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知道古代参加“高考”有多艰难么

2016-04-01

南都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试举人道光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在北京寓所给四位弟弟写了一封信,说起一件往事:道光十七年,已经两次落榜的曾国藩,准备第三次参加道光十八年的会试。尽管曾家在当地是个家境还算殷实的小地主,但前两次会试已经几乎花光了家中的钱,于是只能去族人和亲戚朋友家借贷。朱家、王家一分钱都不愿意借,他只好走到栗江找同族的伯叔辈曾希六。曾希六是一个做买卖的人,他和自己的伙计陈体元将钱借给了曾国藩,曾国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考得进士,进了翰林院,从此平步青云。

现在曾国藩发达了,当然到了报恩的时候。帮着曾希六与陈体元在朝廷捐一个官衔—当然没有实权,但对生意人来说,官衔是某种保护伞。曾国藩垫钱在京中替二人办理,办理完毕后将执照寄回家,并告诉弟弟们,即使曾、陈两人还给曾家捐官的钱不足额,曾家也应先将官职执照给两人。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人情练达、知恩图报的人,对社会各种明规则、潜规则十分娴熟。这件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举人进京会试的艰难。

从隋朝正式开始科举取士,到1905年满清罢科举,1400多年内,中国的士子进京赶考,其交通方式与通信方式未有根本的改进。一个人哪怕取得了去首都考进士的资格,其进京之路也是十分艰险的,家庭需要承担繁重的盘缠,路途中有不可知的风险。而且,清帝国幅员辽阔,京师又在版图偏东北的北京,经济和文化中心又转移到南方,南方人才多于北方,因此也就普遍增加了举人们进京赶考的难度。

在几个朝代中,宋代的版图是最狭小的。就以北宋全盛时期而言,北部燕云十六州及以北是契丹统治,西北陕北部分地区和甘肃大部分地区是西夏领土,西南的云南是大理国。而首都汴梁从军事角度来看是难守易攻,不是做首都的理想城市。但若以帝国之间人员来往、财物转运而言,却是很合适的地区,汴梁处在帝国版图的中心,且有数条河流汇集,水运方便。因此,几个朝代中,宋代士子进京赶考的成本是最低的。

在清代,帝国的进士大多出自江浙、福建、广东、四川、两湖地区。南方诸省和西北边疆地区的举人和到北京应试,路上的行程少者一个月,多者三个多月。清乾隆之前,考期定在农历二月,乾隆十年(1745年)改为农历三月,算是给偏远地区举子们的一种照顾。如进京最艰难的云南,乡试一旦出榜,及第的举人要想参加第二年春天在北京的会试,必须马上打点行装,在初冬就得出发,否则赶不上会试了。因此,云南等偏远省份的举人进京会试,往往要在途中的旅店里过大年。

这对应试者来说,是财力考验,也是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考验。举人进京赶考,被称为“公车”应试,顾名思义是可以使用官府驿站的车马。到了清代,“公车”待遇货币化了,对赶考的举人,官府根据其路途分别发给三两至三十两银子的路费。这些钱对漫长的旅途花费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如果途中患病那就风险更大花费更巨。

曾国藩的家乡湖南湘乡,距离北京约两千来公里,和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相比,尚属并不偏远的地区,可那时后北京到湖南,要走一个多月。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北京儿子家小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回湘。曾国藩收到父亲到湖南报平安的家信后,欣喜地回信道:“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馀日,真极神速。”

北京到湖南,走了三十多天竟然算得上神速。曾氏如此说决非虚言,道光二十七年,他的四弟曾国潢从北京回湘,坐船过洞庭湖遇到风暴,耽搁时日,到长沙用了七十多天。

在科举时代,连捷者—即前一年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考中进士的举子,是极少数的幸运儿。曾国藩考了三次高中,已属于考运很好的了。多数人要考许多次,三年一回再加上增加的恩科,有些人从二十多岁考到五六十岁。这花费的银钱以及路上消磨的时光,真是很惊人。

猜你喜欢

会试举人道光
一道光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说“进士”(中)
前后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