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采茶戏音乐发展的环境、构成与传承

2016-03-31李淑君贵州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淑君(贵州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浅谈采茶戏音乐发展的环境、构成与传承

李淑君
(贵州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采茶戏具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气质和韵律,在历史的推移演变之下,采茶戏音乐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实践。源于民间的采茶戏与当地民歌、小调、灯彩音乐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构成内容,它以群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为对象,富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为歌颂采茶活动的戏曲文化形式,我们可以从采茶戏音乐本体的声腔和器乐两方面入手,揭示出采茶戏音乐的形态和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流动的传统”突显出采茶戏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和风格。

关键词: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采茶戏是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个构成内容,其唱腔来源于民歌体,与地方民间艺术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植根于地方民间土壤的采茶艺术之中,我们要以本土戏曲艺术为特色,承载和传达地域文化内涵,折射出采茶戏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这也成为了当今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戏曲的重要风向标。

1 采茶戏的外部环境探析

民族戏曲音乐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置于音乐曲种所属的文化系统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要分析民族戏曲音乐与所属文化体系的关联,展示民族戏曲音乐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衔接性。采茶戏这个独特的戏曲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它需要与其现实性的文化背景相联系,要从采茶戏的外部形态入手,分析采茶戏音乐与外界互动和交流的感性方式。

1.1采茶戏音乐与其他地方戏之间的交流

采茶戏音乐显现出与地域和时间的交叉关联,它在地域性影响和时代发展历史背景中,不再局限于采茶传统歌舞,它还与地方的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相接近,它们的共性联系在于基本腔调的类似以及曲调节奏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如:采茶戏中的“三脚班”为了调整其唱词格律,在“杂调”的基础上吸纳了湖北黄梅腔调,形成了板腔体的锣鼓经——下河调。同时,采茶戏还吸收了京剧大戏的养分,曾经与京剧同台演出,被称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京乡合演”,如:《方卿戏姑》、《挂袍记》、《天宝图》、《粉妆楼》等,在流传的民间采茶戏表演中,还可以看到京剧程式性的缩影、唱腔以及龙套戏路等。

1.2采茶戏与社会媒介传播

在时代的变迁之下,采茶戏进入了信息共享、媒介开放的信息互动时代,经受着市场效应、流行、时尚、新潮的挑战和考验。强大的大众传媒的出现造就了社会另一种文化类型,传统戏曲艺术需要进行革新发展,迎合现代观众的口味,要创新和改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舞台角色的丰富、表演技巧的延伸、方言音调的交汇等方式,对传统民族采茶戏艺术进行重构和再造。

1.3采茶戏与地域文化语境

采茶戏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拥有自己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和模式。它与本土文化密不可分,是地域性文化特征下的必然产物,采茶戏音乐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就历经了几次变迁和调整,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即兴性,属于在固定程式表演模式下的发挥和重塑,它还具有延续性和口传性的特点,即:说学逗唱、即兴表演、组团成对等。其地方方言俚语对于采茶戏音乐的影响尤为深刻,它以地道的本土方言为基础,采用风趣诙谐的念白、“衬词”等方言语境,得到了生生不息的繁衍和传承,由纯粹的娱乐艺术品种衍变为独特民间文化传承的精髓。

2 采茶戏音乐的构成内容

2.1声腔主导的唱腔风格和曲牌板式

采茶戏音乐的声腔注重“声韵”、“韵味”,体现出民间音乐语汇和民间文学的有机融合,它将戏曲腔调的韵律与地方方言的音调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声腔风格。其代表性唱腔为“本调”,将锣鼓辅助性节奏改变为丝弦伴奏,并去除了人声帮腔,采用乐队过门的方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戏唱腔风格,包括:一、最具特色的“花旦本调”,它是一种属于花旦和青衣的基本唱腔,具有清秀、爽朗的唱腔特色。如:《南瓜记》第六场。二、采用真声和尖音假嗓演唱的“小生本调”,它的音乐风格华美而明亮。如《渔网会母》第四场。三、用真声演唱的“老生本调”,它采用上下对称的宫调式,唱腔极为丰富,显现出字正腔圆、意味浓厚的特色,其演唱风格刚劲挺拔、质朴而醇厚。如《南瓜记》的第三场。四、采用方言口语和上滑音演唱的“小丑本调”,它通常是用来调动和渲染舞台气氛的。五、用粗犷浑厚的真声演唱的“大花本调”,通常用于刻画人物的奇伟、豪迈性格的演唱。另外,还有与“本调”形成鲜明对比的“凡字调”,以及采茶戏的“杂调”曲牌,这个“杂调”曲牌来源于“茶灯”小调,属于五声音阶的民歌体,其调式主要包括:五声徵调式、商羽调式、宫调式,具有代表性的曲牌为《秧麦调》、《卖杂货调》、《磨豆腐调》等,具有活泼、诙谐的特色。

2.2采茶戏音乐的器乐——文武场伴奏

采茶戏音乐的器乐伴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器乐伴奏中文场的管弦乐主要包括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其中:拉弦乐器主要有二胡、板胡、三弦;弹拨乐器主要有琵琶、中阮;吹奏乐器主要有唢呐、竹笛。另外,器乐伴奏中武场的乐器主要包括鼓、锣、钹三类,锣鼓用于指挥和调度全场的音乐舞台节奏,并随戏曲唱腔而变化,它们大多有固定的程式,对于乐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3 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对传统采茶戏音乐进行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要从保留传统和创新发展两个层面入手,推动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对于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扶持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开发农村经济的同时,不能破坏采茶戏的生长环境,还要在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要打造富于本土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加以扩展和传承。并重点从以下两大内容进行分析:

3.1采茶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采茶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从四个要素加以考虑:其一,传承采茶戏的唱腔特点。采茶戏的唱腔音乐源于民间山歌、小调,是民间音乐歌舞的积淀,表现形式多为载歌载舞的样式,显现出活泼、跳跃性的歌唱特点。其二,要传承采茶戏轻松愉悦、富于动感的音乐节奏特点。采茶戏音乐的曲牌有其特定的节奏和调式,富于跳跃式的动感节奏,要保护和传承采茶戏曲牌之中内在跳跃的简洁节奏,拉开唱腔,趋于具有特色的板腔体,抒发音乐表演艺术的内在情感,而不必强加“喧叙调”作为采茶戏的曲牌。其三,要保留和传承采茶戏音乐的人物性格与曲牌的对应特点。在采茶戏音乐的人物性格塑造之中,可以选取适宜的采茶曲牌元素,使这些曲牌元素具有特定的标题性的功能,在采茶戏音乐的人物性格与曲牌相对应的前提下,增添采茶戏的艺术魅力。其四,保留和传承采茶戏音乐中特定的音乐元素。在确定了准确的采茶戏曲牌基调之后,要根据唱腔格律、唱词内容、人物性格、性格冲突等因素,对采茶戏的音乐唱腔进行调整,但是,对采茶戏音乐唱腔调整的同时,不能随意突破采茶音乐曲调特性的限制,要把握好采茶戏音乐的主调音乐,使听众在主调音乐的指引下,可以辨析和鉴赏采茶戏的曲牌原貌,从而起到传承采茶戏传统音乐元素的效果。

3.2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要在发展中加以传承,这是时代发展的传承思路,对于采茶戏音乐而言,也要结合时代的内容,对传统采茶戏音乐进行创新,要在形式上展示出采茶戏音乐的丰富样式,避免过于老套。对于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可以适当地引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如:和声、复调、曲式等,可以采用中西技法融合的方式,对采茶戏音乐进行创编,根据听众的现代审美心理和情趣特点,汲取西方作曲的优点,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如:可以在音乐旋律的创编过程中,融入成熟的板腔音乐技法,或者结合民族复调技法、主体音乐贯串的技法等,表达出复杂的人物内心情感和纠结的冲突内容。例如:在采茶戏音乐的《新贵妃醉酒》中就可以融入中西方音乐技法,表现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从而成为观众喜爱的采茶戏音乐形式。

同时,还要注重把握采茶戏音乐传承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要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和观点,对采茶戏音乐进行古典和现代的平衡,既不能使传统采茶戏音乐丧失其赖以生长的环境,成为无源之水;也不能使采茶戏音乐走向边缘化,成为狭窄的音乐圈中的孤芳自赏的表现形式,要引入现代成熟的音乐表现技法,创作具有时代元素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作品。另外,还可以将采茶戏音乐纳入教育领域,使具有民族传统风味的传统音乐进入课堂,在与现代时尚、动感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过程中,实现采茶戏音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茶戏音乐是一种源于生活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是戏剧文化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我们要对采茶戏音乐的本土地域文化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和认同中国传统优秀的戏剧艺术形式,并在对历史传统进行传承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元素的创新融合,使采茶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显现出采茶戏音乐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质,从而推动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2):24-25.

[2]徐卓兰.浅谈粤北采茶戏的改革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9(4):14-16.

[3]尹雪凉.安庆黄梅戏音乐文化流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4]柯俊.阳新采茶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5.

[5]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 [J].大舞台,2012(2):158-160.

[6]李晓清.粤北采茶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艺海,2010(5):45-47.

[7]朱黎明.江西采茶戏的起源与流派[J].农业考古,2011(5):201-212+ 218.

作者简介:李淑君(1967-),女,四川秀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与学前音乐。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