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以山东农业大学“三三模式”为例

2016-04-03□朱

关键词:困难资助高校学生

□朱 莉 王 群 宋 伟

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以山东农业大学“三三模式”为例

□朱 莉 王 群 宋 伟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如何优化路径,达到效能最大,育人最佳,是大家一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山东农业大学精准资助育人,构建“经济解困、精神扶志、发展助力”层层递进的模式,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质量管理、精细服务和大资助模式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教育公平基本政策,是促进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载体。党中央“扶贫先扶智”重要思想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教育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教育扶贫的内涵已不仅仅是解决就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作为人的发展的需求,保障公平地分享更多发展的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从育人视角出发,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同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必然要求。

一、以绩效为导向,建立“三级联动”的经济资助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把促进教育公平列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建立了以“奖、贷、助、勤、补、减、偿”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但随着国家教育资助投入力度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点与面的平衡、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破解迫在眉

睫,也势在必行。山东农业大学在资助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保障、运行、协作三级联动的经济资助体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效用,实现资助的最大效能,努力把好事办好。

(一)规范高校学生资助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保障机制是实现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一要健全扶困育人管理机构。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从机制上确保资助工作“一盘棋”。设立学生资助中心,具体负责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直接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学院设专职资助辅导员,班级设资助信息员,实行层级负责。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系统化、针对性的资助工作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设立专项课题经费,通过资助育人专项研究,着力解决资助育人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打牢扶困育人的工作基础。高校资助制度体系是国家资助政策在高校的具体落实,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纲要。制定完善的学生资助管理办法,公开资助政策,严格评审标准,规范评审过程,严肃评审纪律,保障资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完善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量化指标,实施调查摸底和民主评议复核程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困难学生认定的动态管理,确保资助资金使用在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

(二)实施“普惠+特惠”学生资助运行模式

作为省属农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农村生源的学生比例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所占比重高。面对学校资助工作实际,通盘考虑有限的资助资源,在确保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将解决实际困难与奖励品学兼优相结合,实施分层次资助,对一般困难学生实行“普惠”资助,对“最值得”和“最需要”学生实行“特惠”资助,建立“普惠+特惠”的学生资助模式:一是夯实“普惠”基本保障,即以应贷尽贷的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各类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经费为两翼,资助范围覆盖10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完善奖优机制,以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为主导,设立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学生竞先争优。三是实施专项资助,为孤儿、单亲、烈士子女、残疾学生以及家庭重大变故、边远地区、受灾地区学生分别建立专门档案,实施特殊困难、重点资助;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开辟救助绿色通道,结合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对突发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学生进行应急救助,增强了资助的针对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建立“一体化”社会资助与校企协作机制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外溢性强。按照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也应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面对未来高等教育的较大发展和政府支持能力的相对下降,除了挖掘高校内部潜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外,社会捐资助学必将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倡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机制,建立多渠道的社会助学网络。作为高校,要主动衔接社会需求,积极与企业探讨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一体化”校企合作和捐资助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山东农业大学一方面积极挖掘校内资源,设立“校园金秋助学金”,接受全校师生爱心捐款,滚动资助学生。著名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捐款设立了“爱农奖学金”,每年6万元奖励20名学生。植物病理学家张天宇教授出资20万元设立“奋杰奖学金”,每年资助20名学生。林学家梁玉堂教授出资30万元设立“梁玉堂奖学金”,奖励立志林业、品学兼优学生。另一方面,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依托基金会和校友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捐资助学,2015年,发放先正达奖学金、慕·赵奖学金、登海种业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40余项,获得奖助学生1500余人,奖助金额230余万元。

二、以人性化为指向,完善“三环紧扣”精神资助育人体系

经济资助只是学生资助工作的起点,学生资助的落脚点还在于育人。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是成才的第一要素。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往往是经济的困扰与成长的迷茫、心理的脆弱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甚至于精神贫困问题更为突出。从受助个体发展的本体需求出发,以典型引领、文化熏陶、心理帮扶“三环紧扣”的精神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指向更高、更完善的人性化资助模式创新,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内生困境。

(一)让先优典型之光处处闪耀校园

选拔培养先优典型,用先进典型树立旗帜、引领方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先优典型是无价的教育资源,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工作中更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典型,他们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更能教育、引导和激励身边同学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

精心培养,科学选拔。典型教育的基础在于培育,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成才目标;加强学风建设,实行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加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学生竞先争优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典型成长的沃土。大学生先优典型的选拔,要紧扣时代精神和教育目标,遵循多样化价值评价标准,精心策划、广泛部署,通过“十佳百优”大学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三优一好等先优典型选树活动,高标准遴选一批学习典型、励志典型、创业典型等,利用身边朋辈榜样教育困难学生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深度宣传,营造氛围。典型培育的目的在于引领校园风尚。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典型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时代精神,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典型宣传,通过评优表彰、媒体宣传、事迹报告、励志讲坛、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励志自强氛围;以经济困难学生先优典型和先优事迹为支点,以点带面,辐射并带动整个学生群体成长进步。

(二)让困难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价值坐标,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资助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山东农业大学以“感恩诚信”资助文化品牌化建设为抓手,规范道德行为,塑造价值理念,引领成长方向,在帮困中实现明德、扶心、励志。

培育“饮水思源”感恩文化。从认识层面,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等传统庆典活动,教育学生知恩于心;从情感层面,精心设计主题演讲、专题报告等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感恩于情;从实践层面,通过校园爱心接力、感恩传递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报恩于行。

培育“信义为本”诚信文化。严格诚信管理,提高资助工作透明度,树立公正、法治价值理念,教育学生学诚信、懂诚信、用诚信;促进诚信自律,签订大学生诚信协议,督促诚信应考、履约践诺、知行统一;加强诚信监督,健全诚信档案,形成有效的记录机制,建立诚信测评体系,树立言信行果的校园舆论导向。

(三)心理帮扶陪伴困难学生阳光成才

心理贫困常常与经济贫困相伴而生,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之一。由贫困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消极心态、发展迷茫和焦虑情绪等方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帮扶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积极正面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课堂、心理沙龙、专家讲座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重点预防干预。建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困难学生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构建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援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实现助人自助。依托心理社团开展阳光帮扶行动,组织一带一帮扶、心语茶话等朋辈辅导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解救,达到心理解困。

三、从弥补短板渠道,实施

“三层推进”发展资助育人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基本得到了保证,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长资源已成为当前教育公平内涵的新命题。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进一步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这既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山东农业大学在全面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弥补人才培养短板视角,探索构建学生发展资助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就业帮扶项目“三层推进”的发展资助育人体系,以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措施,使资助育人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总体质量。

建立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按照自愿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的原则,鼓励困难学生开展学业提升、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严格申报、审批、考核、验收、评优等过程管理,针对受助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帮扶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助人自助。近三年,学校共立项“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1040余项,支持经费150万元,4000余名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获得了项目资金资助。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SIEG),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内涵,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2015年,共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0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91项。

设立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项目。设立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提供就业资金支持,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启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开设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课程,建立校外就业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助力困难学生成长“最后一公里”。2015年,特困家庭毕业生的签约率比整体签约率高出2.8个百分点;就业率比整体就业率高出3.3个百分点。

学校受助学生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典范,比如,主持2014年大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的尹笑笑入选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持2014年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王玉彬毕业后保送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主持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陈成成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4年、2015年两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王兴华荣获2015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在国家和学校各项资助项目的帮助下,他们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实践探索中的启示与建议

从“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到“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和内涵不断深化。精准资助是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的新使命,也是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式发展的新思维。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下一步高校还应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科学把握学生成长的“需”,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一)加强学生资助体系质量管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质量不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应从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态势去考量学生资助的战略价值,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创新资助模式和资助手段;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测评标准和测评体系,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受教育权的前提下,使资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探索受助学生跟踪反馈机制建设,建立管理回路,提高育人效能,不断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长效机制。

(二)实现学生资助体系精细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高校迫切需要突破定式、开拓视野,加快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到资助对象精准定位、资助过程精益求精、资助目标细化落实,实现资助信息的快速处理、实时共享,探索资助信息平台与诚信系统、学籍系统的有效对接,推动资助管理工作智能化、高效化和规范化进程。

(三)实施五位一体的“大资助”模式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了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多个责任主体。系统运行的效果如何要看各责任主体是否各司其职、积极作为,能否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继续加强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资助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资助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保障资助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激励政策,提高教育扶贫能力。从高校层面,要积极发挥联结政府、社会力量与受助家庭和学生之间纽带作用,以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为指导,在体制机制创新、科学精准施策上大胆探索,保证各项资助政策能落地生根。从受助家庭和学生层面,要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参与各项资助活动,以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统筹规划,科学发力,协同育人,形成“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大资助格局,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高靓.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03-14.

[2]曹国永.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8-20.

[3]姜沛民.育人为本,需求导向,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4]朱善璐.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学生资助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0-13.

[5]杨晓慧.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2-25.

[6]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0-26.

[7]高飞.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建构[J].大学教育,2015,(12):79-81.

2016-10-17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

朱 莉(1962- ),女,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0

A

1008-8091(2016)04-0091-04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高校学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选择困难症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