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
2016-03-30丁启红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文 斌,丁启红(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
文斌,丁启红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后,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4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在茶叶贸易逐渐频发之后,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对英语教学进行几方面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比较;英语教学
文斌(1980-),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商务英语、TESOL英语教育。
丁启红(1973-),女,四川广汉人,文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 中英茶文化比较
1.1茶的定义和起源比较
1.1.1定义
从英国茶文化的茶含义来看,其解释为:使用茶树的新鲜叶子加工而生的含有咖啡碱、茶、茶多酚以及茶氨酸等物质的饮料。英国的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Sinensis其拉丁语解释就是“中国的”的意思。这是世界对于中国茶文化起源的一种认可。
中国的茶发源时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关于神农氏用茶解百草之毒的描述,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茶的记录,距今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而后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化,在唐宋时期我国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也就是这个时期,茶文化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书写了传于后世的著作《茶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描写茶事的典籍,
1.1.2起源
大约在16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首先将茶叶带出中国,而后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荷兰人大批量将茶叶进口到自己的国家,并辗转至欧洲其他国家,这就是世界茶文化的开始,也是英国茶文化得以起源的关键契机。这个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对于茶的发音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从闽南语系中音译过来的Tey(Te),另外一种是来自华北语系的Cha,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发现,英语语系中的“tea”也是在这个时候,从闽南语系中发展过来的。哪个时候的ea是被作为双元音使用的,因此读为ey,但是语言会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发生改变,在不断发展演变之后,英国人开始习惯于将ea念成[i:],于是就有了今天的[ti:]的发音。
1.2茶的饮用方式和社交礼仪比较
引用方式来说,中国是极为简单的,普通百姓饮茶,热水冲泡即可,如果是稍有讲究之人,会使用专用的茶具,依据茶道的步骤细细品味一番,当然也会三五好友一同品饮、欣赏。但是中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饮茶方式都不同,并且都各具特色。少数民族以“混饮”的方式居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中共饮。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清饮”为主,讲究品尝茶的原味,体悟其中的内涵。如果追溯历史的话,还是要说到唐宋。“煮茶”的做法就是从唐代开始,而到了明清两代则是以“泡茶”为主,中国以“清饮”为主,因此对于水质的要求更高。最后,中国人饮茶没有固定的时间。而从英国人的饮茶发展方式来看,他们大多是“混饮”,并且喝茶有固定的时间,他们对于喝茶的坚持是其他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因此也有人说“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的就是英国人不管一天中有多么繁忙,多么劳累,都会抽时间去喝一杯茶,享受一下喝茶的时光,放松自己的身心。可见,茶传入英国之后,其文化形式也出现了鲜明的改变,并且也被赋予了一种独到品味,十分高雅的特点。英国人还喜欢在自己家里开茶会,喜欢将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英国人对于茶的坚持,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的需求。
1.3茶道精神的比较
茶文化在中国内涵丰富,它综合了儒家、佛家与道家的文化精髓,体现是我国传统的核心文化。同时茶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和发扬与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密切关系,汉代开始大兴饮茶之风,但是这个时候茶依旧是作为皇家贵族和达官贵人才能享受之物,饮茶是极为时髦的行为。在唐代茶叶得到普及,更多的人开始饮茶,一些囊中羞涩的文人可以饮茶,附庸风雅,一些身在仕途的文人也更加钟爱饮茶,三五好友,品茗畅谈,普通百姓也可以随便饮茶。因此,这个时候茶道精神得到更多层次的丰富,也被视为一种对高雅情趣、寄托情感和表现自我追崇的方式。中国茶文化所具有独特东方色彩与中国古代文人不可分割,同时也基于文人与普通百姓对于茶的钟爱,使得茶文化拥有了更深的意境和内涵。以中国文人为开始,茶文化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寻常百姓也开始饮茶,品茶,并对茶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依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因为人们对于茶的热爱,才将其传承发展至今。更加值得研究的是,中国人饮茶,即便是没有精美的器具,没有复杂的形式,人们对于饮茶的崇尚,以及茶文化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依旧存在,抛开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不影响中国人通过饮茶来寄托情丝,追求精神享受。但是英国人茶道精髓与中国完全不同,虽然英国人对于饮茶已经到了非常迷恋的程度,同样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英国人非常具有特色的茶文化,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实质的享受,是一种讲究品味,模式化的饮茶方式,这与上文所说的社交需求也有很大关系。
2 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教学
通过对英国与中国茶文化的对比分析,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些内容,提升英语教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趣味性,丰富英语教学的内涵,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2.1基于习语的英语教学
基于以上对于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茶”语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借助这些内容,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以及谚语等等,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反映。
在英语中有大量与tea有关的谚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 cup of tea”,它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一杯茶,而是表示一个人对于一个事物的喜欢,或是擅长的事情。
例句:This's just my cup of tea.
I see already that storytelling isn't my cup of tea.
当人与之相反的就是a different cup of tea.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人,采用这样的句子可以与其进行对比。
例句:"London in wartime…is a very different cup of tea fromWinchester."(Sarah Russell,To Bed With Grand Music, 1946)
另外,还有比如“dish of 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可算是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因此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 the tea in 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2.2基于英国文化作品中茶文化的教学
英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出了英国人的饮茶文化,将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通过这些作品,向学生展示出别具一格的英语文化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得到提升,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可以播放一些中国的茶文化文学作品,比如茶诗,茶词等等,与英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品味修养与文化内涵。在分析英国茶文化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将其中使用的英语句子和词组重点分析,并要求学生掌握和背诵,进而不断提升英语词汇量积累。
2.3以文化教学作为基础,丰富语言理论教学内容
茶文化能够提升语言理论的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预感,与理解分析能力。结合英语课本内容,归纳总结出系统化的文化教学框架。将更加广泛的文化内容引入教学,由茶文化拓展到其他文化领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丰富的语言文化体系,这些对于提升学生分析语境、语法等方面的能力,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从语言结构的相关知识开始讲解,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结构之后,在英语学习以及文学作品阅读时,才能够更加顺利,同时教师还要将有关茶文化的词汇,以及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
3 结束语
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对于英语教学会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教师通过对中英茶文化的分析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其对于英语体系的整体认识,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教学效率和效果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也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茶文化的比较开始分析,进而将英语教学与茶文化的结合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可以以此为平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德玉.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23-24
[2]胡德香.文化比较在翻译技巧中的运用[J].孝感师专学报.2012 (03):37-39
[3]张安德,李志强.中英数字词语的文化比较[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2):11-14
[4]朱俊虹.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J].群文天地.2011(06):67-69
[5]白春仁.整体性普世性对话性——思考文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3(04):45-47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改重点资助项目“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13JGZ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