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为例

2016-04-02刘丽斌张如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刘丽斌 张如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300222

作为文献计量分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文分析历来是考察期刊综合实力的常用方法之一。引文分析法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对科学期刊、论文、著作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1]。以往研究中,高被引论文的相关研究是学者和专家关注的重点,而近年来零被引和低被引论文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早在1955年,Garfield[2]就开始关注并研究零被引问题,之后更是从多角度对零被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1990年,Hamilton[3]通过相关数据阐述了零被引论文所占比例的大致水平,将零被引论文的研究方式从定性分析引向了定量分析[4]。Glänzel等[5]根据发表于1980年的文章在1980—2000年的被引变化情况,分析了零被引文献及其所占比例的时间变化情况。2004年,Raan[6]首次把零被引现象定义为“睡美人”现象,并采用6个指标来测量“睡美人”文献的沉睡深度和唤醒度。2012年,Egghe等[7]提出移动洛特卡模型,认为其可用于研究首次被引和零被引。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关于零被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梁立明[8]论述了“睡美人”现象,并提出尽管文献的“睡美人”现象发生概率极小,但不能因此在文献收藏上持短视态度,否则将错失本来具有价值的文献。2011年,刘雪立等[9]提出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缺少反向评价指标,并据此建立了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率。2013年,朱梦皎等[4]从现状、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对零被引现象进行探讨。对零被引论文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反向评价指标来考察期刊载文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学术成果的“迟滞承认”,零被引论文并非一定毫无价值,通过分析零被引论文也能挖掘出其存在的潜藏价值[10]。

除个别期刊外,大部分普通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非核心期刊,稿件选题和内容涉及多种学科,期刊特色不鲜明;由于期刊自身质量、学术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所限,权威性作者所占比例较小,而年轻作者较多;加之普通高校学报自身的一些特性,使作者在投稿中往往将其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普通高校学报来稿方面存在的劣势,使其稿件在引用和下载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地位,零被引论文比率相对较高也成为普通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挖掘优秀稿源,提升自身办刊水平和刊物知名度等方面,普通高校学报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有效提升学报的来稿质量和期刊学术影响力一直是办刊人办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1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学报》零被引论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考察该类文章的整体特征,分析零被引现象的原因,为挖掘零被引论文价值,提升论文使用率,进而提升普通高校学报的整体办刊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1 概念界定

所谓零被引论文是指发表了一定年限却从未被其他论文或研究成果参考和引用的论文著作[12]。目前,学界对零被引论文的界定还存在分歧,一般学者在研究中普遍将发表后2年未被引用或5年未被引用的论文称为零被引论文[13]。为进一步界定《学报》零被引论文的范围,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普遍共识,结合《学报》的被引半衰期及文章特点,对《学报》零被引论文进行界定。研究对《学报》2009—2014年的被引半衰期进行统计,通过计算得出《学报》的平均被引半衰期为5.9年,因此将《学报》零被引论文的范围界定在《学报》发表6年及以上未被引用的论文。研究选取在《学报》发表6~10年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即文章发表时间在2006—2010年间。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文对2006—2010年《学报》发表论文中被引频次为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平台为中国知网(CNKI),统计时间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2006—2010年间,《学报》共发表论文410篇,其中零被引论文数量共计93篇,占论文发表总数的22.68%。从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学报》发表年限在6~10年的论文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章从未被引用,这值得引起《学报》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作者群特征、所属学科以及基金项目等方面对这些零被引论文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与高被引文章相关特征进行比较,从总体上把握《学报》零被引论文的基本情况。

2.1 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群特征

作者作为论文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是影响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文章的整体质量则会进一步影响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价值和影响力[14]。因此,对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群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对这类论文的作者群体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学报》今后的栏目设计和稿件甄选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对93篇零被引论文作者的年龄、学历、职称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了《学报》被引次数排名前20论文的相关数据,从而全面考察《学报》零被引论文作者群的情况。

从作者年龄分布情况看,《学报》零被引论文作者中年龄在30~39岁的作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7.63%。从作者的学历分布情况来看,《学报》零被引论文作者的学历以硕士为主。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发现,《学报》零被引论文的作者中,学历为硕士的作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7.31%。从作者职称分布情况看,《学报》零被引论文作者中中级职称的人数最为集中。考察高被引论文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在年龄和学历方面并未同零被引论文作者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职称方面,高被引论文作者中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比达50%,明显高于零被引论文。从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学报》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群体,特别是29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作者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青年教师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新生力量,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刊载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科认可度还有待提升,这些都可能导致论文使用率较低;加之这些教师入职时间短,职称层次普遍不高,掌握的研究资源和高质量课题相对较少,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关注。此外《学报》零被引论文作者中有近二分之一的学历为硕士,博士及更高学历的人数相对较少,说明学历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成为论文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2.2 零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作为高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结合本校学科设置进行栏目设计已成为期刊栏目策划的依据之一。根据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学报》刊载的文章可分为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工程、汽车工程、电子工程、职业教育、数学、外语、经济与管理及其他几个类别。本文针对各类别中的零被引进行数据统计,包括零被引论文数量及其在该类别论文总数中所占比重,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零被引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由图1可知,《学报》93篇零被引论文中,数学类论文数量最多,占论文总数30.11%;其次为电子工程类,占论文总数的16.13%。形成这样的分布特征,一方面是由于稿件自身质量及学术应用价值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各类别论文刊登数量有关。而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占比达70%以上,是《学报》高被引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刊文量虽然较多,但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较低,零被引文章数量占比较大;而机械工程类、自动化类、汽车工程类等学科论文是高被引论文的主力军,其零被引论文比例也低于其他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学科的科研实力。整体考察《学报》各学科论文刊载数量发现,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作为我校省部级重点学科,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但在学报刊登的数量相对较少,说明优势学科稿件外流的情况十分严重。

2.3 零被引论文的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学报》零被引论文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零被引论文中无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为41篇,占零被引论文总数的44.09%;其次为获省部级项目资助的论文,占29.03%;获国家级和院校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分别占13.98%和12.9%。总体上看,零被引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均为非项目资助论文,而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多以省部级为主,高级别基金项目较少。缺少基金项目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活动开展的硬件实力,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导致难以产生具备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 原因及对策建议

3.1 零被引现象产生的原因

3.1.1 稿件质量问题

图2 零被引论文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3.1.2 传播效率问题

期刊的知名度对于提升所刊载文章的使用效率往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学报》的宣传推广方式主要包括人际推广、刊物交流以及互联网和数据平台推广。人际推广主要依靠作者、审稿专家、编委等人群进行一对一的宣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传播方式的宣传效果十分有限。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及高校期刊编辑部进行刊物的交换赠与也是《学报》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这种方式的传播范围相对较窄,且阅读对象多为同行,难以提升《学报》大众知名度;且在邮寄过程中由于地址变更等原因,常常会发生退回、甚至丢失等问题,造成无效投递,从而降低了《学报》的传播效率。此外,编辑部缺乏对《学报》发表论文时效性的重视。考察《学报》高被引论文特征发现,这些论文通常在其发表后的2年内均得到了引用,这也符合文章发表后2~3年为引用高峰的论断[4];错过论文的引用高峰期,文章便很难再被引用。但在《学报》的发行和宣传方面,论文发表后的即时推送与宣传仍是短板,没有充分发挥当前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于鼓励作者进行文章自我推介的这一渠道也未能充分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采用互联网及数据平台对《学报》进行宣传和推广已经成为许多期刊进行宣传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3.1.3 引用偏好和规范问题

为体现论文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许多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引用外文文献、核心期刊文献以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作者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许多作者希望借助这些文献较高的知名度来提升论文自身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好的发表平台。对于高层次文献的应用固然可以说明作者在吸纳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方面付出的努力;但也反映出在引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许多作者存在盲目性,一味肯定外文文献或核心期刊文献的价值,而忽略了对文献本身适用性的考察[16]。《学报》由于受其刊名所限,会给读者带来一些误导,使许多读者错误评估了《学报》载文本身的学术价值,进而导致这些文章成为引文选择中回避的对象。此外,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文章引用也与零被引现象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零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往往并非没有被使用,而是由于不规范的引用导致其未能进入相关的数据统计。对《学报》零被引论文的web下载量进行分析发现,93篇论文的平均web下载量为79.7次,一些文章的单篇web下载量则达到百次以上,说明这些文章还是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多次下载却从未被引用的现象则值得思考,一种可能是文章确实无法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致使读者下载后并未实际使用;但也有一些读者在借鉴相关内容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文标注,从而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使用,却依然是“零被引”。

3.2 对策建议

3.2.1 丰富和优化稿件来源

拓宽多元化的来稿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编委会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学报稿件的组织和审阅,为《学报》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把关;同时对学报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推动《学报》的良性发展。学报编委会的组成人员多为学科带头人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科前沿的动向和研究热点较为了解,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情况和科研成果。在栏目策划和组稿阶段,应积极同编委进行有效沟通,开展约稿和稿件推荐工作,以吸纳优秀稿件;编委会作为《学报》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学报的组稿工作中,优先向学报进行投稿或推荐优秀稿件。二是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科研阵地,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学报》应当依托本校的学术资源和相关科研机构,结合本校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积极同学科带头人和课题项目主持人进行沟通,为其研究成果的发表搭建便利的平台。三是加强约稿制度的建设。由于受发展水平所限,《学报》仅靠自然来稿难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完善约稿制度对保障《学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尤为重要。《学报》应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约稿,在已有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约稿的基础上,还可通过研讨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约稿;建立专家学者库,对潜在的约稿对象进行系统化管理;加强对编辑日常业务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掌握行之有效的约稿技巧,提升约稿成功率[17-20]。

3.2.2 提升稿件的规范性

学术论文的特征之一就是严谨与规范,通过对稿件进行高质量的编校加工,能够在稿件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质量。注重来稿的严谨与规范,能够在形式上提升稿件的可读性,使读者能够准确地做出阅读选择。结合《学报》来稿实际,在提升稿件规范性方面,应重点从论文标题和关键词等方面入手。标题是反映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华所在,许多读者在寻找相关信息时,标题内容是其判断是否进行继续阅读的关键;关键词是论文的标签,应当能鲜明地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文章的查阅和检索。因此,在处理稿件标题时,编辑应当严格按照学术论文标题和关键词的相关要求,审核标题和关键词的规范性,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合理优化论文标题的设置和关键词的提取,降低无意义词汇的出现频次,提高论文标题的可读性;通过在《学报》网站等相关网络平台发布学术论文要素写作等相关文章,为作者提供写作指导;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报》的投稿要求,特别对论文题目和关键词,应当明确其写作要求,提示写作的注意事项,帮助作者在投稿初期提升稿件的规范性。

3.2.3 实现宣传推广方式的多元化

高效的宣传推广方式对提升《学报》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大数据宣传平台。借助已有的合作数据平台,利用其提供的数据存储、分析和传播等增值服务,将《学报》的相关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对写作和阅读偏好进行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数据平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1];扩大与数据平台的合作范围,增加合作数据库的数量,通过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等推送服务,实现资源的共享,依托第三方媒介提升《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共同宣传的模式。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已成为当下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碎片化的阅读和传播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利用校园网,通过借助微博、微信、APP应用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学报》的专题内容,定期进行优秀论文选推等信息发布;同时与学报官方网页实现链接,实现网站与新媒体终端的联动宣传,打通《学报》多元化的宣传通道。在打通宣传渠道的同时,应当注重论文发表的时效性。通过对《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发现,所有高被引论文都在发表后的2年内获得了引用,而2年内未被引的文章,之后也很难再被其他文章引用。因此,论文发表后,编辑部应当及时做好文章的宣传推广工作,把握好文章被引的黄金时段,进行连续性的推送和宣传,鼓励作者积极向同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大论文的影响力。

3.2.4 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学报综合实力

作为科研宣传和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学报》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对来稿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报》应结合自身办刊实际和已有优势资源,对栏目进行科学规划,创办特色栏目,推动《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重视编校质量,严格把控《学报》的差错率,细节着手提升办刊质量。主办单位应当加大对《学报》在人员、资金以及办公等方面的投入,对办刊经费进行合理分配,完善《学报》的基础办刊条件;给予《学报》相关的政策扶植,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稿件评优、建立奖励基金等形式,吸引优秀来稿,有效控制校内优秀稿件外流;对于优质来稿,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先出版。此外,还应当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提供与优秀期刊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吸取优秀刊物的办刊经验;有意识地加强编辑人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打造一只综合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22]。

4 结语

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年限在6~10年间的零被引论文为例,对其进行了作者群、学科分布、基金项目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探讨了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从拓宽优质稿件来源入手,在加强学报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同时,

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方式,提升综合实力,从而提升稿件质量,减少零被引论文的产生几率。诚然,普通高校学报在提升自身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仍需不断努力,但社会和期刊界也应当正确看待非核心期刊的价值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核心期刊效应和名人名校效应。只有这样,普通高校学报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1]刘武英,张薇,刘影梅.学术期刊中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以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9):987-991.

[2]GARFIELD E.I had a dream…about uncitedness[J].The Scientist,1998,12 (14) : 10.

[3]HAmiLTON D P.Publishing by-and for?-the numbers[J].Science, 1990, 250(4986): 1331-1332.

[4]朱梦娇,武夷山.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111-116.

[5]GLÄNZELW,SCHLEMMER B,THIJS B.Better late than never?On the chance to become highly cited only beyond the standard bibliometrics time horizon[J].Scientometrics,2003(3) :571-586.

[6]RAAN A F J.Sleeping beauties in science[J].Scientometrics,2004,59(3): 467-472.

[7]EGGHE L,ROUSSEAU R.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hifted Lotka function[J].Scientometrics, 2012, 91(1):295-301.

[8]梁立明,林晓锦,钟镇,等.迟滞承认:科学中的睡美人现象——以一篇被迟滞承认的超弦理论论文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1):39-45.

[9]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25-528.

[10]张丽华,张志强.科学研究中的迟滞承认现象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14,33(7):97-102.

[11]刘丽斌,胡玲玲.《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近5年作者群分析与思考[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3):236-239.

[12]陈汐敏,丁贵鹏,接雅俐,等.医学学报类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下载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330-336.

[13]李美玉,王硕,郑德俊.中文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99-404.

[14]徐红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核心作者群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74-1078.

[15]侯剑华,刘波.期刊评价研究产出中的马太效应[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9):992-996.

[16]孔朝霞,陈璐.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3(6):126-129.

[17]林松清,张海峰.发挥科技期刊编委的作用与相应对策[J].编辑学报,2011,23(5):424-425.

[18]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75-977.

[19]林本兰,刘俊英,蒋滔,等.高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2011,23(5):430-431.

[20]刘丽斌,张如意.《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0—2014年载文信息及学术影响力分析[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6,26(2):74-78.

[21]夏登武.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化与价值重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3):264-268.

[22]余志虎.基于资源优势的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6):572-57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