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角度的宋代茶词英译策略研究

2016-03-30汪玥月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译美感跨文化

汪玥月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44)

基于跨文化角度的宋代茶词英译策略研究

汪玥月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44)

我国宋代茶文化的整体风貌主要包括:茶文化的平民主义风气、茶文化的生活世界化导向、茶文化的雅俗叙事化。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宋代茶词英译应当注意固守住宋代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宋代茶词的形式美感。跨文化角度下宋代茶词的英译策略可以从接受美学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标准化翻译策略等方面开展。

跨文化;宋代茶词;英译策略

我国茶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巴蜀地区(包括现代的四川、云南、重庆等大部分地区),以神农为代表的古代巴蜀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孕育出了种茶、制茶、喝茶以及其他衍生的茶文化。对此,我国唐代最为齐全的茶文化辑刊《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我国历朝历代的茶文化中,宋代的茶文化尤其引人注目,宋代是茶词大繁荣的时期,孕育出了诸如“雅俗风尚”、“民间茶词”、“茶兴于唐,盛于宋”的美誉。在当前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整合的全新时代,从一个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的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对宋代茶词的翻译加以创新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实现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1 我国宋代茶文化的整体风貌

我国学术界认为,经过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展,“饮茶”这种茶文化实践正式从一个相对小众化的实践走向了一个社会化、普及化和平民化的全新时代,在宋朝时期实现了一个“富贵贫贱靡不用”的生活化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宋朝时期,我国茶文化实现了一种范式的转折,从一种上层社会、雅集文人的文化实践走向了一个跨越社会层级、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接轨的“雅俗风尚”大兴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茶文化的整体面貌即是这种样式,不过具体来讲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1茶文化的平民主义风气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范式转变,到了宋朝时期我国茶文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向社会大众渗透、市民阶层渗透的特点,即便是传统意义上茶文化作品创作的主体阶层——文人士大夫阶层也出现了对“茶文化的奢靡之风”的反动。在我们看来,这种茶文化的平民主义风气是通过茶馆文化的普及、茶摊的普及以及寻常百姓对于饮茶这种社会行为的高度认可来实现的,王安石曾经指出“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就道出了这种平面主义茶文化导向的深刻性。

1.2茶文化的生活世界化导向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待客观世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二分法”的基本视角,即把我们的客观世界划分为知识导向的“科学世界”和交往导向的“生活世界”,前者指向客观的真理,代表一种规律性和相对的客观性;而后者则代表了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性关怀等因素。在宋代时期,我国茶文化在寻常百姓中获得了广泛的欢迎,这种欢迎是通过将茶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茶文化时,无论是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审美文化还是作为一种功利性的保健产品或特殊的饮料等,都是与“生活世界”钩织在一起的,不是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例如宋代词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描写道“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河南开封府当时茶文化的普及程度;同时诸如“客来敬茶”、“以茶待客”这种生活细节的展示也正是这种茶文化生活化导向的表现。

1.3茶文化的雅俗叙事化

当我们在审视宋代茶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平民主义导向、生活世界化导向的时候,还要将茶文化的“雅俗共赏”、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对茶文化的共同喜好这种特点提炼出来。一方面,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和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兴盛源于社会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例如宋徽宗赵佶就曾经著述过一本《大观茶论》,相对系统地对茶叶的分布、种植、栽培、采摘、熏制、制作工艺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总结,显示出了统治者重文轻武、提倡“全民饮茶”的轻松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在士大夫阶层的承上启下作用下,民间对于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呈现出了积极的响应态度,形成了斗茶等茶俗,显示出一种“文人雅士如茶来”和“饮茶成风”的茶文化大繁荣态势。

2 跨文化角度下宋代茶词英译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两种相对异质性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表现为一种话语形式——冲突、融合或竞争。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跨文化的交际应当本着一种实践着的原则、历史性的原则和文化自信的原则等进行。当我们在翻译宋代时期的茶词时,应当尤其致力于注意这样几点要素:

2.1茶文化的集群性假设层面:固守住宋代茶文化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个拥有者三千多年茶文化实践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茶文化整体上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为主架构,融合了诸如天人合一、和谐圆融、道法自然、宁静淡泊等价值,展现给西方文明的是一种农耕文明体系下的内涵式发展、古典意境审美的文化体系。但是具体到宋代茶文化的价值中来看,它的集群性假设则指向更加具体的平民主义关怀、生活化哲学导向和雅俗共享的一种全新情趣。在翻译的时候,无论表达技巧如何转换,翻译手法如何应用,对于这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上的东西应当采取“翻译目的论”导向中的文化交际的基本目的。

2.2茶文化的文化符号层面:固守住宋代茶词的形式美感

作为人文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宋代时期围绕着茶文化形成的“茶词”具有极强的文字形式美感,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于宋词的美感营造和审美想象离不开这种语言上的形式美感。“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茶词道出的是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呈现出来了一种音律的对称美感。“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这句茶词则将宋代时期采茶的女性劳作者形象用一种押韵的形式展现给了我们。这一点昭示着我们: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着“语言顺应”和“翻译目的”这样的原则之外,还要将宋代茶词的对称美感、押韵美感翻译给西方,正所谓“好的翻译离不开语言的美感”。

3 跨文化角度下宋代茶词的英译策略

深层次来看,跨文化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表层转换过程,还是一个释义性再加工、再创作、再提高的过程。茶文化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宋代茶词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茶文化分支系统,对宋代时期的人文形象、人文精神和日常生活风貌等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这些价值对于西方受众来讲有利于加深对中华茶文化的“价值认同”。

3.1接受美学导向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翻译工作的本质是读者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将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工作的主要评判标准,让读者能够用一种可以接受的价值过程来翻译文本。对此,在宋朝茶词文化的翻译中为了向西方读者展现出那种“生活化导向的价值”,可以适当采取“增译法”,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系统化的审美情景或审美情景。例如,在翻译范仲淹的“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句茶词时可以这样进行翻译“Known to all is themarvelous tea by the creek;Planted by ancient immortals from theWuyi Peak”。又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苏东坡对武夷岩茶那种由衷的审美感叹,可以将“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这句茶词翻译为“Buds of tea by theWuyi River dainty and fair;Tended by DingWeiand then Cai Xiangwith care”。

3.2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

宋代茶词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雅俗叙事”和平民主义的价值导向,体现在茶词中就是充斥着一些民间的方言和俚语,这种文化上的特殊表达技巧正是宋代茶词区别于历朝历代茶文化艺术的形象之一。对此,在翻译时因循着一种“互文性视角”的立场,应当让西方受众理解到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以“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亏磬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这句茶词为例,在翻译其中的一些俚语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Leaning on windowsill,speechless I sigh. Without the seven necessities,How could households be called families?The fuel is as dear aswood cut from on high,Oil as nectar of dew,And rice as pearls all new.The sauce is used up in the jar,The salt bottle is empty,you see,There's nomore tea,Not vinegar”,这种“以俚译俚”的基本策略因循着互文的逻辑,可以有效地使西方文明对东方茶文化产生一种“生活化”的认同。

3.3标准化翻译策略

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来讲,在跨文化视角中理解“翻译”这种艺术实践的一个难点在于“标准的匮乏”。以茶名的翻译为例,不同的翻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展不同的翻译时,会潜意识地将同一个“茶名”翻译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福建武夷山的著名岩茶“大红袍”,有学者将其翻译为Dahongpao Tea、Clovershrub Tea或者Robe Tea等,这种缺乏标准化作业的翻译在当前中华文化跨共同体的交往中已经不能适应。对此,我们需要倡导成立专门翻译中华茶文化的翻译协会,借助于专业学术的力量来统一中华茶文化的一些典型表达方式,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宋词茶文化翻译”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分项协会在标准化方面开展探索。

[1]陈凡.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16(2):213.

[2]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6):43-45.

[3]贾玮品,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5-127.

[4]彭景元.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J].古今农业,2007(3):59-62.

[5]刘学忠.在宋词中“汤词”不宜混作“茶词”——关于沈松勤《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一文几个问题的商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5.

汪玥月(1981-),女,江西九江人,英语教育硕士,毕业于堪培拉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美感跨文化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