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研究*
2016-04-03邹华,许千
邹 华, 许 千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研究*
邹华, 许千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摘要:“十三五”期间,在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背景下,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能够结合我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出发点,研究最适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规划布局的目标与任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园区; 转型升级; 规划布局; 产业结构升级; 自主创新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自身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集中点,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规划布局的研究既切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导向,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势必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献综述
科技园区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1]35。科技园区自1951年建立以来已遍布世界,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很多成功的科技园区典范,比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台湾的“新竹科学园”等;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如日本实施技术城计划时的盲目建设,印度的班德加尔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不佳等[2]12。在我国,科技园区也叫高新技术开发区(本文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在总体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外对此类园区的研究要多于国内。国外的研究主要是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3]和瑞典的哈格斯特朗空间扩散理论[4]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内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高新技术园区内部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二是对科技园区空间影响力的研究;三是对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5]。但对园区规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方面。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成都、沈阳等省市和地区,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激光技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农业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根据园区发展的现状,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 园区核心功能弱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科技与工业的结合体,其核心必然是科技研发与创新功能,而目前我国这类园区的此项核心功能却显得较为弱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进创新成果的大量出现并快速实现其向产业化、商品化的转换,其动力是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各类科技平台的推动。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同构性较高,核心功能的地方特色不够突出,在追求效益时,有导致恶性竞争的环境和土壤。长此以往,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2)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效率较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缺乏转化载体、机制和动力,而园区内企业除了自身缺乏衔接的能力和条件外,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了解也不多,一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人才、政策等科技资源尤其是科技平台的贡献程度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在资源整合和创新协同上效率亦较差,在不同地域和产业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有待于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科技园区科技资源的协调与优化[6]。
(3) 依赖政府,缺乏自主性。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都存在政府主导的痕迹,这会带来一些弊端,表现为:一是主管各园区的政府不同,各地的优惠政策有差异,进而园区内企业发展机遇不同;二是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形成“条块分割”体制,各园区缺乏关联和上下游的逻辑衔接,导致功能单一,因此无法形成全面的创新环境和空间,制约了这些园区的长远发展和潜力的挖掘。
(4) 管理和环境建设方面未形成开放机制。目前,我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偏于单一、管理和运营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其溢出功能和开放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也会存在边界不清等问题[7]。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一) 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 基本原则
(1) 点、线、面三位一体原则。“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主要是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同时考虑均衡发展的领域、学科和地域,坚持企业、行业、集群三个层次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坚持为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行业、集群留有弹性发展空间,实现资源配置的协调与优化,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协调,激发改革动力,切实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2) 突出核心,有限目标原则。考虑到资金规模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布局与规划的限制性,首先应注重其在核心产业、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方面的支撑。以突出核心为目标来规划布局园区的总体盘子,在追求效益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企业的园区,针对核心产业领域建立示范性园区样板,充分展现有限目标的带动性和示范性。
(3) 统筹管理,兼顾数量和质量原则。“十三五”期间,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必要时需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空间潜力较大的园区,同时统筹管理、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制度,着重质量上的提升,强化已有园区的规模、功能和发展动力,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贡献力量。
2. 总体目标
大力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质量,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各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出发点,完善优化园区布局规划,拓展各类园区的功能空间,建立优势互补、点线面联动的增长极式支撑结构。将创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作为宗旨,对科技园区进行功能配套和环境建设,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8],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企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以及技术创新的核心区与辐射源[9]。
(二) 主要任务
(1) 面向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产业核心,加大对资金投向和重点的管理。在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围绕各园区内核心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对各产业领域所涉及的资金投向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整个产业链持续运行。以辽宁激光高科技产业园为例,激光产品前期会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导致企业不敢贸然投资开发激光器及各细分行业的应用软件;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后续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同样需要较大的研发投入和资金支持[10]。
(2) 依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功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资源优化、集成创新、带动与辐射功能强的区域重要增长极,对于各个地区经济质量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已有园区公共技术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的溢出功能、开发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发挥,同时,从组织、功能、产业互补上加强整合和集成园区所属平台及其资源,各地形成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驱动的园区带状发展格局,推动和协调好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相关职能部门、产业园区间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高效配置科技资源,进一步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布局规划模式。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效配置资源,进一步探索“整合、共建、共享、服务”的模式,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规制、企业主体、体系支撑、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9],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功能强大、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园区示范基地,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示范中心。
(4) 突出能力的布局规划,加强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并力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促进科技园区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确保管理中所涉及的体系与运营的特点相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区域高端产业的必然依托和创新载体,其所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具有科学、周密、可行性的顶层设计以及实时高效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四、辽宁省科技园区优化布局
1. 理论依据
(1) 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研究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即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出发点,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首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它表现出生产要素向极核点的聚集效应,以及极核点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的扩散效应。该理论适用于指导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2)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是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熊彼特把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认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扩散,推动产业走向繁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为从根本上系统地解释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清晰的思路,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设立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2. 优势产业带动布局
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对各地区优势产业的科技支撑结构已经形成,集聚先进产业,推进优势及特色产业,对促进产业的高新化、新兴化以及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优势产业均有分布,提升了机械装备、激光技术等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整合与优化能够结合各地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强化完善已有园区的共享机制,借助产业的带动和辐射效用,充分实现科技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优势产业来带动资源的合理布局,同时,为弱势产业提供升级或退出的契机。
3. “点、线、面”联动的园区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联动发展尚不完整。这一方面源于科技资源绝对数量的不足,因此需要加大财政和科技资源的投入,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增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度。另一方面是源于“点、线、面”联动的滞后,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需要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以重点企业为节点,将所在行业串联整合成阡陌纵横的实、虚线,进而提升产业立体平面的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对园区进行布局规划时还要通过点、线、面(即企业—行业—产业)联动的方式,达到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组团式”支撑的效果。
五、科技园区布局规划的对策措施
1. 发挥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导作用
借助政府的扶持并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加强政府在园区规划布局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各地区各园区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为其提供最适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尽可能使规模较大与规模较小的园区在共同进步的同时逐渐缩小发展中的差距。同时,政府还可通过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来激励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各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补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园区中重点创新技术开发、研究所需设备费用和运转运费以及研究人员所需费用。政府还要在土地利用上发挥主导作用,着重于空间规划的优化及有效调控,确保土地资源不被浪费,在各片土地上建设具有特色、关联、有创新性的园区,让各园区能够将产业构建作为核心任务。还可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打破各园区间、各企业行业间的界限,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2. 建设和完善园区机制体系
总体讲,在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各科技园区的类型不同,参与的各主体不同,但是为了避免相互闭锁和资源浪费现象,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健全和完善园区的相关制度,明确“顶层设计—目标—任务—合作”过程的关系,对园区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机制,比如激励机制、服务机制、考核机制和利益有效分配机制等进行优化。制定合适的组织模式,选择符合发展需求和创新要求的机制体系。在园区管理上,还需要建立综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能只重视数量指标,还须兼顾竞争力、创新力等质量上的要求。另外,在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应考虑到转型升级这一背景,由单一生产园区向产、研、服协同发展的综合园区转变[11],加强官、产、学、研四者间的合作,在各方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建立产业与科研间的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在合作过程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12]。
3. 注重园区建设环境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应的运行主体要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首先,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利益主体单位引导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第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尽可能做到信息透明化,使信息资源在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之间共享使用;第三,加强各园区的网络环境建设,减少重复投入,保证投入的经费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除了对已有园区的规划建设,新建园区的布局也十分重要,新建园区须尽可能地布局在有良好工业技术基础的城市圈内。例如,辽宁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装备制造、机械、电子等产业的生产基地,所以在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要注重其所处区位,根据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规划,以辽宁省具有优势的工业经济和技术基础为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园区环境布局的最优化。
4. 加快国际合作,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升级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可只局限于本土发展,或者仅在周围的小圈子里相互沟通交流合作,而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要清楚与哪些国家合作是重中之重,又要与哪些国家开展新的合作来扩展产业领域。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势必会将所合作的项目推向更高的高度,将各合作方的网络信息平台、商务平台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要加强对合作双方创新服务体系功能的建设,创建一个能够整合要素、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平台,形成吸引人才、资金、项目等国际科技资源流入科技园区的优良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对园区的高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布局规划,对其予以支持并扶持其自营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在园区中引入并培养一大批外向型的生产企业,对园区中涉及到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相关的优化升级,集中精力于外贸交易规模和效益的提高。另外,还要提升园区内企业对外经贸合作的水平。在“十三五”期间,要致力于推进双方或多方高新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升级,不断发展并提升各地区各园区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新科技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参考文献:
[1]赵文彦,陈益升.新兴产业的摇篮:高技术开发研究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2]Saxenian A.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M].California:Public Policy Instiute of California,1999.
[3]张海芳.从熊彼特的理论视角浅谈中国技术创新 [J].中国集体经济,2013(16):8-9.
[4]戴维丽,潘竟虎.城市群空间研究述评与展望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70-77.
[5]田臻臻.科技园区规划布局特征研究 [D].安徽:安徽建筑工程学院,2011.
[6]蒋云生.新形势下科技园区规划理念及方法探讨 [J].理论探讨,2012(12):32-34.
[7]梁向宏.高新区科技园区规划的实践探索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9-221.
[8]陈汉欣.新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成就与布局 [J].经济地理,2009,29(11):1762-1769.
[9]曹坤梓,李培.转型升级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规划探讨:以武陟科技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例 [J].华中建筑,2016,34(1):116-119.
[10]杨柏,辽宁激光高科技产业园发展的规划研究:以鞍山高新园区建立为例 [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11]许强,范德虎.科技园区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北京规划建设,2014(1):31-35.
[12]吴林海,范从来.中国科技园区位布局探析:以西安科技园区为例 [J].人文地理,2002,17(2):51-54.
Study on planning and layout of high-tech industry park in China
ZOU Hua, XU Q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order that the resources layout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advantageous industry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of high-tech industry park in China.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e regional industrial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are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best method of layout planning of high-tech industry park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related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status quo of high-tech industry park in 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deeply,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its planning and layout.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y park;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lanning and layou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 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2-0112-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2.03
作者简介:邹华(1968-),女,吉林松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2401028; 2013401028)。
收稿日期:2016-01-20
(责任编辑:吉海涛)
*本文已于2016-03-23 15∶2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323.152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