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精尖”策略与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

2016-03-30李祖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精尖科技期刊影响力

■李祖平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今日科技》杂志社,浙江省杭州市环城西路33号 310006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期刊界、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汤森路透2016年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在综合性期刊类别中,最新影响因子排名依次为Nature(《自 然》)、 Science(《科 学》)、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GigaScience等。中国科学院主管的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CI影响因子为8,代表中国科技期刊在综合性期刊类别中,首次进入全球前五[1],华大基因大数据期刊 GigaScience的 SCI影响因子为7.463,排名全球第六[2]。人民网2015年7月也曾有振奋人心的报道《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首次跻身SCI世界百强》,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在SCI收录的8618种国际期刊中名列第 95 位,跻身世界百强[3]。

虽然中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有关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针对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聚焦、创新和深入。截至2016年9月15日,在中国知网“期刊”专栏以“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各类文章为738篇;以“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各类文章为660篇;而以“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各类文章为55篇。55篇中属于论文或研究性文章为29篇,从2002年到2016年期间平均每年不到2篇。包括在业界权威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传媒》《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上刊发16篇,在其他期刊上刊发13篇。29篇中主题聚焦了提升、提高或增强“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只有19篇。19篇中15篇的内容是以某一种(类)期刊为例的实证研究——如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为例[4]、以《应用天然产物》为例[5],或就某一方面的对策思路探讨——如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6]、建设 SCIE空白学科期刊[7]等;其余 4 篇中,1篇为领导讲话摘要,1篇为专家访谈要点,2篇为宏观视角的论文——《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思考》(2006 年发表,侧重思路拓展)[8]、《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05年发表,侧重方法创新)[9],均刊登在非出版类、期刊上,属于概述性的粗略研究。本文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为主题,在宏观层面提炼并解析了可作为办刊思路的“高精尖”策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并研究了具有全局性、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举措和办法,以期对我国科技期刊以梯队、集群的阵列,占据各大研究领域制高点,不断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持续突破,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精尖”策略的主要内容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中国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体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因此,中国必须有更多的科技期刊,能够做到“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实施方案里提出的,“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10]”,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一流、世界顶尖。那么,培育国际一流、世界顶尖的科技期刊,国内期刊界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具有样本意义的策略与举措呢?

在举办有270种科技期刊的科学出版社,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更具样本意义。National Science Review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主办并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作为我国第一份国家级英文版科技学术综述性期刊,于2014年初正式出版,仅出版5期即被SCI收录。创办才2年,就代表中国科技期刊在综合性期刊类别中进入全球前五,首次与百年大刊Nature、Science一起站在了国际影响力的制高点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以“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定位和“高精尖”策略占领科学研究领域制高点的办刊思路里,“高”,就是“层次、标准、水平”,高大上优;“精”,就是“严肃、严密、严格”,精益求精;“尖”,就是“前沿、前瞻、前卫”,尖端领先。

除了National Science Review,通过研究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Hepato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等一系列科技期刊的创新探索后进一步发现,可作为办刊思路的“高精尖”策略包含3个方面内容:一是国际化“高聚合”,即确保出版资源“层次、标准、水平”实现高大上优的核心定位;二是全流程“高精准”,即确保编辑实务“严肃、严密、严格”达到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三是持续性“高被引”,即确保内容成果“前沿、前瞻、前卫”拥有尖端领先的关键优势(见表1)。3个方面组合、融合并全方位驱动发力,才能加速其突破性、持续性提升国际影响力,甚至成为国际一流、世界顶尖。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尤其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二期入选的200多家科技期刊进行“复制式”应用,也值得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科技期刊参考、借鉴。

表1 “高精尖”策略的内容与举措一览表

3 “高聚合”——确保“层次、实力、标准”的高大上优

编辑作者、举办机构、文章内容“层次、标准、水平”的高大上优定位,能否加快科技期刊占据国际影响力制高点并实现持续突破?前提就是这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国际化的出版资源,要发生“高聚合”的“化学反应”,1+1>2,甚至 >3、>4、>5。

编辑作者、举办机构、文章内容可更具体细分为4个方面,即编委会、出版机构、科研文章、作者资源,对于瞄准国际影响力制高点和一流目标的科技期刊而言,这些要素内容必须通过国际化“高聚合”实现“层次、标准、水平”高大上优的核心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创办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在起步阶段的国际化就十分“强势”。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这方面树立了国际化资源“顶级配置”的样板,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该社已有100多年的期刊出版历史,出版300多种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近三分之二是与国际知名学会、协会和国际组织合作出版)[11]。自创刊以来已发表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科学家的综述、观点等各类文章。

科技期刊如果没有这些高大上优的与国际接轨的要素,就不可能实现高大上优的定位,更不可能产生“高聚合”的化学反应,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实施方案的申报书里,特别要求A、B、C三类英文科技期刊填写的业绩综述里,必须包括国际发行渠道情况、国际审稿专家数量和比例、国际化培训以及引进外籍编辑情况、主编和副主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编委比例及在办刊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的国际化要素与业绩;D类英文科技期刊必须在拟创办情况里填写有国际性学术领军人物任主编和副主编、国际化培训以及引进外籍编辑、拟组建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程度、国际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等国际化内容;所有申报资助的期刊,在编委会成员一栏里,必须明确填报中国两院院士和国际编委的具体人数。而在实际办刊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同样至关重要。

3.1 要素激活、“刊学研”结合、向全球科学家邀约稿源

如果要素内容在配置完成后,一直保持“挂名”状态,没有通过采编实务的激活与“刊学研”的结合,高大上优的核心定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只有通过要素激活、“刊学研”结合、最优质稿源集聚的举措,才能强力推进国际化“高聚合”。能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的中国科技期刊,大都采用了这一重要举措。Cell Research采取这一举措后,发表的文章中每期40%以上稿源来自国外。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编委曾针对“东西方高速流场会议”组织了一期专刊,国外论文比例高达75%。荣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特等奖的Hepato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80余名国外编委里,很多身兼编委、作者、编辑三重身份,不但为期刊提供优质稿源,也整体带动了国外来稿的比例超过50%,该刊首次参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就取得位列39名的好成绩,并在SCI收录的国内医学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影响因子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2014年1.517,2015年1.724,五年影响因子达到1.698。2013年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特批的公开刊号,2015年再次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跻身世界百强的 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在这方面更具意义,创刊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邀请9个国家的45位科学家任编委,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等,并与他们实现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互动。如邀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教育中心著名光纤专家John Love教授到编辑部现场办公,并为全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做了关于光纤知识的讲座,共同起草了与OSA(美国光学学会)合作问题讨论书;邀请新加坡量子光学协会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机械航天工程学院Anand Asundi教授到编辑部访问办公,安排参观单位的科研成果展厅、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并请他就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12]。创刊后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向全世界的科学家约稿,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前发表的来自19个国家/地区的97篇文章,包括美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文章5篇,中科院院士文章2篇,文章来自80余个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

3.2 编辑出版共建共享、组建英文科技期刊集团

中国科技期刊要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还必须采取编辑出版业务共建共享、组建英文科技期刊集团的举措,让科技期刊按照出版业的特性和规律,来强力推进国际化“高聚合”的“化学反应”。在共办过程中,自然出版集团着力将国际化优质资源注入合办的中国科技期刊,不断丰富和深化编辑出版工作的共建共享。Cell Research是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高大上优出版资源的“高聚合”,让合作双方在8年之后再结良缘,于2015年共办、推出了中国第一本广谱的生命科学类开放获取期刊Cell Discovery。Nature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认为,集团所提供的编辑和出版方面的支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组合,包括将合作期刊落户他们的网站nature.com,同时提供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13]。根据2015年汤森路透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通过与国际出版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被SCI收录的中国(含港澳)英文科技期刊已达到156种[14],但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因此,以组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集团来推进出版资源重组、载体市场再造的国际化“高聚合”,也是值得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

中科院、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科学出版社等主管、主办科技期刊超过100种的机构,都有实力、责任和使命,通过集团化(而非个体化)、规模化(而非分散化)、国际化(类似国际出版机构主动对接中国科研机构共办科技期刊,国内出版机构同样可以主动对接国外科研机构共办科技期刊)的加速发展,建设、形成若干个在重要研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群,或英文期刊出版集团,通过十年、二十年努力,争取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能够有600多种入选SCI,占据总数10%以上,国际影响力就会实现持续性的突破。

4 “高精准”——确保“严肃、严密、严格”的精益求精

评审、策划、编辑、出版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是中国科技期刊实现占据国际影响力制高点的基础。没有全流程“严肃、严密、严格”的采编根基,和实施精品工程的出版实务,哪怕拥有一流的编委会,也难以精选、精编出一流的文章,出版、发行出一流的期刊,就像无根、浅根之木,哪怕“叶茂”,也只能茂盛一时。

论文要在正规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都必须经过以期刊编委会、编辑部为评价主体的直接评审。编辑、编辑部、主编、编委会等“三审制”的全流程“高精准”,对实施“高精尖”策略取得成效的显著与否,至关重要。有的期刊甚至执行了更为严苛的“四审制”“五审制”和特稿必须送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审批制。只有通过了“严肃、严密、严格”的评审,并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论文,才能在期刊上发表。

4.1 更加严格执行国际同行专家再评审

要加快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就必须更加“高精准”执行“认同度更高”的国际期刊同行评审(评议)制度[15],即单盲评审(评议)、双盲评审(评议)和公开评审(开放评议)[16]。虽然有的期刊的编辑、编委、主编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还是需要通过同行专家的再评审。再评审不但要选择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该专家还必须具有高质量评审业绩、口碑,具有高度责任感,能够严格执行公正、公平的科学准则。更为严苛的要求是,选择2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分别对投稿论文进行多人再评审。担负着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的责任与使命的科技期刊,更应该接受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有关科研项目评审的建议,他指出,尤其在一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评审中,不妨多请一些国外专家参与,这样可以体现评审项目的高质量[17]。中国要建设更多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就必须严格执行国际同行专家的再评审制度。

Cell Research创新的“高精准”流程往后延伸的“发表后请国际同行公开再评议”举措,更是取得了“一石三鸟”效果。该刊编辑部了解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正军课题组一篇关于DNA修复的论文,以最快速度走完“高精准”编辑出版流程,论文发表后,编辑部专门策划推荐到国际知名期刊上去接受点评,在得到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国际同行的同时点评后,这篇论文获得了比发表在国外大刊上更多的关注。这一“发表后公开再评议”的创新举措,不但验证了编辑发现优质稿源的“高精准”嗅觉,还验证了主编加速出版流程的“高精准”决策,更验证了编辑部邀请的同行专家的“高精准”评审。

4.2 聚焦学术、产业、社会多重热点策划与组稿

评审上的“高精准”固然重要,前提是期刊要有源源不断的来稿。在来稿不充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流程“高精准”?唯一的答案是,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策划、主动设计、主动组织、主动调研、甚至主动采写。以热点聚焦的选题策划与优质稿源组约,来实现和彰显“高精准”。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中国激光》)编辑部在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背景下,敏锐地发现激光加工产业与研究的热潮,邀请清华大学钟敏霖教授作为组稿专家,出版“激光加工”专题,激光加工领域知名教授亲自撰写了27篇研究论文,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业内起到引导光学和激光领域研究人员重视激光先进制造业的导向作用。此后又聚焦这一热点出版了两期“激光制造”专题,吸引了大量国外优秀研究论文,其中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达到11篇,大大提升了该刊及该领域科研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韩宝福教授对唯一入选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质学刊物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有过“高精准”评价——“因为《岩石学报》跟国际接轨了,国内的岩石学研究也跟国际接轨了。”该刊涉及一个非常小的专业领域,究竟是靠什么来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答案之一就是热点聚焦。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刊抓住这一国际学术界与社会的双重热点,约请许志琴院士撰写了《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加急在7月份发表,从动力学角度谈了青藏高原的起源,及其对地震所起的作用,由此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约请院士及权威专家撰写的《再谈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和临床救治》《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性及其对人类致病研究近况》《埃博拉出血热既往疫情年表》《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最新动态》等聚焦多重热点的综述报告,得到有关国家的政府疾控部门、医学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5 “高被引”——确保“前沿、前瞻、前卫”的尖端领先

Nature、Science之所以长期成为世界顶尖科技期刊,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全世界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这两种刊物上。对于中国科技期刊而言,“首发”重大学术思想、研究成果,以“前沿、前瞻、前卫”的尖端领先优势,确保期刊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持续性“高被引”,则是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2014年中国在全球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7种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415篇,占总数的3.7%,排在世界第7位。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最新结果显示,中国的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已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紧随美国、英国之后,统计表明,2006~2016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已占世界份额12.8%。这些高被引论文和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里,有一大部分就是我国科学家重大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首发”,但都无偿、甚至倒贴出版费送给了国外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创新举措,源源不断发表站在制高点上的学术思想、研究成果,才能实现持续性“高被引”,才能在国际科研学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5.1 引导与激励科研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

中国科技期刊获得“首发权”实现“高被引”的例子虽然凤毛麟角,但也在不断增加。如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完整的元古代地层“黑烟囱”的成果,Acta Petrologica Sinica就先于新闻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国外期刊实现了全球首发;如1922年创刊的 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学成果“北京猿人”等考古发现都发表于此,该期刊在早期中国科学发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但这些首发都没有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激励。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实施方案里指出要“激发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国内优秀科研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19]”,这是一个明确的导向表述。而2015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的3个方面要求,具体包括“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①积极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平等的学术交流,强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②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③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对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管理机制,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20]。

这一政策举措对于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持续性“高被引”,无疑是重大利好。如果中国所有的高校、科研机构都严格按照这个政策执行,就会有更多中国科技期刊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就会有更多中国科技期刊跻身全球百强、前五,甚至坐上全球各领域科技期刊的“冠军”宝座。

5.2 约请、培养“高被引”作者撰写各类研究性文章

关于“高被引”作者,汤森路透名下公布的称之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名下公布的称之为“高被引学者”榜单。有较多的高被引论文的科技期刊,其学术影响力也是高的。高被引论文研究与聚焦的,往往都是学科的前沿问题,或同行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被引论文还反映了一个国家科研绩效的影响力和制高点。这是一条期刊界公认的确保内容成果持续性“高被引”的捷径。

汤森路透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里,共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1个学科领域的3215名科学家入选。中国在全球入选国家人数排名中占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中国(含港澳)共有134名科学家入选,中科院以46名研究人员入选,位居中国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之首[21]。爱思唯尔公布的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里,中国内地40个学科中共有1744名高被引学者入围,相比上年增加了121名。中科院入围277人位居第一;清华大学109人位居第二,同时位列全国高校第一;第三是北京大学87人;第四是浙江大学86人。

中国的高被引科学家,大多数都有国际科研经历、稳定的团队合作关系,也体现了中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如国家“千人计划”、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彭笑刚,1994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阿肯色大学、浙江大学工作。在2002~2012年共有17篇论文成为ESI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总被引7064次,曾同时上了汤森路透、爱思唯尔榜单。

杰出的人才,要取得优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与固定且有实力的团体及机构深度合作,同事、师生甚至亲人,互相影响,同时名列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的科技期刊更要未雨绸缪,提前储备自己培养的“高被引”作者。在上述科学家、学者的团队里、单位里、圈子里,精心发现、挖掘、扶持、培育。

科技期刊一定要把约请榜单上、培养榜单外的科学家、学者来撰写各类研究性文章,作为重大采编思路实施与推进。要利用各种途径、提供优厚条件、想尽一切办法,第一时间刊登他们的文章,并在文章发表后,提供最优质的后续服务。要与他们形成可持续推进、牢不可破的科研学术共同体,并且以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建立深厚的感情。唯如此,中国科技期刊才能以“前沿、前瞻、前卫”的尖端领先,推进并确保内容成果的持续性“高被引”。

6 结语

中国科技期刊以“高精尖”策略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实现重大突破、持续突破来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历年29篇针对性论文和研究性文章基础上,进行了若干全局性的分析和凝炼,对一些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进行了若干梳理和归纳,所例举的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均较高,典型性强,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来提高普遍性。相信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项目入选科技期刊的更多应用、参考、借鉴,可作为首选办刊思路的“高精尖”策略,一定会推动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站上国际影响力制高点,一定会推动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22]”,一定会推动培育出一批持久领先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梯队、集群,若干像 Nature、Science、The Lancet(《柳叶刀》)世界顶尖科技期刊。这必是中国期刊界“站起来看得见、跳起来摸得着”的“大未来”。

[1]许琦敏.向全球科学界发出强劲“中国声音”[N].文汇报,2016_06_15(1).

[2]马芳.华大基因大数据期刊 SCI影响因子位居前列[N].南方日报,2016_06_15(3).

[3]丁佳.中科院期刊国际影响力再创新高[N].中国科学报,2015_07_09(1).

[4]佘诗刚,林松清.新创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65_1076.

[5]贾非,刘静,田宏,等.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328_1331.

[6]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5_311.

[7]王继红,刘灿,邓群,等.建设SCIE空白学科期刊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336_1343.

[8]曹兵,蒋伟,佟建国,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思考[J].冶金信息导刊,2006 (4):44_45.

[9]许岩丽,韩建军.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278.

[10]六部门继续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EB/OL].[2016_06_28].http://news.sciencenet.cn/htm lnews/2016/6/349822.shtm.

[11]王玉梅.《国家科学评论》即将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_01_23(1).

[12]长春光机所期刊编辑部开展学术交流月活动综述[EB/OL].[2010_10_28].http://www.cas.cn/cb/cbdt/201010/t20101030_2999980.shtm l.

[13]杨琪,李蓉.《光:科学与应用》获首个影响因子[N].中国科学报,2014_08_04(5).

[14]杜耀文,宁笔.成绩·挑战—2015年度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6(2):28_34.

[15]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_17.

[16]常唯,李自乐,王成,等.开放评议与双盲评议在国际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8_24.

[17]王飞.潘建伟委员:科研评审应多请国际同行[N].科技日报,2015_03_06(14).

[18]刘莉.打造中国自己的《自然》《科学》[N].科技日报,2012_12_02(1).

[19]陆建平.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英语语言问题研究[J].中国编辑,2015(4):53_62.

[20]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盘点2015年度我国中文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6(2):21_27.

[21]李大庆.我国134人入选201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N].科技日报,2014_09_01(1).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16_05_20(1).

猜你喜欢

高精尖科技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