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

2016-03-30李越吴娇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茶文化园区茶叶

李越,吴娇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

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

李越,吴娇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主题成为了休闲与旅游经济的焦点。新时代下,低碳经济成为了全球经济不能忽视的发展结构和崭新理念。悠久的茶文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融合会对休闲与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绿色的产业化融合模式。本文着重分析了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以及在低碳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的建构条件,并指出在低碳背景下如何更优化地发展茶文化旅游,旨在提升整体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

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开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力度,人类为能够更好地减少相应温室气体的恶性排放以及防止全球变暖步伐加快,提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经济增长理念即低碳生态,希望全球的经济增长能以持续性发展的模式良性提升。而低碳旅游正是在这样一个大概念下的新生产物。将传统的茶文化、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高质量的旅游模式。

1 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旅游业是以旅游相关基础设施为依托,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非常强,乘数效应极高的服务产业。旅游产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相关的服务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工业和农业等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的产值高,对整体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虽然旅游业在物质性生态破坏上没有明显的特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碳量的排放。旅游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不断地发展,既然产生对生态不利的因素,那么其就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因此,整个社会逐渐达成统一的共识: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形成绿色产业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政府更是逐步加大了对旅游业监管力度,防止一些地区为了扩增经济收益,忽视环境的不可再生性,盲目地进行环境开发和项目改建。在旅游地形成连锁式的项目开发,不仅不利于建设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集约社会,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即使有这样的后果,人们还是存在社会环保意识淡漠,部分旅游地区的产业管理粗放的问题。这就导致旅游供给侧和消费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愈发严重的趋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其中的龙头产业,旅游业有着明显的产业优势,本身占用的社会资源少,可重复持续性利用的资源又十分丰富,在环保领域也是碳排放量较少的产业。社会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建构合理绿色的碳环保机制,补充其他产业的生态不足,形成标杆式的产业形象。既保证环境合理利用,又能促进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有效提升。

2 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融合了养茶精神和茶叶文化的综合经济形态。在茶文化旅游中,系统的将茶叶的天然资源、茶叶的后期制作工艺以及传统的茶叶文化内涵形成统一的产业链,以茶叶生长和制作园区为基础,结合天然景观与历史景观,将茶叶种植区域的民风民俗展现给旅游消费者。在整个茶文化旅游体系中,包含了旅游观光,区域文化体验、茶叶商贸交流、旅游区娱乐贸易等多项功能,并且近几年新兴的旅游产品交易也积极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的旅游开发项目十分丰富。例如,产业种植的自然生态环境,茶园和茶叶种植的茶山是极致的旅游景观;茶叶生产的流程和工艺,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应该知道,炒茶工艺的美感既淳朴又充满审美乐趣;茶叶产地编写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歌舞,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茶文化的诗歌、传说以及画作都是旅游产业中的旅游卖点。虽然客观的条件十分丰富,但是在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建立和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茶文化旅游园区缺乏相应的科学性的开发理念,没有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实质内涵,只是一味的对天然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在节能减排方面没有运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合理的碳量排放。

3 低碳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3.1形成标杆式推广

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由于环境保护的共识不可动摇,低碳旅游将是整个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的旅游产业执行过程中,会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相应的旅游消费者、旅游景致和环境、旅游的相关企业管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做到整体的把握,对全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化的对策实施。低碳茶文化旅游是以各个茶叶产区为基础,需要采取标杆式的推广方式,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化和示范化。根据不同茶文化旅游地区进行相应的差异性旅游产业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模式。并在全国建立标杆式的旅游示范地,鼓励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行业进行效仿和自检。形成绿色品牌和生态产业的连锁式产业模式,将茶叶的加工流程、茶园的观光旅游和采摘体验结合在一起,并附赠添加茶艺表演等特色型旅游项目,形成特色式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地方政府要充分调动茶叶种植者对于茶文化技艺的传承,提升整体旅游园区的生态意识,并在旅游消费者群体观光旅游时,形成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带动整体人群的环保意识。

3.2科学规划旅游模式

无论是旅游景区的监管部门还是旅游茶园的实体经营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资源的整合,建立通过环境维护促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绿色旅游理念,积极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产业结构框架。在旅游产业的环境开发时,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对于开发规划的制定,更是要积极创建低碳环保的理念认知,充分借鉴国内外茶文化旅游的环保理念和成功案例,根据本土旅游环境和茶文化特点,集中优化资源的统筹配置。形成有效地循环式系统,促进环境的重复利用,保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相应旅游污染物的产生,将茶文化的绿色发展辐射到旅游行业的每一个细节安排,将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积极完善整体茶叶旅游区的服务结构,强化监管茶文化旅游区域内的游览项目,立足长远发展的眼光,形成生态旅游格局。旅游园区在进行旅游模式的规划和安排时,不仅要保证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也要充分结合地区的地域特点,分析茶文化旅游区域内相应旅游资源的再生性,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进行合理化的科学规划,才能真正助力茶文化旅游园区的绿色生态发展。积极创设茶文化生态观光试点、科技生态试点,充分调动整体的旅游资源。

3.3优化旅游发展理念

旅游业之所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地区的地域差异,各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健全本地茶文化旅游模式。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管理理念,形成统一化和规模化的经营结构,实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结合。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部门要充分引导和积极规划旅游区的合理化建设,增强市场的良性运作,强化管理手段,提升茶叶旅游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优化旅游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环保旅游模式转型。健全和优化旅游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地区发展部门不能拘泥于单一化的旅游项目开发。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互动合作,发挥茶叶园区的联动效应,集成标准化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绿色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开发以茶叶为基础的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创新型发展,将茶叶文化融合到饮食文化中,将茶文化融合到书画作品中,将茶文化落实到相应的工艺品制作中等等,需要茶文化监管部门发挥充分的创新意识,积极建设特色型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更好地促进一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例如,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名山县,就形成了非常系统的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的经营模式,以茶膳为代表,引领旅游消费者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体验式旅游,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3.4健全绿色旅游概念

在实际的旅游消费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园区要积极营造绿色环保旅游氛围,引导游客绿色消费,同时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完整的旅游机制,对于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旅游消费者将环保视为常规化的旅游行为。对此,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设置一些旅游区内的警示标志,增强环保的宣传力度,例如,茶树上可以悬挂“不要用力摇动我,我会晕过去的”“别踩我,当你看见这行字的时候,你已经踩到我了”等等一系列个性化的标语,以拟人化的方式传达生态环保的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是在低碳环保的背景下进行的,将人们的旅游思维从盲目追求消费刺激和过度商业化转变为新型理念下的环保绿色旅游,真正体会茶文化旅游带来的绿色感官感受。在茶文化旅游地区可以相应设置茶区绿色观光,清水流觞下品味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内涵,将低碳旅游的概念融入到整个旅游园区和旅游消费的旅游行程中去。在相应的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设置绿色旅游线路,保证生态旅游理念的推行和落实。开展专项的旅游线路宣传,鼓励更多旅游消费者在游园的过程中体会茶文化旅游的本质,感受茶文化旅游的真正魅力。茶文化旅游景区还可以建立主题型的旅游园区,将旅游业和服务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整体旅游园区内设置相应的茶文化宣传,并且充分挖掘绿色生态旅游的人文底蕴,更好地延伸和拓展茶文化旅游园区的产业组成结构。

4 总结

将旅游和人文生态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模式才是真正绿色环保的旅游业健康形态,才能真正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要充分结合低碳背景,形成特色化的地域茶文化旅游园区。这不仅能满足个性化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要符合时代性对于大众旅游的相应要求。总而言之,强化低碳环保意识和旅游经营的契合,既保证园区旅游的原生态,又保证茶文化旅游园区创收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的旅游经济模式才能开创真正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前景。

[1]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9(19):59-60.

[2]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J].中国旅游报,2014,02(26):21-22.

[3]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4,29(31):17-19.

[4]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茶叶,2007,33(3):183-186.

李越(1984-),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领域:旅游文化、休闲理论、旅游规划学。

吴娇(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系主任,教授,研究领域:酒店管理、旅游英语、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茶文化园区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