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翻译策略研究

2016-03-31林逸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目的论策略研究

林逸(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翻译策略研究

林逸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摘要:从根本上来说,茶名翻译的目的是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茶,进而宣传茶文化。在进行茶名翻译的时候,应以上述目的为指导,避免因翻译导致的一茶多译等问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重视我国茶叶命名多样化的特点。茶名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要求译者对我国茶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并具备较为出色的翻译能力,既要保证翻译后的茶名能够被国外读者理解,又要确保译名不失中国茶文化的特色。本文对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茶名翻译;策略研究

1 前言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中也备受关注。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了提升国家地位的有效手段。根据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茶文化对于日、英等国的茶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1]。茶文化在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在各国之间充当着交流媒介的角色。尽管近代中国历史动荡,但茶文化依旧凭借着其独特魅力发展至今,并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但由于中文与英语的差异,在茶名翻译中经常发生“音同质异”和一茶多译等问题[2],极易产生歧义,对于茶文化的宣传、传播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对茶名翻译进行探讨,为文化宣传目的的实现奠定基础。

2 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翻译分析

2.1目的论简述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在德国极为流行,目的论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项。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翻译的实质就是一种基于原文的目的性行为。此外,该理论还认为翻译应遵循目的性、连贯性、忠实性等原则,并强调了目的原则的重要性。目的论认为,在翻译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以翻译目的为指导,借助合理的翻译方法确保原文功能能够实现。而连贯原则指的是翻译必须保证语内连贯,且译文应是有意义的;忠实原则,则是指翻译必须最大限度的忠实原文。在上述原则无法同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取目的原则舍其他原则。翻译本质上也属于一种实践活动,目的性是其基本特征。以旅游翻译为例,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满足海外游客了解景点的要求,因此,翻译人员在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时,就要重视景观价值及背景知识的凸显。

2.2茶名翻译的目的

以文化传播的视角来讲,茶名翻译是我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外国了解中华茶文化的主要渠道。但结合我国茶文化内涵以及茶叶命名的复杂性来看,茶名翻译具有较大的难度。茶是一种饮品,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茶名的意义却比茶本身要深远得多。甚至可以说,茶名赋予了茶以文化内涵,使一种普通饮品成为了文化的代名词。由于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再加上各地地域文化的影响,茶名往往比较难翻译。结合我国茶叶的命名特点来讲,命名依据包括茶叶色泽、原产地、历史典故等。汉语博大精深,茶名中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很多茶名除了好听之外,还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使得翻译时需要“形神兼备”,增大了茶名翻译的难度。具体翻译中,如果译者仅关注读者是否能够听懂,就会造成译文文化内涵的损失,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但若译者过分追求意蕴和内涵,就有可能导致译文晦涩,使读者难以理解,这样一来,不仅宣传目的无法达到,翻译也失去了意义。立足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实际来讲,茶名翻译主要是为了实现两项目的:第一,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华茶文化的内涵与意境;第二,为中华茶文化打好宣传基础。

2.3常见问题

总体来讲,以茶色的区别和制法的差异为依据,我国茶叶共有红、白、青、绿、黑、黄六类及再加工茶。我国各地区茶叶的命名根据都是不一样的[3],其中,茶树品种、茶叶形状是最经常采用的命名依据[4],比如本山茶、芽茶等。除此之外,采制时间、味道、颜色、历史典故等也都可以作为命名根据,比如秋香茶、苦丁茶、绿雪茶、龙井茶等。对于茶名翻译来讲,单一属性类难度并不大,最难翻译的要数多重属性类、典故类、异象类,因为这些茶名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意思之外,还要兼顾内涵与实质。所以,此类茶名的翻译不能仅看表面意思,还必须深入了解其中的涵义,对译者有着极高的能力要求。目前在茶名翻译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下述几种。

2.3.1“同音异意”,容易产生歧义

以功夫茶为例,其是一种在潮汕极受欢迎的茶,但就翻译来讲,英语并没有与“功夫”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时多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kongfu tea”。但在中国还有一种茶与其极为相似,即“工夫茶”。尽管二者中同样都有gongfu的发音,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茶。无论是名字还是内涵都不一样:“功夫茶”侧重于泡茶方法,强调的是茶艺;而“工夫茶”则指的是一种极受欢迎的红茶,与英语congou对应,释义为“一种中国红茶”。但二者发音的相似性,极易产生歧义,再加上国外读者大多并不熟悉汉语,很可能混淆这两种茶。再比如,我国有名的蒸青绿茶“玉露”,其因茶色特殊而得名。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玉露以色得名的特点,采取该类茶的翻译法,将其译作“Jade—green tea”。但是,日本茶中也有“玉露”茶,且英文Gyokuro与其对应。两种“玉露”无论是产地,还是茶色的形成工艺,都是不一样的,但若译者生搬硬套的把中国玉露翻译成“Chinese gyokuro”,则无法凸显二者的差别,外国人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

2.3.2与实物名字重复

汉语中有很多多音字,也有很多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联想的词语。比如,水仙茶与水仙花,二者是没有联系的,但是由于名称比较相似,很容易使人觉得二者存在密切关联。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不能把握好这一点,就很可能会导致译文偏离原本的涵义。鉴于水仙茶因发源地而得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取音译法,将其译为“shuixian tea”。

2.3.3“同茶不同意”

以“洞庭碧螺春”为例,其名称中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湖,碧、螺、春分别指的是茶色、形状、采制时间。此种艺术感比较浓厚的茶名在翻译时,难度比较大。由于此茶享誉国内外,人们对其的称呼也就比较多,其目前的译文包括“dongting biluochun”、“Green Spiral”等。

2.3.4忽视了“茶”的翻译

我国有不少的茶名称中并没有“茶”字[5],比如白毫银针等。此类茶名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其显性特点,还必须加上“tea”,以点明此种物品属于茶类。“东方美人茶”属于乌龙茶,在台湾相当有名。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其在20世纪60年代获英国女王亲赐,英文译作Oriental beauty,其中并不含“tea”。但本文认为,为了明确该茶的性质,在翻译时最好加上“tea”。以铁观音为例,在翻译时不能简单的将铁与观音拆分开译作“Iron Budhha”。比较可行的翻译方法为先音译铁观音,之后再加上“茶”,即“tieguanyin tea”。同理,龙井茶也不能直接译作“dragon well”,而是要翻译为“longjing tea”。

2.4茶名翻译建议

2.4.1选择适宜的翻译法

鉴于茶叶命名依据不同,在进行翻译时,也必须结合其命名特点,选择适宜的翻译法。目前,茶名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四种:①直译法。②意译法。③音译法。④注释法。其中,注释法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适用于比较复杂的茶名。翻译法选择应以茶名特点为依据,以无错译为准,尽量保证译文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

2.4.2译者要深入了解与茶名相关的知识

当前,茶名翻译中经常出现“同音异意”、“与实物名字重复”、“同茶不同意”等问题,严重影响译文质量。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译者本身的能力有一定的联系,若译者能够熟练把握翻译方法、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即使不能避免全部问题,翻译的准确性也会比现在要高。关联理论认为,只有在对背景知识比较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传达才是准确的传达。所以,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译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是准确翻译的保障。若译者对该领域比较熟悉,那么他对于原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原理等的理解都会较为准确,在翻译时选择的方法也就更符合翻译要求,译文质量也会比较高。茶名翻译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切不可只看字面含义,而是要在弄清楚其名称由来之后,再进行翻译,以保证译名的准确性。

2.4.3多为读者考虑

翻译的目的之一是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但实际上实现难度是很大的。以茶名英译为例,由于很多茶的中文名都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更要重视信息的准确传达。译文主要是面向读者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尝试以读者的视角看待茶名,选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翻译方法。中文中有很多极具艺术感的、抽象的名词,但英语中却经常不存在这些元素,因此,如何在没有对应词的情况下将茶名中的意象翻译出来是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3 结语

概括而言,茶名翻译中目前还存在“同音异意”、“与实物名字重复”、“同茶不同意”等问题,对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在进行茶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依照目的性、连贯性、忠实性等原则的要求,在准确把握原名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证译名既能被外国读者理解,又不失中国特色,同时,这也是促进中华茶文化传播的注意要点。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J].价值工程.2014,33(35):219-220.

[2]杨倩.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14(04):80-81.

[3]李雪恋.茶名铁观音,心存真诗意[J].闽南风.2014(11):74-75.

[4]谢康代.我国茶名知多少[J].养生月刊.2014(11):1046-1047.

[5]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2):86-91.

作者简介:林逸(197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与研究。

猜你喜欢

目的论策略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