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看茶产品的音译
2016-03-30李丹
李丹
(北华大学,吉林吉林132000)
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看茶产品的音译
李丹
(北华大学,吉林吉林132000)
随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我国茶产品越来越多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并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茶产品的出口必然涉及到外宣翻译问题,以茶产品的音译为基础的良好的外宣翻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茶产品的国际宣传和推广效果,帮助茶产品出口获得更大的效益。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入手,对茶产品的音译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产业从业者有所启示。
外宣翻译;特殊性;茶产品;音译
作为世界范围内茶叶的重要发源地、产地,我国在茶叶的产量、出口量方面长期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发展的日趋全球化,我国茶产品在向外出口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良好的外宣,而外宣必然涉及到翻译,翻译又关系到茶产品的音译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茶产品的外宣工作,推动我国茶产品出口的不断发展,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入手对茶产品的音译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分析
通常来说,外宣指的是对外宣传,外宣翻译指的是对外宣传过程中涉及到的翻译工作,即将各种汉语表达的信息翻译为外文,进而准确对外宣传。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个类型,但基于外宣这一工作的特殊性,外宣翻译也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外宣翻译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外宣翻译的受众为外国人
外宣翻译的功能及性质,决定了外宣翻译的受众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而外国人和中国人在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是有明显区别的,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良好的翻译工作,迎合外国人的审美需求,获得外国人的认可。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外国人对翻译结果的理解,而非中国人对翻译结果的理解,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找到最佳的翻译途径和翻译方式,使翻译结果符合外国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迎合外国人的心理预期,走进外国人的心中。这就要求从事外宣翻译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外宣翻译功底,能够在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转化中做到灵活把控、应对自如。
1.2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过滤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简单来说指的就是捕捉汉语和外语在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的一种手段。外宣翻译是一类相当特殊的翻译,其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更多、更广、更深刻,对于外宣翻译者来说,不仅需要明确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还必须做到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对这些差异进行灵活转换,以达到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过滤,体现了外宣翻译者在外宣翻译中的一种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的存在是必然的。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国家、跨文化的文化现象和翻译活动,在汉语和外语中面临着诸多文化的不平衡性和不匹配性,唯有良好的文化过滤,才能让汉语和外语之间实现良好过渡,将外宣翻译的精髓体现出来,让外宣翻译的宣传效果直达人心。
1.3外宣翻译中的情感因素
外宣翻译和新闻翻译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外宣翻译中包含了情感因素,重视的是宣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传达,从而实现让国外消费者认可的目的,而新闻翻译更重视客观性,而不会照顾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的情感,因此,外宣翻译的情感因素,也是外宣翻译的一大特征。优质的外宣翻译,应当在翻译中渗入目标民族群体的情感,以目标民族群体的历史背景、生存状态、地理环境为基本依托,了解目标民族群体的情感趋势和情感敏感点,利用良好的外宣翻译方式,在翻译中加入容易打动目标民族群体的情感因素,使其在看到宣传材料时,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产生对于宣传资料的良好的情感认同度,让所宣传的产品更加快速、深刻地获得目标民族群体的青睐,从而达到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帮助产品实现在国外的良好宣传。
2 中英茶产品外宣资料差异分析
茶产品的外宣资料,涉及到茶产品生产企业简介、茶产品品牌简介、茶产品信息及特征、茶产品卖点及亮点等。由于语言表达差异、文化差异等原因,中英茶产品在外宣资料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上,存在诸多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语言表达存在差异
将典型的中英茶产品外宣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英茶产品的外宣资料中,都运用了大量的修饰词语,但修饰词语的表达特点却不尽相同,英语国家茶产品在外宣资料中运用的修饰词语多简单、实在,以表现公司形象、传达产品特征为主要目的,而中国茶产品在外宣资料中运用的修饰词语更加重视语言的美感,多运用一些抽象、易引发人的联想的修饰词,以此带领受众进入茶文化的世界,从而加深受众对茶产品的印象。
2.2行文结构存在差异
行文结构方面,汉语重视“意合”,即追求语言表达的意境而不重视语法形式,而英语重视“形合”,即重视句子的逻辑性和表达的严密性,重视句子的完整结构关系。在中英茶产品的外宣资料中,这一差异也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中国茶产品的外宣资料以创造意境为主要目标,重点是向读者传达茶产品的“美感”和“意境”,以激起读者的共鸣,而英语国家茶产品的外宣资料则更加重视茶产品描述的完整性、准确性,多应用that、whether、so等连接词凸显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重视对茶产品的清晰描述。
2.3文化内涵存在差异
文化内涵,是极具民族特性的东西,是在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集中体现民族特点、民族风貌、民族性格的不可见的文化元素。在茶产品的外宣资料中,基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外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在茶产品的外宣资料中得以体现。例如中国秉承儒家文化传统,谦卑而内敛,在茶产品外宣资料中多喜欢引用诗词、创造意境,而英语国家茶产品外宣资料中的表述则更加简明直接、风趣幽默,这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茶产品外宣资料中的突出表现。
3 以外宣翻译的特殊性为基础的茶产品音译策略
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方式,茶产品外宣翻译的目标,最终都会归结于实现良好的茶产品宣传效果,获得更高的消费者认可度。因此,基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在茶产品的外宣翻译中,必须采取良好的茶产品音译策略,帮助外宣资料更好地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形成很好的宣传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国外消费者对茶产品进行购买,最终达到通过外宣在国外销售获利的目标。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入手,在茶产品的音译当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3.1茶产品的省译
“省”指的是省去,“省译”指的是省去不必要的、多余的部分的翻译方式。对于国外受众来说,在国内使用的很多茶产品的宣传语言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茶产品的音译过程中,必须将这部分多余的甚至容易让国外受众产生误解的部分省去,以更加精简的、直达受众心理的方式将茶产品用外语呈现出来。茶产品的省译中,尤其要注意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方式,如国内地名、产品奖项、名人话语、历史故事等,这些东西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出现在外宣资料当中对于茶产品的宣传来说会起到负面作用,会使国外受众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进而对茶产品的宣传失去耐心,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产品宣传内容,在外宣翻译当中应当省去。
例如,某茶企业的宣传资料:“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始终坚持立足茶业,服务三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服务三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句话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外受众无法理解,因此在茶产品外宣翻译中应当将这句话省去,正确的翻译方式为:As a leading enterprise,wewill alwayswork on the tea industry。后面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内容直接省译,不进行翻译。
3.2茶产品的增译
茶产品的增译,即在茶产品音译的过程中,增加茶产品的描述内容,以帮助受众群体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茶产品的翻译方式。茶产品在增译过程中,增加的内容经常包括茶叶产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土壤状况、产地名称、制作工艺、产品功能等,通过这些增译的内容,国外受众可以在对茶产品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增译的内容,快速了解茶产品的突出特点,对茶产品产生更加深刻、直观的印象,帮助茶产品实现良好的营销推广效果。
例如,正山茶业的金骏眉红茶就是以其制作工艺进行命名的典型案例,外宣翻译者在翻译金骏眉红茶的过程中,考虑到金骏眉红茶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也考虑到国外茶叶受众对于茶叶产品的选择倾向,为突出茶叶品质、吸引受众注意,在金骏眉红茶的音译名称后面增译了金骏眉红茶所采用的独特纯手工制作工艺,增译后的翻译结果为:Golden Junmei Black Tea(Premium tips picked when they are at their very best. With our exclusive teamaking skill,we made this top quality black tea all by hand.)这样的增译方式更加突出了金骏眉红茶的突出特点和优良品质,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增加了国外受众对于这种茶叶的直观理解,极大地提升了茶叶的购买成交率。
当然,茶产品的增译,不仅仅要着眼于更好地宣传茶产品本身,也应当尽可能将茶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融入其中,在增译的过程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消费者认识茶产品,也让消费者熟悉茶企业,这对于茶企业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3茶产品的改译
基于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在茶产品的宣传资料的表述方面,中国人和西方人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人更加重视宣传资料形式上的美感,追求语言结构上的对称、排比,喜欢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感觉。西方人则更重视宣传资料中句子的逻辑,喜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略带幽默的陈述方式。因此,在茶产品的外宣翻译当中,应当适当改变翻译的方式,采取“改译”的方式。在茶产品的中文宣传资料中,为了呈现出良好的句子结构,经常省略句子的主语,这样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会影响中国人对宣传资料的理解,而对于英语国家受众来说,如果不假思索地省去句子主语,则会出现明显的句子逻辑问题,甚至导致受众不知所云。
例如,某茶产品的描述为:茶体乌黑光润、紧实,口感醇厚、霸气,汤色橙黄明亮,是茶中精品。在翻译时,根据英语国家人群的审美观,“茶中精品”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应当放在最前,翻译结果为:A premium tea.The surface is jet-black,smooth and tight. Its flavor is rich and strong and the liquor is bright orange.翻译时将“茶中精品”的句子位置进行调整,迎合英语国家人群的语言审美。
此外,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较长,茶文化氛围浓厚,因此茶企业经常在宣传资料中引用历史名人、诗词句子来衬托茶产品的深刻内涵和悠久历史,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在外宣翻译中,这些名人词句即使再优美也是难以翻译的,即使强行翻译出来也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的感觉,因此也应当进行改译。
4 结语
外宣翻译,从文化视角来看,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归根到底,不论是采取何种音译策略,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基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在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下实现对茶产品的良好宣传和推广。在茶产品的音译当中,应当以基本的、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美学价值为导向,找准受众群体文化的特征和切入点,采取灵活变通的音译方式,达到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在茶产品的外宣翻译过程中,还应当长远考虑,重视茶产品音译过程中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利用针对性的、符合受众文化认同的音译策略,在准确传达茶产品信息的同时,将茶产品相关的其他信息逐渐渗透给受众群体,帮助中国企业、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影响国外更多的人。
[1]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张静华,刘改琳.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与文化的传播[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6(5):425-430.
[3]孙红娟.译者主体性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4]项东,王蒙.中国传统文化文本英译的音译规范刍议[J].中国翻译,2013(4):104-109.
[5]王丽萍.企业产品外宣翻译中的信息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54.
[6]赵昭仪.目的论视角下的茶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李丹(1980-),女,吉林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和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