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港想录 彰显机遇推经济 聚焦民生补“短板”

2016-03-29屠海鸣

沪港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施政报告特首短板

屠海鸣

香港特首梁振英的2016年施政报告发表之后,引发全港各界热议,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建制派和“泛民”对报告均从不同角度解读,又一次次引发了“口水战”。一些“泛民”议员把话说得太绝对。比如有的人士说:施政报告是“‘一带一路办公室主任的就职演说,完全不理民生”,是“一片红”“内容全面赤化”,等等。类似的评价夹杂着个人偏见和情绪,显然有失公允。

梁振英的2016年施政报告以“创新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繁荣共享”为主题,全文共分十三章、逾2.6万字,涉及到经济、民生、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客观分析施政报告,不得不承认,报告总体上是全面客观的,其中的四个亮点尤其值得关注。

专述“一带一路”彰显机遇意识

施政报告提及“国家”47次,提及“一带一路”40次,施政报告还以独立章节论述“一带一路”,报告因此被一些人士讥讽为“一带一路市长报告”、“向中央政府献媚之作”。其实,专述“一带一路”恰恰是报告的第一大亮点,彰显了特首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机遇意识。

“一带一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和非洲的经济合作走廊,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通过政策、设施、贸易、金融、民心的互联互通,将构建一个庞大的市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面对这样的机遇,沿线国家唯恐被边缘化,纷纷响应。不久前,与“一带一路”配套、拥有57个创始国的亚投行已经成立。可以看出,有关国家和地区普遍看好“一带一路”建设,都在争取从中分得一杯羹。

香港同样需要抓住这一机遇。近年来,多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香港受制于地域狭窄、产业单一、后备人才匮乏的“瓶颈”,竞争力持续下滑,传统优势正在流失,在亚太地区,香港正在被新加坡、首尔、上海等城市追赶或超越。中央固然希望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超级联络人的作用,但特首施政报告对“一带一路”着墨如此之重,并非简单地“执行中央指令”,而是为香港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香港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以至语言和生活习惯,比较容易和国际接轨,充当“超级联络人再合适不过,面对送上门来的机会,为何不紧紧抓住呢?试想,振兴香港经济,眼下还有比“一带一路”更好的机遇吗?如果香港不愿意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充当“超级联络人,相信会有很多城市愿意扮演这一角色。五年、十年之后,当人家收获红利时,香港岂不追悔莫及!

聚焦民生项目着力补上“短板”

施政报告并非“完全不理民生”,客观地说,报告不但“理”了,还“理”得到位,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重点突出,紧扣“扶贫”、“安老”、“助弱”三个关键词展开;二是大小兼顾,民生项目既有高度,也有温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节关怀”。

比如,优化伤残津贴、增加安老服务名额,提出建设长者友善环境政策建议等,针对“贫、老、弱”群体,彰显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突出重点。比如,未来10年用2000亿元落实整体医院发展计划,新建、扩建或重建九间医院,增加5000多张公立医院病床及超过90个手术室,并增加日间医疗服务。这些都是大举措。同时,在地区增设升降机及行人信道系统,在街市、泳池与体育馆加座椅或长者优先座;用信息科技帮长者及有需要人士,过马路时加长绿灯时间等等。

在香港700万人口中,贫穷人口一度超过100万,现在虽然减少至97万,但依然占很大比例。梁振英明白,改善民生对于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从上任之日起,他就极力改善民生,本届特区政府首次划定了香港的贫穷线,特别是对市民关注的住房问题,还出台了公屋建设计划、拓展用地计划等,其改善民生的诚意和务实举措有目共睹。从报告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补上民生“短板”才能防止社会撕裂,这个道理,他比许多“有识之士”更明白。

重视人才栽培着眼长远发展

施政报告在人才培育上有许多“干货”。比如,将于2017/18学年起,推行免费幼儿园教育,政府将成立8亿元的“资优教育基金”,中学在下学年起,将现行的“高中课程支持津贴”及“生涯规划津贴”转为常额教席,提供额外约1000个学位教师职位,等等。同时,还向奖学基金注资10亿元,将“特定地区奖学金”的名额由每年10名分阶段增加约100名,鼓励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港求学。

香港总体上是一个人才富集的地方但不能不看到人才危机。一是人才结构单一。香港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与内地许多城市相比,香港的科技人才都显劣势,更别说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差距了。二是后备人才呈现匮乏趋势。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香港的人才后备军在哪里?这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施政报告着眼未来10年、20年,在教育上的投入不遗余力,既有栽培本地人才的举措,也有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的办法,其效应将在今后显现。

避谈政治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观察一件事情,往往要在“有”与“无”之间看亮点。跳出报告看报告,你会发现,施政报告没有谈及的事情,其实也是报告的亮点之一。与上一年的施政报告不同,今年的施政报告没有谈及政治问题,这一安排,与梁特首在“后政改时代”提出的“聚焦经济民生”的主张一脉相承,体现出“不争论”的政治智慧。

现在的香港社会,“泛政治化”已经绑架了越来越多的人,一事当前,不论青红皂白,先看左派右派,贴上“政治标签”再说事,这样一来,对事情难以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香港的政制发展之路如何走?上一年的施政报告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底线原则并没有变,如果再说一遍,与一帮被情绪控制的人再打一番“口水仗”,耗费精力,影响效率,没有实际意义。在这个时候,政治问题不说比说更好,这也是报告中隐藏的深意。

猜你喜欢

施政报告特首短板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李家超宣布参选香港特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林郑宣布推迟发表《施政报告》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供养一位特首的价格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