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耦合创新机制研究
——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2016-04-03王甦
王 甦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耦合创新机制研究
——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王 甦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城市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城市学等知识用以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关系,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所进行的规划。环境音乐是一种能作用于主体意识、具有功能性的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二者有着诸多的联系,环境音乐是音乐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与城市生态对音乐的接受,而城市生态系统则是环境音乐存在和应用的主要场所。文中以安徽省合肥市大学城为例,结合了环境学和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及音乐学的相关研究,阐述了环境音乐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中的功能和影响。
大学城;城市生态规划;环境音乐;声环境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化已经呈现多元化特征,而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并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城市声环境规划是属于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声环境是城市居民十分关注的城市问题之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环境音乐是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音乐文化在城市中流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调节人类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从而提高人们劳动或工作的效率,最终促进城市发展及社会和谐。在我国,环境音乐已经深入到广泛的社会环境中。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音乐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如研究环境音乐与城市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理论十分缺乏。由此,笔者结合环境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及音乐学的相关研究,初步阐述我国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的关系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以安徽省合肥市大学城为例,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初步论述环境音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的关系
(一)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声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城市学等知识用以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关系,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所进行的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态规划是针对城市生态系统而言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中的居民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1]。城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并且强调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其规划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生态性。即城市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经济生态性。即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贯彻社会的主流,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三是自然生态性。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城市发展。四是复合生态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城市生态规划应遵循这三者的联系[2]。
根据城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的和主要特点,我国环境保护部对声环境功能区规划及质量标准提出了相关要求,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明确规定了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对应的区域类型和声环境限值。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环境音乐是声环境的重要组分,环境音乐与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城市中环境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早期的劳动歌曲是环境音乐的最初形态,在20世纪60年代,音乐学领域正式提出环境音乐的概念。广义的环境音乐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是指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因素并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音乐。狭义的环境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是指专门为特定环境而设计的音乐[3]。环境音乐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调节人类心理环境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已经深入到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国外,对环境音乐的研究,以欧美等国领先,具有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集体研究特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法国作曲家米勒、音乐社会学家凯吉、阿达利分别提出的“陈设音乐”、“气氛音乐”、“背景噪音”等概念,以及日本作曲家服部正“环境音乐课题组”出版的专著《环境音乐美学》。在国内,对环境音乐的研究,具有产学研结合松散的个体研究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司有仑教授组织的课题组,译编服部正的专著《环境音乐美学》,这标志着我国环境音乐系统研究的开始[3]。
(三)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与环境音乐特征的耦合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音乐二者有着诸多联系。环境音乐是环境和音乐的复合词,是音乐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对音乐的接受,而城市生态系统及其不同的功能区域则是环境音乐存在和应用的主要场所,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环境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信息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传播的作用,对城市中不同生态功能区划有一定精神文化宣传作用;其次,不同类型的环境音乐选取对不同区域的作用(如对植物的生长、劳动生产率的促进)间接与城市的区划产生一定程度的耦合;再者,环境音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居民、学生、工人等)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1]。
城市中环境音乐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环境音乐设计的总体目标是达到环境与人的和谐,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的发展,在实际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如下:一是舒适愉悦性原则。环境音乐作品时间性、地点性的选择要以受众感受是否舒适愉悦为主要参照。二是主题功能性原则。不同场合主题活动不同,环境音乐的选择也有所差别。三是环境融合性原则。环境音乐设计还要遵循环境融合性,即与城市规划的建筑物风格、经营特色相融合,也要与居民的需求相融合[3]。
环境音乐的选取和播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较为普遍,也是城市生态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的景点区、公园区播放环境音乐,可以让人达到视听互补以及感情上的情景交融。例如以合肥市大学城的徽园为例,每一种徽派建筑群落均配有不同的主题音乐,让游客能感受到徽派古建筑的古朴、深远。环境音乐不仅能影响受众的情绪、认知也能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现代人对音乐的科学探索起源于十七世纪中晚期,国外相关研究发现环境音乐能直接刺激受众的行为方式,环境音乐在城市中的餐厅、商场和银行等商业区的功能也不可忽视,如国外心理学家纽曼发现当餐厅播放慢速抒情音乐时,客人会情不自禁地在此消磨时间并且更多地消费,快节奏的音乐则会使客人的就餐速度加快。在合肥大学城的中环购物中心,笔者也做了简单的声音分贝测试及调查,在购物中心播放音乐的分贝值大约在85分贝,播放的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大部分属于慢速的流行抒情音乐,从现场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人喜欢购物伴随着音乐。此外,笔者在大学城多家餐饮店问及快餐店服务人员时,他们大部分认为工作时应该播放音乐,认为音乐可以提神醒脑;当问及顾客时,他们大多数也觉得慢速的流行音乐能增进他们的食欲,同时给他们带来一种良好的进餐氛围[3][4]。
二、合肥大学城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耦合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城建设在我国多个大型城市相继展开,而大学城也是城市化呈现的特征之一。城市中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环境音乐的类型和音量的选择,与该区域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为了更进一步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的关系,笔者在关于环境音乐对合肥大学城区域人群和植物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环境音乐对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群的影响
合肥大学城地处合肥市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13.34km2,规划人口12万,规划分区主要包括:教学区、生活区、风景旅游区(翡翠湖)(调查区域如图1所示)。
图1 合肥大学城主要规划分区调查区域示意图
在前期工作中除了查阅环境音乐相关资料,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生活区的餐厅、超市及旅游风景区翡翠湖公园做了小面积的环境音乐相关初步问卷调查,共210份,回收200份,连续三天(从中午11点30点至下午2点),并在校园、餐厅及公园内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其结果如下:
表1 合肥大学城人群关于环境音乐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对环境音乐大概理解,并认为生活中需要环境音乐,播放场所多在商场、餐厅、酒吧等休闲场所,播放时间多在逛街、散步、用餐坐车时,最大的作用在于愉悦心情、修身养性;多数人会更愿意让通俗歌曲、西洋音乐、民族音乐作为环境音乐,且音量程度适中最受欢迎;环境音乐被认为能优化环境,且大多数人认为它和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期待经常听到。此外,对公园的被调查者进一步考察的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对环境音乐的爱好程度与对在公园散步的爱好程度、是否愿意经常光顾公园、是否愿意接收调查都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播放的音乐越受欢迎,喜欢在这种音乐环境下的人就越多。
(二)环境音乐对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
笔者选取合肥大学城公路及公园植被中最常见的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狗牙根属草坪草是最具代表性的暖季型草坪草,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培盆栽播种种植,设置对照(不播放音乐)及播放不同音乐(合肥大学城校园、公园、商业区3个场所常用的环境音乐,音量分别约48、50、75分贝)的处理,每天同时播放8小时,共4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重复。生长三周后,测定其生长指标如图所示:
图2 狗牙根在不同环境音乐处理3周后的生长情况(对照:未播放音乐;处理1:播放校园环境音乐;处理2:播放公园环境音乐;处理3:播放商业区环境音乐。不同的字母表示同一指标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差异,P〈0.05。)
结果显示,随着环境音乐音量的增加,植物的茎叶和根生长更旺盛,并且与对照(未播放音乐)形成一定的差别。由此可见,环境音乐对于影响城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植物的生长成为一种可能性。早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影响植物叶片气孔的扩张,能使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更多地被植物叶片吸收,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进而使植物产量或生长量增加[1]。
上述研究结果反映出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环境音乐能影响到人类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生态规划中常见的植物的生长。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也做过相关试验验证过此种功能,但是环境音乐是否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试验加以验证。其中研究的难点体现在:1、城市生态规划功能区人员的流动性,给调查的准确度带来一定的困难。2、功能区环境音乐播放的音量设置是需要反复试验而得出结论的,并且其测定具有不稳定性。3、如何选取合适的环境音乐测定点也是关键,且需要多次测定和合理布点。4、在城市典型的功能区选取环境音乐的类型很重要,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5、环境音乐的功能性验证,需要有合适的场所、以及与各功能区人群良好的沟通来进行[5][6]。
三、结语
我国大力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将自然和人工结合,达到高效和谐,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如何将中国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达国家?实现这些需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大力结合,作为软实力形态之一的音乐文化——“环境音乐”能在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和系统研究的领域。为了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音乐学研究者们可以与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适当合作研究,将音乐学与城市规划学、环境生态学融合,从而创作和划分出城市生态规划所需的环境音乐曲目,为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王甦.环境音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32-135..
[2]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0.
[3] 罗小平.音乐与环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36-44.
[4] Navarro MPN,Pimentel RL.Speechinter ference in food courts of shopping centres.Applied Acoustics,2007,(68):364-375.
[5] 王甦.环境音乐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功能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15(,2):96-98.
[6] 王甦.环境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刍议[J].艺苑,2016(,4):109-101.
J642.2
A
1671-5136(2016)04-0138-04
2016-12-23
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文化强省”视野下安徽生态建设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CX06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环境音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和功能机制研究--以安徽为例》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Q2014D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501355);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333010320)。
王甦(1981-),男,安徽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