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是“辨正”的出发点——王西平《老子辨证》浅析

2016-04-03仝延龄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子弘扬思想

仝延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人事处, 陕西 西安 710068)



【哲学政治】

“弘扬”是“辨正”的出发点
——王西平《老子辨证》浅析

仝延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人事处, 陕西西安710068)

《老子》(即《道德经》)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宝库”,可是其版本众多,注释各异,统一版本和注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者正是带着这一使命感完成《老子辨正》一书的。他以古为今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目的,以“辨正”将其和过去版本联系起来,又以“辨正”将其和过去版本区别开来,具有“简洁明快,方便读者”的显著特点。

《老子》;弘扬;辨正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西平新著《老子辨正》一书近期出版,我一口气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写了《<老子辨正>是一部研究老子学说的最新力作》一文,刊登在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人文科学》杂志2015年第4期上。之后又对该书进行了认真地阅读,意犹未尽,围绕“辨正”再谈一些感想。

一、对《老子》一书为什么要辨正?

读了《老子辨正》一书,对《老子》这本书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我以为,古今中外争议最大的书莫过于《老子》,不仅是理解上的分歧,而且同一本书,版本众多,就连老子其人也争议颇多。

理解分歧是正常的分歧,反映了老子思想的深奥,其争论是学术之争,百家争鸣,仁者见仁,对研究与阅读老子思想有好处,在争论中求得提高。《老子辨正》“序”中说,他读过几十部研究注释《道德经》的著作,发现一些章句,“人言人殊”,至今,“连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也争论得天昏地暗”。王西平逐章逐句逐词逐字简明扼要列举不同注释,加以分析、鉴别、判断、勘正,提出自己明确选择或者独到见解,力求符合老子本意,足见其文字、理论、思想功力之深。

对于老子其人,作者在《老子及老子书史实辫难》一文中说:“关于老子的姓名、籍贯以及老子书的编著时间、编著人,截至目前,尚没有较为普遍认可和基本统一的说法,甚至连有没有老子这个人也提出了质疑。西安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一次老子专题论坛上说:‘总共有多少个老子呢?到现在为止还说不清,”(见前言部分第16页)他查阅了各种资料,对造成这种状况作了分析,认为主要是同时代及其后相当长时间,对其生平没有记载和明确表述有关,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介绍甚少。造成这种原因大致有两条:一是政治原因,因周朝廷内乱,受到牵连;二是受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影响,太史公没有深入考察和研究。他采纳《史记》的两条表述,即是有老子其人,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年长一些,是孔子的老师;《老子》就是老子所作。又对《史记》对老子姓名的介绍,作了修正,即老子姓老,名聃,后改名为李耳。否定了不少关于老子的妄传。他认为,在史料极其有限以及没有发现新史料的情况下,明确确有其人,而且《老子》就是老子所作就足够了。不要为此争来争去,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老子思想上。

要了解和研究老子的思想,就要认真阅读和研究《老子》这本书,可是这本书有诸多版本,据陕西社科院研究员、原宗教事务研究所副所长张应超在《跋》中提及,中外现今已收集到的版本多达四百多种(见第394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王西平作了分析,他说:“老子及其编纂者最初肯定只有一个定本,因为古代条件所限,不可能定版发行,只能靠喜爱者传抄。传抄过程中各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动或误写,于是就出现文字差异,有的较接近原本,有的会错误较多,很难择一而从。”(见第44页)“抄者的个人意见渗入是显而易见的”(见第288页)。经过历史长河的沉积,也出现了较好的世传本,但是仍不一致,给人们阅读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一些读者在网上发帖子,希望推荐一个较好的《老子》版本,有的甚至非常急切。“校正出一个学术界比较趋同而相对稳定的‘通行本’,却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见前言8-9页),“很有必要经过研究者的考释辨正,校订出一个适宜于流传的通行本,再经过时间的筛选,为读者和研究者普遍认可”(见第117页)。“经过历代文士的研究注释,各有发现,若能综合各家的成果予以辨正,择优而从,使老子的本意较为真实全面地显现,同时推出一个接近《老子》原文原意的版本是完全可能的。笔者试图就此作出努力。”(见第44页)现在阅读和研究《老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体现《老子》原意的统一版本,这是研究者的一项艰巨地共同任务,作者正是出于这种使命感而写成了《老子辨正》专著,推出了一个可供学术界讨论、让历史筛选的“校订本”,为完成这一使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值得称赞的。

二、《老子》辨正的宗旨、指导思想及其遵循的原则

老子辨正的最难点是,在诸多的世传本和出土的古本中,找不到那个版本是老子的原著,这不仅需要吃透老子思想,弄懂弄通各种版本以及其中的每章每句每词每字的含义,加以考证、鉴别、确定,而且要具有相当的功底,不能步过去的后尘,东抄西拼,这样做毫无意义。作者为写这本书,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深入钻研,仔细阅读和钻研各种版本与注释,并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字和理论功底,集各家之本之言,从优而择,提出自己的判断及独到见解,给阅读和研究者提供了最新的方便阅读和研究的版本,得到专家的好评。韩起评价其为“成一家之言,读后有新耳目处”(见《序》第1页);张应超对作者“敢于提出新见解和大胆探索的精神”表示“非常敬佩”(见第396页)。本文不涉及辨正的内容,主要谈及作者确定的辨正宗旨、指导思想及其遵循的原则,笔者以为,与内容相比,这一点更为重要。

1、辨正的宗旨。对辨正的宗旨,作者讲得非常清楚。他说:“更重要的是发掘其对今天有用的精神财富,古为今用,使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发挥作用,得以弘扬”(见第92页)。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宗旨,就能把握住“辨正”的正确方向,才不至于陷入纯学术之争,在文字上争来争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始终得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版本,也就必然会完成统一版本的使命。

2、辨正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就包含着唯物辩证法。作者就是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辨正的,主要体现在:其一是运用唯物的观点,揭开了“道”的神秘面纱,验证了老子是一个唯物论者;正确看待老子的历史局限性,重要的是揭示跨越时代、永放光芒的老子思想宝库;老子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至高无上的“道”而不是神;老子本人亦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他的所有论述都不是奥秘无解,均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辨正的认识论基础;其二是《老子》全书充满了辩证法,例如有与无、虚与实、大与小、正与反、有为与无为等,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因此,要用辩证的观点才能正确进行辨正;其三是联系的观点。弄清一个字词的正确与否,不是就字词解字词,而是要看前后联系,要看是否与整章含义相符合,是否符合老子的思想,句与句、章与章、层次与层次间均有联系,要贯通全章,找出各句间的内在联系,“前后照应,照应全章,照应全书,以老解老”(见第309页),构成老子思想的层次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3、辨正的原则。作者提出校订通行本必须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只能校订,不能改动;二是必须符合老子的思想以及老子书前后贯通的意蕴;三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便于广大读者传阅。这是辨正最基本的原则。纵观全书,辨正的原则不只这三条,我将贯穿于全书的原则总结为四条,这四条同样必须遵守:

第一是符合原意与古为今用相结合。“在老子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复《老子》之古,一方面有用之今。”(前言第15页)“既贴近老子本意又为现代人接受”(见第117页);“不是以完全复古为目的,而是以后世应用为原则。”

第二是择优而从与独立见解相结合。版本众多,按照“择优而从”的原则,首先确定一个依凭本,一个参照本。归纳起来,有两类版本,一类是世传本,其中选择一本,另一类是出土古本,即帛书、竹简本。作者并未选古本作依凭本,这是因为“河上、王弼、傅奕等原来所依据的古本,未必就晚于竹本、帛书”(见第117页)。帛书、竹简“从其编排次序看,抄者的个人意见渗入是显而易见的,其异体字、错抄字甚多,再加上残损,存在很多缺陷,这正是它们不能得以流传后世的原因。河上、王弼等本虽有后世注家的改动,可它们都有自己所依存的古本,其所以能在后世广为流传,必有它们优长之处”(见第288页)。据此,作者选择世传本中最优的版本河上本作为依凭本,帛书作为对照本,再于每字每句每章都选择各版本中最优者修订河上本,这样既简便又准确。如各版本选择均不确切,改变“既往注家不辨文义,仅从考据角度确定有或无,不辨该有或不该有”的情况(见第48页),提出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见解严格遵循辨正三原则,“前人没有说清楚的说清了,前人没有注明的注明了,前人误解错解的补正了。所有校勘、辨正,都有先秦文献做根据,绝不望文生义,妄改轻断。最后,通过意译,让读者看个明白。”(前言第15页)

第三是不唯“家”,只求“准”。“校勘古本,不能简单从名人,或盲目从众人,关键在于真正读懂原文,择优而从”(见第48页)。各种版本的作者以及注释者、研究者多为古今的“大家”,其中一些人是历史上公认的顶尖级人物,有的人是近现代有名的顶尖级“大家”,有的人被称之为国学大师。这些人的观点一言九鼎,难以撼动。作者既然承担了“辨正”这一使命,就不能盲目从“家”,他们正确的“择优而从”,不准确的、不恰当的甚至不正确的,加以修正,力求准确,辨正出一本在不伤害老子原意前提下“古为今用”的版本。

第四是简洁明快,方便读者。作者指出,“《老子》文本,许多地方文意扑朔迷离,一是古文字本身具有多义性,二是《老子》的喻义深邃,三是词句结构与应用,匠心独运”(见第186页)因此要按照上述宗旨、指导思想及原则,“只要不伤害老子的本义、文义,还是以简洁明快,便于理解阅读为佳”(见第244页)。对于每字每词每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清清楚楚,就是文义必解,字义准确,不留悬念,绝不含糊其词,“让读者无所适从”(见第252页);所谓明明白白,就是易学易懂,“让读者看个明白”。“若果后世传本对于古本中的生僻或费解的字、词,作了改动,既相传有年,又不伤害老子本义,何必一定要回复古本之旧呢?”(见第291页)正是按照上述宗旨、指导思想,坚持“辨正”原则,故而《老子辨正》一书对读者带来方便,而且由于集各家之忧而择,并有独到见解,对研究者来说,读一本而了解百家,也提供一个有利研究、可供参考的版本。

三、关于挖掘老子思想宝库问题

我国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钟明善教授为《老子辨正》出版题了“弘扬中华大智慧”七个大字,现就这一问题,结合老子思想研究谈一点看法:

1、要弥补“弘扬”不足。相对孔子而言,老子研究不足,版本、注释不一,就是研究不足的反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环境。由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儒教作为主流思想文化,老子的学说只是通过民间进行传播,其研究受到两种制约,一是社会制度和政治的制约,二是受到研究者个人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制约,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版本和一致的注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给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历史上最佳的政治环境。从书后面列出的参考书来说,多系近年出版的著作,说明老子研究十分活跃,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相对孔子研究及其影响,依然显得不足,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笔者以为,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人物和不朽思想;一个是当代,这次与那个时代完全不同,是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无论是从政治环境以及规模、深度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是那个时代无法比拟的。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百花园中,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必将放出夺目的光彩。

2、重在“弘扬”。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转变是通过战争、兼并完成的,经过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漫长时期,由于残酷战争、社会动乱、统治者盘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据作者考证,老子处于春秋末期,目睹这一过程,并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他被迫出离,选择隐居,他的著作就是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他的思想深深印上时代的烙印,带有强烈的反社会性质,这种反社会性质是针对当时的时弊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具有人民性,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这次转型时期和那个时代截然不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反社会性就是逆社会而动,具有反人民性。处于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大干快上,有所作为,依靠制度、机制、改革、发展来解决矛盾,促进转型,因此,老子思想的局限性被不恰当地理解和运用,就会与社会发展不合拍。还有一点,长期以来,由于老子思想的深奥以及老子的修道,一些人将老子当神来供,将修道理解为修炼成神,也为后世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有所发展。在当前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风气不正,出现腐败现象,道德滑坡,有少数人心灰意泠,对社会不满;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理想动摇,出现“信仰危机”,从“神”那里寻找寄托。以上问题,按照作者的说法,不能归之于老子,是对老子思想误传误读,没有真正读懂、读通老子思想。“老子当之无愧是中华文化的顶尖代表”(见第29页)。“我们今天研究老子,要清楚地看到他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发扬其对今天有用的精神财富”(见第92页),“要多从积极方面挖掘和吸收其中有用于世的东西”(见第16页)。作者在《老子辨正》一书,以大的视野,牢牢把握“挖掘”即“弘扬”二字,深入老子之中,又让老子“活”了过来,变为方便今人阅读的版本,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弘扬中华大智慧提供了一个便于研究、便于阅读的“校订本”。

3、要在“大”字上下功夫。老子思想无疑是中华大智慧,可是我以为,钟明善教授题字不仅仅只是指老子思想,而是指弘扬包括老子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除老子创立的道家之外,还有儒、法、墨等家,这些“家”都是自成体系的不朽大家,或者说都是中华大智慧。他们之间一直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争论了两千多年。不过,这种争论不是根本的对立之争,不是水火不容之争,而是正向之争,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互补性,统一构成为中华大智慧。弘扬这些大智慧,将其融入我国现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构成我国当代优秀思想文化,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研究老子时,不能就老子研究老子,要了解和熟悉其他各家,这样才能将老子思想研究研深究透,取长补短,综合提升,形成合力,将我们祖先留下的中华大智慧变成为当代的中华大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君宽]

Promo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Dialectic——Analysis of Lao Zi's Dialectical Thinking by Wang Xiping

Tong Yanling

(Shaanxi Radio and TV Vmversity,Xi'an 710119)

“Laozi” (Tao Te Ching)is the treasure of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cultural,but its many versions,different comments,unifled version and comments can be a daunting task.It iS with thiS sense of mission completion OF Laozi dialectica]book.He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promote Chinese culture,dialectical version of its past 1inks,on its dialectical differences and past versions apart,with concise,easy notable features readers.

“Lao Zi”;promote,dialectiCS

2016-03-10

仝延龄(1942—),西安市户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原副书记,副教授。

B223.1

A

1008-4649(2016)03-0067-04

猜你喜欢

老子弘扬思想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