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成语的活用

2016-04-03舒莹畅

文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语素来源比喻

舒莹畅

浅谈成语的活用

舒莹畅

成语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简洁但含义颇丰的词组或短语,结构稳定。近几年来,人们的日常交流日益频繁,成语活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屡见不鲜。本文主要从成语的来源、特点、内涵等方面探索了成语的活用,并提出一些在成语活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对成语进行灵活运用。

成语活用

一、前言

成语活用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成语进行灵活地使用,从而达到语言更符合语境的效果。成语活用要始终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原则,深入理解成语所表达、描述以及要比喻的意思,做到准确、简洁、生动地活用成语。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成语的活用作出深入的研究。

二、探索成语的来源

每个成语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也有其不同的演变过程。成语可以来源于古代文献,也可以来源于历史事件,只有对成语的来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实现成语的活用。

古代文献是成语的最主要来源,如揠苗助长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惘然归……苗则槁矣”后人概括为“揠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了。

历史事件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如闻鸡起舞来自《晋书·祖狄传》,讲述了祖狄和刘琨相互勉励,立志报国,常常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后人概括为“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还可以来源于古书中的名言警句,如水落石出来源于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三、成语的特点

(一)结构的稳定性

成语流传前年,已经形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不可随意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更替字词,如“颠三倒四”不能变成“倒四颠三”;“精卫填海”不能变成“精卫补海”等。

(二)意义的整体性

汉语成语大多数是由四个语素组成一个整体,表达出一个整体性的意义。但是大多数成语各个语素的意义与整体性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经过历史的演变,而不仅限于表达语素表面的意思,如“问道于盲”不是“向盲人问路”而是“向无知者求教”。另外,有一些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整体的意义已经与各个语素的意义失去联系,因此很难从表面理解成语的意思,如“瓜田李下”。

四、浅谈成语的活用

(一)理解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当年《还珠格格》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它。

万人空巷,本来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但是人们往往会从表面上理解成“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巷子里冷冷清清”,由此看来,一些成语本来的意思与表面的意思有着天壤之别,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弄清其意思是关键,多加积累,杜绝不求甚解。

(二)要分清褒贬,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如1.妈妈在我生病时给了我无所不至的照顾。

如2.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些刚性。

1句想要表达妈妈对我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照顾不到,句中却用了“无所不至”,解释为“没有不到的地方,什么坏事都做绝了”,这个成语明显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是不符合句子意思的,可以用“无微不至”。2句想要表达谭嗣同是我国历史上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句中却用了始作俑者,解释为“开始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这也是个贬义词,用它来表示变法的领头人明显不当,可以用“一马当先”来表示。

(三)关于成语的误用

正确使用成语要求所用成语的含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都要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情一致,一旦运用不合理,将会弄巧成拙。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古人写文章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指一气呵成,不涂改。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高速公路上,南北来往的车辆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指人说话多。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向文学刊物的高层继续攀登。

洗心革面:比喻坏人彻底悔改。

4.不知谦恭,颠倒尊卑

就请王经理讲话,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高明的、成熟的作品或意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5.语义矛盾,自相矛盾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比喻众多的学生。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标语。

司空见惯:指常做某件事,不足为奇。

……

(作者单位: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语素来源比喻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比喻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买椟dú还珠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