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2016-03-30李启淑严增镔曹芳
李启淑,严增镔,曹芳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四川宜宾644000)
浅谈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李启淑,严增镔,曹芳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四川宜宾644000)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喝茶吗”“请喝茶”都已经成为中国人见面语的一种。而茶叶的包装也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成为一门茶包装设计学科。色彩在包装设计中是最能吸引人们的视觉的要素,所以茶的包装设计中色彩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茶的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消费者的也是色彩,如果茶包装中色彩运用恰当,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使其对商品产生好感,就能使其拥有购买的欲望,所以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色彩的完美运用。
茶;包装设计;色彩搭配;视觉感受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伴随着众多的诗、词、曲、赋,而这些艺术又与设计之间互相关联,设计和文化之间存在互不分离的紧密关联,设计能将人的精神与意志缔造出来,并通过缔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法。文化的载体就是生活,所以设计也是一种新的文化方式。本文通过茶的起源及文化入手,分析了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要素,以及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关键。
1 茶的起源与文化
1.1茶的起源
茶这个词,从华夏古代就有。对于中国茶的起源时间,至今都是各有各的说法,争议未定,大概说起来,有神农、先秦、西汉、三国等等说法。茶用文化的面貌出现在历史当中,是汉魏两晋北朝,而饮茶真正开始盛行起来是从唐代的开元之治以后,宋代继承了开元之后的饮茶风俗,茶文化才越发的兴盛。
1.2茶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而茶更是从中国的历史中演变成型的独特文化。是中华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系统。茶文化包容力强,包含着关于哲学、社会、文艺、宗教等多门多种类的文化,例如,品茗一词融合了儒家的清雅、佛家的宁静、道家的自然,体现了清雅、简约、求实求美的高雅精神。
2 茶包装色彩设计
2.1茶包装设计
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茶叶的包装也是展现茶文化与创作贸易价值的手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茶叶的包装是指在贸易中装载茶的一种容器。从文化定义中来讲,茶叶包装色彩设计是在贸易领域中担保品质的关键,也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特色表现形式。它与茶文化是一体,也承载着一部分茶文化。一个承载着茶文化的茶叶包装,不仅能给人一种观赏文化的享受,还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收藏欲望,从而达到促进消费,弘扬茶文化的目的。现今的茶包装设计,是具备文化、技术、商业、与艺术的统一体。现今茶叶的包装不能按普通的设计来做,一般的包装设计只要表现出商品本身,而茶叶的包装却需要通过设计和造型,表示出与茶之文化相吻合的意境、思想等人文要素。
2.2茶包装的色彩
在人们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发展建设中,色彩一直用她最奇异的魔力围绕在人们的身边。在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中,色彩一直是世界给予我们最大的礼物,我们观察着奇妙的色彩世界,并通过色彩世界的变化来认知和运用色彩。什么是色彩,色彩便是根据人们所具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将大自然中所察觉的色彩形象给予展示,形成丰富的色彩知识和色彩法则,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关于色彩的研究,古今的人们一直有所关注,直到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才将其揭示出来。后来德国的生理学家赫林发现了“心理学原色”理论,他指出了色彩对人的感觉、情绪、思想的影响。经过历代的科学家和画家的研究,人们更加了解到色彩不仅是人的视觉对可见光的感受,还受到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所以,色彩是综合人的心理、思想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色彩现象和原理运用及变化规律的学问。将色彩运用到茶叶包装中可以对人们产生各种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心里情绪影响,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促进茶叶销售额以及经济增长。
2.3茶包装的色彩设计
设计学科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数个时代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设计作为应用学科,它要求设计师从美的角度,运用造型原理和规律,完整地考虑并设计各个设计环节,使设计的结果表现出实用、科学、艺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色彩设计的任务之一就是美感。在当代的色彩设计的艺术中,当我们用视觉感官来观察自己所身处的环境时,各式各样的颜色就首先进入到我们的眼前,给我们带来一个多彩斑斓的世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茶包装色彩设计是一种缔造性的艺术,它既要符合产品的功能,又要符合人文情怀,遵循文化美的规律来缔造产品形象的艺术。
色彩一直都是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茶叶包装的主要成功因素。设计茶包装的色彩能够丰富人的艺术修养,开阔人的精神面貌,是正确观察、分析和表达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曾今说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中,一切人类的需求已被转为文化的需求”。所以现在的茶叶包装设计应当以文化为根本,以色彩为填充,形成设计学科有向导。
3 茶包装的色彩搭配
3.1表明品种特性
色彩是设计中最能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若是色彩使用得当,就能使消费者有一种悦目悦心的愉快感,从而勾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茶叶包装中色彩会受到茶这一商品的制约,而色彩也拥有它自身的属性,所以不同的茶就要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来应用不同的色彩。
现今的茶因为技术的进步,所以分成的品类也非常多,根据不一样的茶就要选择不一样的色彩来设计,例如,绿茶的包装色彩就要使人感觉到清新;红茶的包装色彩就要使人觉得纯正;花茶的色彩要让人觉得芬香;而青茶的色彩就要使人感觉幽静。针对这些茶不同的特点,设计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到不同茶的不同特征。
在用色上,绿茶使用绿色、蓝绿色等一些冷色,它使人有一种天然、清新的感受;红茶使用红色、褐色等一些丰满、坚实的暖色调,能够给消费者产生茶浓、味足的遐想。茶包装的色彩要跟随茶叶的品种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3.2表明地域特点
由于不同的茶树在地域生长条件上有差异,茶的品质就形成了显著的地方特色。所以,在茶叶商场上,华东、华北的茶包装就出现了明显的色彩分歧。如,华东地区喜欢的茶叶多是外形嫩细、味香色翠,所以华东地区的茶叶包装设计大多色彩柔和、含蓄;而华北地区喜欢叶大肉满、耐冲耐泡的茶叶,所以华东地区的茶包装设计色彩丰满、古典;福建人和广东人,大多喜欢高级茶、武夷岩茶等名贵茶,所以包装的色彩设计就要鲜明、质朴。
3.3和谐就是色彩的主题
色彩要和谐,和谐就是协调、调和、融合的意思。在色彩中,和谐是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是整体的协调。色彩的美是种和谐美,色彩美是在色与色之间组合变现出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协调色调,就像音乐一样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给人好的享受,不协调的声音只会刺耳。没有和谐的色彩只会给人一种纷乱的刺激,让人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色调是否和谐是茶包装色彩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既不能过分地对比又不能过分的相似,过度对比会使人感觉剧烈的刺激,使人的视觉感到劳累;过分相似会由于过分接近导致分不清颜色,感到乏味无趣。所以,只有将对比、调和、变化、统一和谐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美。
3.4茶包装的冷暖色搭配
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变化有关,例如,加入一些白颜色可以提高明度,让颜色变冷,冷色光能让人镇静,清淡明亮的冷色能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加入一些黑颜色则可以降低明度,能使色彩变为暖色调。暖色能使人感到温暖,但过度的温暖将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只有冷暖相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产生购买的欲望。
色彩从古代到近代就对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能调制产生不同的格调、情趣与风格从而表现出各种茶叶的特色。使用色彩的冷和暖更加能充足的表达不一样茶商品的特性。我国现今最古老、最长久的茶,就是绿茶,距离今天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是不发酵茶,具有“绿茶清汤,收滋敛味”的特色.所以依照绿茶的特色,使用绿色等冷色来配合绿茶的包装色彩设计。绿色也属于冷色,观看绿色能使人感到一种清爽的视觉效果。淡绿色还能使人联想到生机勃然的大自然,与绿茶的颜色,茶树的颜色一致,从而引发人们对绿茶的联想。
红茶的口味滋味醇厚、汤红而味隽。红色、橙色都是暖色,使人有种温暖的感受,红茶的茶汤是红色,它们的色彩相似,因此,红茶的包装设计一般用红色来设计。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的历史最为悠久,很多的重要节日和场合,人们都用红色作为喜庆的气氛,所以红色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认可。红茶以红色做为包装色,包装设计中用红色贯穿整体,能与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心理相结合,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4 结论
21世纪,茶包装色彩设计是在包装设计的框架下,文化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本论文首先对茶相关的茶文化进行介绍,指出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要通过艺术表达出思想、情趣、文化方面的要素。并提出了关于茶叶包装的色彩之间的搭配,茶包装与茶文化的联系,认知了现代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必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色彩与人之间的联系,指出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是反映人心理和情感需求的设计,所以在茶包装色彩设计方面,要通过品种、地域等设计要求表明主题,形与色相统一、意境与色彩相合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茶包装。
[1]丁丽娟.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5(6):82-84.
[2]李亚旻.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和色彩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8-139.
[3]王聪聪,詹仪.绿茶包装的设计理念与工艺研究[J].网印工业,2015(9):41-45.
[4]张斐斐.浅谈现代茶叶包装的审美构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1):82-86.
李启淑(1979-),女,四川富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严增镔(1967-),男,四川高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曹芳(1982-),女,四川巴中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动画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