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与嬗变
2016-03-29杨公建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杨公建(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与嬗变
杨公建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茶经》是世界茶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部记录茶诗的著作。《茶经》的作者为陆羽,他对中国茶文化核心思想的精辟见解,以及对茶文化思想的总结,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随着文化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茶文化在其他国家的普及也更加广泛,在输出过程中,更多的《茶经》翻译版本出现,受到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等情况的影响,《茶经》翻译过程中茶文化遗失或者是嬗变的情况比较多。研究翻译过程中茶文化遗失与变形的问题,对正确输出中国文化,普及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都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茶经》;英译;茶文化;遗失
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更多的国外人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现阶段强化中国文化输入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一步。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注重的组成部分,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人民热爱茶文化,同样茶文化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的翻译价值逐渐被关注。但是目前,能够准确并完整体现出中国《茶经》文化底蕴的译本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茶经》翻译中茶文化的遗失与嬗变的问题十分严重,下面主要是针对《茶经》翻译中茶文化的遗失与嬗变问题进行研究。
1 《茶经》蕴含的文化
孕育《茶经》茶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包括:儒、道、佛三家。下面针对《茶经》中蕴藏的主要文化内容进行分析:
1.1儒家——礼仪与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经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也经历坎坷与曲折,最终成为了中国人民骨子里不可缺失的一种文化思想,成为了能够象征和代表中国文化核心的思想,这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可分割,但同时,茶文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不可忽视。借助茶文化这个有力平台,有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儒家文化,也使儒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儒家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中国儒家思想推向了思想领域的巅峰。在中国茶文化孕育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渗透着儒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如:饮茶前是有礼仪的,这个仪式并不仅仅是为了感恩美好的生活,也是自我信念的一个外在表现,是能够规范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当然也是能够强化人的道德与信念的,它体现了中国人善良、宽容、平和、有礼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敬茶为礼的精神思想。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人们简单模仿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仪式,这个仪式将礼仪变得庄严、变得神圣、变得可以规范人的思维与行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茶经》是中国第一步系统记录茶诗的著作,也是中国的茶文化经典之作,在这其中记录了大量体现中国儒家礼仪与度的茶事活动。
1.2道家——自然天道
道家思想也是中国茶文化中主要的思想内容,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倡导人民能够顺其自然,遵循大自然的秩序和规律,不能够违背规律做事。就算是死亡,道家也认为它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茶经》中同样也蕴藏了这样的思维,《茶经》认为饮茶是一个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人们能够返璞归真。这是由茶的特殊性决定的,品茶要在一个幽静、雅致的环境中,人们使用的茶具以及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人们品茶的感悟,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人们的内心与情绪。比如:我们可以没有精美的茶具,但是茶具颜色过于艳丽,会给人带来一种失去了纯朴、自然的感觉,而茶叶必须要经过细致的选择,煮茶的水最好是纯净的泉水,这些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茶事也就水到渠成。另外《茶经》中还有很多有关茶的煮法,也体现了人们对道家自然、和谐思想的追求。
1.3佛家——坐禅修行
佛家并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部分。茶与佛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佛家弟子修行中茶道是一种方法,茶能够帮助佛家弟子提神醒脑,让人心思澄明。也能够帮助他们体悟出很多生命哲理,茶道是佛家弟子修行的法门,茶道与他们所追求的超脱、真善美的境界有很多相似之处。
总结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茶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茶文化中规范自己行为,倡导品行端正、廉洁的部分是三家共通的部分,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人们内在标准与行为的准则。
2 《茶经》中的茶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
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一同缔造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是中国人千百年了敬仰和尊敬的圣人,他提倡和谐、中庸,认为人、社会、自然都是和谐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家核心思想则是道法自然,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佛家是普渡众生、终生平等,名利淡薄。《茶经》翻译中也涉及大量有关这些内容的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翻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茶经》的核心思想无法准确地展现出来,导致了中国茶文化的遗失和嬗变,下面举例研究:
2.1《茶经》中的儒家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讲究和谐。在《茶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体现了中庸思想。陆羽认为“茶”是最具灵气的一种植物,它生长于天地之间,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茶字本身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翻译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这个部分,另外,在对茶具描写的时候,是令正、悟远、守中。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正直”的思想。
在《茶经》中,有关于煮茶器物的描写,也就是茶锅的部分,陆羽认为茶锅的锅耳必须要制作成方的,象征了端正、端庄;锅的边缘要宽,这样才好伸展,这象征了延伸、广阔的意思;锅脐要长,并且在中心,意思是久居中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的令正、悟远、守中的思想。在这部分描写中,陆羽主要想阐述的就是一个治国安邦的儒家政治思想,并且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个内容体现出来,但是,很多翻译者往往没有注意这个部分,译文只是单纯的将句子的文字翻译成了英文,并将重点放在了“鍑”的物理性质上,根本没有将儒家思想中的“令正、务远、守中”翻译出来,中国茶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因此缺失。又如:《茶经》中关于“体均五行去百疾也”的描写,主要的意思就是将中国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融入了茶道,突出了茶的药理作用。中国的五行与人的五脏相对应,运用生克乘侮,陆羽想要表达的是茶的药用、药理。但是翻译中将“均”宇译成“balancing”,“balancing”意思是“平衡、均衡”的意思,并没有全面的表现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2.2《茶经》中的佛家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
《茶经》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佛家思想。陆羽本身是成长在寺院,因此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对佛家思想十分向往和尊重。佛家普渡众生,淡薄名利,追求精神的升华。比如“漉水囊”等词语,就是佛家文化的一种隐射。在《茶经》“漉水囊”的意思就是一种过滤水源,去除水中杂志的器具。简单的说,“囊”是一块用布制作而成的网格,能够滤除水中很多微小的生物,有渗、滤、筛的意思。陆羽骨子受到佛家思想影响,对佛教的“五戒”思想十分推崇,因此不可杀生,众生平等。但是很多翻译者,没有关注到原文的意思并没有将这层意思翻译出现。
2.3《茶经》中的道家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思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中国人是熟知的。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当今社会很多领域都得以应用。道家崇尚自然,将自然尊为上者。《茶经》中大量关于端庄检点、谦和恭敬思想的描写,作者将“精行俭德”与道家精神联系在一起,倡导身体力行。提倡人们修身养性,以及淡薄名利的生活。但是这些内容在很多翻译文本中已经不多见,很多翻译者没有将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翻译出现。比如:“野者上,园者次”,《茶经》中对茶叶的要求是野生的最好,园中培育是次之。因为陆羽崇尚道家文化,也就是崇尚自然,认为集天地之精华的茶叶才能够称之为上品,因此自然生长的茶叶的品质肯定要比园中培育的茶叶品质好。人工种植的茶树难免会破坏了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能力,也就是打破了自然和谐的生长规律。这与道家思想相违背。但是从译文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将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来。只讲野生茶树与果园种植的数目相对比,没有文化信息类的名词,因此很难让读者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道家文化思想。
总之,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经》中蕴藏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文化水平、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很多翻译者无法将其中的内容正确而全面的翻译出来,因此导致了中国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和变形。
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输出也逐渐增强,强化国家软实力已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为普及的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文化形式,以茶文化为跳板,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输送向国际,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茶经》翻译过程中茶文化的遗失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中国茶文化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传递出去,减少国外人对中国茶文化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让他们可以真正被中国文化所撼动。
[1]李广德.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2):172-175.
[2]李广德.陆羽和《茶经》研究为主的茶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J].农业考古,2014(2):161-166.
[3]姜欣,姜怡.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J].农业考古,2014(2):167-170.
[4]闫茂华,陆长梅.浅析陆羽《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和茶医学的影响[J].农业考古,2014(2):188-192.
[5]杨多杰.《续茶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3):14-18.
杨公建(1971-),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及认知。