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拷问信仰——赞恩·格雷《紫艾草骑士》中的摩门教批判

2016-04-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仰

蒋 栋 元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拷问信仰
——赞恩·格雷《紫艾草骑士》中的摩门教批判

蒋 栋 元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 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通过对小说《紫艾草骑士》的分析和探索,揭示了历史上的摩门教披着宗教的外衣,道德败坏、罪行累累。认为一夫多妻制泛滥、政权与神权勾结、教会黑暗势力猖獗等卑劣虚伪的行径亵渎了宗教信仰,破坏了社会秩序,注定要受到正义的审判和惩罚。

关键词:《紫艾草骑士》; 摩门教; 信仰; 一夫多妻制

赞恩·格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以美国西部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小说,被誉为“美国西部小说之父”。其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销售量逾4千万,创下了连续九年(1917-1926)名列美国《书与文人》(BooksandBookmen)十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惊人纪录。《紫艾草骑士》(RidersofthePurpleSage)是其众多西部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以爱情为主线,描写漂亮富有的女主人公简妮·威瑟斯汀为捍卫女权和尊严,与自己所信奉的摩门教黑暗势力相抗争,最终战胜邪恶、找回自我和真爱。该小说思想内容复杂,涉及爱情婚姻、财富、自由、伦理价值、英雄主义、女性主义、宗教信仰等主题。作品采用时空倒错、事后叙述、插入式叙述、故事外叙述、次故事叙述等叙事手法,以大胆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摩门教会中权势人物的荒诞行径和丑恶人性,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性,折射出人们信仰危机的精神荒原。本文从宗教视角,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卑劣行径进行剖析,便于更好地洞察作家旗帜鲜明的宗教观和作品纷繁复杂的主题思想,以及美国社会的宗教文化。

一、一夫多妻制:男人的礼物与女人的枷锁

小说中所虚构的杨树村是一个摩门教占主导地位的社区。摩门教是美国人约瑟·史密斯于1830年创立。经过约18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性宗教,有1300多万信徒,其中美国有600多万,为美国第四大宗教。摩门教的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以区别于公元1世纪创立的基督教,因为教主约瑟·史密斯认为原有的基督教已经败坏了,需要重新创立。虽自认为是正宗的基督信仰教派,但由于其荒诞不经的教义信仰和教规习俗,行使奇特的传教方式和教规礼仪,以及曾经泛滥的一夫多妻制等,因此不为泛基督教派所承认,被视为另类和异端,尤其是原教旨主义教派更被美国FBI列入邪教黑名单。

在杨树村里,人与人之间毫无平等可言,尤其是男女之间、摩门教徒与非摩门教徒之间更是如此,是一块“蛮荒之地”[1]220。男子荒淫无度,一夫多妻,诸如塔尔长老和戴尔主教之流;女人命运凄惨,无婚姻自由,饱受身心创伤,譬如简妮·威瑟斯汀、米莉·欧尼、玛丽·布兰德等。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

一夫多妻制在众多口诛笔伐的摩门教罪行中,最为人们所诟病。这一“犹他州最古老的幽灵”,也是人类的一个隐痛,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夫多妻制都不同程度地给摩门教带来了负面影响。它曾是摩门教的核心,还因此与美国联邦政府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影响到摩门教的声誉和生存。几乎自摩门教诞生时起,这一婚姻制度就出笼了。约瑟·史密斯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尽管他竭力否认和反对。据说他娶了33位妻子,有历史记载的就有24位[2]177。他的继任者杨百翰有60位妻子[3]。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的教会领导人和信徒也上行下效,多妻制泛滥成灾,被视为“山姆大叔身上的囊肿”[2]178,与奴隶制共为“野蛮主义的孪生残孽”[4],对美国社会秩序形成挑战。美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如1862年的《摩里尔法案》、1874年的《波伦法案》、1882年的《艾德蒙反多妻法案》、1887年的《艾德蒙-塔克法案》等,但收效甚微。直至1890年面对政府不断升级的压力,摩门教会才发表《宣言》,放弃这一制度,明令禁止“缔结国家法律所禁止的任何婚姻”[5]。但私下仍在进行,目前有5万~6万美国摩门教徒过着一夫多妻的婚姻生活,且伴有性虐待、儿童虐待、恋童癖、乱伦等罪恶,主要聚集地犹他州成为“撒旦的据点”[2]184。正因为这一原因,犹他州一直迟迟不能加入美国联邦,直到1896年才获准,而过去一直称作犹他准州(the Territory of Utah)。

这一违反美国婚姻法的婚姻制度难以根除有诸多原因。①根据摩门教教义,一夫多妻是神的旨意,因为上帝只救赎男人,女人只有靠男人才能得到拯救,男人多娶妻即谓多行善,是取得神的最高赏赐的唯一途径[6],所以多妻制“是天国的最高荣耀,是达到神性的体现”[7],是“上帝送给男人的神秘礼物”[2]184,为了证明其合理性,还搬出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摩西、大卫和所罗门娶多位妻子的事例[8]。②美国是一个高度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就明确宣称并具体化[9]。③摩门教作为美国最富有的教会之一,一夫多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保证。④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小说发生的背景是1871年,此时美国政府虽然对摩门教已经颁布了法令严加禁止,但一夫多妻仍然盛行,在所有家庭中占了20%~30%[2]179。小说中的杨树村的摩门教徒与其他地方一样,对禁令置若罔闻、阳奉阴违,一夫多妻现象非常普遍,而践行一夫多妻的代表人物是摩门教会的长老塔尔。他一直奉行这一陋习,虽然早已妻妾成群,但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简妮占为己有。另一个一夫多妻的摩门教徒叫科列尔·布兰德。他有四个老婆和一大群孩子。住房分隔成四大块,四个女主人各住一处,互不相通。这是一种典型的摩门教一夫多妻家庭景象,奇葩之至,匪夷所思。戴尔主教也是一个十足的亵渎宗教精神的流氓和淫棍,是“专门宣扬邪教的伪牧师”[1]231。他不顾礼义廉耻,经常大白天与妻子们风流快活,即使有客人来访也肆无忌惮。对于这种淫乱,戴尔还美其名曰“摩门教式的求欢做爱”[1]71。这就是肩负神圣宗教职责的教会领袖,这种牧师居然还“到处煽风点火、蛊惑人们去皈依他的宗教”[1]218。摩门教的腐化败坏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摩门教女人而言,由于教义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自幼就被灌输顺从和忍让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婚姻上毫无主见和自由,一夫多妻制成为她们的桎梏。杨树村女人的婚姻是当时整个摩门教世界婚姻状况的浓缩,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生活地位,折射出摩门教对待妇女的态度。这些妇女中,与其他女性一样,简妮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专制统治。在她心底里浓厚的宗教意识、谦和恭顺的秉性和担惊受怕的痛苦,时常在话语中流露出来。在她成功摆脱这种婚姻束缚、寻求独立自我的主体性之前,她逆来顺受,俯首于命运。小说中的义侠、后来与简妮相爱的拉西特曾一针见血地评价简妮是“摩门教式的糊涂虫”“没有自由,摆脱不了摩门教的教义”“忠于主教大人却陷自我于不忠。违背了妇道人家的操守却忠实于宗教信仰”“要不是因为还保留着一点清白,就自甘堕落到下流、可耻的地步了”[1]127。面对残酷的现实,简妮发出了这是“一个不让女人活的时代”的感慨。米莉也是一位一夫多妻婚姻的受害者。她嫁给一位摩门教徒,但其他几位大老婆、小老婆却不欢迎她。虽然摩门教徒的妻妾们自己都被枷锁束缚,但她们仍然互相猜疑嫉妒。米莉后悔了,便放弃在乡村学校里的教学工作,不再去教堂,拒绝用摩门教法来抚育女儿。于是,以戴尔为首的摩门教会就采用惯用的伎俩,不断向她施加压力,威胁她,使其屈服。后来她终于垮掉了,经过无力的抗争,最终怀着一颗失望破碎的心凄然告别了人世。她的死是社会压迫、性别压迫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尽管这些杨树村摩门教女人饱受欺凌,没有婚姻自由,但除了简妮和米莉外,绝大多数由于受“摩门教法”的影响而安于现状,鲜有反抗,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简妮的朋友玛丽一直胆战心惊地担心简妮与温特斯的恋情,她曾劝过简妮嫁给有权有势的塔尔:“你究竟是爱男人还是爱上帝,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我们身为摩门教女人常常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嫁给塔尔是“作为一个摩门教徒应尽的义务”,而且“摩门教女人根本不可能为了她们自己的理想而结婚”[1]72。简妮的另外一些女摩门教朋友也像玛丽一样喋喋不休地向她表达压抑的情感,让她耳朵里灌满了诸如塔尔、拉西特、温特斯、对上帝应尽的义务以及天国的荣耀之类的字眼和话语。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弗洛伊德那里找到答案。在《悲悼与抑郁症》(MourningandMelancholia)中,弗洛伊德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创伤——悲悼和抑郁症。悲悼指受创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悲伤之后,从失去的客体中将爱转移到新的客体,成功实现移情。抑郁症则指受创者不承认爱的客体的丧失,拒绝恢复与现实正常的认同关系,长期陷入沮丧、自责、孤独、冷漠等心理之中,排斥甚而拒绝心理移情[10]。她们饱受的创伤如果无法消解和修复,就会导致懦弱、自卑、抑郁、怪异、偏执、多疑、嫉妒、任性等心理障碍,从而彷徨无助,迷失自我,自我心理发生倾斜,导致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分裂。可以看出,摩门教宗教思想对摩门教徒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在婚姻方面。这种一夫多妻制婚姻反映了摩门教女性的生存困境,是摩门教男权社会女性压迫的外化形式,是强加在妇女身心方面的枷锁,左右了她们的思想行为,成为家庭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二、摩门教会:政权和神权联姻下的独立王国

杨树村里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性别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宗教上——是否具有摩门教身份。摩门教徒与非摩门教徒之间地位不平等、相互隔绝从不交往。摩门教徒由于政治、经济和人数的原因,在这个村子里是绝对的强势群体。摩门教俗称“摸门教”,意指持之以恒甚至是死缠烂打的奇特传教方法,所以发展迅猛,信徒人口众多。从创立到故事发生时的19世纪70年代初,美国摩门教信徒总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了[11]。而在村子的最南端是一个非摩门教人的居住区,有近30户人家。他们住在简陋的茅屋、窝棚、小木屋以及几间破旧不堪的农舍里。恶劣的居住条件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主要以打零工为生,因为摩门教人不愿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大多数都很贫困,有些人只能靠简妮的施舍才能生存。这是两个贫富悬殊的社区。摩门教人以其教徒身份为荣,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且耻于与非摩门教人往来。正如简妮前男友温特斯所言:“摩门教徒是不会假装成非摩门教人的,除非他是个盗马贼。……有哪个非摩门教的人在摩门教人聚居的社区里发达起来过?”[1]26摩门教就成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是非摩门教徒通向公平自由的藩篱,成为社会不公之源。

在这个村子里,以塔尔和戴尔为首的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会就是当地的权力机关,可以颁布法律,进行司法审判等,一手遮天的戴尔之流就是法律[1]20。其实,美国摩门教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包括总会会长团、十二使徒定额组、七十员定额组、圣职定额组等机构。小说中的塔尔长老和戴尔主教都是属于圣职定额组中的宗教基层管理职别。长老属于麦基洗德圣职,地位比戴尔主教的亚伦圣职级别要高些。即使这样,戴尔在村里也是大权在握,发号施令。甚至他在被拉西特打跑之后还没有放弃他的权威。他给简妮写来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还发出命令,要她马上去拜谒他。可见他平时作威作福、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派头。塔尔不在时就由戴尔担任最高行政长官兼法官,主持法庭审判。他们可以凭空捏造罪名强加于人。有一个忠厚老实的小伙子维利·柯恩被指控,所谓“罪状”就是他在他家附近偷挖了一条水沟,把水放进自家的地里。本来维利想辩解,他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当时他一整天都不在家。可还没来得及申辩,戴尔法官马上就定罪了。所以人们有口难辩,有冤无处伸。在这里,违法者成为执法者,衣冠禽兽成为宣道者。所谓法律实际上就是一大笑话。

小说中的杨树村实际上是美国社会中的摩门教的一个缩影。当初摩门教创立之后,处处受排挤,无法在东部立足,而且约瑟·史密斯也丧命于此。于是第二任教主、“现代摩西”杨百翰就带领教徒西迁——史称“摩门跋涉”(Mormon’s Trek),找一个没人愿意居住的地方,最后来到犹他州——上帝赐给摩门教徒的应许之地,将其建成以“圣城”盐湖城——“新锡安”为中心的摩门教的大本营[12]。有人仿照《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将这一迁移称为“出美国记”(The American Exodus)[13],创立了以犹他州为中心的摩门教文化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特点。来到犹他州后,摩门教集社会、经济、政治权力于教会名下。教会领导人担任市长、法官、房地产经纪人、政治领袖和军事首领等[14]。例如杨百翰长期担任盐湖城市长,亲自起草州宪法,准备建立一个包括内华达在内的名为“德撒律”(Desert,意为蜂巢)的独立州,还雄心勃勃地要组建包括科罗拉多、怀俄明、爱达荷、俄勒冈、新墨西哥、加利福利亚、亚利桑那等州在内的“摩门教共和国”(Mormon Commonwealth)。但因美国联邦政府讨厌摩门教,未予批准,而是以当地印第安犹特部落(Ute)命名为犹他州[2]31-32。其实在约瑟·史密斯在世时就自设民兵,自定法律,自行征税;还组建摩门军团(Mormon Legion),自任总指挥,自封为中将,但这种挑战社会秩序的行为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由于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差异,两个社区的村民互不往来,通婚更是天方夜谭,简妮与温特斯的恋情就是一典型例子。第二任会长杨百翰就曾“诅咒摩门教徒与外族人通婚”[15]。简妮的养女菲·拉肯(小菲)生活在非摩门教社区里。她几乎没有小伙伴,因为在这些非摩门教孩子中没有与她年龄相仿的玩伴,而摩门教孩子是不许与她一块玩耍的。摩门教人常常七嘴八舌议论简妮对小菲的偏爱,流言蜚语满天飞。而非摩门教人又因嫉妒而怀疑简妮过继小菲的目的不纯,认为她是企图把小菲养大之后嫁给摩门教徒。小菲的母亲备受煎熬,更因为简妮是摩门教徒而不敢与之亲近。这样,摩门教将生活在同一村子里的人们割裂开来,隔阂了人们的交往,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村子里的教会不但有权有势,而且还大肆聚敛钱财。根据摩门教的规定,除了总会会长和十二使徒理事会的12人之外,其他人员的日常工作都是义务劳动,没有薪资和津贴。但这里的教会却是富甲一方的社会利益集团。一方面,摩门教遵循“什一奉献”的献纳律法,即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这种带有强制性的高额“会费”(天课)是每个摩门信徒的宗教义务。这笔宗教税给教会带来了极大的财富,以至于现今摩门教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富有的教会之一。据估计,仅这一项教会每天的收入约为300万美元[2]139。所以,杨树村的摩门教会的丰厚收入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摩门教徒被称为“手拿《圣经》的商人”,非常善于经商。今天的成功摩门教商人有硅谷科技偶像和电子游戏之父诺兰·布什内尔、美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管理大师克雷顿·克里斯汀、戴尔CEO凯文·罗林斯等,甚至比尔·盖茨也出生于摩门教家庭。还有人们熟知的很多摩门教控股公司,如农业储备有限公司、受益人寿保险公司、博纳维尔国际广播公司等。但小说中的摩门教会并非现今发展成熟的摩门教会,而是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非法商人,为达到强化教会的权力、营造其宗教帝国的目的,维护其利益,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与杀人越货的惯匪和盗马贼狼狈为奸。他们觊觎已久的是简妮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万贯家产,包括规模庞大的农场、房地产、成千上万的牲畜、在紫艾草原上快速奔跑的骏马,以及给这里的万物提供生命之源的琥珀泉。其目的不在于行使传播基督福音的神圣使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私欲。这些卑劣行为充分暴露了宗教神圣性和宗教神权统治的虚伪,颠覆了人们心中神圣的宗教殿堂形象。

作为美国的一个重要宗教派别,发展壮大到今天,必有其合理存在的原因,如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和完善的税收制度等。但小说中的杨树村却是另外一种局面。在这里,实行政教合一,教会垄断天下,犹如黑暗的中世纪。政府被教会架空,政权被神权绑架。教会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发号施令,以权谋私。无视道德法律,独断专行,违法乱纪,造成阶级对立,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摆脱联邦政府的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三、 教会权贵:耻辱柱上的撒旦

在摩门教历史上,在第一任会长约瑟·史密斯死后,教会领导人曾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这种混乱局面导致教会的继承危机和分裂,后来陆陆续续形成了众多宗派,多达156个[2]210,主要有两大派——“犹他摩门教”(落基山摩门教)和“密苏里摩门教”(草原摩门教),包括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基督社区、摩门教基本教义派(原教旨主义教派)、摩门教改革派等。但在小说中的杨树村,乌烟瘴气的教会内部令人惊奇地出现了少有的“团结”和“和谐”。教会权贵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他们臭味相投,沆瀣一气,欺诈压迫百姓,成了邪恶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贬义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为过,如心理虚伪阴暗;心胸狭隘,冷漠无情,报复心强;行为猥亵怪异,傲慢无礼;专横暴戾,草菅人命。尽管有许多心地善良的摩门教徒,但“有一些摩门教徒的心比地狱还黑”[1]128。杨树村成了撒旦的殿堂。

塔尔长老是摩门教会邪恶势力的典型代表。他“心态极端阴暗、冷酷,却硬要摆出一副公正的样子,透出点儿正义之光”[1]7。一肚子坏水,采用阴险、卑劣手段掠夺简妮这样一个无助的弱女子,是一个打着宗教幌子霸占良家妇女的好色之徒,是一头披着所谓正义的斗篷、却毫无人性的畜生。总是端起“那副冷冰冰的生硬态度,一副居高临下瞧不起人的模样,仿佛他是在义正词严地发泄满腹的不快一样”,是一个“声色俱厉、喜欢骂人的牧师……离奇古怪、行踪诡秘的人”。[1]70他对简妮表现出的对他人的爱心耿耿于怀,尤其是对她收养小菲一事大为恼火。“这孩子可是一个抗拒摩门教的家伙的孩子啊。”“你为那些不信奉摩门教的穷叫花子付出的爱心实在太多了。”[1]5他垂涎于简妮的美貌和财富,但追求不成,便妒火中烧,迁怒于简妮的前男友温特斯——一名受雇于简妮的非摩门教骑手,使出各种计谋,派人跟踪他、围攻他,放猎狗追逐他,带领摩门教徒追捕他。命令他离开杨树村,永远不准回来。如果不走,就意味着毁灭。还要动用鞭刑,抽得他皮开肉绽、灵魂出窍,甚至上绞刑架或枪毙。塔尔还诅咒简妮说,如果她不嫁给他,那她将来死后就进不了天国,而且还要把她折磨得一贫如洗。这就是因为她拒绝嫁给一位卑鄙的摩门教徒而受到的灵魂的诅咒。摩门教心胸狭隘、打击报复的心态跃然纸上。不管是否能进入天国,这都不应该是 “神圣的”“受人敬仰的”宗教首领之所为。

戴尔主教也是教会里恶贯满盈、声名狼藉的无耻之徒。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坏事干尽,丧尽天良,完全违背了神圣的宗教使命和职责。因为简妮擅自结交了非摩门教人温特斯,以戴尔和塔尔为首的摩门教中的邪恶势力就恃强凌弱,向她发难和攻讦她。为了攫取简妮的庞大产业和财富,戴尔又伙同塔尔暗中勾结藏身于“迷魂谷”中的惯匪和盗马贼,故伎重演,绑架了小菲,目的是迫使简妮屈服。于是,她处处受监视,牲畜成批失踪,农场员工和身边的女佣纷纷不辞而别,家中的房产契约被盗走,恐吓和冷枪不断,她的现男友拉西特也数次险遭暗杀。另一位女性米莉的丈夫因与戴尔结了仇,戴尔就采用暴力手段,抢走了米莉,把她掠到犹他州。后来又从米莉身边偷偷拐走了她的女儿贝丝,因为米莉拒绝用“摩门教法”来培养她。这些肮脏的下三滥伎俩“是摩门教人在用‘神圣’的使命手段迫使一个女人屈服。”[1]65

除了塔尔和戴尔这些人面兽心的恶棍外,还有一些有权有势和富有的摩门教徒也应受到谴责和讨伐。其中的一位就是简妮的父亲。表面上看,是戴尔毁了米莉的一生,将她从家中抢走,带到了犹他州,但实际上他这样做都是简妮的父亲指使的。她父亲是一位摩门教富豪,与教会领袖们过从甚密。派戴尔外出游说、宣扬摩门教教义的人正是她父亲,极力胁迫米莉嫁给摩门教徒当小老婆的也是简妮的父亲。所以,简妮后来意识到她一直信奉的宗教就是一个伪宗教,而她的父亲则背离了人类的正义,从而使她走上了与之决裂之路,重获新生。

在摩门教之源——基督教的历史上,出现过大量迫害“异教徒”的事件,被宗教裁判所惩处者不计其数。仅在科学领域,遭受迫害的科学家就有生物学家帕利西、生理学家维萨留斯、数学家希柏提亚、医学家塞尔维特、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伊巴蒂等,他们或被火烧死,或被投入大海淹死,或被谋害,因为他们戳穿了上帝造物的谎言。除此之外还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宣称要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结果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灾难。小说中的摩门教会权贵继承了这一衣钵,对敢于挑战教会权威、危及教会利益的反抗者就从精神和肉体上进行毁灭打击。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胆敢干反人类反社会的勾当,可以随意处死他人,如戴尔枪杀了六七个人了,塔尔也杀了一个人,并且惨案还在继续发生。其神圣、光鲜的外表下虚伪邪恶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从而进一步无情地揭露了教会的腐朽与黑暗。

四、 结语

摩门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性宗教,基本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而在最初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给人们所造成的创伤,令人记忆犹新。站在历史批判的角度,小说深刻地刻画出当时摩门教黑暗势力的丑恶形象,真实展现了空灵的社会和游荡的信仰。对宗教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对摩门教会的卑劣行径发出愤怒的呐喊,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摩门教的问题在本质上已不再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是社会伦理、法制道德方面的问题。故事结尾几位年轻人胜利逃脱追捕并奔向新生活、戴尔被打死、塔尔及其追随者葬身于滚滚而下的泥石流中的结局,喻示着代表摩门教黑暗势力被彻底消灭,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新生代终获胜利。正义终将得到伸张,邪恶终将受到审判。

参考文献:

[1] GREY Z, 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蒋栋元. 走进神秘的殿堂——摩门教[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3] QUINN D M. The Mormon hierarchy: origins of power[M]. Salt Lake City:Signature Books, 1994:685.

[4] VETTERLI R. Mormonism, Americanism and politics[M]. Salt Lake City:Ensign Publishing Company, 2004:488.

[5] WILLIAMS P W. America’s religions: from their origins to twenty-first century [M]. Urbana,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389.

[6] GORDEN K V. Mormonism[M]. Grand Rapids, MI: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5:64.

[7] HANSEN K J. Mormonism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M].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165.

[8] BEADLE J H. Life in Utah or the mysteries and crimes of Mormonism[M]. Whitefish,MT:Kessinger Publishing, LLC, 2004:333-334.

[9] NOLL M A., LUKE E H. Religion and American politician: from the colonial to the present[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80.

[10] FREUD 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 of Sigmund Freud[M]. Vol. XIV. London:Hogarth Press, 1957:237-258.

[11] SHIPPS J. Mormonism: the story of a new religious tradition[M]. Urba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5:165.

[12] RICKS J E. Forms and methods of early Mormon settlement in Utah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 1847-1877[M].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4:27.

[13] NEWELL C. Latter days: a guided tour through six billion years of Mormonism[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144.

[14] HILL M S, JAMES B A. Mormonism and American culture[M].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2:112.

[15] HEINERMAN J, SHUPE A. The Mormon corporate empire: the eye-opening report on the church and its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agenda[M]. Boston: Beacon Press, 1985:223.

【责任编辑李美丽】

Questions of Faith: Criticism on Mormonism in Zane Grey’sRidersofthePurpleSage

JiangDongy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 it considers that, under the cloak of religion, the Mormon Church committed many serious crimes and got morally degenerated, including prevalence of polygamy, collusion of political power with theocracy, and rampancy of the evil force in the Mormon Church, which desecrate people’s faith and violate social order. Hence, these despicable and disingenuous crimes are destined to be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punished by justice.

Key words: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 Mormonism; faith; polygamy

中图分类号:B 17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1-0083-06

作者简介:蒋栋元(1966-),男,重庆璧山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规划办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ZXB006)。

收稿日期:2015-10-24

猜你喜欢

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苏格拉底的信仰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信仰抉择
祖国,你就是我的信仰
论信仰
信仰的力量
铁的信仰
爱是最好的信仰
坚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