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篇学术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研究
——基于Nature的定量分析

2016-04-02林德明郭银鑫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基准线贡献率贡献

■林德明 郭银鑫 姜 磊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WISE实验室,辽宁大连凌工路2号 116023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期刊、论文、学科、机构和人才评价当中,在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然而,关于影响因子的争论却从未休止,反对者认为影响因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不代表里面每一篇论文质量都是高的[2-5]。很多学者通过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期刊总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论证这一观点。

Franco-Lopez[6]等人利用论文累加贡献率曲线图发现Top5%的论文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30%,并且Top50%的论文被引频次几乎是剩余论文被引频次的十倍;Monge-Najera[7]研究发现Nature至少40%的文章从未被引用,对于拉丁美洲的期刊来说情况更糟;Rezaei E[8]通过研究公共健康系列期刊并计算被引频次百分比发现大约一半论文从未被引用,约90%的论文被引频次小于6;丁佐奇[9]通过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发现Top20%的高被引论文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在48.65%~82.61%;盛丽娜[10]对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研究,发现Top5%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为20.70%~37.79%;刘雪立[11]对10种国际权威期刊进行研究,发现Top5%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为19.1%~57.2%,另外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不同的文献类型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12-14]。

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都是通过简单计算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比重来测度单篇学术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如果考虑到论文被引频次的极值现象以及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特性,以上方法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计算单篇学术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定量测度论文对影响因子做出的贡献比例,并提出计算每篇论文与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进一步完善影响因子贡献率的分析方法,并且更加直观地反映单篇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Nature作为样本期刊,Nature是由英国商业出版商Nature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旗舰[15],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Nature的影响因子排名始终靠前且相对稳定,2015年的JCR显示 Nature的影响因子高达 38.138。本文以Nature为研究对象,进行影响因子与五年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IF5)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较为有说服力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是数据的选取,本文以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源,逐年检索Nature在2009—2013年的发文,由于影响因子分母计算仅涉及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文献,因此对上述论文进行文献类型筛选,然后创建引文分析报告并下载数据,从中获取期刊每一年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单篇学术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并建立新的指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设某期刊为,欲研究期刊年与年刊载的篇论文对期刊年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从影响因子的公式:

可以看出,影响因子的本质为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因此,期刊中的每一篇论文统计当年的被引频次在期刊统计当年总被引频次中占的比例(设为P),可以看成是对影响因子高低的贡献程度,即:

同时,设J期刊的影响因子为基准线,利用基准线以上论文数与基准线以下论文数的比值、基准线以上论文数占论文总数比例、基准线以上论文对影响因子的累加贡献率三个指标分析Yt年的被引频次分布,初步判断期刊单篇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指标来深入研究单篇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2)为避免数据受最大值、最小值的影响而造成结果的偏差,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2 影响因子贡献率

按照上述研究方法,首先计算Nature在2012/2013年发表的某文献对2014年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即:

根据公式(3)的计算结果对2014年影响因子贡献率进行分析,设Nature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基准线,如表1所示。

表1 Nature以影响因子为基准线的被引频次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1结果显示:在2014年Nature影响因子的计算中,27.12%论文的被引频次之和占到了总被引频次的63.50%。可见,在影响因子基准线之上的文献占少数,但是它们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却占到了60%以上。也就是说,期刊中的少部分文献对影响因子做出的是很大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类期刊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按照前文所述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论文到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并确定为影响因子的基准线。从图1影响因子绝对距离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绝对标准距离呈指数型分布,即。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

图1 每篇论文与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

表2 绝对标准距离回归分析

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各论文与影响因子的相对距离分布比较分散,真正与影响因子接近的论文少之又少,基准线之上的文献对于影响因子的贡献也是参差不齐的,少数高被引的论文对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多数论文都与影响因子有较大距离,并对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负贡献。

3 五年影响因子贡献率

国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Price DJD在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科学论文发表后2年为论文的被引用高峰期。长期以来,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在JCR中公布的影响因子一直采用2年作为时间跨度。但是学术界对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引起了热议,认为时间跨度是导致期刊影响因子局限性的因素之一;以2年为时间跨度太短,对于一些发展进程比较慢的学科,IF不能合理地测度其期刊论文影响力。经过热议后,汤森路透于2009年发布的新版JCR中增加了五年影响因子IF5[16]。五年影响因子相较于影响因子能更为宏观、稳定的反映期刊的水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单篇论文对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度。

首先计算Nature在2009—2013年发表的某文献对2014年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即:

根据计算结果,对2014年五年影响因子贡献率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Nature以五年影响因子为基准线的被引频次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3结果显示:在Nature2014年五年影响因子计算中,28.85%论文的被引频次之和占到了总被引频次的65.53%,这个结论和前文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的结论相似,也就是说,期刊中的少部分文献对五年影响因子做出了贡献。

图2 每篇论文与五年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

为了进一步分析期刊论文对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按照前文所述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标准化后的论文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的绝对距离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图中的非线性回归趋势线为,且。因此可以得到与影响因子同样的结论,各论文与五年影响因子的相对距离分布比较分散,基准线之上的文献对于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也是参差不齐的,真正与五年影响因子接近的论文很少,少数高被引论文对五年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多数论文都与五年影响因子有较大距离,并对五年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负贡献。

4 结论及启示

通过上述Nature影响因子及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表明,27.12%论文的被引频次在影响因子基准线以上,它们的被引频次之和占总被引频次的63.50%,也就是说,真正为影响因子做出了贡献的论文只占一少部分,在五年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分析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

(2)影响因子绝对标准距离的回归分析表明,论文与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符合指数分布,即使少数基准线之上的文献对于影响因子的贡献也是参差不齐的,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大部分基准线以下的论文都与影响因子有较大距离,并对影响因子做出了较大的负贡献。五年影响因子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期刊影响因子是由少部分的高被引论文做出突出的贡献,这部分优秀论文既要抵消负贡献的论文,又要保证期刊的影响因子。因此,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中的单篇论文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建议在评价单篇论文时,综合考虑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尽量消除少数高被引论文尤其是极值论文的影响,可考虑将绝对标准距离指标加入到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单篇学术论文的质量,同时对于科技期刊的评价也不应过于注重影响因子。

[1]耿艳辉.影响因子的局限性研究综述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52-1057.

[2]王玉霞,印莉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表征意义及影响因素[J].编辑学报,2006,(S1):172-173.

[3]Lewenstein B V.Editorial:A decade of public understanding[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2,11(1):1-4.

[4]CoupéT.Peer review versus citations-An analysisof best paper prizes[J].Research Policy,2013,42(1):295-301.

[5]Garfield E.Journal impact factor:a brief review[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99,161(8):979-980.

[6]Franco-López A, González-Gallego J, Sanz-Valero J, et al.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scientific journals[J].Nutricionhospitalaria,2014,32(6):2369-2373.

[7]Monge-Nájera J.The invalidity of the Impact Factor as indicator of the impact of Latin American scientific journals[J].Revista de Biología Tropic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opical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2014,62(1):9-13.

[8]Rezaei E,Navidi I,Rokni M B,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 of highly cited papers on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J].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2,41(12):84.

[9]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5-311.

[10]盛丽娜.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不同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06-111.

[11]刘雪立,盖双双,张诗乐,等.“非可被引文献”的引证特征及其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J].编辑学报,2015,27(5):495-499.

[12]单卫华.不同文献类型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儿科学权威期刊为例[J].情报探索,2016(1):68-71.

[13]盛丽娜.SSCI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文献类型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J].情报科学,2016,34(6):116-120.

[14]付中静.国际权威期刊非可被引文献的引证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的贡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324-329.

[15]Waaijer CJF.Careers in science:policy issues according to Nature and Science editorials[J].Scientometrics,2013,96(2):485-495.

[16]王娟,郑春厚.JCR 5年期影响因子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4):143-147.

猜你喜欢

基准线贡献率贡献
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碳排放基准线:应用实践、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