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文化成因及其交际差异对比研究*
2016-04-03李涛
李 涛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辽宁 朝阳 122000)
高低语境文化成因及其交际差异对比研究*
李涛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文化与交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在文化研究中,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把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语境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语境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和失败的重要原因。探究高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并分析比较二者差异,避免误解和冲突,从而有利于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跨文化交际; 比较研究
跨文化交际存在于文化语境中。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包括主客观的一切因素。语境文化的不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认知、推理、判断和行为方式,其差异经常会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困惑和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和了解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差异,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高低语境文化的界定
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人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在其1976年出版的Beyond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且根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将文化划分为“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和“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1]46-79。根据霍尔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进行交际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即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来传递,或内化于个人的记忆思维深处,只有少量的信息由显性的语码负载,人们对语言环境中的种种微妙之处体会得较为深刻;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隐性的环境传递出的信息是相对较少的[2]66。
二、高低语境文化产生的原因
哲学文化历史的不同是高低语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学者古迪肯斯特的研究,美国、德国、瑞士、芬兰等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而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
西方文化“尚言”,在交往中十分重视“言传”,是“言传的文化”,该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而东方文化“尚象”,“尚言象互动”,即交际中重视“意会”,是“意会的文化”,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处得以体现。
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雄辩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人们在政治、学术、法律上击败对手的强有力武器,推动古代欧洲走上了民主、科学和法制之路;而且是衡量上层社会的人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培养雄辩家更是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在传授和践行着逻辑、理性与说服术的重要性。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全民性地崇尚雄辩术、修辞学和演讲术。自诩为“雅典的牛虻”的苏格拉底充满了辩论的热情,整日到处去找人辩论,促使人们不断发现和认识真理,启迪人们的心灵和智慧。辩证法精神正是在这种唇枪舌剑的滔滔雄辩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
西方的修辞学也从更深层次反映出西方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的这种文化模式。“逻各斯”(Logos)是西方哲学家最早提出的有关“规律性”的概念,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其基本含义为“话语”或“言说”,引申出事物本质、理性、尺度、说明等义,与汉语的“道”有一点点相近的意思,却不完全对应,特别是在对语言功能的看法上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语言中心主义,认为逻各斯分为外在和内在,也就是有语言和智慧的区别,语言不但可以直接深刻地传达宇宙真理和智慧,而且可以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中说道:“上帝有无上的智慧,以言辞创造世界。”认为上帝的言辞就是世界的起源。在《创世纪》中也记载了上帝以言辞创造的伟业。由此西方人认为:上帝的言辞就是外在的逻各斯,上帝的智慧就是内在的逻各斯。逻各斯既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上帝和人沟通的媒介。可见在西方的先哲们看来,逻各斯虽然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但还是可以凭借智慧的力量清楚准确地“言”“说”出来。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整个社会要求说话者尽可能清晰准确、富有说服力和逻辑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而能言善辩者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由此可知,西方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产生的原因。
东方文化可以溯源到儒释道三教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认为慎言、少言、讷言、寡言是值得推崇的美德,而多言、巧言是不仁的行为。《论语》中诸多的引言明确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得不到人们的信赖和敬重。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道”,创始人老子对“道”的描述有以下特点:道“不可道”;道“无形无象”;道“大”;道“不可感知”;道“先天地生”。在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有很多这样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41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73章)无不表达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即主张“不言”和“非言”,这和西方哲学的理念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佛家文化更是很早就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开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言语道断,以心传心”的修正法门。当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于是佛主传给了摩诃迦叶,这是禅宗的开始。会心处不假无二,相应处无不在心。原无丝毫动念之举,对目即合,应心见意。这是“悟”的境界,即“意会”,是完全超越了语言作用的。不仅佛教的修行中注重悟性,中国人在平时的交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很注重悟性,这需要用心感知、观察、体会、分析、归纳,然后领悟真意。要想达到这种境界,绝不是仅仅依靠耳听对方所言。所谓“上士问道,勤而行之。”(《道德经》第41章)“上士”即指悟性高的人。中国文化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追求超越语言而直接进入意义的内核。综上所述,可知儒释道三教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低语境文化在文化认识上存在的差异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从语言表达方式、处理冲突或分歧的方式、交际责任归属、对合同的认识4个方面总结高低语境文化在文化认识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
1.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认识不同
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传达主要依赖语境。人们认为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应该是间接的、内隐的、含蓄的、婉转的;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主要信息依赖信息编码来传递,所以比较直接坦率,所有的意思都要说明白,而且说得越明白越好[3]。如白沙香烟那句近乎诗意、含蓄隽永的广告词“鹤舞白沙,我心飞翔”既有内部高语境特点,充分暗示出吸烟时那种刹那间绝对的满足和超凡的境界,又有外部高语境的特点,以优雅高贵的白鹤冲天而去和放鹤人模拟飞翔的双手,把自由翱翔的白鹤与人的心灵沟通起来,使人自然联想到(吸烟)那一刻的快感带着人们飞向深邃,飞向无限。而世界知名品牌Nike用其经典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深刻诠释了运动的无限力量,不但简练直接,而且非常符合年轻人追求自我个性的特点,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爽快感。
2. 在处理冲突或分歧的方式上认识不同
高语境文化带有集体主义导向的特点,交际者认为,通常情况下冲突会破坏交流,所以在有冲突或分歧的情况下,会尽量避免出现与他人对立或正面交锋的场面,以免互相之间伤了情面。而且中国文化注重维护社会和谐与社会秩序,认为冲突会影响甚至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一个等级森严、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说出相反的意见或公开说出心里话会令人不快,会冒犯别人,这样会显得不合时宜,会使在场的所有人丢尽面子,非常危险[4]。丁图米说:“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慎重而巧妙地解决冲突。”
而低语境文化带有个人主义导向的特点,交际者在与他人产生意见分歧时讲究就事论事,直面矛盾,不讲情面,倾向于采取正面冲突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交流是直接的、切中要害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在语言的攻击性、好辩性等方面,都比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更强[5]。例如:
珍妮弗(敲打着邻居开着的窗子):“对不起,已经12点了,你唱歌剧的声音太高了,让人无法入睡。不要在这里制造噪音了!我明天上午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今晚得好好休息,我确实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来付房租!”
劳拉(非常气愤):“我只能在这个时间练会这个歌剧!明天就要正式录音了。并不是只有你要工作啊,我也要付房租的,你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珍妮弗(非常受挫):“你这人真是不可理喻。如果你现在不立刻停止歌唱,我就去公寓经理那告你!”
劳拉(带着嘲讽的语气):“随你的便。我爱唱就唱!”
这是一个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处理人际争端的例子,两个人毫无遮拦地说出了她们心里所想的一切,这种交流是直率的,言语中充满了伤及对方面子的话。在中国人看来,这种交流方式没有礼貌,不讲情面,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内心感受,是无法接受的。如果在商务环境下一个美国人问:“您觉得这个价格合适吗?”中国人答:“听起来很合理呢,我得回去和老板商量商量。”答语也许意味着中方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价格。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常常使美国人感到不得要领,不知所措,有时甚至得出中国人不真诚的结论。
3. 在交际责任归属方面认识不同
在高语境文化中,听者肩负的交际责任较多。由于文化、传统、历史、风土人情等高度重叠,大量信息都存储于成型的固化物质语境中,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所以在交际中社会成员更擅长也会更多地借助潜在的共有语境进行交流[6]。说者通常不把信息充分、全面地提供给听者,而听者非常善于通过说者所给信息的蛛丝马迹发挥其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准确领会文字背后的深意。同时,听者也习惯于从停顿、语气、语调、沉默、身体语言等话外之音中领会说者的意图[7-8]。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佛教的禅宗了,“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都是它的主张。在悟道修行过程中,通常是师傅说出高深莫测的禅语,弟子则用心参透其中的玄机,能参透者当然是佛祖的有缘人、日后的大德高僧了。
在低语境文化中,说者对交际成功负有较多责任[9]。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交际者之间很难形成默契的心灵感应,必须借助清晰直接的外在语言编码信息。这就要求说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西方国家,做讲座的人有在讲座结束后回答观众提问的习俗。这是因为说者有责任把自己的意思用准确易懂的言语表达清楚,如果语意没有表述清楚,听众可以要求说者澄清信息。说者将这种行为理解为积极的、有意义的,因为这说明听者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并希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10]。
4. 对合同认识不同
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对合同的依赖更大。由于来自不同的语境文化,签订一份合同对于美国人和中国人而言意义是不一样的。美国人在签订合同前,会仔细阅读包括附属细则在内的所有信息,以确保合同中没有对其不利的条款,总想在合同中把将来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全部规避掉。而中国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11-12]。如果双方关系良好,可以通过对合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毕竟合同只是一纸文书,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关系。对于中国人而言,合同的签订可能意味着双方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合同是双方发展关系的一个既定框架;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合同意味着双方协商过程的彻底结束,是双方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方式必须履行的承诺。如果出现意外,一方蒙受了重大损失,美国人不会为此而更改合同,这对于习惯考虑情境因素的中国人而言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果签订合同的双方有了争执,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会直接考虑以参考合同条款的方式解决分歧;而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除了考虑合同条款因素之外,还会考虑到情境因素以及双方的关系。众多事例说明,情境因素对于高语境者而言可能比合同的具体条款更重要。
除了以上提到的差异外,二者在信息来源、对非语言信息的认识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13-14]。
四、结语
美国学者霍尔在文化价值维度方面提出的关于语境的理论和见解,拓宽了语境研究的视野和渠道,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主要靠言语传达;在高语境文化中,交际者主要靠语境传递信息。应逐步认识语境不同带来的诸多差异,克服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从而实现更多的扬弃和共识,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语境文化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的,而应根据主流文化的特点加以区分。在实际交流中可能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存在,未来的趋势必定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互相融合,走向彼此,尽管这种融合的速度可能不易察觉。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A,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廖林芳.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J].湘潮,2008(3):103-105.
[4]王华珍.刍议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10-111.
[5]马识途.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J].云梦学刊,2003,24(5):118-119.
[6]林晓光.中国由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移动的假说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24-31.
[7]唐德根,章放维.两种会话方式与高低语境文化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1-94,128.
[8]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张瑞.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84-1287.
[10]司彩玲.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 [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77.
[11]杨慧.高低语境影响下中西方交际差异 [J].文学界(理论版),2012(3):79-80.
[12]叶凡.从“高低语境”看中西文化交流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67-168.
[13]贺琳.高低语境文化冲突及有效沟通策略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7-158.
[14]钱静.高低语境视角下中美言语交际风格的对比研究 [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6):45-47.
Comparative study on origin and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LI T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oyang Teachers College, Chaoyang 122000, China)
Abstract: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separable. In cultural research,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Hall proposed that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 of context, and divided it into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influence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people.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ntext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that caused misunderstanding and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origin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is 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and benefit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ntext culture;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2-0189-04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2.16
作者简介:李涛(1970-),女,辽宁朝阳人,讲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3
(责任编辑:郭晓亮)
*本文已于2016-03-23 15∶2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323.152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