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茶叶贸易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
2016-03-30胡军伟
胡军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
浅析中国茶叶贸易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
胡军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
在新的外贸格局下,我国应采取怎样的茶叶贸易策略来应对国际区域市场中的竞争态势呢?这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茶叶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再从中寻找适合的市场策略。通过对我国茶叶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当前的市场策略包括:建立国家意志下茶叶外贸统筹模式、末尾淘汰下倒逼茶企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我国茶叶制品的绿色生态印象、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合作开设工厂等四个方面。
中国茶叶;外贸;国际市场;影响力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确立,其不仅将显著改变我国现有的外贸格局,还将影响我国的商品贸易结构。不难知晓,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我国的茶叶制品连同所蕴含的茶文化沿着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扬国外。那么在新的外贸格局下,我国又应采取怎样的茶叶贸易策略来应对国际区域市场中的竞争态势呢?在排除我国国内茶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外,我国与他国的茶叶制品竞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再便宜,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茶叶生产也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可见,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策略选择集合也日益缩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茶叶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再从中寻找适合的市场策略。
1 问题的分析框架
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问题的分析框架:
1.1商品交叉弹性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局部市场中的关联商品一般具有两种关系:替代、互补。相互替代意味着商品之间具有相似和相近的使用价值,但商品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互补关系则意味着商品之间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形成完整的使用价值。那么这里就可以引入商品的交叉弹性概念,即A商品数量的变动率与B商品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进而就可以测算出商品之间的关联程度。若是相互替代,那么交叉弹性越大则意味着相互的商品竞争越发激烈;若是相互互补,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紧密度越强。
1.2产品的忠诚度
产品忠诚度属于营销学的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下是不去考虑消费者的忠诚度问题的,因为消费者被假设为:理性经济人。但现实表明,在国际市场中仍然存在着产品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往往来自于产品品牌的号召力,以及品牌价值对消费者社会价值的一种外在反映。另外,产品的使用价值也会促使消费者形成产品忠诚度,这主要以依据消费者的习惯、偏好等感官因素所决定的。
1.3产品市场份额
产品市场份额可以从两种途径中来进行量化:第一,面对局部市场对用一类使用价值产品的需求总量,某一种产品的数量占比便构成了市场份额;第二,面对局部市场对同一类使用价值产品的购买额总量,某一种产品的销售额占比便构成了市场份额。根据经济学的统计经验得出,当某一种产品在局部市场中的占比达到20%,则该厂商便具有市场议价能力;若某一种产品在局部市场中的占比达到40%,则该厂商便具有市场垄断能力。
2 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分析框架下,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做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力分析:
2.1中国茶叶商品交叉弹性分析
将我国茶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难知晓,中国茶叶与国外茶叶之间形成了相互替代关系。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商品之间的差异度越小,则它们之间的替代性就越强。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看,印度茶叶、斯里兰卡茶叶都与我国茶叶制品构成了竞争关系,但由于茶叶的种属不同、口感不同等原因,我国茶叶与他国茶叶制品之间并未形成显著的替代关系,如与印度茶叶制品的交叉弹性为0.81左右(属于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我国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2.2中国茶叶的产品忠诚度分析
我国作为传统茶叶古国和大国,在历史上就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着茶叶贸易,并由波斯商人将中国茶叶转售给当时欧洲的贵族阶层。包括英国皇室在内,都有饮用中国茶叶的习惯和传统。将目光转移到今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其中茶叶制品的外贸销量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就使得在今天我国也培育起了大量的海外消费者。因此,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沿线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茶叶产品的忠诚度较高。这也决定了,国外消费者对我国茶叶的价格波动并不敏感,进而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力有限。
2.3中国茶叶产品市场份额分析
聚焦在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茶叶市场,我国茶叶产品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在36%左右,根据分析框架可知,我国茶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议价能力。但由于茶叶制品的需求具有特定的人群偏好,所以我国茶企的议价能力并不会显著影响到国外中间商对他国茶叶制品的采购力度。
3 优化中国茶叶贸易的思路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茶叶贸易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这就为我国的茶叶贸易提供了单纯的市场环境,即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我国茶企可以借助主观需求曲线来研究自身产品的供给结构,而不会去过多地考虑他国茶企的价格策略问题。但这里却要注意的是,应防止我国茶企之间相互压价,而导致的内部无序竞争态势的出现。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茶叶贸易的思路。
3.1提升行业协会的统筹能力
尽管中国茶叶制品具有相对独立的价格系统和需求人群,但在国内茶叶的无序竞争状态下,也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全国性的茶叶行业协会,需要在茶叶出口数量、结构等对个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而实现我国茶企利润最优化目标。
3.2完善产品结构的规划设计
完善产品结构的规划与设计,主要从茶企自身的角度来实施。不难理解,行业协会只能在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进行统筹,而茶企则需要根据国际市场茶叶需求结构制订产能优化策略,并不断适应沿线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3.3积极推动区域植根性策略
我国茶叶贸易还需要从建立区域植根性发展上下功夫,如在沿线国家开设生产工作。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样将为我国茶企的资本投资提供物资基础。同时,沿线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我国低,这也就降低了我国茶企的人工成本。
4 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建立国家意志下茶叶外贸统筹模式
鉴于我国行业协会缺乏行业号召力,所以需要建立国家意志下的茶叶外贸统筹模式。为了更好的发挥行业协会密切联系茶企的优势,以及规避政府有关部门陷入具体市场决策的尴尬局面,这里需要向全国性的茶企行业协会授权,授权的目的在于提升行业协会实施统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将实施激励机制的权限下放给行业协会,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执行。而对于规制措施而言,则仍然由国家相关部门来执行。
4.2末尾淘汰下倒逼茶企优化产品结构
国家对于茶企参与沿线国家的外贸活动上应设立准入门槛和淘汰机制,准入门槛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能力、茶叶品质,还包括茶叶产品的结构。淘汰机制则包括以季度为单位的销售目标,和以年为单位的销售目标。在动态目标导向下,若未能完成季度销售目标则将削减该企业的外贸出口配额,并将其配额转移给超额完成销售目标的茶企。若未能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则需要考虑淘汰该茶企出局。可见,这就倒逼茶企需要根据国际市场茶叶需求结构进行产品结构规划。
4.3增强我国茶叶制品的绿色生态印象
建立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状态,已成为沿线国家消费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这里就需要增强我国茶叶制品的绿色生态印象。那么如何来建立起这种印象呢?笔者建议,可以在茶叶的销售包装和物流包装色调、材质、装潢等环节下功夫。另外,在追求包装绿色生态印象的同时,还应尊重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等文化元素。在进行包装革命时应重视物流包装的绿色生态要求,努力使物流包装能为沿线国家消费者再次使用,从而也在使用中培育起了产品忠诚度。
4.4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合作开设工厂
随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茶叶行业的产能需要向外界转移,这样才能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再者,在沿线国家合作开厂也能直接占据国际茶叶市场。笔者建议,应联合外方技术人员创新茶叶的使用方式,而不要拘泥于品茶这一类型。如,以茶叶为原料做枕头可以醒脑,这便可以作为新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中去。
5 问题的拓展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在长期生产函数Q=f(L,K)中,L与K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效应,且在不考虑效率问题时,厂商往往选择要素比价相对较低的组合来投入到生产中。在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下,茶叶公司也可以根据本地或周边地区的要素比较来进行要素投入组合的构建,但随着茶企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销售物流环节在供应链系统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追求供应链流程的效率必然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在物流要素投入组合中,应增大K的量而相应缩减L的量。此时又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在我国茶企有限的项目经费中,如何实现“产出/投入”的最大化。毫无疑问,这就需要在运用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时,建立刚性的资金约束条件。具体而言,我国茶企应着力打造第四方物流系统。
6 小结
在排除我国国内茶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外,我国与他国的茶叶制品竞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需要把握中国茶叶对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影响,再从中寻找适合的市场策略。通过对我国茶叶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当前的市场策略应围绕着:建立国家意志下茶叶外贸统筹模式、末尾淘汰下倒逼茶企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我国茶叶制品的绿色生态印象、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合作开设工厂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1]赵奕凌.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探究次贷危机的形成根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4):22-23.
[2]郭利群.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4-55.
[3]王宇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业全质量管理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4):34-35.
[4]李静.环境壁垒下的选择: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6-17.
胡军伟(1984-),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贸易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