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字》看霍桑的哲学思想

2016-04-03周小英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清教徒梅斯红字

周小英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红字》看霍桑的哲学思想

周小英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品,充分反映了霍桑的哲学思想。以霍桑与《红字》的简介作为切入点,从清教主义、女权自由主义以及超经验主义三个方面阐述《红字》中霍桑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红字》;清教主义;女性主义;超经验主义

一、引言——霍桑与《红字》

19世纪初期,霍桑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由于当地浓厚传统宗教思想,导致了霍桑对宗教(主要为清教)文化的信仰,其成长过程正值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以受到人文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民主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形成了霍桑独特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超验主义哲学思想为霍桑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质,他既反对清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同时也遵循着清教的道德观念。在霍桑的文学作品中以“原罪意识”为主线,寻求人性的解放与道德圆满结合,体现着强烈的人性、宗教性、道德性等。

《红字》以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其丈夫罗杰·齐林窝斯、牧师亚瑟·丁梅斯德(其情人)三个人物为中心。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与丈夫从英国移居波士顿,其丈夫在途中不幸被捕,导致海斯特一人来到美国,与丈夫失去了联系。在波士顿,海斯特·白兰与当地牧师亚瑟·丁梅斯德之间产生了感情,并发展成为恋人关系。在清教统治的政府将这种行为视为“大逆不道”,将其抓获,采用了酷刑,并要在胸前佩戴红色“A”(象征着耻辱)。但是,巨大的压力与打击并没有击垮海斯特·白兰,她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乐观的对待自己所收到的惩戒,最终她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的人”。相比较海斯特·白兰的乐观,其丈夫罗杰·齐林窝斯、牧师亚瑟·丁梅斯德的命运截然不同,其丈夫罗杰·齐林窝斯因为一味的复仇思想,最终“走火入魔”,成为了丑陋、无情、冷漠的人。丁梅斯德没有勇气与海斯特一起承担罪行,但为了赎罪,他一直过着单调、自我折磨的生活,并在胸前烙上了红字的“A”。但在7年之后,他战胜了自己,与心爱的人一起承担了罪行,完成了自我救赎。总之,小说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承载着宗教、道德、人性等多重并复杂的思想,整体散发着压抑、阴郁、沉重的氛围。

二、清教主义

(一)清教思想的起源

在霍桑的《红字》中,清教思想将整个故事内容、故事结构串联在一起,围绕着清教徒展开全部叙事过程。美国的早期受到清教主义的影响,清教主义与加尔文主义紧密结合,成为了清教生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清教徒运动起源于“英国国王亨利”,其宣布英格兰从罗马教会独立,自己成为新教会的最高领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离婚的心愿。伴随着加尔文等人的改革,清教和罗马教之间的差异与区别越来越明显。清教的教规更加严格,教徒们的生活深受圣经、政府、牧师等方面的影响。清教以稳定、纯洁、真实的生活氛围为追求目标,厌恶动荡、污浊、虚伪的生活。

(二)从《红字》体会霍桑的清教思想

在《 红 字 》的开头,海斯特在出狱之前,清教徒在监狱门口焦急的等待着,霍桑对清教徒的穿着描述的十分清晰,这可以看出霍桑对清教徒十分熟悉,由于霍桑家族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徒,家族与祖辈对其影响很大,他既向往祖辈的生活,同时也批判着“落后”的思想。霍桑认为清教徒的生活过于无趣,过于重视惩罚,在《红字》的表述中,清教徒对于海斯特接受惩罚显得兴奋和麻木,在免除海斯特死刑时,却让她佩戴上了代表耻辱的红色“A”,霍桑对此持批判态度,但是其采取一种相对委婉的叙事手段来表现,因此,霍桑的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的,他的内心深处认为清教中的道德底线是正确的,其提倡改良清教思想,即“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在《红字》小说中,可以看出霍桑表达出的清教的核心思想。一是“原罪”意识。清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在死后都会进地狱,所以,人们要不断的忏悔自己的罪行,做好上帝委派的任务,多行善事,用实际行动才能赎清自己的罪行,改变自己的最终结局。《红字》中的原罪意识随处可见,例如:丁梅斯德作为牧师,是备受人们尊重与敬仰的,是权威的代表,但是丁梅斯德也是有罪的,一方面他与海斯特“通奸”,这样的罪行是被世人无法接受的,是应受到唾弃的;另一方面,丁梅斯德是怯弱的,虚伪的,他不敢与海斯特共同承担罪行。霍桑用丁梅斯德这个原本无比高大的身份,就是告诉读者与世人“人人都是有罪的”。二是《圣经》原型。清教徒对于《圣经》的虔诚毋庸置疑,在《红字》中有着大量“圣经的原型”。毫无疑问,霍桑对《圣经》 是相当熟悉的,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源泉。例如: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原型即是《圣经》中夏娃和圣母。

三、女权自由主义

在《红字》中,霍桑用美好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勾勒了具有挑战、反抗以及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小说的开头,海斯特是一个悲剧人物,逃离故土,丈夫失踪,生活无依无靠,按照当时社会的制度,海斯特应当孤独终老,但是她是一个拥有热情与勇气的女性,她敢于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样的代价就是反抗清教教规以及忍受所有人的“有色眼光”。但是,海斯特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在当时极其严苛的社会制定中,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并拥有了自己的女儿——珠儿。霍桑在描述海斯特走上刑台的章节时,运用了“鲜亮、红色、微笑”的字眼,彷佛让读者看到了圣母的形象。在人们逼迫她说出自己的情人时,她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她拒绝了,她用沉默无声抵抗了社会对自己的酷刑。在霍桑的眼中,海斯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勇于追求幸福生活,要求自由的新女性的形象。珠儿作为海斯特的女儿,对于清教的严酷信条置之不理,无条件的支持母亲的决定,与母亲一起对抗人们的偏激,一对母女以自己的形式表现着对自由的渴望,对于女性权利的珍惜。

走下刑台,海斯特有了彻底的改变,她再也不是受清教思想束缚的女性了,她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与思想,对整个社会有了新的看法。在经济上,海斯特用自己“针线活”的手艺养活了自己和女儿,在以男性为主体以及严酷的清教教规的夹缝中,海斯特活了下来而且活的丰富多彩。清教规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过于华美的服饰本身就是对清教教规的违反。而海斯特的“针线活”出现在了“达官贵人”的身上,出现在了“高贵的场合”、“神圣的地点”。海斯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存在。另外,海斯特为自己的女儿——珠儿缝制了漂亮而且艳丽的衣服与配饰,把女儿打扮成美丽的小公主。她接受女儿的叛逆,让女儿自由自在的、快乐的、没有束缚的成长。

四、超验主义思想

(一)超验主义思想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超经验主义在美国兴起。超验论者的代表人物是爱默生,“超灵”是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上帝是一种精神力量,每个人可以通过本能建立与上帝的联系,本能的光明是神圣的,是源自上帝的。在这一层意义上,爱默生认为人与上帝是平等的,人本身能够查找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并能够寻找到真理,《圣经》只是一部创作性的作品。而传统的清教思想认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类,《圣经》是真理的所在,每个人都应当崇尚《圣经》。超验主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精神(超灵)的力量,这是世界上重要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中,自然环境中。二是超验主义者崇尚人的力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要依靠人的推动,因此人要不断的完善自我修养,以致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超验主义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是上帝的象征,自然对人的心灵就有净化的作用,对人的思想具有升华的作用。因此超经验主义强调人类要回归自然,接受自然,拥抱自然。

(二)霍桑的超验主义思想与反超验主义思想

正如前文所述,霍桑对清教是批判性的继承,与清教是具有血脉性的传承,因此,霍桑是反超验主义思想的。虽然霍桑对清教思想以及清教徒进行了批判,但是超验主义思想完全否认上帝的权威,《圣经》的真理性,这是霍桑不能接受,甚至极其反对的。霍桑具有强烈的“原罪”意识,在《红字》中,霍桑的每个人物都有罪,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是卑微的,渺小的。但是,霍桑还是受到了超验主义的影响。一方面,在《红字》中霍桑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红字“A”、森林、小溪、监狱旁的玫瑰等,这些都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联想。这些都是超经验主义回归自然的主张。另一方面,在《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完成了自我救赎。这也是超验主义主张的人可以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张。

综上所述,霍桑的哲学思想具有多面性、矛盾性以及复杂性。霍桑在《红字》中,宣扬清教主义,“原罪”意识、救赎观念等。但是在人性之恶的基础上,霍桑又极其冷静与客观的描述了清教徒的残忍与冷漠,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更是批判了清教教规的严苛,提倡对人性的关注。虽然霍桑发现了清教的缺失,但是他还是坚持了清教的道德底线,并认为这是世间真善美衡量的标准。所以,霍桑是清教主义与超经验主义的矛盾体。

[1]毛凌滢.冲突的张力一《红字》的二元对立叙事[J].国外文学,2010,(04):85-89.

[2]方文开.从《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文化政治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8,30(01):70-74.

[3]撒尼尔·霍桑.红字[M].王元媛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4]苏守玉.论霍桑的《红字》—靖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D].上海外国语人学,2004.

[5]黄铁池.灵魂罪恶的忧思——论霍桑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J].上海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4).

[6]陈治云.霍桑女权主义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07).

[7]周燕萍.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清教主义缩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8]曹哑军.霍桑及其《红字》之三:拒绝救赎教义的社会悲剧[J].深圳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3).

2016-03-15

周小英(1977—),回族,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106.4

A

1008—3340(2016)04—0059—03

猜你喜欢

清教徒梅斯红字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