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茶的境界谈中国古典茶文化
2016-03-31易宏军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易宏军(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从品茶的境界谈中国古典茶文化
易宏军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摘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一开始将其当作药材食用,到后来创造了深厚而丰富的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饮茶者,有着不尽相同的饮茶爱好和品茶境界。也正因如此,茶叶才逐渐脱离其本来的物质属性,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茶文化。
关键词:品茶境界;我国;古典茶文化
易宏军(1954-),男,陕西洋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与研究。
我国的古代饮茶者,认为品茶大致有三种境界,分别为“得味”、“得韵”以及“得道”。一言概之,得味是对茶叶物质属性的认知层面,得韵是从茶叶中获得精神满足的层面,得道则是将其升华到人生哲理的层面。本文从中国人品茶的境界与中国古典茶文化这一角度试论一二。
1 从品茶的“得味”层面看古典茶文化
中国人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茶叶的价值,但最早则是将其当作“草药”来食用,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普遍将其当作一种饮品来饮用,但仍是一种较为粗放的饮法。到了唐宋两朝,人们才开始注重煎茶的方法以及茶叶、茶水和茶具的选择,讲究品茶之味。现在,仍然有很多饮茶者,把茶叶的味道看作是最重要的。这种“得味”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之路。
唐代陆羽在创作《茶经》之前,中国人把饮茶称为“茗饮”,这一充满古典色彩的称谓,其实与今天相去甚远。据记载,当时人们喝茶,与煮菜和煮汤类似,十分简单直接,目的也仅仅是用来生津止渴,或者是用来下饭。而这种今人看来很是粗鄙的饮茶之法,也基本上只限于南方地区,对于这一点,北魏人杨衔在其《洛阳珈蓝记》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当时的北方,以少数民族和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颇深的汉人居多,他们日常的饮茶,多为“酪浆”,也就是用牛羊奶做成的饮品。
唐宋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为人们追求精神文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茶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唐代开始,人们慢慢摒弃那种粗放式的饮茶方法,而改为更加精细和考究的煎茶。当时盛行的茶文化认为,饮茶先要经过“九难”。何谓“九难”?第一,是“造”,就是茶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当时的饮茶者对何时采茶、何时烘焙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第二,是“别”,也就是鉴赏辨别之意,这个需要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第三,是“器”,也就是茶具,当时的饮茶者已经开始讲究用鼎炉煎茶,与做饭之器分开。第四,是“火”,不能用那些含有油脂的木材,也不能用厨房之火。第五,是“水”,凡是湍急之水和不流动的水,一概不用,偏爱泉水、井水、江水。第六,是“炙”,这个讲究的是茶饼在炙烤上面的工艺。第七,是“末”,是对茶饼碾末时形状和颜色的要求。第八,是“煮”,也就是对煎茶时操作熟练与否、程序正确与否的要求。第九,是“饮”,也就是饮茶之法,不能时饮时不饮,而是要持之以恒,无论冬夏。从这“九难”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人在追求茶叶味道上有着怎么样的讲究和规定,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当时的古典茶文化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如果说唐朝饮茶者对茶叶的讲究还属于较为“粗浅”的层面,那么宋朝饮茶者则让“得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宋代人饮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片茶,也就是团茶和饼茶,另一类则是普通百姓饮用的散茶。宋代的团茶最为出名,较为名贵的团茶平民百姓是消受不起的,主要是王公贵族们饮用。讲究采摘新抽出来的嫩芽尖,先是蒸一遍,再去掉外边稍微大点的茶叶,只保留芽心中的一点点,再用上等的清泉水泡之。制成后,形状奇特而美丽,仿佛有龙盘踞在上面,被人们称为“龙团胜雪”。这种团茶非常昂贵,一般的老百姓连见都很难见到。除此之外,宋代的名贵团茶还有其它数十种之多,无论是形状还是味道都各具特色,体现出了当时上层人士在饮茶时对“得味”的追求。
明、清的茶文化就与今天差不多了,与唐宋的团茶饼茶不同,多用一些今人常见的散条形状的茶叶。同时也摒弃之前的煎茶煮茶之法,改用开水冲泡,与今天无异。在清代文人的笔记中曾把沸水冲茶法称为“开千古饮茶之宗”。而这两朝所形成的茶叶种类,也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茶叶格局: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
“水为茶之母”,水对茶味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古代人在饮茶时对水的选择也是古典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人看来,喝茶时选择什么样的水,以及什么地方的水,都是很关键的。中国古人把饮茶之水分为三等,一等是山泉水,二等是江水,三等是井水。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把中国各地的水分为二十等,其中湖北之水为第一等,山西之水为最下等。综合分析唐宋两朝以来古人在选水上的讲究,可以看到,古人对饮茶之水的标准概括起来大致就是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水味则要求甘甜和清冽。
2 从品茶的“得韵”层面看古典茶文化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古人饮茶者也不再局限于“得味”的境界了,而是更进一步,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背景音乐、饮茶对象和品茶形式了,追求一种韵味和氛围,这一点兴起于唐宋,一直延续至今。
首先谈谈古人对品茶环境的讲究。从唐宋开始,很多饮茶者特别是那些文人,开始把饮茶当成一种艺术,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包含了天地精华,所以他们往往会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唐一代,国风豪爽奔放,饮茶者也往往会寄情于山水,喜欢在青山绿水中,在竹林松树下,在清风山泉畔,一边饮茶,一边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茶文化与之融为一体,从而忘记尘世的喧嚣,让内心变得纯净而深沉。到了宋代,随着斗茶的兴起,人们除了喜欢在大自然中饮茶外,也热衷于在茶肆和私人庭院内品茶,茶肆多为热闹之所,这反映出宋代市井文化的繁荣。而庭院大多特意被建造得曲径通幽,奇花异草装扮其中,极具格调。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聚集,饮茶者大多选择装潢讲究的室内,注重茶桌、椅子、茶具和所挂字画的选择,热衷于营造出一种高雅温馨、窗明几净的室内饮茶环境。古人饮茶多为与朋友共饮,无论是唐宋饮茶者,还是明清饮茶者,大凡有了好茶,或是来了兴致,都会呼朋唤友,择一幽静高雅之处,与朋友一边饮茶,一边作诗咏歌,或是谈古论今,一方面能促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更能以此来达到“得韵”的目的。
古人品茶“得韵”,离不开背景音乐的烘托。在不同的饮茶环境里,配上不同的音乐,一是能够显示出饮茶者的品位高低,二是能够感染饮茶者的心境,让他们感受到茶之韵,并对茶叶的味道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影响,让他们更好地享受饮茶之趣。好的背景音乐,首先能够随着品茶的过程,进行节奏上的快慢变化,以及音调上的高低起伏。其次还能根据不同的饮茶者、不同的饮茶环境、不同的茶叶种类,选择最合适最搭配的音乐。譬如,古人喜欢在山水之间品味绿茶,配以古筝、笛子等丝竹乐器,这样能营造出一种淡然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品红茶时,古人便偏爱一些舒缓动听能体现出坚韧性格的音乐,如一些用二胡拉唱的曲子,因为红茶的茶性为温和醇厚,极具宽容博大之精神,与我们民族的性格十分类似,听这样的曲子品红茶,能够让饮茶者内心平静,气定神闲。
另外,由于古代文人大多喜爱一些清静幽雅的品茗环境,所以他们在品茶时也多爱选择那些清雅深沉的音乐,与茶叶和环境相得益彰,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能让人在品茶时达到一种清风明月、高山幽兰的意境,十分切合这些文人的精神追求。同时,佛教也给品茶“得韵”赋予了不一样感受,给中国古典茶文化增添了重要的内容。我国古代的僧人在饮茶时,注重“禅茶一味”,把饮茶当做了修行,看作是一种领悟禅学的过程。因此,他们多用一些平和高雅、清澈动听的梵音来当做饮茶的背景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佛教的品茗音乐也逐渐被大众所喜爱,成为很多饮茶者得饮茶之韵不可或缺的内容。
3 从品茶的“得道”层面看古典茶文化
从最早把茶当作一种药物,到将其当成饮品,再到总结提炼出深厚的茶文化,历经了以上三种发展阶段后,茶叶在中国终于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与我们的传统思想和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碰撞融合,上升到了修行和哲学的范畴。
首先谈谈古典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茶产于天地之间,出于山水之中,具有自然朴实雅致的特点,与我国道教和佛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十分相切。这也就导致古代的饮茶者在品茗时,十分注重人和自然的相存相依,无论是在饮茶环境、饮茶之水、茶具和音乐的选择,还是在对世间万物的态度上都是如此。比如说古典茶文化给我国的建筑、艺术、文学、语言等各个领域都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天人合一”的古典茶文化,对饮茶者的性格也有着很强的塑造作用。很多古人在饮茶时,会努力达到“无欲无求”和“除去尘念”的境界,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摒弃心里那来自凡世的种种念头,让内心变得深沉而平和,达到“虚静空灵”的层次,用另外一种视角,去看世间万事,去洞悉古往今来,从而剥去凡世万事的外衣,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其次谈一谈古典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与道教所追求的境界略有不同,它秉持着一种适度、恰当、不过分的信条和标准。在煎茶时,注重温度和口感时的火候;在敬茶时,注重礼节和教养;在饮茶时,注重感恩和谦逊;在选择环境上,注重朴素和俭朴。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了这种思想所包含的适度和节制。这种思想不光体现在茶事活动中,更是通过茶叶这种载体感染到了饮茶者的生活上。比方说,很多文人雅士会通过茶事活动,来凸显自己俭朴高洁的生活态度,修炼淳朴淡雅的品德和人格。又比如说,用茶来充当“礼节”的载体。魏晋南北朝之时,古人便开始把茶叶当作祭奠先人的重要物品,从唐宋开始,古人更是把茶叶当作结婚不可或缺的“媒人”。无论是受聘、订婚、结婚还是同房,随处可见茶叶的影子。一言概之,这种古典茶文化中孕育的“得道”思想,不仅是那些文人墨客和高士们的个人追求,更是渗透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在无意识中,便将其当做一种调节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往来的“大道”。
参考文献
[1]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M].光明日报出版社.
[3]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2000.
[5]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