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喻”回春 巧“比”生趣

2016-03-30雷芬章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牛鼻子棉衣比作

雷芬章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农民伯伯是怎样轻易把一头牛牵走的呢?学生当然知道只要牵着“牛鼻子”走就行,那么同样在平移图形中,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牛鼻子”也可以轻松地把这个图形平移走,例如线段的“牛鼻子”是它的两个端点,平行四边形是它的四个顶点……

通过“牵牛鼻子”这个形象的比喻,就使平移中的“找点移点连线”的规则瞬间明朗。这样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说得有声有色,做得轻松愉快,自然事半功倍。

巧比字形,妙记概念。数学中一些定义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学生往往学得模糊,一知半解,这时对概念进行形象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教学“函数”概念时,可以通过拆文解字的方法来进行比喻,将“函”字中间的“了”比作y代表函数值,四点“><”比作x代表自变量,x、y交织在一起裹在半包围结构“凵”中,代表自变量取值范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小的比喻,往往可以使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浅显明了,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

巧比“敌我”,妙辨“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老师们抱怨,“这个问题已经强调再三,学生为啥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呢?”例如“移项要变号”的法则学生听得很明白,但具体计算过程中错误却频繁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将等号比作国境线,如果跨越国境线“=”就是叛变,就是敌人,一定要变号;如果在同侧则是我方,怎样移动,都不用变号。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巧比“马夹”,妙去“根号”。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容易混淆不清,须将二者放在一起加以甄别比较,再辅以别出心裁的比喻可以变模糊为深刻。比如在([a])2与[a2]化简时,可以将2次方比作棉衣,当棉衣穿里面说明天很冷,在零摄氏度以下即a0时脱掉棉衣直接得到([a])2=a。

比喻俯拾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用心从生活中积累就一定能运用好“比喻”这个神奇的魔法棒,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溅起一朵朵快乐的浪花!

(作者单位:枣阳市第五中学)

实习编辑 孙爱蓉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牛鼻子棉衣比作
月师
棉衣
给树穿棉衣
这次也许牵住了牛鼻子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
牵住“三医联动”的牛鼻子
看不见的水
田军的两件“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