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粉虱的有效治理有赖于基础研究

2016-04-01闫凤鸣

中国农业科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虱的烟粉B型

闫凤鸣



烟粉虱的有效治理有赖于基础研究

闫凤鸣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2016年6月23日)推出了中国特辑,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发文指出,必须提高中国基础研究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1]。而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历来有偏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总体依然存在这类思维惯性。其实在农业病虫害治理中,基础研究可以说极大推动了治理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如昆虫信息素的准确鉴定决定着田间诱捕效果,昆虫毒理学研究为新农药研发指明方向,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检疫有赖于昆虫分类学等等,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为了害虫的有效治理,我们必须给予害虫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必要的重视。

为应对烟粉虱()在世界范围内的猖獗危害,各国科学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烟粉虱大会极大推动了交流、合作和烟粉虱防控。中国昆虫学家和植保科学家除了在烟粉虱治理方面的贡献外,在基础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很多杰出的工作,如生物型鉴定[2-4]和取代机制[5-6]、B型和Q型在中国的入侵机制[7-8]、烟粉虱传毒机理[9]以及烟粉虱不同生物型的取食行为[10-11]等。这些研究为烟粉虱的监测预警、有效防控、新技术新药剂的研发和治理新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烟粉虱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各类项目特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量支持[12],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国际杂志外,国内杂志也不断有烟粉虱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特别是2012年11卷第2期、《植物保护学报》2016年43卷第1期,出版了“烟粉虱专辑”,体现出中国科学家在烟粉虱研究方面的持续工作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产出。本期《中国农业科学》(49卷13期)又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发表5篇烟粉虱有关的论文,这既说明了烟粉虱依然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体现出科学工作者对烟粉虱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不断努力。这5篇论文各有侧重,其中2篇是关于植物抗性机理的,2篇是关于Q型烟粉虱体内重要酶系和内共生菌的,另外1篇是关于微生物农药联合增效作用的。

在害虫综合治理策略中,植物抗性利用历来是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植物抗性机理研究是抗性利用的基础。植物受到害虫危害后的诱导反应是植物抗性的重要表现,也是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期刘明杨等[13]报道的B和Q生物型烟粉虱取食所诱导的黄瓜不同生理生化反应,从寄主植物的角度比较了烟粉虱两种生物型的危害特点和寄主适应性,为两种生物型竞争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也为针对不同生物型而利用植物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蔡冲等[14]的论文则比较了不同抗性水平的番茄品种对B型烟粉虱危害后的生理反应,为筛选针对B型烟粉虱的番茄抗性品种指明了方向。

针对烟粉虱本身的生理生化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是阐明其成灾机理、适应特性和演化发展和选择防控靶标等的基础。溶菌酶(lysozyme)作为首个从昆虫体内纯化的抗菌物质,在多种昆虫中均被发现。于洁等[15]通过对球孢白僵菌侵染后Q型烟粉虱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推断出4个可能参与了烟粉虱对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有可能成为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潜在新靶标。是烟粉虱体内的一种次生内共生菌,张文平等[16]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研究了Q型烟粉虱感染品系(C+)和未感染品系(C-)取食行为的差异,从行为学角度揭示两个品系适合度差异的原因和内共生菌的作用。

研发和利用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一直是植保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害虫的抗药性是包括生物农药在内的农药品种有效利用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以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阿维菌素在烟粉虱防控中的持续使用,使得Q型烟粉虱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逐渐增强。李茂业等[17]研究证明,黄绿绿僵菌Mf96菌株与阿维菌素联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是一项新的防治Q型烟粉虱有效措施。

烟粉虱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暴发,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入侵害虫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材料。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增多、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和保护地种植业的发展,预计外来入侵生物、本地害虫、农药残留等问题会不断增多。开展烟粉虱的基础研究不仅可以为其安全、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也可以为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持续控制的问题,提供不可多得的借鉴。

References:

[1] YANG W. Policy: 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2016, 534: 467-469.

[2] 罗晨, 姚远, 王戎疆, 阎凤鸣, 胡敦孝, 张芝利. 利用mtDNA COⅠ基因序列鉴定我国烟粉虱的生物型. 昆虫学报, 2002, 45(6): 759-763.

Luo C, Yao Y, Wang R J, Yan F M, Hu D X, Zhang Z L. The use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Ⅰ (mt COⅠ) gene sequenc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types of(Gennadius) in China., 2002, 45(6): 759-763. (in Chinese)

[3] De Barro P J, Liu S S, Boykin L M, Dinsdale A B.: a statement of species status., 2011, 56: 1-19.

[4] Li J J, Tang Q B, Bai R E, Li X M, Jinag J W, Zhai Q, Yan F M. Comparative morphology and morphometry of six biotypes of(Hemiptera: Aleyrodidae) from China.,2013, 12(5): 846-852.

[5] Liu S S, Barro P J D, Xu J, Luan J B, Zang L S, Ruan Y M, WAN F H. Asymmetric mating interactions drive widespread invasion and displacement in a whitefly., 2007, 318(5857): 1769-1772.

[6] 卢少华, 李静静, 刘明杨, 白润娥, 汤清波, 闫凤鸣. 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室内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7): 1339-1347.

Lu S H, Li J J, Liu M Y, Bai R E, Tang Q B, Yan F M.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B and Q biotypes of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2015, 48(7): 1339-1347. (in Chinese)

[7] 褚栋, 潘慧鹏, 国栋, 陶云荔, 刘佰明, 张友军. Q型烟粉虱在中国的入侵生态过程及机制. 昆虫学报, 2012, 55(12): 1399-1405.

Chu D, Pan H P, Guo D, Tao Y L, Liu B M, Zhang Y J.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invasion of the alien whiteflybiotype Q in China., 2012, 55(12): 1399-1405. (in Chinese)

[8] 张灿, 王兴民, 邱宝利, 戈峰, 任顺祥. 烟粉虱热点问题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52(1): 32-46.

ZHANG C, WANG X M, QIU B L, GE F, REN S X.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Gennadius).,2015, 52(1): 32-46. (in Chinese)

[9] Luan J B, Li J M, Varela N, Wang Y L, Li F F, Bao Y Y, Zhang C X, Liu S S, Wang X W. Global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of whitefly toreveals their relationship of coevolved adaptations., 2011, 85(7): 3330-3340.

[10] Yin H D, Wang X Y, Xue K, Huang C H, Wang R J, Yan F M, Xu C R. Impacts of transgenic Bt cotton on the stylet penetration behaviors ofbiotype B: evidence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2010, 17(4): 344-352.

[11] 李晓敏, 李静静, 汤清波, 闫凤鸣. 烟碱对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基于EPG 和液体饲囊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0): 2041-2049.

Li X M, Li J J, Tang Q B, Yan F M. Effects of nicotine on feeding behavior ofB and Q biotypes based on EPG and liquid diet sac technique., 2013, 46(10): 2041-2049. (in Chinese)

[12] 罗晨. 烟粉虱复合种—小昆虫, 大危害.植物保护学报, 2016, 43(1): 1-4.

Luo C.species complex—small insect pests cause great damage.2016, 43(1): 1-4. (in Chinese)

[13] 刘明杨, 雷彩燕, 李静静, 卢少华, 白润娥, 汤清波, 闫凤鸣. 黄瓜对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的不同生理生化反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 2514-2523.

LIU M Y, LEI C Y, LI J J, LU S H, BAI R E, TANG Q B,YAN F M. Differenti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cucumber to the feeding byB and Q biotypes., 2016, 49(13): 2514-2523. (in Chinese)

[14] 蔡冲, 徐盈盈, 崔旭红. 番茄不同抗性品种响应B型烟粉虱胁迫的生理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 2524-2533.

CAI C, XU Y Y, CUI X H.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response toB biotype in different resistant varieties of tomato., 2016, 49(13): 2524-2533. (in Chinese)

[15] 于洁, 王登杰, 雷仲仁, 王海鸿. 烟粉虱溶菌酶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 2534-2543.

YU J, WANG D J, LEI Z R, WANG H H.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n lysozyme gene of, 2016, 49(13): 2534-2543. (in Chinese)

[16] 张文平, 刘佰明, 张珊, 万方浩, 褚栋. 基于EPG技术的烟粉虱两个品系取食行为的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 2544-2552.

ZHANG W P, LIU B M, ZHANG S, WAN F H, CHU D. Comparison of feeding behavior between twostrains using EPG technique., 2016, 49(13): 2544-2552. (in Chinese)

[17] 李茂业, 陈德鑫, 林华峰, 李世广, 潘敬, 吴圣勇. 黄绿绿僵菌悬乳剂与低剂量阿维菌素对Q型烟粉虱的联合防治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 2553-2560.

LI M Y, CHEN D X, LIN H F, LI S G, PAN J, WU S Y. Integration of emulsifiable formulationwith low-rate abamectin for control ofQ biotype., 2016, 49(13): 2553-2560. (in Chines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relies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YAN Feng-mi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776)

闫凤鸣,Tel:0371-63558172;E-mail:fmyan@henau.edu.cn

猜你喜欢

虱的烟粉B型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8种药剂对甘蓝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农药助剂对啶虫脒防治白瓜烟粉虱的影响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基于B型超声的在线手势识别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几种生物药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PSS4B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整定
在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了B型烟粉虱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