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童年:影像中的守望与追寻
2016-04-01刘亚华
夏天的黄昏。有些破旧的小学,白中泛黄的幕布,老式的放影机,头戴毡帽的放映员。
当一盘黑色胶片开始滚动的时候,一缕神秘之光穿过夜空,我们就把手放进光束中摇摆,看着白布上那些放大的影子,以为是自己在里面演戏,以为白色幕布的后面有人,总会跑到后面,去看看那些会飞檐走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看过哪些电影,大多记不得了,只有屏幕上的彩色画面一幕一幕地填补着黑白的童年,一帧一帧地温暖着懵懂的岁月。
那是一束照亮童年精神的启蒙之光,露天电影从来都是童年的精神天堂。
一、缘起与初衷
(一)儿童电影课程的应然需求
笔者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的33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类型”“地区”“时间”“因素”“途径”“成长”六个维度,围绕“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对哪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更感兴趣?”“多久看一次电影?”“一部电影什么因素会吸引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看电影?”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儿童观影现状分析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目前儿童观影的现状:他们倾向于看科幻与动画类型的电影,对电影所在的国家与地区没有特别的偏爱,吸引他们去看电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演员与特效,看电影基本是去电影院,绝大多数孩子觉得看电影对于语文学习与成长的影响是无所谓的。从整体上看,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观看的影片数量并不多,有些孩子甚至在五、六年级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一部电影也没有看过。由统计表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看电视明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电影内容选择的随意、观看影片数量的过少、影片价值取向的盲目等等,成为儿童观影的藩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疏导与引领。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英国电影协会主席卡里·巴扎尔格特说:“人们在讨论孩子们应该读什么文学作品,我们希望从他们应该看什么电影开始讨论,我们希望孩子了解人们是如何通过电影理解这个世界的,这跟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在课程多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影必将以它独有的艺术表现张力、精神审美价值登上小学语文课程的舞台。
今天的时代,大概更是一个读屏的时代,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全方位、立体式地占领了学生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各种穿越剧、搞怪剧,缺少底线的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低级与血腥的手机与电脑游戏等等,都很容易给孩子们带来视觉的暴力与精神的伤害。电影尽管也属于屏幕艺术,却有别于单纯的娱乐节目,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影片,在光与影的变幻中,从故事到画面,到价值的坚守,都能给孩子们带来纯粹的精神与视觉的享受。
电影可以成为孩子的另一双眼睛,让童年世界在影像中安静下来。那些了不起的电影作品《千与千寻》《小鞋子》《ET外星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它们应该与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融进儿童的生命,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
“儿童电影课程”的提出,实际是对当下儿童观影的碎片化、随意化、成人化的一种颠覆与回归、启蒙与唤醒,是课程发展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一种呼应与超越。
(二)儿童电影课程的明亮方向
【声音1】7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经表示:“用活动影像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声音2】“十五”期间,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优良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
【声音3】“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提到:儿童电影课的开设深受学生的喜欢,他的这一做法被广为效仿。
【声音4】目前国内一些小学也开始对儿童电影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浙江省叔同实验小学研制了适合各年级儿童的电影课程教案,并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课程形式研究。新教育的第13届研讨会上,“光影播客”班指导师邢翠芸从“导读、自读、精读、观影、展演”等方面展示了他们的儿童电影课型。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钱峰老师开发了儿童电影课程,构建起校园电影课程体系,努力让孩子们看最适合的电影。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交接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置身于一座精神的孤岛,除了老师提供的一些经典作品,他们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晚饭后便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着电视,玩着没有分级限制的网络游戏,电视与网络成了他们打发课余时间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们推行的儿童阅读,大都是书籍的阅读,而忽略了今天已经是一个颠覆传统阅读方式的时代,阅读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课外纸质文本的单一阅读形式,已不能适应儿童对信息摄取的数量与质量的现实需求。电影,作为媒体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比文本阅读更直观形象、方便快捷,却在我们的教材体系、阅读推广活动中严重缺位。作为一种多维的阅读形式,“儿童电影课程”应该如呼吸一样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童年的精神世界中。
二、破译与求索
(一)“儿童电影课程”的内涵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儿童电影课程”是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本前提,以经典的故事、动画、诗歌、自然风景及优秀文学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复合性的个性课程。它以电影为媒介,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支撑下,基于学科整合,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宗旨,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实现儿童精神的主动积极发展,促进儿童生命的幸福完整成长。
(二)“儿童电影课程”的价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说:“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影像作为一种糅合多种艺术内容的表现形式,能够让抽象的文字更为具体形象,为童年的精神成长提供更为适切自然的平台。
1.名著教材的重新体验。相对于一部部动辄数十万字、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来说,一部电影播放时间通常只有一两个小时,而影片欣赏却能带来独特而恒久的冲击,更是基于文字阅读的重新体验。相对于一篇篇数百到数千字的课文来说,电影则可以打开一扇更为敞亮的体验之窗。例如《夏洛的网》《哈利·波特》《魔戒》《艾丽斯漫游奇境记》《绿野仙踪》《草房子》《城南旧事》《大闹天宫》《宝莲灯》等等,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的体验与阅读作品时获得的信息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奇妙的互补甚至是超越,从而建构起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2.多维阅读的全新空间。儿童电影课作为一种媒体阅读的重要形式,它使儿童语言文字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以文字为载体,而是在“形、声、色、光、电”中带领学生进入一种媒体化、立体式的全新阅读世界。例如《微观世界》《BBC记录片》《家园》《海底总动员》《变形金刚》《星际穿越》《侏罗纪世界》《阿凡达》《E.T.外星人》等等。电影中的艾里奥特骑着他的小脚踏车,载着E.T那个可爱的外星精灵从树梢飞过,天空是一种奇幻的蓝,明月繁星,艾里奥特的衣摆在夜风中飞舞,两个背影从眼前消失,看不到表情,却真切地听到一种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笑声。在这一独特的阅读过程中,还有与影片类似的绘本、漫画、文学名著的陪伴,共同构成了儿童另一双阅读的眼睛。
3.艺术气质的全面熏陶。一部优秀的影片,在丰盈与建构童年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引领儿童走向这个未知世界的窗口。例如《海上钢琴师》《音乐之声》《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蓝色海豚岛》《像麦克尔一样打篮球》《毕加索的奇异旅程》《钢的琴》等等,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关于钢琴、篮球、毕加索、希望、救赎、勇气,一切都在儿童的眼中慢慢地变得清晰明亮起来。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那个叫1990的天才钢琴师,从他手指间流出了直沁人心的音乐之声。那一刻,童年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钢琴声,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儿童艺术世界与精神家园的存在。
4.童年精神的重新发现。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童年天性精神的理解开始的。” 作为生命本真出发的地方,童年是人精神起源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阶段看过上百部儿童电影佳作,他未来的精神世界将会如何的充盈,生命视野又会怎样的辽阔?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精神与生命成长的高度,为学生开设一套适切的电影课程。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应该只有阅读、作业、说教,还该有影像,在影像中帮助孩子重新发现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看上去很美》《铁皮鼓》中的童年的自由,《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堂的孩子》中的童年的爱,《哈利·波特》《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童年的科技与奇幻,《中央车站》《千与千寻》《菊次郎的夏天》中童年的父母亲情等等,所有的人性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在光与影的世界里都有表达,儿童可以在其中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
三、实践与建构:影像中的守望与追寻
一部优秀影片,在触动儿童心灵的同时也许足以改变他的一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愿望,笔者试图将儿童电影的播放组编成一个序列,以电影为载体,用课程的力量来打开学生童年精神世界的澄明之门。
(一)分级供片
尽管所有的小学生都属于儿童范畴,但一年级与六年级的学生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还是认知水平与意志品质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自然地对电影类型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求,因此,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分级。我们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去体悟肖申克的坚忍与救赎,也不一定非得让六年级的孩子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圣诞老人的存在,而三、四年级的孩子最好不要错过小飞侠彼得·潘,因为,长大或者不长大,永远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着迷的话题。
“儿童电影课程”的课程体系,应该针对低、中、高各个年段学生的接纳程度、课标要求、认知规律、内在需要,精选出适合每个年段欣赏的优秀儿童影片,并科学合理地安排所选影片的播放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良好的儿童电影课程的内容体系。
儿童电影课程(分级)观影推荐单
(二)自主活动
每学期的校园“儿童电影节”,成为孩子们的盛大节日,他们在电影节中绽放着童年的欢笑与梦想。我们还根据节日活动、季节更替等等进行相应的内容调整,每次一个主题,比如友情与亲情、希望与梦想、科幻与艺术、动画与喜剧等等。还有电影的展播、儿童剧的表演与创作、校园微电影拍摄与剪辑、“我是影评达人”评选活动、儿童摄影展、光影社团活动等等,孩子们在影像中追寻着、雀跃着,乐此不疲。
(三)欣赏分享
我们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光影星播课”,以“导影课”“影评课”“学科电影综合课”三种课型为主,鼓励学生开心看,随意聊,创意编,自由演,儿童电影课程以欣赏与分享为主线,着力于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的自我生长。
以伊朗电影《小鞋子》片断为例:
生(主持人):亲爱的各位同学,我是今天“光影星播课”的小主持人。这个星期天我们观看了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当我看到哥哥阿里为了让妹妹得到那双红色的运动鞋而忘记一切奔跑的身影,我流泪了。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我们都是与阿里差不多大的学生,我在问自己,如果是我,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吗?我不敢再往下想了。不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震撼你们的场景或者画面?
生1:哥哥阿里上学时,与妹妹在门口换那双已经裂开一个大嘴、破得不能再破的运动鞋,放学后哥哥一路狂奔到家再换给妹妹上学,这样的画面每天都要重复一次,我太震撼了。
生2:自己得了冠军,而只有季军的奖品才是那双红色运动鞋,当比赛结束的时候,他疲惫的眼中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我也跟着流泪了。
生3:还有那些鱼儿,他们在水里游过来用嘴亲阿里脚上的伤痕时,我觉得那真是一幅温暖的画面。
生4:我觉得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贫穷,但是其中有一幕,阿里的爸爸教阿里不占别人一点儿便宜,让我觉得哪怕是贫穷,有时候也是美丽的。
生(主持人):看来这部电影许多的画面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有了感动,甚至流泪了。那么,对于电影里的人物阿里、妹妹、爸爸、妈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
无论是影片欣赏前的“导影课”,还是影片欣赏后的“影评课”,或者是“学科电影综合课”,都应该是开放式的,不能封闭在校园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打破课堂、家庭的界限,让家长参与进来,真正将儿童从电视、手机、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激活与唤醒儿童对美好影片的向往,增长见识,丰盈精神。
(四)提炼主题
我们还在年段分级观影的基础上,提炼了多个主题,比如动物、科幻、哲思、情感、文学名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等等,以引领学生的观影。
以“文学名著”主题观影为例。教者首先选出与名著内容关连的影片如《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绿野仙踪》《草房子》《魔戒》等等,在观看影片之前,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观看电影。这样,阅读原著时获得的大量语言信息就会在影片的画面、音乐、场景、情节中再一次还原,与名著的阅读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激活了儿童的思辨能力,形成了跨越媒体的新阅读。以影片《夏洛的网》为例,色彩平和的画面,温暖的人物对话,诠释了什么是友谊、奉献与牺牲。他们对这部影片的深入讨论,有可能让夏洛在儿童的生命中打上永远的印记,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一个学生在看完《小鞋子》后,这样写道:
“电影的镜头一下子慢了下来,只能听到那沉重的呼吸声,一声一声。哥哥阿里看起来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哪怕是向前迈出一小步。但,看!他的头又重新抬了起来,并且跟着脚步不自觉地左右晃动,他又重新迈着看上去已无法再挪动半步的双脚。这时,他不是在跑步,他是在拼命,为了妹妹的那双鞋子,他拼尽所有气力奔跑,这是一场用生命来奔跑的比赛。我想,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爱才能给他这么强大的力量与信念。哪怕最艰难的时候,爱,也能化为他奔跑的力量。”
奔跑,以爱的名义。
儿童电影课程,实际是一种更大视野的文学阅读。它通过一部部温暖、明亮、自然、美好的影片,在学生的生命中种下了一颗颗关于“真、善、美”的种子。儿童在影像中守望与追寻,电影已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存在方式。
(刘亚华,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224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