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知识人与中国诗词曲的发展
2016-04-03金学主
〔韩〕 金学主
《曲学》第四卷
韩国知识人与中国诗词曲的发展
〔韩〕 金学主
一、 绪 言
古时候,韩国很长的期间在中华文化圈里面生活,两国人民过得差不多同一个国家同一种人民一样。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伦理政治思想及文学等各方面,要过中国一样的文化生活。但是从某一段时期开始,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渐次成为互相不大了解,互相关怀不多的国家。结果,到现在两国关系反而变得疏远,形成互相轻视对方的情形。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我想这一个责任在韩国方面。韩国人的如此现象,什么时候开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我们都应该探究,努力使两国关系回复圆满。请诸位多多指教!
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产很多的典籍,都是用汉字写的,统治阶层皆学其先祖传给他们的书,以其书的内容为社会规范,又为生活伦理。古时韩国统治阶级看了那么宏大的中国书籍,当然要学其汉字要读其书,学其治理自己社会的方法。古代中国文化里面最重要的是文学,又其文学以诗为中心发展。所以韩国人要学要读的中国书里面,自然有关诗的多。不但要读中国诗,又自己也要用汉字作诗。结果他们读中国诗的趣向,与用汉字作诗的态度,都与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渐成有关。韩国用汉字写的中国诗叫汉诗,散文则叫汉文。
中韩两国关系的变化与韩国人对待汉诗的态度也有很深的关联。韩国知识人特别尊重汉诗,所以读汉诗作汉诗的人不少。但是中国诗词曲发展变化的时候,韩国知识人随着学习诗词曲的态度不同,又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也都有不同。于此要讨究韩国人对中国诗词曲了解得如何?学习得如何?其中发生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韩国人如何学习中国诗词曲?
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时代(B.C.57—A.D.668)之前,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统治阶级已常用汉字汉文。当时在中国,诗的古体近体皆形成,发展迅速。故三国的一部分人学其诗,自己也作两三篇作品,可说是汉诗的学习时期。新罗(668—935)与唐联合统一三国以后,两国关系特别好,新罗王派遣一批士人到唐游学,培养了自国的学者。如崔致远(857—?),他十二岁时到唐游学,十七岁应科举,及第为进士,在唐一面做官一面与文人交流,颇有盛名。二十八岁时(885),他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回新罗。次年他向新罗国王献上自己的文集二十八卷,里面有诗集。他在唐及回国之后,作了不少诗。他以外,朴仁范崔匡裕崔承佑等,游唐回国作汉诗的人不少。但留下自己作的诗集的人一个都没有。
到高丽时代(918—1392),汉诗的学习发展得很多。作汉诗的人也增多,作诗的水平也比以前大大提高。北宋(960—1127)时代,高丽非常尊重北宋的学术文化,始终要向北宋学习,两国互相关系很好。本来高丽人学的是唐诗,但与北宋往来而后不少人尊重宋诗,形成所谓宋诗派,特别喜欢苏轼的人多。李奎报(1168—1241)在他的《答全履之论文书》里说:“方今为诗者,尤嗜读东坡之文。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但是金(1115—1234)元(1206—1368)侵占统治中原以后,学术文化上高丽人轻视女真族与蒙古族,蔑视他们的诗文,由此两国关系也变坏。高丽人蔑视元人的诗,不再向他们学习,只作自己的诗,没受什么影响。但在高丽作汉诗的人仍然多,又留下自己所作汉诗集的人也增多。
朝鲜(1392—1910)时代,世宗(1419—1450在位)虽创作自己的新文字“正音”,即是现在的韩国文字,但朝鲜知识人仍然常用汉字汉文。所以朝鲜知识人里面作汉诗的人也大增。看张志渊编《大东诗选》十二卷,朝鲜以前的作品全部收录于第一卷,其余十一卷收录的都是朝鲜时代诗人作品,可知朝鲜作汉诗如何盛行。朝鲜时代的明(1368—1644)为汉人王朝,两国关系圆满,但明代诗人皆始终从事复古,唯追踪唐宋诗,自己作诗没有特征,不能给朝鲜人的汉诗特别的影响。到清(1616—1911)代,朝鲜人轻视女真族,不要向他们学诗,也没给什么影响。再加上学术方面朝鲜时代唯尊朱子学,而朱子学不大尊重诗文之创作,偶尔作诗也唯尊道论,朱子学以外的思想不接受,他们虽作汉诗,其发展不能不受限制。
韩国人对词了解得不多。他们虽然用汉字汉文,但对汉字的声调不大了解,对文章里声调的谐和问题更难知觉,故散文的骈俪文也不能了解,又诗律的真意也很难把握。所以词律词牌及词的音乐更难知道,结果学词作词的人很少。新罗时代到唐游学的皆是晩唐时期,作词的人一个都没有。到高丽时代,重视北宋诗文,但没人学宋词,实际上是不能学习的。很多次到元去逗留的李齐贤(1287—1367)作很多篇词,但他可说是例外。那么多可作汉诗的人里面虽偶有作词的人,然所作的不过两三篇而已。朝鲜时代也是一样。他们可能都不以词为正统的中国诗歌。
《高丽史》乐志里面载高丽王朝所用乐舞,有雅乐唐乐俗乐之三种。朝鲜成宗二十四年(1493)所刊《乐学轨范》卷三载高丽史乐志唐乐呈才图说,卷四载时用唐乐呈才图说,可知唐乐从高丽到朝鲜在宫廷继续演出。虽称唐乐,所载歌辞大都以宋词为主,即是从北宋进来的,其中有欧阳修、柳永、苏轼等的作品。词进到高丽来,始终在宫廷里演唱,所以高丽知识人皆以词为歌谣之一种,高丽与朝鲜的文人更难知道词的文学性。
北宋以后金元侵占中原,继以为曲的时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渐变为与以前不一样的方向发展。到那个时代,中国周边的异民族都开始觉醒各自的民族意识。例如金元也都创作自己的新文字,要对抗中国的汉字汉文。
先看金国,他们的太祖阿骨打天辅三年(1119),令臣作女真大字,其后熙宗又作女真小字*参见《金史》卷二、卷四。。自世宗大定四年(1164),用女真文字翻译中国的经书,大定十一年用女真文字开始实行科举,登用人材。于大定十三年,中央设立女真国子学,诸路设置女真府学,努力克服汉字的文化。
在蒙古,初期开始用回纥文字相似的字,而到元世祖忽必烈,聘请国师八思巴创造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颁布天下。首都设立蒙古翰林院蒙古国子监和蒙古国子学,地方设置蒙古教授蒙古提举学校官等,努力扩张蒙古字的教育与使用。至元八年(1271)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至元六年在各路的蒙古字学,用蒙古文字翻译《通鉴节要》,作为学校教学生的教科书*参见《元史》卷二〇二、卷八七、卷八一。。
金元都向汉族强调自己低俗的文化,汉人衣食住各方面都开始发生变化。但他们无法克服汉字的威力,反而他们自己被同化为中华民族了。可是他们给中国传统文化很大的刺戟,叫它变化。老百姓所唱歌谣也有了变化,随着这音乐的变化发展来的是曲。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卷四《杂论》说:
元时北虏鞑鞑所用乐器,如筝蓁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其所弹之曲亦与汉人不同。
曲与以前的音乐,曲调不同,节奏也不同,伴奏乐器也都不同,是完全不同性格的歌曲。士大夫学了新的乐曲,用汉语写其歌辞,成了新的诗歌,就是曲。曲与词的形式虽然相似,音律是完全不相同的。
本来曲的歌词也多用女真语或蒙古语,其内容既卑俗又低质的多。元时汉族读书人根据民间流行歌谣的形式,利用他的文章能力写出的新诗就是曲,但其中的胡气俗味不能完全去掉。曲的音乐是女真或者蒙古的歌曲,伴奏乐器也是都用他们的,演唱与演出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
中国到了“曲的时代”,高丽朝鲜人以金元为戎狄之国,蔑视其文化为胡狄的,不予尊重,曲的曲律音乐等对韩国人皆陌生,不能亲近,不可了解。并且曲不但有小令,又有套曲与戏曲,曲以戏曲更为盛行,但韩国人对套曲戏曲尤不知,偶而听其音乐也不喜欢。虽然汉族的明朝继承元王朝,明自己亦不能恢复北宋以前的文化传统,他们亦随金元作曲唱曲。后来到清代,曲的文化发展得更活泼,更为大众化。韩国人与曲离开得更远,更不知套曲与戏曲。而套曲戏曲与小说戏剧密切有关,所以中国小说戏曲的真正性格与价值韩国人也不能了解。
如此韩国人忽视金元的曲文化,中国文化不能再影响韩国。古时韩国知识人皆学汉诗,努力作诗。在朝鲜,不知诗,不能及第科举,不能任官职,不能认为知识人。可是学词很难,很难了解。从词开始,韩国人离开中国。到曲则以为是完全低俗的胡狄文化所产,更难了解,又无兴趣,没人照料。韩国知识人对戏曲更不知,对元杂剧没有关心,对明传奇也可说不知道,对清代各种地方戏及京戏则完全看不起,并将其轻视为低俗的戏剧,视其音乐与演出等也皆低劣。
因此到曲的时代,两国忽变为文化性格完全不同的,互相不能了解的异质的国家。再说韩国人对曲的时代的中国文化,不但没有关心,又蔑视不顾,随着又失去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关心,两国关系变为越来越疏远。如此韩国人对中国曲的文化失去兴趣,可说是很大的问题。这是现代韩中文化交流及两国关系上的一大问题,这问题我们以后必须解决。
实际上更大的问题是在韩国人自己。现在韩国人全然不觉察这一重大事实,韩国人应该警醒。
三、 “曲的文化”与韩国人的问题
2007年4月初旬,我在韩国报纸上读了放中国新作影片《梅兰芳》的记事,那影片是名导演陈凯歌所编的。我非常喜悦,过几天要去看那影片,可是韩国观众的反应不好,早已退回去不放映了。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名旦,他不但在中国出名,而且是欧美各国也都知道的世界性名优。他几次到欧美与日本各地公演京剧,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在中国的公共地位与名声也很大。惟韩国人不知梅兰芳是什么人。韩国人又不知京剧是怎么样的戏剧,偶而听了其音乐也不喜欢,对其优人的衣服化妆也都不喜欢。我想韩国人如此,不能接近中国,不能亲近中国人,不可了解中国文化的。
韩国人惟尊重中国士大夫文化,对其庶民文化没有关心。可是在中国到近代,人民大众的力量长大了。清末叶太平天国之乱以后到中华民国时代,西洋帝国主义列强随便侵入中国,那时中国正如没有主人的国家一样。可是列强不能侵占中国的一片领土,反而中国吸收西藏、回纥等周边民族,发展为更大的国家。我以为是由于下面庶民的力量。
我想韩国知识人对中国老百姓生活与民间文化太疏忽。诗的时代中国完全在士大夫阶层的统治之下,特别用汉字写的诗是他们的专有物,似与下层人民没点关系。其实士大夫们的诗其根源也都在老百姓。西周时代的《诗经》国风,都是记录各地的民歌而成的。东周时代的《楚辞》,也来自南蛮楚地的巫歌。西汉乐府东汉五七言古体诗,也都从民歌变化发展的。南北朝时代开始发展的近体诗,也都是受民歌与佛教音乐影响而形成的。后世的词与曲,民歌与庶民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虽然研究资料缺少,我们研究诗时代的文学或文化,也应该多努力讨究有关老百姓的东西,才可得真正的实象。
如前已说,曲里面又有散曲与戏曲。散曲以很短的小令为基本,而又有连几篇小令而成的大曲套数。套数的目的在咏唱更复杂的情节,是本来在民间唱故事为主的讲唱形式的曲艺。戏曲是援用几个脚色,演出一种故事的戏剧。曲的时代,元杂剧、明传奇、清花部戏等大戏为中心,曲继续发展。曲到后世,诗歌性渐变为不大重要,而其戏曲性发展的更大。这是因于其庶民性之增多,而韩国人疏忽又轻视此曲的庶民性,不照顾又不知道曲的文化,结果韩国人与中国渐离渐远,变成日益不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更大的问题在韩国人本身上面。古时在韩国民间演戏曲杂戏的人,都是其社会里面地位最低的贱民“常人”,特别朝鲜时代受朱子学的影响,非常贱视这类“常人”,连他们所演的各种演戏也不大重视。结果演戏曲杂戏的优人渐次减少,到现代完全消失了。以前在民间流行的戏曲俗讲歌舞杂技等韩国的传统演艺,到现在都没传下来,完全丢失,唯政府的保护下残存其中的一部分。
又一个问题是,韩国统治阶级学汉字常用以后,朝鲜初期虽创自己的文字,依然以汉文为标准文章,写汉文汉诗才可谓知识人,可为统治阶级。不知汉字则为文盲,所以老百姓大部分是文盲,自己的文字没有用。可是韩国人的汉字知识有限,对那么多的汉字的形音义各方面知道的都不够,使用上有不少问题。到现代这样情形改变多多,可是在韩国社会,汉字的威力仍然很大,对他们为文化发展上的一种障碍。
四、 结 语
韩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时候,从来惟知士大夫的诗文化,只学习汉诗汉文。但是我们知道对词文化曲文化应该多注其意,才能使对中国的了解增多。到现代,庶民性或者大众性日益增多的中国曲文化,应该更尊重多学习,才可以正确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可以与中国亲近。韩国人不可误解曲特别戏曲为胡族的或低质的,它们实是真正中国的曲文化,应当努力学习,多多了解。
日本人对中国曲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态度与我们不同。例如1956年梅兰芳63岁时,53天里访问日本全国12个城市公演京剧,那时日本人的反应非常热烈。虽为老男人扮演淑女美人,日本人对梅兰芳与京剧的反应是狂热的。*据吉川幸次郎《閑情の賦》梅蘭芳その他。我们也应如日本人一样,努力学习中国演艺,又一块儿欣赏。
我们不了解中国曲的文化,则不能接近中国。曲是与我国接邻的,我们应该亲近的,大国全体人民喜欢的演艺。我们应该觉醒,简单而重大的一件事,不知曲则与中国、与中国人也很难接近。
2016年,323— 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