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

2016-04-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特点

高 乐 乐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新常态”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

高 乐 乐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分析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外部原因,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探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最后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 原因; 特点; 路径; 意义

“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自2014年5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重大命题以来,“新常态”已经逐渐由最初的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全面深化改革是准确把握和适应各个领域新常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全面深化在各个领域的改革,才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原因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常态。之所以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我国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技术革命的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处在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主要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展开的技术革命;而如今,随着新能源、3D打印机、纳米等技术的发展,第六次技术革命即将到来。为了迎接这即将到来的第六次技术革命,需要对我国的科技、经济等相关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便使我国在这第六次技术革命中占得先机,“重塑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国与美、日、欧共同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领导者的必由之路”[1]。《决定》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比如要求“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2]5-6等等,这都是我国政府为应对新的技术革命而制定的改革措施。

2.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国际社会所忽视,“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格局也因此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特别是注重与周边国家经济体的合作,《决定》中强调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加强与周边新兴经济体合作的重要平台。

3.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性

(1) 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物的处理缺乏科学性,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习近平曾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决定》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16等都说明了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

(2) 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和政府的关系等很多方面都没有理顺,城市化过程中暴力执法、强拆强迁、强征土地等现象突出,再加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其“自身的阶层定位和沙砾状态”[5]等复杂原因,导致群体性的事件频繁,据统计,“1993—2006年从8 708件发展到9万件,2007—2009 年连续三年社会群体性事件都超过 9 万件”[6]。

(3) 社会保障滞后。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就使得我国大部分的劳动者都以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为生。劳动量大、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出现“过劳死”的极端现象。《决定》中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15等内容,说明中央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4.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1) 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也已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有的甚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高铁技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借鉴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自身经验的积累,我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2) 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担当。十八大后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有着知青的经历,有着浓厚的“草根情结”,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务实、质朴的作风和敢于担当的品格;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据统计,约95%以上的中央委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委员高达65%,更有14%的委员获得了博士学位”[7]。

二、 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领导制度等各个方面。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对这些领域进行完善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 广泛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两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等各个方面,改革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各个领域改革的内容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涉及到所涉领域的诸多方面。

2. 协调性

全面深化改革要协调好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要做到依法改革,同时要能够有效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要能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助推力。

3. 创新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改革的重点内容,虽然在改革中的分量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此时期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2]4。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目标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性特点。

三、 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1. 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

(1)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继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明一个中心未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等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未变,“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说明改革开放未变。这些未变都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有所继承的一面。

(2)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区和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对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要求增强。随着改革步伐的行进,还没有完成的改革内容大都是存在较大改革困难的硬骨头,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8]86;伴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近,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改革难题,这是改革所面临的新的领域。改革以往所未能触碰的硬骨头和在改革实践中所产生的新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的一面。

2. 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能力对改革加强来自顶层的设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对改革进行科学的规划。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即学即用,因此,在改革的某些领域,还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9],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因为有三十多年经验的积累,有三十多年国外经验的借鉴,将会比以往有更多的来自顶层的设计,因此改革之路将会更加的平稳和顺利。

3. 要有大局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从改革的领域来看,它涉及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因此就需要从大局出发,协调好改革的主次、先后顺序;又因为各个领域的改革往往是互相关联的,因此也需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配合;从具体的部门来看,改革常常与本部门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因此就需要各部门从国家大局出发,不能因为自己部门的利益来延缓全面改革的步伐。习近平曾指出“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8]88。

4. 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十八大后,为了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最为引人注目的新举措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10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改革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

5. 既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也要摆正与周边小国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所内含的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会涉及到与周边国家处理好相关关系问题。

(1) 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美国的 “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与印度、伊朗共同发起“北南走廊计划”,日本的“欧亚大陆外交战略”“中亚+日本”的对话机制,印度的 “南方丝绸之路”建设行动,都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有重合的区域,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他们的担忧和疑虑,甚至会给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制造重重的障碍,美国阻碍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同时,也要打消这些大国的疑虑,特别是美国的疑虑,“中国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是‘零和’的”[10]。在与这些大国树立起互信共赢理念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它们的合作,扩大和加深与它们的共同利益。

(2) 摆正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历史上,我国的周边地区多为我国的藩属国;现实中,它们的发展也较为落后,这就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高姿态,以“天朝上国”的心态来看待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转变这一思维方式,同周边小国建立起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主要向这些周边小国转移;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会将一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输入到这些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进入这些小国的企业要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不能因为些许的利益利用当地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漏洞,做出损害当地居民利益的事情。

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3。具体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

1. 理论意义

(1)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继承、深化与发展,是改革开放理论经过三十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的部分质变,是对改革开放理论的升华。

(2)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四个全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3)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重要展现,为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新一届领导集体独特领导性格的执政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石。

(4)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进一步回答,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2. 实践意义

(1)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无论是从制度体制上,还是从人们的生活上都将全面提升现代化的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将我国社会推向现代化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也即将完成近代以来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2)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建立亚投行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扭转近代以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交往中特别是经济交往中的实际不平等地位。鸦片战争前期,由于晚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不给予西方先进工业国家以平等的地位,西方人主要是英法等国就以鸦片为先导、以武力为后盾打开我国的大门,从此不给中国以平等的地位,“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居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反是。”[11]亚投行的实践是我们主动邀请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投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英国作为发动鸦片战争的首要国家率先申请加入,法国、德国紧随其后,这是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甚至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受经济侵略耻辱的一次洗刷,这表明亚洲不再是被动地发展、被动地融入世界,而是主动地发展、主动地融入世界,这是中国乃至亚洲日渐建立起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同等话语权的重要开端。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2):51.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求是杂志, 2013(22).

[3] 庄起善,田素华.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复苏——“世界经济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经济研究, 2010(12):79.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20.

[5] 王四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6):101.

[6] 周瑞金. 辛亥百年——从世界演变看中国改革线路图[J]. 炎黄春秋, 2011(9):5.

[7] 205名中央委员特点: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制度化更新图解. http:∥news.cntv.cn/china/20121122/101721.shtml.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86.

[9]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

[10] 刘海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 太平洋学报, 2015(2):78.

[11]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3:171.

【责任编辑曹一萍】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in Perspective of “New Normal”

GaoLele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that th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enter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about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r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re illustrated, the paths of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re explor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is expounded.

Key words:new normal;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reasons; characteristics; paths;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D 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1-0042-04

作者简介:高乐乐(1986-),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10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特点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