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欠火候的故事敷衍
——电影剧本《夭夭》评析
2016-04-03方亮
方亮
尚欠火候的故事敷衍
——电影剧本《夭夭》评析
方亮
电影剧本《夭夭》是描述清政府覆灭后,民国初期混乱背景下一个平常女子的命运。剧本篇幅不算长却努力在勾画夭夭的一生,故事曲折、跌宕起伏,很多时候甚至超出了读者的预想,可以看到剧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良苦用心,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好看起来。但从另方面也看出剧本在主题、人物安排和部分剧情设置上的欠缺。
主人公夭夭,本名“幺幺”,因着毛雨粟的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顿时有了名副其实的感觉。幺幺长相出众,为剧本中多人垂涎,幺幺的心不为所动,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大小军阀互相厮杀夺权的时期,普通百姓只能是苟延残喘。幺幺不幸被父母卖为老瘸子为妻,而老瘸子为获取抽鸦片的钱一次次将她供作他人为玩物,这是幺幺不幸命运的开始。她可能是从被卖的那一刻开始下定了且忍且抗争的决心,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实际上幺幺抗争的唯一资本就是她的身体,除了与毛雨粟的一次结合是出自她的真心,其他都是一次一次撕裂自己,把自己当做赌注来完成复仇的计划,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挣扎。她挣脱纠缠、摆脱困境都是想活下来,但活下来的目的是什么,幺幺自己并不清楚。她只是在面对不同困境时用这唯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她尽管之前那么讨厌二罗但还是以嫁给他为条件,让他除掉老瘸子。被捕后,又以身体为筹码让监狱的牛保杀死二罗,让顺子杀死毛雨粟。故事发展到最后已经狰狞扭曲,除了仇恨还是仇恨,除了复仇还是复仇。可以看见一个被蹂躏成千疮百孔的女子从头到脚释放出巨大的恨意。由此想到作者在主标题“夭夭”下加有一个副标题——“奠青年的血”,如果是以夭夭的生活时代来看,这是祭奠一群在混乱时代为生存抗争的青年,但这血的代价没有更明确的方向,最后只能在混乱中终结。如果观照当下青年的生存环境,则不提倡以这种激烈的手段去达到自己认定的目的。因此,通过夭夭展现的主题是值得商榷的,也就是剧作者想通过夭夭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说明什么?
夭夭与毛雨粟的相遇可能是夭夭一生最欢愉的时间,因为心有所属的感觉,哪怕是一厢情愿也是令人心醉的,但很快梦就破碎了,毛雨粟成了烟溪城督抚易春田的乘龙快婿,这个时候的夭夭依然是很有骨气,不要毛雨粟的任何馈赠,但也看不出有什么仇恨,甚至还是有深深的依恋。但从烟溪回来的路上,事情发展得很快,夭夭性情已变,面对二罗的穷凶极恶,她却主动提出以身相许的条件。或许是二罗把丘八推下悬崖的时候让她有了借刀杀人的念头,其实夭夭和二罗私奔大可不必杀死老瘸子,她哪里来的恶念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此前,夭夭是那么讨厌二罗,二罗也没有要娶她之意,由此怀疑她是不是在毛雨粟的事件当中,情绪有了急转直下的变化:一边破罐破摔,一边杀老瘸子解心头之恨。剧本在这个过程没有很到位的铺垫,在人物心理承接上有些突然。之后二罗和她成了土匪,这个过程也过于简略,夭夭又想借监狱牛保之手去除掉二罗,这有点缺乏合理性。首先,夭夭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让牛连副为她卖命?其次,她杀二罗就是因为逃跑时二罗没有顾忌自己,结果被捕?身陷囹圄想的却是除掉那个与自己生活了六年的“丈夫”,而不是逃跑?这里给人留下困惑很多,夭夭是想借这个事试试牛保的能力,到时候可以实行下一步计划?还是六年间发生了其他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
在人物出场安排上,夭夭的母亲是在夭夭作为领路人到了烟溪后出现了,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还是纯粹就是巧合。夭夭和二罗逃走时,她的母亲是一起走的,六年以后夭夭被捕,她的母亲没有下文。那这里花一定的篇幅加进这个人物的意义在哪里?在剧本的最后部分,夭夭的双胞胎妹妹也出现了,是以毛雨粟的陪房丫头进入故事,也是她在夭夭即将越狱逃脱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姐姐,此段落的描述与《雷雨》的结局有相似之处,最后,毛雨粟死了,妹妹玉雯的靠山倒了,自己的姐姐也死了,是因为自己的嫉妒而死的。这个角色本来是由易督抚的女儿,毛雨粟的妻子来完成可能更加符合故事的发展。一个陪房的丫鬟爱自己的老爷到这个程度,不惜杀人灭口。如果说有一个人存在这种嫉妒程度的话,也只能是非毛夫人莫属了。因为她的身份不容自己的丈夫和其他女人有丝毫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毛雨粟本身就是入赘的女婿,在家庭话语权中处于劣势,她应该是更加关心她丈夫的过去和将来,怎会偏偏有一个小丫鬟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甚至行使了作为主人的生杀大权。这个为了让故事更精彩的设计有时候打破了事物正常的发展顺序。还有顺子这个角色,他也毅然为了幺幺姐毒死了待他恩重如山的毛司令,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什么给了他杀人的动机?是为着利益?为着仇恨?为着爱情?这似乎都不足以解释清楚。顺子是很单纯的,和杂货铺的小姑娘似乎还有种很萌动的情愫,怎么一下子投入了土匪婆子的怀抱?而且这种变化之前都没有伏笔。
对于整个故事布局,我们看到前面部分节奏较慢,夭夭到剧本的七分之一处才出场,显得拖沓。故事开头在交代时代背景,一开始看剧本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毛雨粟,他在当时社会的参与度很高,尤其是紧随着一个王朝的覆灭,新的体制还在各种力量冲击下逐渐产生。毛雨粟是留过洋、见过世面的人物,自然举足轻重,夭夭与他相去甚远,命运更加跌宕起伏。到了剧本的后半部分,故事发展紧凑,显得有些“拥挤”,以致有些场景没有交代清楚,留下遗憾。所以,这种前松后紧的故事安排不利于叙事的进行,会有仓促结束,不尽完美的感觉。如果可以比较匀称的分配故事的进程,让后面出现的素材不会太多,可能整个剧情会更加连贯,更加合情合理。
方 亮: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范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