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研究
2016-03-30许江
许江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茶文化对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研究
许江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对我国千年茶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较之前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俗。尤其是茶文化对于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十分深刻,茶文化与他们的生活追求、审美活动、精神向往等内容相联系,促进他们的心灵与天地进行交流,本文就茶文化在明代的思想发展为基础,重点论述了明代文人雅士与茶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创作关联,以著名茶诗茗画作品为代表,阐述了茶文化的人文特性。
明代茶文化;文人画家;渊源与创作;影响研究
茶文化从魏晋南北朝这个文人雅士无数的时期便已经开始酝酿,随着茶文化走进文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人将茶会上所涉及到的不同主题、地点、风景、事迹等都写入诗、绘入画,使茶文化发展到了另一个思想境界的高潮。特别是茶文化在明代的发展,与文人画家的诗画创作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文人以诗作对茶叶、茶具等进行赞咏,以茶叶来寄托自己的高洁品质或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画家将茶的独特神韵勾勒于纸张,将茶事与人物、山水和谐描绘,三者相辅相成,气韵独具。因此,我们通过读明诗、观明画,对其所蕴含的的茶文化意蕴进行深度剖析挖掘,看到了明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研究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和明代文人画家的品性追求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1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
茶文化酝酿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阶段政治混乱、精神自由,孕育了一大批风流名士,以其淡泊的追求培养出了真正的清淡茶人,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为广大文人雅士集会助兴所推崇。之后,茶,兴于唐盛于宋。在唐代,因受到帝王的喜爱,成为经常被赐予以示皇恩的东西,提高了其历史地位,且诞生了陆羽此人和他所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文化巨著《茶经》,系统诠释了茶文化独特的精神与物质特性,集茶艺、茶学和茶文化于一体,表现了茶的自然实用属性和社会功能价值,可以说唐代《茶经》的著成是我国的茶文化正式系统形成的时期;而到了宋朝,茶事则变得更为普及和理性,形成了一种平民茶文化与宫廷茶文化共存的局面,以精致的饮茶方式为主,尽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茶的最初内涵,但仍旧继承了茶文化的精神传统,宋徽宗《大观茶论》更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相对元朝,茶文化则开始向简约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了蒙古人的豪放特性。及至明清,饮茶风气盛行,茶文化基本完备,完成了保存、烹煮方式的重大变革。
2 明代茶文化的发展
明朝从建国之初便开始面临着各种矛盾,更是尊崇程朱理学,对文人雅士实行高压政策,使得他们不敢随意的抒发己见,政治法律上更是采用严刑滥杀的方式,文人被限制于八股,创造了许多文字狱冤案,进而促使文人无处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纷纷挣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走向道家思想之路,形成了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明代的文人画家正是将这种生活态度以及道家思想融入于茶文化,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从而以精神内涵的贯彻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明代中期晚期闲适而又衣食无忧的江南文人为清雅茶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茶文化以其空灵虚静的艺术意境获得了明代文人心境上的认同,通过饮茶来培养自己的淡泊态度和超脱品行,同时促进了茶艺返璞归真,强调了茶文化清逸淡雅的气韵。
3 明代文人雅士与茶文化的关联与渊源
3.1明代文人与茶文化的渊源
由于明代尊崇程朱理学,对待文人实行严酷的高压政策,使得他们胸怀大志而不敢随意的抒发己见,无处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只能寄情山水,以琴棋书画聊表志向,这与茶事的思想境界适时融合。以政治失意的宁王朱权为代表,以其创作的《茶谱》一书为引导,创立了寄情山水、以茶明志、以茶解忧的自然派茶道,从此引领更多的失意文人留恋此道,进一步发展了我国茶文化,其中以唐寅、文徵明等人为重要代表,创作了《事茗图》、《陆羽烹茶图》等高水平茶画作品,既表达了他们的志趣,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茶文化的推崇。
明代文人画家将自己的文化品位、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融于茶事之中,赋予诗画作品独特的空灵清雅审美内涵,茶事与人物、山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文人雅士追求到舒展心灵的雅致生活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淡雅韵味的发展,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以茶画将山涧松涛中的饮茶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3.2茶人气质与明代文人画家的关联
一名优秀的茶人需要在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和茶文化见解等方面都具有优秀的发展,他们必须善于从饮茶品茶过程中,融合自己对茶文化的深刻境界体悟,体会自然大道这一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始终以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去体悟茶生活的奥妙与理趣,由对质朴清净、平和自然心境的追求产生独特的修养气质。
首先,要有清心寡欲这一首要的条件,我国传统美德一直崇尚简朴淡雅,避免奢华俗艳,中国明代的茶人要吸收这种简朴精神,以茶养廉,以茶朴素的特质贯穿茶人的高尚情操和高远境界,体现出自己不求豪奢、恬淡无为的内心思想境界;其次,无极胸怀是茶人气质的重要体现,明代茶人受到了道家思想的严重影响,急于摆脱儒家思想困境的束缚,所以,道家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与茶文化相辅相成,使茶人在茶事中体会到了淡然无极的思想美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进而产生了虚怀若谷的无极胸怀;接下来,退隐思想是明代茶人的显著特质,特别是一些有学识的文人墨客,他们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道家避世思想的影响,渐多的走上了避世之路,隐居山林,寄情于茶事和琴棋书画,从其中抒发自己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抱负,形成了一种形式上避世却责任感深重的生活状态,以高洁的品格保持着自己的精神自由;最后,与自然为友,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是明代茶人的最高向往,明代茶人在品茶时非常讲究环境、器具、心情等影响因素,他们通常寻找灵山秀水,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清风朗月,以一颗空灵之心回归自然,无忧无虑的在自然中追求自身本性,达到忘我的无上境界。
明代文人画家正是在与这诸多气质相契合的条件下,不断自省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融入茶诗茶画,在饮茶、创作中感受天地自然,既表现出对于茶事的喜爱,又暗含他们的理想追求。
4 明代文人的融入了茶美学思想的茶诗茗画
4.1茶诗创作
茶诗在明代是一种重要的文人表现茶文化的创作形式,一切与茶相关的器具、环境、活动都可成诗,真实全面的记录明代文人雅士经常进行的茶事活动。要想创作出一篇优秀的茶诗,文人不但要有横溢的才华,而且需要对茶有深刻独到的了解,即茶人,如吴越茶人群体。明代文人以茶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及人生观念等,正如朱权《茶谱》所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以广泛的茶事相关题材入诗,将一切抽象的、具体的,无形的、有形的事物,既可以是文人泡茶、饮茶的具体动作,又可以是茶叶在沸水之中的变化,还可以是文人品茶的感悟等等写进诗中。
明代文人的茶诗创作不仅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文化追求,还倡导了文人内心对自然的追求和精神的放松,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肯定方式,通过茶诗的文学价值可以起到宣传茶文化的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茶诗文化。
4.2茗画创作
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唐寅和文徵明是明代茗画创作的代表画家,他们打破了明朝以前山水画中没有人物出现的固有思维,以茶人的茶事活动,将人物置身于山水竹林,不仅仅执着于笔尖上山水的巍峨秀美,更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形成了明代文人对归隐山林的“隐”字的独到见解,在山水茶画中寻求自我,舒展情怀,追求自然大道与精神自由。此外,明朝的茗画创作还有一种代表的题诗画作,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蕴。
明代的茶事活动通常是在山水幽竹这样的环境中举行,具有一种清雅之境,与文人雅士的高雅情怀相同,使茶成为文人精神与自然大道的沟通媒介,在品茶中找到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精华所在,通过观画言诗诠释文人画家潇洒的自然情怀,体会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心灵感受。
5 明代茶诗茗画反映的文人精神
首先茶具有养身的功能效用,在茶诗茗画中,茶是文人画家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思想意志的媒介。一方面,茶诗茗画体现了平和的态度。茶性平和,明代的文人画家更是偏爱清新淡雅的绿茶,在养身的同时,做到修心,根据明代茶诗茗画的风格特色及其所表现的茶事特征,直接可以看出文人画家在生活上的态度以及精神上的自然追求,可以说,明代文人爱茶,所爱的其实是茶的中庸平和品质,如诗句“瀑带龙腥潭影开”、画作《事茗图》等;另一方面,茶诗茗画是文人内省品质的体现。茶有提神醒脑之效,陆羽在《茶经》中便有了“荡昏寐”的说法,与饮酒不同,饮茶可以使文人头脑清醒的同时,以其独特的人格与精神的代表意蕴激发文人画家的创作欲望,帮助他们内省思考,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愿望,隐喻自我真情,进而自我勉励。
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茶文化的发展史中看到在明朝茶文化的发展与其它朝代不同的独特表现,精致的饮茶方式,雅俗共存,都为茶文化在宋朝的发展带来了新高潮。但通过了解明代的茶诗茗画,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文人画家与茶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们或因时代,或因环境,或因境遇等各种因素,在无法施展自身抱负的同时,在生活中以茶为媒介,寄情山水,在创作中抒发自我,形成了明代独特的茶诗茶画情趣,表达了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
[1]何雪涓,陶忠.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55-58.
[2]夏樾.茶文化对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旬,2011(12):70-72.
[3]葛娟.论明代文人茶饮审美取向的转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7-40.
[4]林玉洁.明代茶诗与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D].中南大学,2010.
[5]邵美玲.浅谈明代茶诗与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79 81.
许江(1972-),男,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