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学应用的角度看大学生创业的潜质
2016-03-30邹薇
邹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从茶学应用的角度看大学生创业的潜质
邹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在茶学中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茶道,茶学自身有非常特殊的艺术品质,不但可以强化人们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随着国际经济不断的融合,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容乐观,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与各大院校都在不断的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但是最终的结果仍不是很理想。本文描述了茶学及其产业链,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形式,以此探索大学生创业的潜质及措施。
茶学;茶产业链;大学生;创业的潜质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可以说是相当严峻,这与企业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对此,我国相关部门与各大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完善创业的制度,构建新的创业服务机构,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用更多的创业者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调查显示,据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由此可知,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从茶学应用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潜质。
1 茶学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1 茶学与茶产业链
现如今,我国的茶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中,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茶叶的种植、茶叶的加工与储存、茶叶的流通过程以及茶叶在市场中的消费情况,每个过程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对于我国茶产业链而言,其发展的要求就是注重产业内部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利益互补。
我国是一个茶学非常悠久的国家,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茶产业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不断的流逝,我国茶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尤其是茶农、茶场以及基地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的扩大,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茶企业,挖掘更多的茶基地作为企业的发展基础,和工作的茶农签订公平的合约,并为茶农提供合适的原材料[1]。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飞快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对其进行有效的融合,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制茶的原理、制茶的工序以及制茶的技术都在不断的提升。我国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不但可以满足各大茶企的发展要求,还可以提升茶叶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茶叶的流通过程共有两个环节,分别是茶叶的批发与茶叶的零售,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改善茶叶的流通渠道以及提高茶叶的流通制度。据相关调查了解到,茶叶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内销市场没有限制,出口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展,与此同时,引进新型的保鲜技术、包装技术与材料、质量安全的检验技术、质量品质的检验技术、物流的管理技术以及现代营销的技术运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茶企的发展。对茶叶的消费而言,传统的消费模式主要是进行零售的散装茶,或者在各大有影响力的茶庄、超市等售卖;而当下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大茶企也在不断的壮大,传统零售的消费模式已经转变成包装式的模式,并在各大茶庄以及超市中售卖[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茶企的不断壮大,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茶产业已经逐渐推广到工业、文化、医药、餐饮、旅游等企业。
1.2 茶学专业中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发展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展,相关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各大院校的用人单位也在不断的增多。据相关调查了解到,茶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就业范围非常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正规的茶企中,公司福利与薪资待遇都非常可观,因此,茶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都选择与茶相关的企业。
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大多的大学生都选择茶叶销售这一方面,而进行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以及茶叶研发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从事茶工作的内容也都是关于茶叶销售,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3]。与此同时,大多数的茶企都在不同程度上挖掘茶相关的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各大院校都在不断的扩展茶学专业,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茶专业。但是随着茶专业的学生不断的增加,相关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国家与各大院校都在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效果一直不容乐观。
2 影响大学生挖掘创业潜质的因素
创业机会的含义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及合适的商业机会或者市场机会,并且可以在各大企业中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或者增加价值。我国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就业慢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没有抓住机会,以此可知,具有高效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大学生只有在就业中及时的发现机会、评估机会、改进机会,才能了解创业的经验、创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创业的社会网络[4]。
众所周知,大学生只有有效的抓住机会,并且自身具备充足的经验,才能在紧张的就业中占据先机。只有在创业前总结经验,并且准确的抓住就业机会,大学生才能在首次创业中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是无法掌握创业经验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领悟到市场的分析能力、人脉的扩展能力、信息的搜索能力以及组织的策划能力,才能在创业中对突发的状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尤其是当下的茶文化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茶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联想思维能力,更全面的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如营销学、管理学、法律学、财务学、以及运筹学等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提升[5]。随着茶产业链的不断壮大,对于相关的信息资源必须进行及时的整理,只有安全的社会网络才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与此同时,也只有大学生自身的社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掌握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才能在创业的时候有效地抓住机会。
3 完善大学生创业潜质的措施
3.1 改进创业教学体系
若想在茶学的发展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国家以及各大院校必须改进创业教学体系[6]。茶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增强学生的市场观念,尤其是在当下的茶文化市场中,学校更加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创业课程有效的融入教学大纲中,进行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整理并优化教学内容,不但要注重创业课程的教学关键点,还要定期开设一些相关的指导课程,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例如,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制度、实践活动中的内容都能准确的了解,才能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体系以及系统。学校也可以对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等,并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等都融入到课程中,定期进行一些相关的比赛,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
3.2 完善社会网络建设
若想在茶学的发展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相关的茶文化部门必须完善社会网络建设[7]。茶专业的大学生获取创业机会的信息,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利用社会网络,以此同时,关于创业机会的创新以及创业过程的各种信息也可以在社会网络中得到,因此,相关的教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必须引领大学生关注社会网络中的交往,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或团队建立一个社会网络,不断的开阔创业渠道,并以此建立一个创业机会分析的桥梁。教师在授教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并重视这种变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定期开设一些专题的讲座或者成立一些社交之类的课程,还可以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以此促进社会网络的进步。
3.3 提醒大学生注重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的发展
若想在茶学的发展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茶专业的教师必须提醒大学生注重茶文化的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环境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茶文化的授课时,只关心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忽视了其他专业的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环境,致使学生的技能逐渐的减退,创业机会分析能力的形成也受到了限制,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授教时提醒大家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以及茶企业的创新,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茶产业中抓住创业的机会[8]。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引领学生每天定时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可以不定期的进行杂志、报刊的阅读以及相关网站的浏览,并从中寻找一些重要的茶文化信息,以此提高自身的创业机会分析能力。
4 结论
现如今,我国茶学的应用越来越多,从传统的第一茶产业已经发展到当下的第三茶产业,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相关的专业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若想早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必须重视茶学的发展并抓住机会,才能成功进行自主创业。就各大院校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善课程的教育体系,将茶学作为选修课增加到大学生的课程中,并提醒学生时刻关注茶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以此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秦丽桦.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宜宾学院“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5,12(01):382-383.
[2]甘锦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01(06):80-81.
[3]雷世文.高校产学研与大学生创业——北京特色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路径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06(09):107-110.
[4]周海英.从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视角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J].福建茶叶,2016,08(03):15-16.
[5]杨洋.论大学生创业对转变传统茶产业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J].福建茶叶,2016,09(05):242-243.
[6]程书静.中药产业链与大学生创业机会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0(02):90-91.
[7]谢秀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创业类型研究[J].职教通讯,2013,08(03):56-59.
[8]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09):64-68.
邹薇(1970-),女,重庆市人,本科,七级职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