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为诗,唯有诵读

2016-03-30刘海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子规下阕苏轼

刘海蓉

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没有一个生字新词,加之安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相对缺乏知识性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笔者以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悟出了诗情画意和哲理。

一、娓娓动听,读出音律

古诗音韵和谐,平仄相间,是汉语音律美的范本,也是诗和文的本质区别。因此,诵读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更要读好音律,读出韵味。

六年级学生对诗词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苏轼也比较熟悉,加上《浣溪沙》的词面意思不生涩难懂,所以,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积累了的苏轼的诗词名句后,说:“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苏轼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学习他的《浣溪沙》。”入课后的第一次诵读,教师适时点评:“很好,虽然没有生字词,你们却将‘苏、寺、松’等平舌音及‘少、沙、唱’等翘舌音读得很准,遗憾的是受方言影响,带鼻音n的字‘泥、能’读得不准,我们再读一次。”

第二次诵读更准确、流畅了,但古诗的味道还是没有读出来。于是,教师挥动手臂表达节奏。学生根据对诗意的理解,控制了自己的语速与语调,基本读出了节奏。三读后,师生一起找出韵脚,将韵脚的字音稍稍拖长,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读出了重音、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学生找到了初步的感觉后,师生配合诵读——先由学生读前4个字,教师读后3个字,然后调换,借此发现差异,进行修正。

接下来的诵读,教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许多优秀播音员的声音之所以动听,是因为他们气沉丹田、发音悠远,而这种朗诵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技巧,那就是阅读之前的深呼吸与适时的停顿。”教师还分别用嗓子和丹田发音,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这次朗读,教师不再引读,只是从旁提点。学生声音宏亮,读得很投入。由于渗透了发音技巧,在读下阕中的反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和感叹句“休将白发唱黄鸡”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动作,吟诵的感觉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这一轮教学,朗读的层次感得以体现。经过七八遍的诵读,学生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初步感知了诗的内容,而且很多人已经达到了背诵的目标。

二、历历在目,读出画面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朱光潜《诗论》)这种境界借助意象来渲染,借助诗行来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见”到诗中的境界,其实是一种鉴赏性的诵读,也就是常说的“美读”。

在美读中,教师告诉学生:“好的诗词就是一首歌!好的诗词里还藏着一幅画!因此,读诗的时候,还要历历在目地读,边读边看画中景,边读边听画中音。”这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屏幕上浮现出深山古寺、溪边兰芽、松间小路、雨中杜鹃……当然,诗歌的意象仅仅靠欣赏这些直观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闭目想象,然后睁开眼睛,将自己感悟到的奇妙景象分享给大家。于是,课堂上生成了这样诗意的画面:“清泉寺高高地耸立着,灰墙青瓦、斗拱飞檐静静地立在兰溪边上。”“溪水淙淙地向西边流淌。”“嫩嫩的兰芽刚刚冒出地面,身子还被溪水浸泡着。”“雨后的松林散发着松脂的香味,这就是春天的味道!”“松针上的水滴一闪一闪的,林间的小路一尘不染。”学生接力似地完成这幅想象画后,教师轻轻地问:“我们该怎样读出这雨后的清新呢?”当学生用柔和欢快的语调深情地读着“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时,诗人笔下寺庙的清幽、兰芽的清香、松林的洁净,他们已经看到了。

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不丰富,对于意象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读“潇潇暮雨子规啼”时,学生读得欢快高昂,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

师:其实呀,我们以前学过“子规声里雨如烟”,老师介绍过子规鸟的,还记得吗?

生1:好像子规鸟的叫声是很悲伤的,老师讲过“杜鹃啼血”的故事。

师:是啊,如果很开心,就会是“自在娇莺恰恰啼”了,请你读一读雨中子规鸟的叫声。

生1(低沉地):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这时候你们还觉得“春雨像无数轻捷的手指在弹奏”吗?

生2:应该是傍晚,雨轻轻地飘落,带来丝丝凉意。雨声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悲伤的鸣叫。

师:是啊!幽雅的清泉寺、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苏轼带给我们一幅清新中略带忧郁的春景图,难怪林语堂称他“是新派的画家”。带着你们的感觉,我们再读这画一样的词。(师配纯音乐《幽兰逢春》,生齐读上阕。)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大江东去,还是清新典雅的小桥流水,抑或是悲凉凄婉的枯藤老树,只要让学生凭借物境发挥想象,再用诵读在文字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就能将他们引渡到更深层的理解。这种诵读胜过了任何精美的文字解析。

三、欣欣自得,读出情感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情是诗人跳动的心,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通过朗读透过字表而欣欣自得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就能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创设情境:“读着这样清新的诗句,你们的心情怎样?”当学生说出“轻快、高兴、流连忘返、神情气爽”等心情后,教师问:“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同时播出课件: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打击。初到异乡,他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朋友的问候,生活十分困顿。3年后的一个春天,苏轼重病初愈,和医人庞安时同游湖北蕲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后,创作了《浣溪沙》。

这个拓展的背景,使学生觉得此时的苏轼应该是忧伤的、失望的、惆怅的,一名男生还用非常忧伤、低沉的语调读出了这份哀愁。教师及时评价:“好忧伤的苏轼!苏轼真得被这种忧伤、失望、惆怅淹没了吗?再读一读下阕,你还读出了什么?”品读后,学生明白了苏轼对时光的珍惜以及不服老、豁达、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对“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解读更是入情入境。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这种感慨?

生1: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说“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就是想用向西流的水来证明年龄大的人也可以保持少年的心境。

师:你太会思考了!我也有同感,我们一起读小序。(课件: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溪水都是往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

生2:向东流。

师:百川——

生3: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师:大江——

生4: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呢?

生5:与众不同的小溪。

师:请你读出它的与众不同。

生5(高昂地,将“西”读得很重很长):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6:这是一条能反向而流的小溪。

师:老师帮你换一个词——逆流而上,就是迎着困难而上(板书:逆流而上)。谁再来读读?

生7(高昂地,将“尚”读重音,将“西”读得很重很长):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你读得多么坚定,多么铿锵!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就是因为他们能独具慧眼,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美,体会常人不能体会的心情。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后两句。

这样尽情地读着诗句,品着诗情,教师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出乎诗外,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孩子们,古人曾说‘一诗一话一故事,一文一事一人生’。其实,我们看一幅画,读一首诗,都是在听背后的故事。也许当年有人说,苏轼啊,你已经年近半百了,国家的事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却微笑着说——(女生齐读下阕)。也许有人劝苏轼,你都被贬了,人生无再少,你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却坚定地说——(男生齐读下阕)。苏轼被奸臣所害,心灰意冷一阵之后,他又充满了希望——(生齐读下阕)。”

这种欣欣自得的朗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四、津津有味,读出哲理

古诗,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拓展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古诗中包含的这种精神。

在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诵读:在被贬黄州的几年里,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他便拨开心头的阴霾,敞开豁达的心扉,和樵夫野老、亲朋故旧、州郡长官寄情山水,并留下了这样的诗词。(投影出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许多诗人也和苏轼一样,历经坎坷,但他们总是乐观向上。同时,投影出示: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天才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何以为“诗”?唯有诵读。本节课,20多次的诵读是一次次的升华。诵读间的交流、对话,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眷恋与柔情,让其感悟到了这首词悠远的意境、绝妙的词境,并初步触摸到了诗人的魂与灵。

(作者单位: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猜你喜欢

子规下阕苏轼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子规声声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半阙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