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过程中的教学策略
2016-03-31程丽萍
程丽萍
[摘 要]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把教学时间等有限的学习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地加以分配的方法。使用策略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率有重大影响。中考总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应该是感知再现、系统整理、整体认识、形成网络的过程。所以在复习前一定要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制定出复习的策略和计划,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
考试说明;变式练习;加强实验;关注社会;强化思维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其共同点是: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挥。试题紧扣考试说明,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题量不多,但重视基础,体现能力,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因此,在今年的复习中一定要根据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在复习时要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考点化,考点知识习题化,习题知识能力化。做到这些就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从“考试说明”的要求,看复习内容的把握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平时教学所遵循的标准。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教课书为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进行。在《考试说明》下发之后的复习阶段,我们就要以《考试说明》为遵循的标准。因为考试说明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也是中考出题时遵循的唯一标准。
(一)从《考试说明》的要求,看整体难易程度和内容要求的把握
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在《考试说明》的总体指导意见中都会有明确表示。或为“易、中、难试题的比例分别占:70%、20%、10%”,或为“60%、20%、20%”等。如果“考试结果既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可成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这样定位的一个考试,难度值就不能大,应该为7∶2∶1,复习时,注重基础,在答题的准确度上加强训练,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考试说明》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所删减,所以尽管每年中考题不会重复,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考试说明。出题教师,绝对不会偏离《考试说明》的要求出题。不考的内容,降低要求层次的,会有明确说明。比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明确了“过量计算”、“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等不作为考试内容。严格意义来讲,像“6g氢氧化钠加入到30g20%的盐酸溶液中,判断混合溶液的pH是否大于7”的过量计算的各类试题,就可以在总复习的时候略去。
所以在复习前一定要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制定出复习的策略和计划,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尺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复习,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对《考试说明》中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才是有效率的复习
《考试说明》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在认知性学习目标中,其关键词是:
知道→认识→理解;记住→了解→解释;列举→识别→区分;找到→能表示→判断。
列举是低层次的要求,为什么学生在答这类试题时却存在障碍,得分率不高,变成了失分题。原因有两点:
一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特别是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犯难。学生获得的那些例子,全是通过练习题或教师的讲解得到的,很少有自己的亲身感受。
二是考试中的列举,其实是在理解下的判断、区分和表达。列举题都是几个内容的综合,需要信息的加工,整理,……
比如:关于溶解能力受什么因素影响的试题。
(辽宁大连中考题)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食盐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该题必须通过对上面的内容的加工,总结出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仿照例子,举应用实例。例子很多,试题比较开放,答案中的例子是:衣服上的油渍用水很难洗去,用汽油却很容易洗去。就答案中的例子来讲,很少学生有这样的实践机会,所以在复习课上,应多以实例进行教学,给学生更多的例举和解释生活的一些事例和现象,这样会事半功倍。
二、从试题编制的思路,看变式练习的重要
笔者参加过多次中考命题和审题,编制和审查试题的思路概括为如下十六个字:取用原题、改头换面、嫁接合并、大胆原创。
一般一套中考试题中,纯原创试题的分值最多占30%。取用教材或其他中考题的原题,最多占20%以内;改编的试题约占50%左右。
(一)取用原题
取用原题的一般的原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知道、记住、列举、找到等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根基。每一单元的知识一定要放在单元结束时细细整理,将各个散点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各知识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联系。展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并将这一知识系统归纳和整理后加以应用。
(二)改头换面
多量使用原题,会引起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所以在命题时,会尽量进行改头换面或改编。在复习时,也应该抓住这一命题特点,对所谓的“成题”进行再加工后练习。换句话说:就是换汤不换药。这个“药”,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汤”就是出题的形式。例如:将语言叙述题改成图像或表格等,是常用的出题手段。
(江西南昌中考题)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该样品10g,向其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试计算:
(1)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答案:67.5%)
(2)反应所消耗的硫酸溶液质量;(答案:50g)
(3)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答案:53.15g)
如果用文字叙述,只是把“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1g氢气”改成了图象,变换了一种给出数据的形式,要求从图像中看出规律。新课程“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明确要求:“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到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这类试题,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三)嫁接合并
为了知识的整合,或为了知识点的覆盖,且不与曾经的中考题雷同,几道试题的拼凑或选取大题中的某一个小题内容,合并成一道大题,也是中考命题常见的形式。
下面就是一道巧妙的利用题干的要求,把几个知识点嫁接到一道大题的典型例子。
(辽宁本溪)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
(2)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________(填“甲状腺肿大”或“佝偻病”)。
(3)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_________性。
(4)装粽子的食品包装袋使用的是___________(填“热固性”或“热塑性”)塑料。
上述中考试题,都是基础知识的整合。复习时要根据各个单元的知识网络,重新再现知识的同时,梳理好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同,进行各知识间的交叉和渗透,适当合并后练习,不要随意拔高,有助于学生适应中考试题。
(四)大胆创新
完全自主原创的试题是指在各种复习资料中看不到的试题,一般是建立在知识迁移,信息处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的试题,发问的角度特别,且在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后,方可以解答,但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探究题,一般都是原创的试题,对探究题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近几年中考探究题。探究题一般都是自创的全新的试题。这样的试题,不能靠“押”题,但可以“押”内容,“押”提出问题的角度。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解题思路及解答问题时表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历年中考探究试题,至少近三年探究题的类似题不应该重复。因为我们出题者,在思考某道题的时候,首先就会考虑到去年出了什么,前年出了什么。设问的方式是什么样的?考了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过程。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化学实验题越来越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新宠。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等)仍为必须考查的重点外,作为一种新题型,探究型实验题在中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中考命题热点。探究型实验题以填写实验报告和填空为主要形式,其考查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探究实验的分析、探究实验的设计。
探究实验的分析主要考查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修订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查找实验误差或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等。探究实验的设计主要包括物质组成成分或反应产物的探究、方法条件的探究、结论和现象的探究。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每个实验,更重要的是在每次的实验探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能力;要对实验深入思考,提出看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例如,2015年辽宁本溪的探究题,切入点就是在适量、足量和不足量的角度展开的。因为,在平时的教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讲实验,不做实验;只讲适量,不讲过量和不足量,但定性的实验,“适量”的实验条件,几乎是无法达到的,不符合客观事实。
(辽宁本溪)同学们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且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状药品。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原瓶药品可能是碳酸钠、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同学们对此很好奇,于是他们对这瓶白色粉末的成分做了如下探究。
【实验I】小明取一定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无色滤液。
【实验II】小明取实验I得到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于是小明马上就得出结论,该瓶中白色粉末一定是碳酸钙。但是小军却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固体还可能是碳酸钠,你认为小军的理由是 △ 。请你写出上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任写一个)。
【实验III】小明和小军认为有必要再对实验I中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反思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试剂瓶中的药品也可能不是碳酸钠。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
该题环环相扣,将审题,知识点的整合及思维方式和实验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的思考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三、关注热点问题,强化思维能力
关注社会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导向。因此,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问题。如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防火、防爆等安全问题,流行疾病的预防问题,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在中考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这类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人类社会的情感和品质。所以,教师与考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注意将其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由于青蒿素的提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青蒿素的成分中,各元素的计算等。再比如:某知名饮料生产中添加了柠檬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等与生产批文中严重不符的成分等;近期全国许多城市发生的严重雾霾问题;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面向未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推出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就有可能成为明年命题的素材。需要提醒教师和考生的是适当关注本年度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其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总结近几年中考的失分问题,考生失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定势思维多而发散思维少,阅读能力有限,解答不够规范,……这些问题往往导致了考生考分不高。
中考前,考生会经历多轮复习。教师和考生可根据每轮复习的不同要求,选择适量的习题作为复习后的巩固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难度的题为主,关键是要学会审题。做到基础题拿满分,新意题有办法,难点题能解答。对平时的练习、测验及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差错,要及时反思,认真纠错,对易错点、易混点、疑似点要有意识地进行透彻的分析,排除各种盲点,实现中考零失误,真正实现高效的复习。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责任编辑: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