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神共乐与神遂人愿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解读

2016-04-03陈友义

关键词:神明潮汕习俗

陈友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人神共乐与神遂人愿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解读

陈友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是一种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充满血性、文化含量高的地方传统习俗。它以两个传说巧妙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使得拖神习俗更具文化魅力,符合民间文化的一般规律,其实质是对神明的征服,使神遂人愿,实现人神共乐。拖神习俗是俗信而非迷信,存在造成严重浪费与环境污染,影响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弊端,也具有心理满足、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等社会文化功能;具有培育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增强村民战胜困难的信心,敦睦乡情,增强乡谊,增添凝聚力、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年轻人相亲觅友提供良机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拖神习俗体现了潮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善于抱团的海洋文化精神。

拖神习俗;人神共乐;神遂人愿;海洋文化精神

老爷是潮汕人对神的别称。“营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非常流行而极其隆重的民间游神习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在潮汕,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营老爷”习俗。在众多的“营老爷”习俗中,最负盛名、最具野性、最为狂欢的,当是澄海盐灶的拖神习俗。

盐灶是澄海盐鸿镇一个大村落,包括上社等自然村,位于澄海东北部,地处潮(安)、澄(海)、饶(平)三县(区)交界地带,背靠莲花山,面临大海。盐灶拖神习俗是怎样形成的?为何充满暴力野性?有何文化功能?有何文化意义?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盐灶拖神习俗作粗浅的解读,以期对这一独特习俗有较深入而科学的认识。

一、以两个传说巧妙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使拖神习俗更具文化魅力

民间有很多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过节?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活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热情、兴奋?一般来说,这些最简单、生动、有趣的解释就是编造一个故事,于是,几乎每一个地方特有的节俗活动背后都有美丽的传奇故事在流传。通过一个故事来解说某一风俗的起源,是人们很常见的做法。关于盐灶拖神习俗的由来,民间有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清乾隆年间,盐灶有一渔民在浅海上“挨缉”(一种捕鱼虾作业),捞得一尊神像,形象十分森严威武,心里害怕,随手拖去甩掉。后来神像又被捞上来,他又拖去甩掉……如此反复几次。这位渔民感到十分无奈,只得对着神像祷告:“你若能帮我捞得满满一缉篓鱼虾,我就带你回去。”当天他果然缉获甚丰,于是他把缉竿当扁担,一头鱼虾一头神像挑回家中。请问乡人,都不知是什么神,他便将它安置在乡中神庙供乡民朝拜,从此香火大盛。

其二,盐灶有旧习俗,每年游神抬扛神像要拈阄,中阄的要安排筵席宴请乡人,穷人家甚为所苦。那年,有一位穷得揭不开锅的渔民恰好中阄。游神日子将到,这位渔民寻思无计,心如火燎,就埋怨起这尊神,越想越气,一天夜里,偷愉地带了绳子跑进神庙,把神像捆缚拖下来,拖呀!拖呀!一直拖到海滩,把它埋在泥滩里,边埋边狠狠地说:“你呀!没有保佑,反来害我。我若发不了财,一万年也不把你挖出来。”他回到家里,猛然想起,明天乡里人不见神像怎么办呢?无可奈何,只得夤夜收拾行装,过洋避难去了。

事也凑巧,这一年盐灶五谷丰登,渔汛大旺,那渔民也在南洋发了财,他认定是老爷暗中保佑,翌年将临游神日子,匆忙回家,向乡亲道明真相,便把神像挖捞上来,粉饰金身,供上神殿。大家都认为:“老爷公一定喜欢拖,越拖越兴旺。”此后,每到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天游神节日,众村民便用绳子把神像从殿上拖下来,捆缚在轿里,众人扛着,猛冲猛拼,有的想把神轿拖下池,有的则不相让。双方各显身手,拖拖扯扯,你争我夺,拖腰拽腿,扭成一团,好不热闹。[1]

盐灶拖神习俗由来的两个民间传说,尽管情况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基本相同的,就是神明保佑村民发财,这反映村民对发财兴旺的期盼,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追求。编造两个传说,巧妙解释了拖神习俗的由来,使得拖神习俗更具文化魅力,是盐灶人民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这完全符合民间文化的一般规律。

盐灶拖神习俗由来的真实情况是:盐灶靠山近海,村民有种田务农的,也有讨海捕鱼的。每年游神时,种田的要把老爷拖上轿、拉上山,而讨海的则要将老爷拖下海,这样拖来拉去、争夺不休,久而久之,遂形成拖神习俗。虽然如此,但是老百姓还是喜欢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来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因为这样就更有神秘感,更有吸引力。

二、拖神的实质是对神明的征服,使神遂人愿

盐灶拖神活动固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日,主要上社村。所营有五大“老爷”,即“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圣老爷”以及妈祖。

盐灶拖神活动有“文营”与“武营”两大营法。“文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廿一日午后至傍晚,由壮丁将神像逐一从庙里请出,按指定路线绕村游走一周,接受村民朝拜。这与潮汕其他地方“营老爷”大同小异。

“武营”,就是名副其实的拖神,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在廿一日。大约晚上十点开始,外地人一般不参加,以本村人为主。场面不太激烈,类似热身赛。第二段是在廿二日。午后1点,老祠堂前的空地上,从各地赶来揪神的人云集于此,他们个个生龙活虎,蓄势待发。午后3点,拖神活动正式开始。整个“武营”现场充斥着男性的阳刚之气。当年轮值抬神游行的壮汉则要护神,每人都要斋戒沐浴净身,穿一件新缝制的短裤,袒胸赤膊,周身涂上豆油。又用绳子把神偶捆缚在神轿里,抬神在村里游行时,要拖神的人便紧紧跟着,待游至指定的一片旷场上,众人吆喝一声,便猛冲猛拼,想把神拖下来;护神的壮汉因赤身涂上豆油,滑溜溜地,很不容易揪住。要拖神的人也各不相让,各显身手,你争我夺,你抢我扯,抱腰拽腿,扭成一团。一般来说,能把神轿抬离老爷场的红线区,揪神者就必须按规则停止,瞄准下一抬神轿,最终仍然把神偶拖下来,弄得须脱脸破,脚断手折,再推下池里浸泡,直到5抬神轿全部游完3圈,揪神活动才告结束,各方尽兴而归。

拖神过后,再择个吉日把神偶捞起,重塑金身,送回神庙,供人朝拜,享受香火。年年如是、沿袭至今。潮汕民间由此形成一句俗语:“盐灶神———欠拖。”比喻人不打骂便不成器。

众所周知,神是神圣的,不可亵渎、不能冒犯、不得侵犯,否则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人们对神明崇仰膜拜,也敬畏恐惧,然而,盐灶人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拖神、揪神,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是,拖神看似对神明不尊不敬、大逆不道,实则是盐灶人想征服神明,使神遂人愿的心意使然。拖神的心意是:盐灶人什么都不惧怕,天灾人祸不可怕,艰难险阻何所惧,神明同样不可惧怕。我们要人定胜天,神明同样要战胜它、征服它。我们要使神遂人愿,听我们的,服服帖帖地为盐灶人服务,老老实实地保护盐灶人,保佑我们盐灶人风调雨顺、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神明都能被征服,盐灶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当然,盐灶人拖神、揪神,首先有敬神,有不然怎么会与神共乐?

盐灶人拖神,征服神明,使神遂人愿,这一特殊民俗活动无疑是有其历史文化因由的。

其一,盐灶乡面临大海,乡民以捕鱼为生。从事“讨海”作业,风险大,是谓“行船三分命”,出生与入死。而旧时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人们一方面敬畏大自然,敬畏海洋,敬畏神明;另一方面又要征服大自然,征服海洋,征服神明。盐灶人既敬神又娱神,既畏神又拖神,正是这一心理之驱使。这与岭南人对动物两种崇敬方式——“一则因为崇敬,故不食其肉,一则因为崇敬,才食其肉”[2]有相似之处。

其二,盐灶与潮汕其他村落一样,以姓氏为纽带,聚族而居。林、陈、李是上社村三大姓,人口近九千。各村落为了抵御外乡的欺负,需要通过一些活动,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也需要通过某些方式来显示乡人的精诚团结与强大力量。“仪式行为年复一年的在村落里出现,似乎是一次次地在提醒着村民们:他们是生死与共的,他们不仅同属一个村落组织的领导,同时还同属一个保护神庇护和监管。”[3]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就有效地实现了这种目的——既培育、锤炼了盐灶人的强悍刚毅气质,培养了村民的团队精神,也充分展示他们村的强势。

其三,盐灶古时临海,“港湾逶澳,为渔舟集舣之所”。[4]明清时期经常受海盗倭寇的侵扰。为了自我保护,抗击凶残的海盗倭寇,需要团结,更需要强大的抗击力。在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的传统社会,拖神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其四,与潮汕其他地方的民间信仰一样,盐灶人对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功利,不是迷信。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民间信仰更大的是功利。潮汕人是一个敬重神明的族群,敬神乐生的生命意识十分强烈。全国祭祀神祗260多种,潮汕有200余种。[5]故有俗语称:“潮汕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外地人讥笑潮汕姿娘“除了会拜神,不会别的”。[6]潮汕人的泛神崇拜,实际上是功利。盐灶人拖神也是出于功利——你保佑我,我祭拜你;我祭拜你,是期望你保佑我。正是因为盐灶人的神明崇拜主要是功利,所以他们既敬畏神明,又蔑视神明,而且要征服神明,使神遂人愿,故而敢对神明如此无礼,这样粗暴。这是盐灶人比其他地方的潮汕人有所超越之处。

其五,具有民间神明向基督教上帝暗中挑战、较量、叫板的倾向。在潮汕,基督教最早登陆的地方就是盐灶。1650年,西班牙多明俄会率先在盐灶传教;1849年基督教传入。可以说,盐灶是西方文化与潮汕传统农业文化的交汇之处,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也在此地融和。任何宗教都具有排他性。虽然基督教与民间神明信仰并未发生过大的矛盾冲突,但是,彼此之间的排斥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这种互相排斥往往更多地在暗中进行。盐灶拖神活动,实际上就是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信仰在暗中挑战、较量、叫板。

三、拖神是神圣的娱乐,目的是实现神人共乐

娱乐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调适。生活不可能没有快乐,人们需要娱乐。潮汕人是一个“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族群”。[7]辛辛苦苦一年的盐灶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渠道,选择有效的方式,使自己在一定的时间放下手中的劳作,放松一下,宣泄一下,甚至放纵一下,而一年之初就是最好的时机,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正月年头,人们要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更要感谢神明的保佑,请神与人同乐,同时创设新气象,使新年行新运,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拖神活动中,村里要演戏酬神,还要组成包括标旗、彩景、碰狮、歌舞、大锣鼓、潮乐等在内的庞大出巡仪仗队伍。在游神过程中,痛痛快快地把神明耍了一通,人要乐,也恭请神明与老百姓同乐。全村老少出动,家家参与,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沉醉在欢乐气氛中。

盐灶拖神活动,从其气场之大,规模之伟,程度之烈,完全达到狂欢节的标准,几乎可以与西班牙的斗牛节相媲美。完全有理由说,盐灶拖神活动就是独具一格的中国民间狂欢节。

四、拖神习俗是俗信而非迷信

长期以来,盐灶拖神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受到政府的打压,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拖神活动才较为真正的举办。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拖神活动愈演愈烈,并被搬上汕头电视台《潮汕风》节目。事实上,拖神习俗并非迷信,而是俗信。真正意义上的迷信是以落后、愚昧无知为前提的,是非理性、反科学,对社会和他人有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

俗信是一种正常的或良性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没有人为的、欺骗的性质,相反,“因其特殊的文化功用而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和补充。”[8]当然其中也具有一定的落后愚昧成分,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迷信还有很大差别。俗信既有对神明的信仰,也有对非神明的信仰。即使是对神明的信仰,也大多是信而不迷,也就是人民喜欢的说的那句口头禅——“心诚则灵”。盐灶拖神、揪神后,一些人受伤,他们认为无关系,过一阵子就好起来,因为有神明的保佑。如果是真正的迷信,岂止如此简单置之?而老百姓敢将神明作弄,进行拖、揪,这谈得上迷信吗?将俗信当做迷信,这不仅是一种误解,而且往往会导致以错误的行为对待,特别是伤了老百姓的心,损了老百姓的情。

五、拖神习俗存在一定弊端,但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与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任何文化都有两重性,即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民俗文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盐灶拖神活动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民间节俗活动,必定是良莠并存,金沙相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一面。

(一)存在一定的弊端

盐灶拖神习俗的消极、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往往容易造成严重浪费与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年来,有些人不惜一切,使大钱、讲排场、焚烧大量的纸钱香烛,几乎达到乌烟瘴气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众人认定“人多力量大”这个理,为了拖神活动声势更大,需要有更多青壮年男子,导致部分村民拼命生孩子,特别是生男孩子。这对该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无疑造成较大的困难。

(二)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盐灶拖神活动年复一年,经久不衰,不用谁来通知,无需那位领导命令,只要时间一到,村民十分自觉,非常热情,踊跃参与,这是他们过节的必定节目。这里面自当有其文化内涵,有其文化魅力。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对个人(个体)、团体(群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9]任何文化都有其功能。盐灶拖神习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同样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

1.心理满足功能。“功能总是意味着满足需要,从最简单的吃喝行为到神圣的仪式活动都是如此。”[10]获得尊敬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拖神活动往往是由乡里长辈主持的。对于年事已高、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的老人们,特别是那些从前是乡村干部的老人来说,组织拖神活动往往是他们展示才能、显示权威的大好时机。拖神时,要先组织理事会,制定方案,募集资金。由各甲(潮汕至今仍有古代保甲制度单位,相当于一个生产队)选派身强力壮的男丁来抬轿并保护本甲的神像不被别人揪倒。参加游神的壮丁必须先到老人组登记,穿上由老人组统一派发的短裤,腰上系红绫。参与“武营”的人分为3组:第一组是护神像者;第二组是抬轿者,有数十人之多;第三组是保护者,他们将轿和抬轿的人围住,形成一个保护圈。隆重而又热烈的游神活动,体现了老人们的某些特权,显示了老人们存在的价值,更是使老人们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如上所述,拖神活动是这样的心理驱动——盐灶人需要神明保佑,为此除了摆上大量供品伺候神明外,还必须使神明高兴,让神与人共同欢乐。神明心情快乐了,就会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拖神活动寄托着盐灶人的美好愿望,很好地满足了盐灶人祈求平安富足的心理需求。

拖神活动使得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有了显露身手、大出风头的机会,他们抬神、揪神、撒香、格斗,最卖力、最有冲劲、最牛,大有“我的地盘我作主”“舍我其谁”“我最豪佬”“我的势头最激”之气势,特别是那些新婚的生男孩子的、大姓氏的青壮年男子。拖神活动满足了青年人显身手、出风头的心理需求。

拖神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村落中的各姓氏、各宗族往往借此机会,出多钱、出大力,出尽风头;那些土豪们、大款们、高官们也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展示其“豪佬”。拖神习俗满足了宗族以及款爷们的“自豪感”。

拖神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活动的举行,总是吸引澄海以及潮汕其他乡里,甚至外地人前来参观;不仅是本乡人拖,外地人也可拖。来的客人越多,村民越体面、越满足。在盐灶人看来,在澄海甚至整个潮汕,“我们盐灶比其他地方更有气派、最热闹。”在上社人看来,在盐鸿甚至整个澄海,“我们上社村比其他村更有气派、最热闹。”拖神活动使村民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大大地增添了村民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2.社会整合功能。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是盐灶各宗族姓氏之间的实力差距的充分显示。谁家的势力雄厚,哪一家族阵容庞大,一目了然,强弱分明。于是,乡村事务的领导权、话语权等方面的获取,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利益格局也就可以界定。这一情况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就是村民不是用乡斗等恶劣的形式来解决宗族之间的纠纷。拖神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宗族之间、房界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保证有序竞争的最合理手段。这有如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山狂欢节一样,其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种族之间的谅解和融合,最终达到种族和谐相处的目的。

同时,拖神活动是为了博得神明保佑全村平安发财,是全村人与神共同欢乐。因此,全村人无论是哪一姓氏、不论平时有何恩怨,为了拖神活动的正常开展、圆满完成,大家都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摒弃前嫌,共乐同狂。

3.文化传承功能。传承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化因传承而发展壮大。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本身就有效地将这一习俗传承下来,同时,在拖神活动中,潮州音乐、粿品、饼食等民间文化也得以有效地传承下来。

(三)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1.培育了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了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拖神活动所拖之神,“大老爷”是文天祥、“二老爷”是史可法、“三老爷”是雷万春;文天祥、史可法都是民间十分崇拜的民族英雄。盐灶人崇敬文天祥、史可法这些英雄神,崇拜的海上保护神妈祖,本意在于寻求力量和希望,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拖神活动年复一年,代代相传,集腋成裘,潜移默化地培育了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了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也培育了盐灶人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爱乡精神。

2.增强了村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参与了拖神活动的村民,总会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有一种自我安慰———神高兴快乐了,必定会听他们的话,知道他们的要求,从而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保佑他们。由于有了神的保护,村民就像买了保险、吃了定心丸、贴了护身符,在同大风大浪搏斗中,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在与各种病魔的斗争中,顽强抗争、平安大吉;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甚至能起死回生。

3.敦睦乡情,增强乡谊,增添凝聚力。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是盐灶村民的大盛会,不仅全村的人要参加,外出工作的人要赶来参加,嫁出的女儿拖家带口回“外家”(即娘家)凑热闹。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也不辞劳苦回乡参加。“我们都是盐灶人!”“我们盐灶拖神最豪佬!”乡情在活动中传递,乡谊在活动中加厚,乡力在活动中增强。

拖神活动大大促进、维系了盐灶人的团结凝聚。盐灶人以拖神活动为纽带,团结起来、战天斗地、奋勇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据传,当年日本侵略者曾为此而闻风丧胆,未敢踏入盐灶村一步。

4.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传统社会,盐灶人世世代代种田讨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动,为生计而忙碌,他们也需要精神食粮,拖神活动无疑成了村民最主要、最喜欢的文化生活。每逢拖神活动,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的还骑上墙头,登上屋顶,喝彩助威。拖神活动成为村民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村民总是由衷地感慨说:“这才是过节”,“这才是我们喜欢的节日”,尽情地分享节日的快乐。

5.为年轻人相亲觅友提供良机。每逢拖神活动,盐灶人家家参与,户户出动,也吸引了其他乡里人前来看“老热”(即热闹)。那些身强力壮的“后生仔”,冒着受伤的危险,冲锋陷阵,抬神、揪神、格斗,张扬男子汉阳刚气质,期望博取姿娘仔的关注,赢得少女的爱慕;而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尽展艳丽丰采,吸引帅哥们的眼球。拖神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相亲觅友的大好机会。

六、拖神习俗体现了潮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善于抱团的海洋文化精神

潮汕文化以儒雅著称。[11]然而,英歌舞、大锣鼓以及盐灶拖神习俗则是具有西北黄土高原之风格——雄浑、苍劲、威武、刚强。究其原因,是海洋文化之所致。

潮地背山面海。自古以来,潮人就与潮起潮落的海水一样,永不停息地冲向大海,向大海索取生产生活资料,与大海结下不解情缘,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风情万种的海洋文化,炼造了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善于抱团的海洋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盐灶亦背山面海,“自清代以来,属全潮汕之海防要塞,又是邮路驿道必经之域。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世代垦荒辟田,晒卤煮盐,捕鱼养蚝,过着耕三渔(盐)七的生活。”[12]在长期的与大海打交道过程中,盐灶人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拖神习俗由来的两个传说,与“讨海”捕鱼有关,与“过番”有关;拖神活动中,被尊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地位显赫;拖神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这与“讨海”捕鱼以男性为主相对应,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相对应,拖神习俗演绎着盐灶海洋文化。盐灶海洋文化无疑是潮汕海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潮汕海洋文化的一个突出缩影。

一方文化养育一方民性。历史上的盐灶,面前海域称为“盐灶肚”。海山岛兀立正前方,浪潮从东方的三百门海峡和南方的高山海峡灌涌涨落,海面常吹强劲的海洋季风,潮借风力,风助浪威,潮水涨落盛时东南两峡内外潮位相差竟达数尺,号嗷之声数里之外可闻,横浪迭涌,南北过往之舟因浪击船舷,甚难驾驶,故有“盐灶肚,行船难”之称。盐灶经常受台风及其带来的暴雨与海潮侵害,如1922年“八·二”台风,给盐灶造成严重破坏。面对环境之恶劣,“讨海”之艰难,盐灶人出生入死,战天斗海,披风斩浪,奋力拼搏,勇敢抗争。拖神习俗充满野性,富有血色,把盐灶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善于抱团的海洋文化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拖神习俗把盐灶人的海洋民性充分地演绎出来,也把潮汕人的海洋民性充分地演绎出来;把盐灶人的海洋文化精神有效地传承下来,也把潮汕人的海洋文化精神有效地传承下来。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待拖神习俗,做好拖神习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对拖神习俗的研究,积极有效地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丰富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内涵,推动拖神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我们更是要从提高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盐灶拖神习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盐灶拖神习俗,充分发挥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功能,进一步丰富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意义,构建团结和谐盐灶,建设美丽幸福新盐灶。

鸣谢:笔者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曾于2014年8月到盐鸿镇拜会了上社村老人协会林锡标会长,得到林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与资料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盐鸿志》编写组.盐鸿镇志[M].1988:168.

[2]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9.

[3]陈晓东,适庐.潮汕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19.

[4]澄海测绘地名办公室.澄海地名志[M].1986:41.

[5]陈友义.潮商诚信友善的文化因由[J].汕头社科,2014(1):51-54.

[6]陈友义.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社会历史现象探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6-60.

[7]雷铎.潮州,一座很潮的古城[J].南方人物周刊,2010(18):32.

[8]陶思炎.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一个应用民俗学的持久课题[J].民俗研究,1999(3):8-9.

[9]文化功能[EB/OL].https://www.haosou.com[2014-04-23].

[10]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13.

[11]张无碍.儒雅——潮汕文化的主要特征[J].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3-26.

[12]黄仰岳.潮汕抽纱及西医西药的发源地——盐鸿[C]//政协广东省澄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文史:第十三辑,1994:95.

(责任编辑:佟群英)

G127

A

1001-4225(2016)09-0031-06

2015-10-21

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欢

神明潮汕习俗
潮汕牛肉火锅
画地为牢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