终身伉俪感花神,小青诗且传佳句,杜丽娘堪作妙文。”今见藏本《春香闹学》224韵,虽是七字句的结构,但句句无不打破格律,如:“忽听见卖花儿的吆喝心一动,改不了平常野性又多说;说小姐小姐卖花儿的来了,你听听一声声入耳钻心把书韵合。”节奏仍旧,而且非常顺口押辙,这就是子弟书深受听众欢迎的特点。

弹词。有姜编弹词开篇《牡丹亭》,马编弹词开篇《冥判》和无名氏弹词开篇《牡丹亭》。姜名映清,上海人,晚清业余女弹词作家。马即马如飞,长洲人,著名弹词演员,创造了“马调”,成为苏州弹词之一派。无名氏弹词《牡丹亭》分《学堂》、《劝农》、《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拾画》、《幽媾》、《吊打》、《圆驾》等十一段,几乎是《牡丹亭》的全部。以上各种《牡丹亭》改本,各有侧面,赣州南北词《春香闹学》,突出表现春香不甘于忍受旧规束缚的“闹”;子弟书却写小姐与丫头之间的矛盾;而弹词开篇,又偏重于刻画杜丽娘因谈《诗经》而动愁肠。

滩簧。在清同光年间,改编《牡丹亭》曲目有《学堂》、《惊梦》、《写真》、《拾画》、《叫画》、《书斋幽会》、《梦梅跌雪》、《劝农》等。据徐珂《清稗类钞》说:“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惟不化装,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江浙间最多,有苏班、沪班、杭班、宁波班之别。”[17]演唱汤显祖剧作者多为苏(州)滩和杭(州)滩。江西南词,即来自江浙滩簧。

小曲。则以“琵琶、弦子、月琴、弹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钮丝]、[四大景]、[倒板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于小曲中加引子、尾声,如《王大娘》、《乡里亲家母》诸曲,又有以传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18]福建闽剧小曲也有[牡丹亭]曲名。江西各路清音和南北词中皆唱诸类小曲,还可以联缀成套,如南昌清音“东湖十景”即是。

西调。北方俗曲,属靡靡之音。傅惜华介绍清乾隆抄本《西调黄鹂调集钞》说:“割袭《北西厢》、《幽闺记》、《牡丹亭》、《玉簪记》诸名剧之曲词文意,衍为‘西调’者,尤为不少。”清《霓裳续谱》中,有西调《春意动》一曲,唱《牡丹亭·惊梦》,另有[一江风]的《春香闹学》,皆割袭文意,另填曲词,别有一番风味。

清音。小说《红楼梦补》第二十四回描述说:“一班小清音过船说,这十二个女孩子,都是苏州过来的姑娘,还没有听过她们的曲子,叫来热闹一天。当下摆开场面,先唱《八仙庆寿》,就拿脚本送来点曲。黛玉点了《扫花三醉》、(《邯郸梦》中一折)《游园惊梦》,唱起来,果然歌喉清脆,逸韵飞扬。”又《吴门画舫续录》说:“昨泊虎邱,见邻船载小娃约八九龄,唱《牡丹亭·冥判》全出,神色不乱,岂俗所谓童音耶。”又《十洲里语》说:“苏杭流妓有来郡赶唱者,多卜寓于三法卿沙泥街后市诸巷,谓之堂名。皆能引蘧歌昆山腔。如尤秀宝之《独占》、《扫花》;王绣凤之《山门》、《冥判》……。清丝脆肉,颇怩醉怀。”这些清音小班都是由青少年组成的清唱班或小堂名,江西称为档子班。《清稗类钞》说:“江西亦有档子班,以广信府之人为多。达官豪商,每招之侑酒,然皆以度曲为事而不演剧也。”又说:“所谓档子班者,一名小班,始于嘉、道间,所歌之曲,书于扇。”[19]江西档子班,曾传至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戏曲清唱。明清小说中,一再提到书中各类人物自唱或听唱汤显祖“四梦”之散段,如小说《品花宝鉴》中华公子、华夫人、帐房先生自抄曲本,自唱《牡丹亭》;《海上花列传》王莲生点曲听唱《寻梦》;《花月痕》中数次歌唱《紫钗记》以及《后红楼梦》中宝玉陪北靖王听《牡丹亭》杜丽娘还魂一节。[20]

汤显祖与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汤显祖爱听曲艺,曲艺演唱汤氏剧作,成为曲艺史上的一段佳话。

注释:

[1]《汤显祖集》玉茗堂文之七。

[2] 、[6]、 [7]陈士业《江城名迹记》,清乾隆戊寅年(1758)刻本。

[3]《列朝诗》丁十六邓佥都漠下所录诗。

[4]全文所引汤显祖诗,均见《汤显祖集》玉茗堂诗之十二至十六。

[5]万时华《溉园诗集·棠溪公馆同舒苞孙夜酌二歌人佐酒》:

野馆清宵倦解装,村名犹识旧甘棠;

松乡古屋霜华净,虎印前溪月影凉。

寒人短裘连大白,人翻新谱自宜黄;

酒阑宜在嵩山道,并出车门夜未央。

[8]裘君弘,清康熙、雍正间文学家,新建人。著有《西江诗话》十二卷,录江西历代诗人四百余家,记载诗人文献、志乘较全。

[9]《袁小修日记》卷十。

[10]《袁宏道集笺校》。

[11]《汤显祖集》玉茗堂尺牍之三《寄刘天虞》。

[12]转自蒋星煜《中国戏曲史索隐》。

[13]引自该书卷二《序黛玉轩新(北雅)》一文。

14]《广州府志·艺文》篇,孙蒉《广州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15]转自欧阳予倩《试谈粤剧》一文。

[16]清·李振声《百戏竹枝词》“八角鼓”条。

[17]清·徐珂《清稗类钞》“滩簧”条。

[18]清·姚燮《今乐考证》。

[19]清·徐珂《清稗类钞》“档子班”条。

[20]文中所引各类曲种演唱“四梦”资料,均录自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一书。

万 叶: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范干忠

猜你喜欢

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家族墓重见天日起风云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