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柯太守传》看文人儒道思想冲突
2016-04-03吕昱衡
吕昱衡
从《南柯太守传》看文人儒道思想冲突
吕昱衡
《南柯太守传》作为唐传奇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博采六朝志怪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叉融合的创作手法,描绘想象世界与现实社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其对后世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文本而言,李公佐这篇传奇的主题内涵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尘出世”两个方面,通过主人公梦中的经历与梦醒后的顿悟的两相对比,表现了儒道思想在作者身上的交融冲突。
淳于棼李公佐儒家积极入世道家超然出世
唐中叶以后,藩镇割据,政治混乱。朝中朋党之风兴盛,官僚们结党营私、彼此倾轧,一朝失败,即身家难保。当时一些文人有感于政治命运的变幻与人生际遇的无常,加之受到当时佛道思想的影响,遂有了人生在世恍惚梦中的感慨,他们将这种感叹诉诸笔端,创作出许多梦境与现实交融的文学作品。《南柯太守传》正是在此环境下而产生的,作品的前半部分,李公佐以写实的方式、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淳于棼在梦中所经历的荣华富贵,由盛而衰时所感受的人情世故,以及官场中的流言蜚语、世态炎凉。作品后半部,是梦醒之后的嗟叹,李公佐特意设计了寻梦这一情节,让眼前之景与梦中之境一一吻合,仿佛洞穴中历历有人如在目前,从而使作品内容更加真实动人。故事的结尾,淳于棼皈归道门,亦终于家正是作者出世思想的体现。综观《南柯太守传》,其主旨意在讽刺窃据高位者,言其贵宠荣盛,皆为傥来之物,不可恃以傲物凌人,这是对封建社会政治的有力揭露与批判。与此同时,作者在字里行间也宣扬了浮生若梦、消极避世的思想。
《南柯太守传》写成之后,即受到了当时人的关注,并陆续有人称赞引用。李肇曾为之作赞,唐人诗文中也有用之为典故,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七引《广陵行录》更有记载扬州有南柯太守之墓。明代车任远“四梦记”之一的《南柯梦》传奇即取材于本篇,剧作家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一的《南柯记》,亦是以此为蓝本的。成语 “南柯一梦”,也已成了人尽皆知的典故。该小说作为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奇巧的构思编排,细密的结构设置,明白晓畅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篇末有李肇作赞曰:“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唐末著名文学家皇甫枚在《三水小牍》曾道“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道:“《南柯太守传》立意与《枕中记》同,而描摹更为尽致。其篇末言命仆发穴,以究根源,乃见蚁聚,悉符前梦,则假实证幻,余韵悠然,虽未尽于物情,已非《枕中》之所及矣。”在此鲁迅将《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对比,从而指出前者的艺术成就之高非后者所能及。
《南柯太守传》这篇传奇的主题内涵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尘出世”两个方面,通过主人公梦中的经历与梦醒后的顿悟,表现了儒道思想在作者身上的交融冲突。一方面,淳于棼在梦中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经历正是李公佐这一中国传统士人理想抱负的体现,另一方面,淳于棼梦醒之后的领悟,乃至栖心道门也是作者的一种远离尘嚣的心灵诉求。
一、梦中之境:儒家文化、入世态度
儒家文化的重心在于社会人生,以及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综观孔孟的仁学,荀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这一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即“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这一思想内涵与孔子在《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君子一统治天下的准则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 “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故而儒家文化要求人要善其身、济天下,作为社会的个体,要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来,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很多读书人热衷科举,渴望以此为阶梯走进社会政治舞台,他们求取功名、建功立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学而优则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人生信条。
《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即是一个有着济世理想的读书人,但是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加之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于是只能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文字的形式得以抒发。据史书记载,李公佐于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公元813年春罢职。淹留于上元、常州、苏州一带,至十三年夏,始归长安。又据《旧唐书·宣宗纪》所载李公佐于武宗会昌初845年为扬州录事参军,宣宗大中二年(848)因牵涉了当时哄动一时的吴湘狱案件削两任官。由此而知,他仕途偃蹇屡遭贬谪,又不肯低伏于人,所以作书发孤愤,实际也就是在发泄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他在《南柯太守传》中建构了一个自己理想的世界,通过小说人物的巧妙设置,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种种看法。
他笔下的主人公淳于棼也是一个有抱负好名利之人,他虽“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之后却在梦里平步青云,被招为驸马,偕同公主出任南柯太守,而且使用酒徒周弁、田子华,倚为亲信。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在官场中积极争取之人,渴望建功立业以安身于朝廷,并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这里,儒家文化的积极进取在其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料之后在与檀萝国的交战中周弁轻敌致败,淳于棼虽然没有因此牵连受责,但已走上了失势之路。公主去世后,他的倚靠已经失去,可他还是“出入无恒,交游宾从,威福日甚”,故而引起国王的猜忌。乃至之后因流言而遭到嫌疑和疏远,最后被遣送回家。淳于棼的形象及其遭际,不仅表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和矛盾,而且也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皇亲国戚之间的疑忌和矛盾。
二、梦外之感:道家文化、出世情怀:
道家与儒家不同,它主张远离尘世,退隐山林,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而不是现实人生的主动介入。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道法自然。世间天地万事万物生育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道,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它重视的是生命自然之美,是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由而逍遥的人生境界。庄子《齐物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但是道家的逍遥自由并非无所作为,它也十分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注重以出世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这与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儒家文化是存在差异的。纵观历史上的道家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并非从一开始就直接归隐,而往往是在经历了一番现世的矛盾冲突后,才做出了退隐的选择,这是与“入世”相异的一种生存方式。事实上,无论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出世,都要求完善自我,道家在退隐中专注于自身的品德修行,从而促进个体价值得以更好的实现。
《南柯太守传》的主人公淳于棼的人生即是由入仕到出仕,摆脱了现实的羁绊,走上了彻底的归隐之路。在作品之初他也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因偶然机会与公主结亲成为槐安国驸马,又镇守南柯郡城,可谓荣耀煊赫,盛极一时,朝中之人莫之能比。但是随着公主的突然病逝、官场的流言怨悖、国王心生疑惧、自身遭受监禁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淳于棼开始百思不解、郁郁不乐。加之被遣送回家,所乘之车与之前相差甚远,又无一随从御仆,于是更加怏怏不悦。及至家中,才发现前世之事,竟是梦境一场,不禁唏嘘感叹潸然自悲。于是方才领悟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疏忽一瞬,荣华富贵不过是云烟浮虚,最终栖心道门,做出了归隐的选择。于是他毅然放弃凡人的红尘酒色生活,闭门在家三年,行为方式也由之前的积极济世转向内在的自我修炼,后于宿契时限离开人世,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总而言之,《南柯太守传》跨越了多种文化体系,“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通过皈依道门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将“儒家”与“道家”结合起来,也是作者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
其实,文人儒道思想的冲突不止在《南柯太守传》这一篇小说中体现,它贯穿于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作品之中。诸如同时期的沈既济的 《枕中记》,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所说的“黄粱梦”或是“邯郸梦”,都从此而出。清代小说家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就是儒道思想冲突的鲜明体现,小说通过“绿野”与“仙踪”这两部分的相互融合,将“修身”与“修道”完美结合,通过道教的修行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作为,将“出世”与“入世”相融合来体现作者的人生追求。
综而言之,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学派,几千年来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两家的思想理论如古代文化史中两座相对立统一的高峰,其在思想核心、人生观及气质风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的“有为”,道家的“无为”;儒家主张积极进取,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于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二者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在文人的思想中彼此冲突又相互融合,再通过文学作品或隐或显的表现出来,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滋润了中国古典文化长廊。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