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画书早期发展的三个时期
2016-04-01黄洁
黄洁
本文将2000年之前定义为原创图画书的早期发展阶段,探讨了早期不同阶段儿童观的变化,厘清我国原创图画书早期发展的三个关键历史时期。
热词:图画书 早期发展 儿童观
五四运动之前,整个社会对于儿童的认识处在“君臣父子”“父为子纲”“成人本位”等封建思想的儿童观中,儿童是“缩小的成人”,是“不平等的人”,儿童是没有独立人格和地位的。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谈到旧时中国文化对儿童的压抑。由传统的儿童观所引发的儿童教育观以及儿童阅读观便是“以成人为中心”,从成人的角度支配儿童的阅读,完全不考虑儿童的心智特点,社会上几乎没有专为儿童打造的儿童读物。虽然有《日记故事》这样具有初步图画书形态特征的儿童读物出现,但总体来看,儿童的读物还是以纯文字、伦理规训为主要目的蒙学教材。本文将2000年之前定义为原创图画书的早期发展阶段,讨论不同阶段儿童观的变化,厘清我国原创图画书早期发展的三个关键历史时期。
萌芽出现期: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以“儿童的发现”为主导思想的“儿童本位主义”观点深入人心,儿童开始成为社会的宠儿,社会上随之刮起“关注儿童”之风。从“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儿童读物的创作和阅读进入一个“文化复兴”阶段,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得以确定,并在图画故事书的创作中得到体现。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带插图的图书和报刊开始出现。很多儿童读物和教科书开始用图画来讲述故事,图画清新朴素,文字朗朗上口,我国原创图画书进入萌芽阶段。
1922年,郑振铎先生创办了《儿童世界》,其中专门设有“插图”、“图画故事”和“滑稽画”等栏目,强调“凡是儿童读物,必须以儿童为本位。要顺应儿童的智慧和情绪的发展的程序而给他以最适当的读物”。他自己创作了《河马幼稚园》《爱迪之美》等近50篇图画故事在《儿童世界》上发表。这些图画故事绘图单纯明快,灵活运用多种绘画手段,能够描述基本完整的故事情节,努力强化图画的叙事功能。而文字量则有多有少,情节复杂的,用字量就会稍多,但也尽量精炼,既符合儿童阅读习惯,也能保证故事的连贯性。文图相应,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图画书早期最有益的实践探索。赵景深、黎锦晖等也是我国图画书发展历程中不可不提的作者。三十年代,赵景深就创作了《哭哭笑笑》《秋虫游艺会》《一粒豌豆》等五十多种图画故事。
除《儿童世界》外,《儿童画报》《小朋友》《小朋友画报》等儿童期刊也积极探索图画的叙事功能,并且像《小朋友文库》《我的书》《世界儿童丛书》等丛书、套书中也都出现了不少质量较高的图画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连环画和漫画是我国图画书的早期重要形式,一些关注儿童读物人士对当时连环画的内容深感忧虑,但对其形式是不拒绝甚至是提倡的,赵景深就提出“巧妙地应用”连环画这种形式,使之成为有益于大众和儿童的“艺术品”。张乐平、丰子恺等画家相继出版了适合儿童阅读的漫画和连环画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革命与救亡”的时代背景,“儿童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本位”的观点被漠视,儿童的需要不被重视,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战争意识和抗战功能。处于边缘地带的图画书也毫不例外,不仅作品寥寥无几,而且质量较高的图画书作品非常之少,且多有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明显痕迹。这一变化一直延续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初具雏形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崭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我国图画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虽然这个时期图画书作品一般来说都存在“故事情节相对淡薄,题材的政治性、教育功能过强,画面处理得不够成熟”的不足甚至是缺陷,很多作品缺乏主动创作的意识,或者只能称其为“带有大量插画的书”。但在其主体方面,例如文字的故事性、文图的协调配合、图画叙事的连续性等方面已经基本满足了现代图画书的特征,我国的图画书开始有了初步的雏形。
同抗日战争之后逐步形成的儿童观类似,儿童的命运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完全抛开了“儿童本位”的观念,是以社会本位、国家本位为出发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图画书创作在题材上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类是通过描写革命战争年代,少年儿童锻炼成长的不平凡经历,展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歌颂革命先辈为建立新中国而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另一类则是反映新中国的现实生活,塑造了一批在新时期幸福成长的少年儿童形象。
即便如此,“原创图画书的创作者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在教育性的整体框架中,在与外部环境和内心的搏斗、权衡中,努力寻求在图画书艺术上的突破”,出现了不少集趣味性、儿童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图画书作品。据初步统计,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出版发行大约260余种原创图画书,产生了一批如《萝卜回来了》《玲玲和小花猫》等绘图精美、故事有趣有益、在社会中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两大少儿社分别出版了“幼儿图画故事丛书”“农村幼儿园丛书”和“学前儿童文艺丛书”,其中包括《小马过河》等一批优秀作品。李东来就曾撰文称“当时杨文秀的《小医生》(1959年)与欧洲、日本的图画书相比毫不逊色”。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我国图画书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据初步统计,能看到存有约40余种图画书。但在文革的后期,仍然出现了一些深受儿童喜爱的图画书作品,比如《小黑鳗游大海》《洗手帕》等。这些出版于十年动乱中的儿童图画书不仅有益而且是被儿童读者所喜爱和接受的。
关键起步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图画书进入了关键的起步阶段。直接影响其发展的仍是儿童观的变化:一是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二是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年我国政府宣布加入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权利宣言,它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儿童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更是终将独立的人。社会应为儿童享受自己的权利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中国的文化历来关注的是社会本位、国家本位,中国本土的儿童观在《儿童权利公约》的影响下逐渐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在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儿童优先” 原则的运用。
随着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并且随着国人视野的逐步开阔,受现代儿童观影响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儿童阅读观等与儿童相关的思想基础都有了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早期儿童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图画书作为重要的儿童教育的手段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除了翻译引进很多国外优秀的图画书之外,还开始了原创图画书创作出版的步伐,我国的原创图画书正式进入学习起步阶段。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图画书创作数量开始增多,从《全国总书目》(1984年)“图画故事”一项初步统计,当年就有200余种图画书出版。图画书的品质也值得称赞,到今天仍有大批的拥趸。其中《贝加的樱桃班》《贝贝流浪记》《兔子当了大侦探》是这一时期相对出色且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经典图画书作品。蒲公英童书馆(贵州人民出版社)在2009年重新策划编辑了《中国优秀图画书典藏系列》(全五册),毛毛虫童书馆(新蕾出版社)策划编辑了《中国经典图画书大师卷第一辑》《中国经典图画书大师卷第二辑》:第一辑包括《香蕉娃娃》《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等,第二辑包括《胖嫂回娘家》《三十六个字》《三借芭蕉扇》等。重新策划、编辑、出版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图画书的质量以及受欢迎程度之高。到了九十年代,1995年,中日两国合办了首届“小松树”儿童图画书奖,以鼓励国内的图画书创作。“小松树”奖共举办了两届,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图画书创作。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黑眼睛丛书”,包括《梦里的小汽车》《小青虫的梦》等,海燕出版社“小鳄鱼丛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绿蝈蝈丛书”,接力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立体地图认知图画书《登登在哪里》等都是我国图画书起步阶段较为成功的原创图画书作品。虽然在这个时期,热衷于图画书的多是出版界、美术界甚至理论界等专业人士,儿童图画书的阅读推广等方面还没有展开,公众对于图画书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但这些作品的出现凸现了我国图画书已经积蓄力量,积极探索并努力前行着。
综上,我国早期原创图画书历经了五四运动后的萌芽、建国后的初具雏形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起步三个关键历史时期。到了新世纪,经过近百年的沉淀与积累,我国原创图画书在其出版理念、出版题材、设计、装帧等方面既努力与国外接轨,也在自身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方面积极探索,中国的原创图画书进入了自己的春天。
(作者单位系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