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促进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的有效载体
2016-04-01李建华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而言,更多的应该从以往的“专业化研究”向“非专业化研究”转变,降低教科研的重心,倡导“草根式”的微研究,让校本研究成为一种主导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吴江实验小学秉承“爱德求真”的校训,努力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与改革,聚焦语文“关键素养”中的“阅读力”,以“四微”为实践平台,架起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的桥梁,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微项目
“微项目”基于对每学年、各年级、各学科“关键素养”的分析与把握,具体落实的过程要体现三个“精”。
1.精心设计
如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组织教师研制,专家论证,最终梳理成“听说”“朗读理解”“写字”“作文”四个板块。就“朗读理解”而言,本学期为:一年级下学期朗读课文、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六年级下学期默读课外材料。从“安排缘由”“该达到的要求”“教学策略例举”“素养检测”“前延后伸”五个层面,进行把握与检测。
2.精当操作
每月一个重点,如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要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味,或童话的语音语调,或写景文的边读边想象,或叙事文的人物说话语气等等。既延伸了课堂内容,又实践了课外朗读,成效比较显著。
3.精彩展示
小组在期初和期末进行朗读检测,两次考核体现内容和激励的坡度,体现学生朗读和概括水平的提高。班级开展“今日我播报”“美文欣赏”等活动,学校教研组在期末以PPT展示“微项目”研究历程,评出先进,给予奖励。
二、微课例
课堂是研究的活力所在。我们变单一的教研课为多元的研讨课,尝试以“微课例研究”为主的多元化研究,如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实证研究、同题再构、课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等。就“微课例研究”而言,凸显两个“走向”。
1.走向科学规范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规范的微课例研究,如聘请教研室做微课例专题讲座,组织学习《吴江教育》上刊载的“微课例”材料,指导规范“微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表达。
2.走向主题研究
如低年级的关键素养“朗读课文”,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对此进行了切片式的“课堂观察”。观察前期,组织学习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制定了“低年级朗读指导有效性观察量表”,预设了朗读指导描述、朗读指导策略、朗读形式和简要分析四个维度。例如阅读课《蚂蚁和蝈蝈》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跟进意见,执教者收获很大,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无声的文字为充满魅力的有声语言,真正走进课文,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微课程
1.阅读活动
一是校园阅读节活动。学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阅读节。2015年4月的第五届阅读节以“享受阅读”为主题,阅读节在欢快活泼的歌舞《和快乐在一起》中开幕。各年级的“人物出场秀”精彩纷呈,“小哪吒”“葫芦娃”“小红帽”“花木兰”等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赢得同学们阵阵的喝彩。唐诗吟唱、《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的诗歌朗诵、“静默阅读三十分钟”等等,活动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每届阅读节都有传统的保留项目,如“挑战作家我能行”“梦想剧场”“图画书阅读专场”“经典电影相约星期三”“寻找最美阅读身影”“连环画创作大赛”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童年阅读时光。
二是图画书阅读专场。张学青名师工作室成员执教图画书阅读课《老虎先生来撒野》,图画书研究专家彭懿先生为大家作《七步读懂图画书》的专题讲座。学校把图画书阅读列入低段的语文阅读课程,并初步构建了个性化的图画书阅读课程。
三是好书美文推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好书推荐会、阅读交流会等等,学校则启用了阅读存折卡,所有的学生每学期人手一份,根据推荐的书目进行读读记记,进一步享受经典,享受快乐的童年。
2.课程创生
一是儿童诵读课程。学校先后成立了儿童诵读课程项目组,负责确定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原则和编排体例,进行儿童诵读课程教材的开发与诵读活动的推进工作。为了优化诵读教学,我们还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同时推出了研讨课,大家在一起切磋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熟读成诵,持之以恒;不求甚解,会意得言;适当指导,读思结合;活动引领,激发兴趣。朗诵会、背诵比赛、诵读表演等等,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是读写绘课程。在一、二年级的课程表中,每周专门有1节课用于实施读写绘课程。一学期安排16本图画书的故事讲述,基本上每周1本,小学低段4个学期,共有64本图画书。这些图画书的选择,遵循好读易懂的原则,围绕爱、成长、幻想、游戏等儿童喜欢的母题,以内容或结构为单元进行适度整合。整个主题单元又呈现一定的序列,如《我上学了》《我爱我家》《认识你自己》《智慧棒棒糖》《我和你》《别样的爱》《梦想》《学会调节与交流》《学习面对变化》《儿童哲学》《生命的终点》等等,同一主题下有若干本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又各有侧重。
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读写绘学习单。形式与内容多样,有的以提取信息为主,重在培养阅读力;有的以编织故事为主,重在放飞想象力;有的以链接生活为主,重在发展初步的内省力;有的以模仿语言为主,重在提升表达力。二是活动展示。主要有“故事大王”赛、“挑战作家”赛等等。学生编写的《教你用好50本图画书》,在吴江区第三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四、微评价
1.一师一卷“关键素养”的评价
一抓“试卷编制”,杜绝四种现象,即“一组一卷”的现象、网络下载试题的现象、期末试卷简单化的现象、校区间“抄袭卷”的现象。二抓“关键素养”,着力于修订、研发和实践。三抓“七认真”,实施“底线自查”和“重点细查”,期末试卷进行抽签答辩。
2.“阅读力”的专项测试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吴江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力测试”,试卷内容有三个板块:图表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说明文阅读《金鱼史话》,占24%;文学阅读《钓鱼》,占20%。七个班级的得分率分别是74.12%、79℅、73%、76.7%、77.8%、77.4%、75%。通过分析与反思,我们对每个班的阅读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班级在“阅读中直接提取信息、对全文的把握概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力”这几方面相对薄弱,有的班级在“挖掘、理解文本的能力”方面要加强培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PISA专题培训
我们邀请了上海教科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究专家朱小虎为教师做了《PISA与学生素养的评价》讲座,为学科关键素养的研究与具体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四微”,让教研与科研方式的转型有了方向感,有了协调感,真正提升了师生的“阅读力”。
(张学青、李建华,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2152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