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草原——内蒙古美术70年巡礼
2016-04-01乌力吉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乌力吉(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视觉草原——内蒙古美术70年巡礼
□乌力吉(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内蒙古近代美术是在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诞生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和当时的革命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共产党派大批干部到内蒙古地区,组织和动员各族人民,一边参加解放战争,一边发展经济,支援前方的同时,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内蒙古文工团于1946年4月1日成立。在张凡夫、张少柯、尹瘦石等一批来自延安和内地的老同志发起下,文工团下设一个美术组——内蒙古最早的美术组织。内蒙古美术就从这支革命摇篮中一天天成长起来。首批学员有张凡夫、张绍柯、乌恩、文浩、乌勒等,而尹瘦石是这个组织最早的美术指导。[1]他们为内蒙古自治区绘制了第一面自治区区旗,为新生的内蒙古设计了第一套自治区流通纸币,为自治区政府设计了第一本政府刊物创刊号的封面,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内蒙古自治区画刊——《内蒙古画报》。[2]
那时,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民族美术青年,即现在的内蒙古第一代画家,由于革命环境艰苦,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在艺术上还处于幼稚阶段。在这之前虽然有上海美专及在日本学画的达斡尔族老画家奈勒图和在吉林师范高等学校图画班就学的鄂温克族画家萨永明、蒙古族画家呼和禄以及达斡尔族画家巴图左日格图等少数科班出身的民族画家,但解放前他们主要从事美术教育,还“谈不上开展什么创作活动,这些人把美术真正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也是解放以后的事情”[3]。
尹瘦石是这时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他在来内蒙古之前已经是一位著名画家。早在1942年,他就举办过个人画展。他以杰出的诗人柳亚子为模特儿创作的《屈原》曾受到郭老的好评。在国共和谈期间,他还为毛主席画像,并同柳亚子举办诗画联展,由毛泽东题字,郭沫若、矛盾等名家著文评论。他于1946年到华北联大任教,并于同年来到内蒙古,带领少数民族青年开展美术活动。1948年5月,他主持创办《内蒙古画报》,为培养民族美术工作者提供了最早的园地。文浩、乌恩、乌勒、乌力吉图、官布、超鲁、桑吉雅等就是从这块园地中成长起来的画家。1949年,在尹瘦石的倡导下,《内蒙古画报》社主动承担起内蒙古地区年画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由于他的功绩与威望,1956年分会成立时,被大家推举为中国美协内蒙古分会第一任主席。在他的影响下,带动起一批自治区的优秀美术青年。他们创作大量的宣传画、漫画,以画笔参加到草原和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创作、出版年画,举办各类美术展览,宣传自治区欣欣向荣的变化和发展。他们以战士和艺术家的身份创作的作品,参加了于1949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他们创作的反映草原新生活的年画,在1950年全国首届年画评奖中获奖并代表新中国美术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国外展出。[4]
建国以后,内蒙古自治区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画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陆续选派乌恩、乌力吉图、官布、旺亲、满达等十几位画家到东北鲁艺、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舞美师资班以及浙江美院等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闫汝勤、李荣华、万国志、藏任远、金高、周子敬、高帝、徐坚、胡申得、郑霞秋等十几位同志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再加上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的张光壁、王玉泉以及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的卢宾、白铭、关和璋、胡钧、高授予等一批美术力量,使内蒙古美术队伍迅速壮大,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初步形成一支阵容可观的美术创作队伍,从而在组织上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5]
桑德的一生(纸本油画)王祥林 38cm×52cm×3 1988年 湖北美术馆藏
1955年,内蒙古第一所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学院招收了自治区成立后的第一届美术专业学生,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王之英、邱石冥、胡尉乔等来校任教,为发展内蒙古美术教育、培养美术创作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1956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宣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艰苦创业的十年(1946—1956)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十年(1956—1966)。许多从艰难的创业年代走过来的少数民族画家开始成熟,并且进入了创作的黄金季节。一些初到内蒙古工作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也以极高的创作热情表现着内蒙古的新生活,佳作频频出现。他们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原则,创作出一大批在中国和内蒙古美术史上具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尹瘦石的表现蒙古族牧人与草原上风雪英勇搏斗的《暴风雪》,旺亲的表现建国初期国家鼓励草原牧民发展生产的《政府奖励的牛》以及乌恩的表现内蒙古林牧业各条战线建设《伊敏河畔》、关和章《修建乌素图水库》等中国画和乌力吉图《大兴安岭林区的早晨》、官布《傍晚》、卢宾《草原晚霞》、王玉泉《打草场上》等油画作品,此外还有超鲁《训子图》、妥木斯《包钢蒙古族炼钢工人》、金高《小河边》(水彩)、文浩的雕塑《牧民》等作品参加了第二、三、四届全国美展,并作为内蒙古的优秀作品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耶拉是继奈勒图之后第二位有成绩的达斡尔族画家,他自幼喜好书画,修养全面,在油画、国画、水彩、书法、舞台美术及民间美术收集研究方面均有成果。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1956年,他的舞台美术设计荣获全国话剧会演一等奖。同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高帝创作的《姊妹俩》荣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董希文在一篇评论中说:“高帝的《姊妹俩》,从人畜两旺的内容上看是个老题材,但表现却不一般化,而有新的意境。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装饰风格意味,——过去有人认为装饰风格不是现实主义的,但这幅画却表现了生活中新鲜活泼的意趣,造型和色彩都很单纯,很美。”[6]力群也曾肯定“这种尝试很好,它唤醒画家们注意自己的风格”。但李宗津对这种大胆尝试充满了忧虑,这忧虑似乎更能说明高帝在当时画坛捷足先登的难能可贵。
1958年,蒙古族版画家布和朝鲁的套色木刻《接生员同志到了》《北方》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版画展。李平凡在这届版展的“观后感”中对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版画家的出现感到“特别令人欣慰”,他称赞布和朝鲁的上述两件作品“漾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画面清新有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
1959年第12期《美术》上刊发了卢宾、旺亲、关和璋、满达、高帝、郑霞秋、朝鲁等10位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官布的《傍晚》和乌力吉图的《大兴安岭的早晨》最为出色。当时正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秘书长的官布,在繁忙的会务工作之余坚持作画,直到1964年举办个人画展。吴作人在《油画的新貌》中指出,官布的《傍晚》“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民族的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继《傍晚》之后,他又创作了《听毛主席话》《幸福的会见》《金色季节》和《草原小姊妹》等作品。他还在《美术》上发表《内蒙古美术的十年》一文,对建国十年以来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作了概括和总结。
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少数民族画家,大多是年画、连环画、国画、油画。乌力吉图在20世纪50年代初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年画创作奖。1957年,他又以长篇连环漫画《巴拉根仓游记》获自治区颁发的创作奖。其代表作有《大兴安岭的早晨》和《林海日出》等。在老画家之中,有一直坚守在年画创作阵地的画家朝鲁;专注于画布上耕耘的画家旺亲;自学成才并在雕塑领域开辟出一块自己的艺术天地的艺术家文浩是一位创作甚丰的蒙古族雕塑家,他为内蒙古美术填补了一块空白,于1979年出版《文浩雕塑集》。[8]
巴丹吉林(木板套色)苏和
在这一时期,创作上比较有成绩的画家还有时任分会副主席的卢宾、白铭、关和璋、满达、那木斯来、徐坚、胡申得、胡钧、刘天呈、张扬、陈德祥等人。
进入20世纪60年代,自治区美术创作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支百人的新军——中央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几届毕业生先后撒播到全区各地,充实创作队伍。时任分会常务副主席思沁,秘书长奎勇,还有关麟英、张国卿、乌勒格、官其格以及在各盟市负责组织美术创作工作的鄂·苏日台、叶立夫、萨因章、刘宝平、马振祥、包世学、全继昌、朝鲁、梁志高、郭才、燕杰、周凤森等同志都是这一时期走上工作岗位的。
蒙古族画家包世学的工笔重彩画《代表归来》和《草原新春》由于成功表现锡林郭勒草原富有个性的牧民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在第四届全国美展和华北地区版画、年画展览中展出。“其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两端顿挫、起落有致的铁线描,线描非常适合表现健美、剽悍、疏朗的草原人物形象,这种从草原生活、形象中提炼、感悟、升发形成的具有草原民族艺术韵味和审美精深的线描形式,拓展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力。”[9]
北风(中国画)白嘎力
长嘶(油画)妥木斯
成吉思汗(中国画)思沁
1963年,先后在中央美院学习近十年的妥木斯带着高超的技艺回到家乡,成为内蒙古油画发展的新动力。他不只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油画学子,还旁及到比他年长的一代人。妥木斯的油画创作大大提升了内蒙古油画的品级,从而使内蒙古油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文革”之后的二十年中,在妥木斯的影响和培养下,新的一代(多为他的学生辈)很快崛起,燕杰、叶立夫、马莲、吴厚斌、王延青、吉尔格楞、沙金、周宇、敖恩、李化军、苗景昌、王治平等,都成为这个时期油画家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作为领军人物,妥木斯本人由于其个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在本区,而且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他的成功,鼓舞了内蒙古油画的持续发展,在历次全国性大展中,内蒙古油画家作为群体都有出色的表现。[10]
在国庆十五周年全国美展上,内蒙古以近70件作品参展,这在全国29个兄弟省市中是名列前茅的。内蒙古画家以这样规模的“群象”方式显示自己的阵容还是第一次。《美术》杂志在只有几百字的关于美展开幕式的报道中特意提到“内蒙古美术特别是油画创作进步显著”。接着《美术》又发表了华夏的专评:《内蒙古美术在跃进》,文中被评的作品多达二十余幅。一年以后,以《美术》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的《“全国美展”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提到内蒙古参展的金高《蒙古包前话天下》、王玉泉《打草场上》和张光璧《额吉诺尔盐池》等3件作品。可以说,这次展览是对近20年来内蒙古美术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内蒙古美术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高潮。1966年初,在华北年画、版画展中内蒙古有百余件作品参展,除了老画家外涌现出不少新人,其中尤以包世学最为出色,具有一定影响。
雏鹰(中国画)刘大为
大通道(中国画)陈晗晟
10年“文革”使方兴未艾的内蒙古美术受到严重摧残。据乌力吉图同志回忆,“文革”初期分会几位领导均被隔离审查,各地较有名的画家也大多遭到查抄和批斗,有的甚至致伤致残。分会多年来的美术收藏品包括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作品以及文件、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民间艺术以及绘画作品,全部被洗劫一空……鉴于这种情况,分会恢复工作又从零开始,重新着手建立档案资料,请老一代画家和已故画家亲友、当事人撰写回忆文章。其间,乌力吉图同志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凭记忆写出5万余字、跨越40个年头的《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大事记》(未定稿)。在这一时期,内蒙古美术工作者创作不脱离草原生活、不脱离广大群众的传统始终被信守,也深刻地影响着这时期内蒙古美术工作者的创作。
当时有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杨刚、胡勃、刘大为、杨飞云这些已具一定影响的画家正是在这个扭曲的创作年代成长起来的。如刘大为的《草原女民兵》、阳刚的《打靶归来》、耶拉的《开往新工地》等油画作品和胡勃的《欢乐的草原》、阳刚的《到政治夜校去》等工笔重彩画作品,以艺术造型功力严谨扎实、风格明丽、气势磅礴以及激情昂扬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内蒙古美术创作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范本和精品。“他们现在虽已离开内蒙古,但草原生活依然是他们所乐意表现的题材。”[11]
从粉碎“四人帮”后,内蒙古美术经过全面繁荣的10年,已打破了区域的封闭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7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恢复工作。1980年,内蒙古美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各类进京画展的成功举办,将内蒙古美术推向了全国。内蒙古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带着他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创作的近百幅作品,于1981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妥木斯油画展”。展览以朴素、清新的内蒙古草原、牧人生活画面,简洁、明快的绘画语言,静美、抒情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美术界展开了一个来自草原的全新的艺术天地。展览在全国美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内蒙古美术也以此为标志,进入到一个尊重画家创作个性、注重艺术创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阶段,进而带动了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整体面貌的变化和发展。
都市边缘(油画)董丛民
鄂尔多斯姑娘(油画)敖恩
满族女画家金高这时期的油画创作也由早期现实主义情节性绘画逐渐转入“着意刻画牧民平朴、真切的天性,以求传达人类共有的永恒的感情”的“风俗及具永恒的题材绘画”;油画《绿色摇篮》、《鄂伦春妇女》、《虎仔》、《挤马奶》、《雪原》、《暮》等优秀作品,在淳朴、优美的画风中蕴含着和煦、温婉的浪漫和激情,深深感染和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全国和内蒙古的油画界。雕塑家王济达此时创作了大量表现蒙古族劳动群众形象的雕塑作品,如《牧马人》《女牧民》《摔跤手》《晨》《驯马》《铁臂》《所向无敌》《边防英雄》等,其创作刻画的草原形象中所显示出的蒙古民族特有的力与搏、健与美,形成了他草原系列雕塑的精神和风格。[12]
此时中国画、油画、版画、年画、连环画创作在原有较强优势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雕塑、壁画、漆画、宣传画、水彩、水粉画等画种,从无到有并走向成熟;各盟市的美术队伍也开始形成,人才比较集中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乌兰察布盟、包头市等,大多数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历届毕业的学生充实的结果;理论队伍已形成并产生影响。
辉腾锡勒(中国画)周荣生
青铜时代——天族(油画)博·阿斯巴根
1982年,标志着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成果的“草原风貌画展”在北京举行。1982年至1984年自治区连续在北京举办了“哲里木版画展”“扎鲁特版画展”“呼伦贝尔画展”,显示了具有各自艺术取向及风格的自治区不同地域、民族美术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哲里木版画、扎鲁特版画创作以深厚的民族生活内容和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全国美术界评论为“是我国版画园地里面大放异彩的花朵,它具有民族的特色,具有特殊的生活气息,这一点值得全国版画家们学习”。[13]呼伦贝尔油画和工笔重彩画创作以中国北方山林、草原民族生活为主题,形成了具有强烈北方民族、地域特色的“呼伦贝尔油画”和“呼伦贝尔工笔重彩画”创作群体。“能做出这样的成绩,不能不使人惊叹”;“如果我们内地省的每一个地区,都能达到呼盟的水平,那就证明我们整个国家的美术有极大的提高了”。[14]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内蒙古共举办各类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近七十个,展出作品五千五百余件;参加第六、七届全国美展等大型全国美展近三十个,参加作品约四百九十余件,获奖作品近六十余件。从举办展览及参展、获奖作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上,达到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上的最好水平。主要画家除了有名望的老画家白铭、关和璋、阎汝勤、任德超、郭振声,此外还有包世学、萨那巴特尔、刘树章、周荣生、吴团良、成邦、李殿良、思沁、韩金宝、叶立夫、燕杰、孙炳昌、张峻德等。
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对内蒙古新时期美术创作优秀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对内蒙古美术工作者新时期创作方向的肯定。在这届全国美展中,内蒙古自治区有89件作品入选参展,达到了内蒙古美术创作史上的空前高度。妥木斯的油画《垛草的妇灰》荣获银奖;孙志钧的工笔重彩画《月夜》,周荣生的《兴安乌娜吉》,孙炳昌的《回娘家》,叶立夫的油画《猎乡》,金高的《鄂伦春妇女》,刘宝平、张德恕的版画《新娘》,田宏图的《草原,你早》,萨因章的《新的脚印》,邵春光的《金秋》,张茂华的《绿染四方》,王济达的雕塑《月亮花》,韩金宝的壁画《鄂温克的回忆》等作品均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和作者,大部分是这一时期自治区不同地域创作群体的优秀作品和代表性画家。第六届全国美展可称之为是自治区美术新时期发展、繁荣的里程碑。[15]
1986年,思沁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展在自治区和北京展出。该展览首次以中国水墨画形式塑造了蒙古民族历史人物群像,被全国美术界誉为“中国画坛的一个创举”。[16]1988年,在首届中国油画展上,砂金《红云》、刘永刚《北萨拉的牧羊女》等内蒙古自治区选送的12件油画作品,经评选全部入选参展,成为内蒙古美术创作坚持民族化,保持健康、向上的草原艺术风尚的有力例证。这一时期,是内蒙古美术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形成自身风格、面貌,各画种、形式百花齐放,全面发展时期。
如果将陆续走出的油画家如朝戈、杨飞云、苏新平(兼作版画)、韩金宝、张立平、赵文华、岂梦光、刘永刚、赵久杰、那顺巴图、巴特尔和国画家刘大为、胡勃、孙志均、官布、郭继英、安玉民等等都考虑在内,内蒙古美术将是一个更加强大的阵容。
兴旺的标志(套色版画)照日格图
永恒的祝福(油画)侯德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8月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美术教育基地。近60年来,经过几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美术专业在原来的绘画、工艺2个专业、5个教研室的基础上不断壮大,新增设了三维动画和工业设计2个新专业,成为一个拥有8个专业,近一千二百名学生的新型美术学院,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摇篮和艺术设计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三千多名美术教育及艺术人才,部分毕业生现已成为美术界知名人士。王之英、卢宾、邱石冥、高帝、徐坚、刘天呈、妥木斯、陈西川等著名艺术家都是该学院的前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勃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志钧先生等都是该学院的毕业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美术学院有了新的快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绘画专业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现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北方民族美术史5个专业、7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点。美术学院现在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轻、知识结构合理、科研、创作实力雄厚、扎实肯干的专业教师队伍,为自治区的美术教育培养人才。总之,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为自治区培养出大批美术人才,为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师多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有朝气,其中有不少民族教师。近年来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分出国际现代艺术设计学院、雕塑艺术研究院和民族艺术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为内蒙古的民族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画家已经在内蒙古美术创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美术各个领域进一步拓展,美术创作进入成熟期。一批年轻、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美术工作者怀着对内蒙古草原深厚的情感,以当代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力图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明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部分优秀的内蒙古美术作品在第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览中获奖,还有一批作品作为世纪经典作品参加“百年中国油画展”“百年油画展”和“百年版画展”等全国总结性美术大展的展出。
1990年亚运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风情油画展、内蒙古油画艺术展;之后,哲里木版画展在日本、蒙古、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内蒙古中国画展、内蒙古油画展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自治区美术作品赴前苏联、蒙古举办了大型的美术交流展。
1992年,内蒙古青年中国画家周荣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展在台湾展出。五十余幅工笔重彩画将内蒙古草原恢宏、博大自然观照下的草原人的生活、情感,艺术地展示给台湾观众,也展示给了新时期的中国画坛。在周荣生的工笔重彩画创作中,能够深切地感到内蒙古美术工作者经几十年艺术实践、传承至今的宝贵文化品质和精神。他的创作,依然深深地根植于内蒙古草原生活的土壤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山川自然,依然是来自他深深眷恋和热爱的内蒙古草原的现实生活。他的创作是对包世学、刘大为、杨刚、胡勃等内蒙古前辈工笔重彩画家创作成就及优秀绘画传统的继承,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他的作品与前辈画家明显不同的艺术取向,他为内蒙古工笔重彩画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内蒙古工笔重彩画优秀传统的激励和影响下,自治区涌现出茹少军、刘亮、马自强、哈斯朝鲁、要红字、王健民、自嘎力、苏茹娅等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创作新人。他们的作品在近年全国各类美展中多次获奖,他们已开始形成新时期内蒙古工笔重彩画创作的中坚力量和新兴的创作群体。
在这一时期内蒙古的中国画创作中,写意人物画、山水画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突出的拓展。张峻德、陈晗晟、范宏彬以表现内蒙古民族生活为主的人物及山羊题材的作品,笔墨生动,功力扎实,形象质朴感人。海日汗的作品在吸收传统壁画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意识,画面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
在内蒙古前辈油画家开创并走在全国民族油画发展前列的自治区油画艺术创作领域,青年油画家砂金、苗景昌、董从民、王治平等的优秀作品创作,代表了新时期内蒙古油画创作所达到的新的艺术高度。如苗景昌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的油画作品《暖暖的下午》,王治平在中国金陵百家油画展中获大奖的《乌兰察布风景》,在表现和描绘内蒙古草原、地域风光的同类题材中,都倾注了深厚的人文意识和炽热的人文情感。砂金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雨夜》和他的《游春系列》作品,在或浓重、或明丽的色彩交响当中,可以洞察画家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天堂草原的守望。董从民在“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荣获“中国油画艺术奖”的《城市边缘》,通过对当代草原人生存环境、状态的描绘,有意识地将现代大工业文明与草原人仍然保持着的原生态生活、面貌,并列于同一场景中,在看似静默的画面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来自当代草原的剧烈文化碰撞和现代人不可抵御的心灵、精神的震撼。
在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中,老中青画家都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我们从年龄稍长的燕杰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奖的作品《白驼·牧女》和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的《大漠春歌》等作品中,可以充分看出他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对草原的无比眷恋。正值中年的周宇、侯德、敖恩等,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也不断有佳作问世。特别是周宇,他把全部情感都融入笔端,在《阿日古娜》《索依拉母子》等作品中,充分展示出画家艺术探索的轨迹。
在自治区当代版画创作中,青年版画家苏和以其连续在第九届十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的版画作品《巴丹吉林》和《静谧》,将内蒙古版画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邵春光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金奖的版画作品《乌珠穆沁的傍晚》,以质朴、民族意味很强的形式、色彩,表达了草原牧人在劳动中寄予的阳光般灿烂、炽热的精神和理想。一批新生代的版画家,用各种新的版画形式进行艺术探索,而早已蜚声画坛的哲里木版画群体仍以刀代笔,大多仍然用木版画的语言,描绘着他们钟情的题材。他们中的佼佼者,如田宏图、乌恩琪、安玉民、山丹、王作才等,不断有优秀作品问世。同时,雕塑、水彩、艺术设计等也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尤其是水彩画,奥迪、刘金岩、孟显波、云希望等在全国展览中表现突出。[17]
进入21世纪,为内蒙古美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天地。此时的内蒙古的美术创作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画家们在不同的探索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求索,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但内蒙古画家对草原文化、民族精神的自觉认知和自觉选择,又使他们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他们对草原、对民族、对养育他们的内蒙古人民、内蒙古几代美术家开创的美术事业怀有深厚、真挚的情感,他们的追求,是当代内蒙古美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活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画家多已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导师辈,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妥木斯先生也已移居京城。内蒙古美术界新的更加年轻的一代又成长和成熟起来了,如果用一个时尚的说法,不妨可以称之为“后妥木斯时代”。[18]这些年轻人真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从这些年轻人的作品中,我依然看到,作为这个地域的画家,他们所持守的基本准则并没有变。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无论是广袤的原野,还是高耸的山峦,无论是绿草茵茵,还是白雪皑皑,对于这些以色彩为依托的画家,无不都是他们的视觉的飨宴。从历史上看,以游牧为基本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横刀跃马,能征善战,最具东方人的阳刚之气。曾经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先祖成吉思汗成为蒙古民族永远的骄傲和精神象征。这种英雄主义的生命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一种在任何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能力。内蒙古的画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然母体”和“人文母体”的滋养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不能不眷恋这个天然地适合于他们生长的家园,这个家园同时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为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诉说着作者对这块神奇土地的认知和情感:有的用极客观的眼光凸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人的面貌和心路历程,有的注重表层形象背后的深层民族精神的开掘和把握,有的强调自我情感的表现和渲染,有的通过客观物象去触摸自己的心动脉搏”。[19]
于2012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浩瀚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是又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的国家级的美术展览。这次展览有四百余件作品,涵盖了各个画种,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还有水粉,各个艺术门类体现了六十余年来内蒙古题材发展的优秀成果,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六十余年来内蒙社会发展的风貌和艺术进展。展览把几代美术家表现内蒙古民族题材的创作全面的展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展览本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展览了解一个地区美术发展的脉络、时代精神和风格演变,而且可以探求以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展现了六十余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翻天覆地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另外,通过写生和展览强化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做到了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统一。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先生所说:“这些作品反映了内蒙的草原风情、民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形状,展现了经济发展、崭新面貌和丰硕成果。也体现了画家们努力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义的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为熔铸国家形象建构美术体系,实现素质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20]
(本文插图由作者提供,并非“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
(责编:黄丹麾)
注释:
[1]方舟《内蒙古美术40年巡礼》,《美术》1987年第9期。
[2]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3]官布《内蒙古美术的十年》,《美术》1959年第11期
[4]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5]方舟《内蒙古美术40年巡礼》,《美术》1987年第9期。
[6]董希文《新苗正在生长中》,《美术》1957年第4期。
[7]李平凡《争取更大的丰收》,《美术》1958年第3期。
[8]方舟《内蒙古美术40年巡礼》,《美术》1987年第9期。
[9]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10]乌力吉《莽原瀚海绘丹青——内蒙古美术的创建与发展》,转引吴团英等主编《文化内蒙古》第3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11]方舟《内蒙古美术40年巡礼》,《美术》1987年第9期。
[12]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13]彦涵《在扎鲁特版画展座谈会上的发言》,《民族版画通讯》1982年9月第1期。
[14]华君武《呼伦贝尔画展印象》,《美术》1984年第4期。
[15]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16]邵大箴《思沁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台湾《艺术家》1989年5月。
[17]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18]贾方舟《艺术新篇章》,《视觉草原——内蒙古青年油画家提名展作品集》,亚洲美术出版社2007年。[19]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20]薛永年在2012年12月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浩瀚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