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
2016-03-30王静宜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王静宜(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
王静宜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中国茶道文化汲取儒、道两家思想十分浓厚,儒之“和敬”、道之“清净”和禅宗之“寂静”的融合形成一种“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也就是和谐雅逸,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以此树立和谐且宁静的生活态度。“和敬”是相互敬爱和以礼奉茶,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清”是摒弃尘劳烦苦,追求安逸清净的生活状态。“寂”则是从静中思苦,切身入境,以此攀达“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以上是有关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精神体现,同样在瑜伽运动中能够得以体现。瑜伽茶道糅合了传统茶道文化与运动养生的精髓,本文将针对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
茶道文化;瑜伽;茶禅一味;天人合一
瑜伽茶道糅合了传统茶道文化与运动养生的精髓,至今已被广泛认知,俨然成为当代人追求修身、追求精神享受的高雅休闲方式。瑜伽茶道可令人感受浓郁的茶道氛围,通过瑜伽茶道可体验以茶雅志和以茶会友的境界。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对养生是极为关注的。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对茶之功效也做了相对详尽的阐述。而瑜伽运动对人体修炼较为关注,古典瑜伽是按照野生动物形体动作而衍生出来的各种体位动作,它具有舒筋活血和调理腺体之功效,这一点与茶道养生不谋而合。茶与国人生活丝丝紧扣,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可谓中国文化史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瑜伽茶道讲究禅茶结合,“禅茶一味”、“和敬清寂”是瑜伽茶道较为经典的话语。一杯清茶,禅意盎然;瑜伽养生,糅合禅学感悟。在现代社会中,茶道文化与瑜伽融合的真谛将更具现实文化意义。
1 瑜伽的起源及精神内涵
1.1起源
“瑜伽茶道”的始创者为大陆瑜伽学者石鉴月和徐永立两位老先生,他们糅合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禅茶学、佛茶道和台湾地区“无我茶道”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瑜伽养生,由此产生“瑜伽茶道”。如今,“瑜伽茶道”已经得到了国际瑜伽协会的正式认证,且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势在必行。古典瑜伽源自印度,而茶道则出于中国,瑜伽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可谓两种东方古龙文化的兼合之作。中国茶道文化素有和谐、宁静等精神内涵,而瑜伽则与之拥有异曲同工之处。
1.2精神内涵
瑜伽的精神内涵在于四点,即和谐、宁静、奉爱和超脱。
1.2.1和谐。等同于茶道文化讲究的“和”思想。瑜伽养生者在运动场所方面要求与大自然贴近,追求和谐静谧的环境,摒弃一切物欲横流。
1.2.2宁静。等同于茶道文化讲究的“静”思想。“宁静”是瑜伽养身修行的基本原则。《瑜伽经》将“宁静”大体分为“调身”、“调息”和“摄心”三项内容,且强调“调身”在运动姿势方面的稳固性和舒适性。在严格控制“调身”的基础上控制呼气、吸气便是“调息”的做法。而“摄心”则要求人的精神与知觉完全分离,且知觉与感官脱离,惟心合一,控制自我注意力便是人体感官控制的最高境界。显然,人体感官控制应该是从人心宁静做起。
1.2.3奉爱。等同于茶道文化讲究的“静”思想。《薄伽梵歌》的“弃绝”指的是摒弃一切物欲横流的心理动机,释放私欲,利用博大的自我情怀对待他人和他物,一切以无私与平和视之,即能与他人互敬互爱。同时,《瑜伽经》也极力主张“非暴力”思想,它指出不存在暴力便不存在敌意,充分肯定对人敬爱、对人尊重的重要性。
1.2.4超脱。等同于茶道文化讲究的“寂”思想。瑜伽养生者可利用冥想实现超脱,即“寂”。《瑜伽经》利用“冥想”这种静思手段实现禅定解脱,便可攀达“无种无为”的至高境界,此点与茶道佛学的“寂静涅槃”理论不谋而合。
2 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
2.1茶道养生与瑜伽体位健身
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对人的养生极为关注。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对茶之功效也作了一些阐述,它强调饮茶可以令人提神,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如《茶经·六之饮》:“欲醒睡意,则令其饮茶”;《茶经·七之事》引用了华佗《食论》、壶居士《食忌》和陶弘景《杂录》等著名医书或道书也将茶所拥有的“益气力”、“身轻”、“换骨”甚至“可成仙”等功用进行了记载。钱椿在其著作《制茶新谱·茶效》中引用《本草拾遗》描述到茶具有“止渴、助消化、去痰、除睡意、利尿、明目、增思考力”等功用。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由禅门对茶的总结来看,主要有提神制眠、有助消化和消解淫欲三个功效。由此也说明,喝茶和养生是可以相互联系的。而瑜伽体味健身更多注重于人体的修身养性,古典瑜伽是按照野生动物形体动作而衍生出来的各种体位动作,它具有舒筋活血和调理腺体之功效,这一点与茶道养生不谋而合。
2.2瑜伽精神与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文化汲取儒、道两家思想十分浓厚,儒之“和敬”、道之“清净”和禅宗之“寂灭”的融合形成一种“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也就是和谐雅逸,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以此树立和谐且宁静的生活态度。“和敬”是相互敬爱和以礼奉茶,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清”是摒弃尘劳烦苦,追求安逸清净的生活状态。“寂”则是从静中思苦,切身入境,以此攀达“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佛道两家孜孜追求的至高精神境界,如上也能在瑜伽中得以体现。瑜伽茶道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和谐、宁静、奉爱和超脱,它们在《薄伽梵歌》和《瑜伽经》的八支瑜伽之中均有所体现。
瑜伽与茶道文化均以回归自然、淳朴、当下和本善作为和谐精神的主旨,摒弃一切物欲横流、功名私欲,一心一意融入自然,此情此景权可当做是一种温馨恬静的个人家园和心神宁静的自我港湾。饮水思源乃茶道文化之本,通过饮茶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通过瑜伽可以扩展自我心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去包容一切、无私奉献、善待万物和博爱平生。茶道精神以茶洗心、静坐养心和安神凝气,通过饮茶放弃心中杂念和欲望,不过多计较,以处子心态品茶、论茶,悠然澄清心境。瑜伽茶道适合在一种安静详宁的环境中修习,释放自我戾气、偏见和欲望,将心理包袱卸下,超然豁朗,令人感受一种豁然开朗的启悟,激发内心本能和潜力,静心享受,静心感悟,超然境界将以一浪高过一浪地闪现,最终达到超脱通达的自我境界。
2.3茶道之“道”与瑜伽的“天人合一”
茶道文化讲究道行修行,糅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儒之平和、道之虚无和佛之禅悟均为宁静大悟,它是一种依靠自我体验和心灵感受所能攀达的至高精神境界。或许,有人也将其归结为“养生、怡情、修性和证道”八字,根据国人说法,即为“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便是即心即道和物我合一,这些均可从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中寻得踪迹,如儒家“中庸”之道,如道家“无为”之道,再如佛家“无碍”之道。
瑜伽茶道也涵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至高精神境界。《瑜伽经》解释“天人合一”的含义为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由此便可窥见一斑半点。即便《瑜伽经》的“天”与儒释道“天人合一”的“天”有所不同,但关系到“天”与“人”、“大我”与“小我”的辩证理论则能基本形成意见统一,如瑜伽茶道与儒释道哲学一致认为“天”是体、是真,“人”是相、是幻,弃幻证真既能充分认识宇宙本体和回归宇宙本体,终能获得永恒和常乐。
2.4“茶禅一味”与瑜伽修习
“茶禅一味”是禅道与茶道文化的有机统一,禅道和瑜伽密不可分。间接地,茶道文化与瑜伽之间便形成关联。茶道文化与禅道之间精神相通在于两者均于主体感受立足,非深味不可。茶道文化和禅道均以追求生化与提纯精神境界为主旨。饮茶作为一类较为严谨的禅修功夫,也作为“借假修真”的主要方式。饮茶被视为参禅前奏,而参悟禅道又是饮茶的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二位一体,因而从古至今中国禅道便有了“茶禅一体”或“茶禅一味”的说法,现如今则以“茶禅一味”作为通用说法来解释理念和思想。所谓茶之味不但是茶之苦味,上升至茶道层次便能摒弃茶的本味,孜孜追求自我舍弃精神和无我境界,此种境界或精神便可称之为禅之味。
禅定和解脱有机联系是瑜伽习法的关键,而禅定指的是静中思虑和定中起观。《瑜伽经》将禅定分别分为三个层次予以释义,即“凝神”、“入定”和“三摩地”。“凝神”是意识置于物,“入定”是经久不衰的知觉,“三摩地”则为存在冥想对象而使得自我知觉消散。禅定和参禅之间是存在不同点的,参禅讲究当下一念中觉悟自性本体。瑜伽的禅定多指入定之后人的想法与思虑的真谛,通过禅定即可与天相应,并能论证和认知宇宙的本体。同时,禅定和参禅之间也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两者皆以破除妄执和打破陈规作为思维定式,通过灵光独耀闪现可获知和悟达宇宙本体的真理。
由此可见,茶道文化、参禅和瑜伽修习也能实现“三位一体”!
3 结束语
“瑜伽”是一种相呼相应的意思。我们处在宁静安逸的饮茶环境下,通过饮茶实现心灵交汇并应和,可以攀达“心茶合一”的觉明禅境。瑜伽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将以饮茶、瑜伽修习等形式让人回归自心、六根与茶相应、心与茶交融相应、身心舒畅、意识清明和心茶和谐统一。我们的心和宇宙,透过瑜伽这个完美的媒介,让人不再“与世隔绝、与人隔绝”。人心与茶、与瑜伽修习,如同面对明镜,可相互映照,可幻化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回归茶之本心、瑜伽之本心,以“舞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可充分表达瑜伽茶道的意境。瑜伽修习以悟境与瑜伽茶道完全相应的精神,才能体悟瑜伽茶道的原心,才能打破外在形式的藩篱,让瑜伽茶道呈现自心的面貌,在这个时代中重新发光发热。
[1]金文涛.论茶道与茶文化[J].科技信息,2012(15):194-194.
[2]王国龙.茶诗茶道茶文化[J].茶博览,2013(2):70-71.
[3]鸥洋.瑜珈·茶[J].普洱,2007(5):68-71.
[4]陆丹.浅谈中日茶道与茶文化的差异[J].文学与艺术,2009(9):69-70.
[5]吴言生.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J].中国宗教,2007(12):30-32.
王静宜(1975-),女,辽宁辽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健身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