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结合”培养数感

2016-03-30罗文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纸一滴水数感

罗文清

球员打球论球感,歌手唱歌讲乐感,一样的道理,学生学数学要有数感。数感好,学习起来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数感差,则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生的数感培养,既要关注直观感知的一面,又要重视抽象思维的一面。

一、“数”与“物”结合,积累数感

数学学习从认数识数开始,那么学生数感的积累与形成自然也始于认识数的过程。对于较小数,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大量可视可感的素材为经验基础,学习中较容易建立起清晰稳定的数感。而面对较大的数,特别是“万”及“万”以上数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现实中少有这样的生活情景与体验,即便有所接触,也是只闻其名,难解其大。因此,教学中加强“数”与“物”的结合,把抽象的“数”物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具体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关于数的大小的经验至关重要。

笔者在执教《万、十万的认识》时,练习环节中,将学生分组并提供不同的作业单:(1)量一量数学课本,看看100页(50张)大约是多厚?然后据此推算100、1000、10000、100000张纸大约是多厚?(2)一滴水的重量约是0.05克,那么10、100、1000、10000、100000滴水的重量约是多少?(3)我们学校大约有2000人,想像一下,十万人是什么样的景象?在交流展评时,教师特别有心地将10000张A4纸摞起来,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再想想100000张纸的厚度该是什么样子的?

以上教学设计,笔者巧妙地用日常生活中因其“小”而被忽视的一张纸的厚度,一滴水的重量来反衬“万”与“十万”之“大”,这种巨“量”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数”与“形”结合,培养数感

准确理解个体“数”的大小是数感表现的初级形态,从更高层次来看,能否在群体中较好地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区分学生数感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这种关系找得越多,表明数感越强。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数”与“形”的结合,将枯燥的“数”活化为直观可视的“形”,以 “形”促思,以“形”表义, 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笔者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如下一幅数轴图,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到以下数的家(将数字卡片摆放到图上):15;18;15的邻居;比10大,比14小的数;剩下的数。

教学中既没有标示出每个数对应的点,更没有让学生依序找到各数的家,而是首选具有特定位置,特殊关系的数“15”,只有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15与10、20之间存在一种比其它几个数更为特殊的关系(15在10与20的正中间),才能将其在图上准确表示出来,此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数感明显高于关于数序及相邻数差为1之类的感知。

三、“算”与“估”结合,发展数感

数感始于数,成于算,识数与计算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左右推手。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计算技能的训练,这是应该且必须要做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明显有悖常理的错误时也浑然不知。如何借用计算之手助推学生数感的养成呢?笔者以为,强化“算”与“估”的结合,做到“算”前有“估”,“估”后有“算”,“算”后再“判”,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性与感性交织,精算与估算并行,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举措。

笔者在执教《小数乘小数》一节中,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小明来到家具店想为自己选购一张小书桌,他在店里了解到有以下三种规格(单位:米)。(1)1.8×0.9;(2)1.8×1.2;(3)1.5×1.5。最终小明决定选其中面积最大的一款作为自己的书桌,你知道他选择的是哪一款吗?

先让学生在“估”的基础上做出预判。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考:1.8×0.9显然小于1.8×1.2 ;1.8×0.9的积小于1.8,而1.8×1.2的积大于1.8;1.8×1.2的积应该很接近2;1.5×1.5的积大于1.5,但又小于3;1.8×1.2与1.5×1.5的积很难一下子判定哪个大;1.8×1.2比1.5×1.5的积小一些,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更大。接下来再让学生用笔算对自己的预估结果进行验证。在“估”的过程中,学生会将原式中的数进行比较或加以调整,让一个个冰冷的数变得生动,让枯燥的计算变得鲜活。

(作者单位:松滋市黄杰小学)

实习编辑 孙爱蓉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张纸一滴水数感
请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一滴水
合理分析正确解题
10页≠10张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